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记叙文 > 正文

记叙文总结

时间:2017-03-3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初中记叙文重要知识点以及题型总结

叙文阅读:

[记叙文考点]

1、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不一定在记叙文中都出现。

2、记叙的顺序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结构层次分明,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首尾呼应,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如:第(5)(6)两段在文中的记叙顺序是__________;其主要内容是: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徐汇区一模23】

3、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具有客观性。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4、记叙的线索:

线索: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

“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5、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5)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6)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6、文 眼: 标题是“文眼”,统率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如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是父亲的去世。再如《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标题的表层含义是他们最后倒下的姿势被固定在废墟里,深层含义是他们壮烈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永驻人们心中。

标题的作用:

1、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

2、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3、用修辞/表现手法来突出文章中心;

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5、反映作者情感;

6、一语双关。

题型:填空,简答。(用这个标题有什么好处或妙处?为什么以此为标题?你能不能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

如:题目《履痕》的意思是_,从全文看,其作用是(1)_(2)_.

7、表达方式:(5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记叙文中一般都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而叙述和描写是不可以缺少的。

记叙文中的记叙:记载、述说人物活动的一般情况和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用:介绍人物的身世、地位、经历、事迹等,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变化过程,交代事件的前因后果等。

记叙文中的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又细分为:(1)肖像描写(2)动作描写(3)心理描写(4)语言描写 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题型:填空,简答。

如:第(8)段中万籁鸣在特定情况下的一笑一哭令人印象深刻,这属于_描写,对内容、结构所起的作用是:【徐汇区一模22】

第(11)段中的两处划线句都运用了_描写,请分别具体分析其作用_。【宝山区一模24】

8、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形成对比,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9、记叙文中的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

“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穿插在记叙文的叙述、描写之中,用以点明或更鲜明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抒情:抒发、倾吐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作者和作品中的主人公公开表白爱憎,直接抒发、倾吐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间接抒情:作者把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感情渗透到叙述和描写之中,使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自然地流露出来,一般写景、状物的文章都用间接抒情。

它分为: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三种。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作用:用来把事物的外形、特点、性质、构造、功能等解说清楚,使读者对这一事物有明晰、完整的了解和认识。

题型:填空,简答。

如:第○8段划线句属于_描写,它的作用是_。【静安区一模24】

10、六种常用修辞手法的定义:

(1)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喻体)跟甲事物(本体)作比。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要注意的是,用“像”“仿佛”不一定就是比喻。

(2)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成有人一样的感情和人一样的动作神态。

(3)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4)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句子或短语量上够不上三个的,不是排比。

(5)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以肯定形式问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

(6)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不直接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法。特点:自问自答。

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设问、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

常见修辞的答题模式

比喻、拟人的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的作用:强调了+对象+特性,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夸张的作用:强调突出了+对象+特性,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设问的作用: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的作用:加强气势,强调肯定的语气,强化了对??的??之情;引发对??的思索,引起读者思考和关注。

对比的作用: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

答题套路: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效果词+表达作用+情感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11、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①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②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

12、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对比,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理解句子作用: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从内容看: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联系主题。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一般从这些角度思考: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句式特点、关键词、记叙顺序、表现手法等。

(2)从结构看:在文章的不同位置上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篇二:中考记叙文题型总结

、概括题

常见题型:文章发生了几件事进行概括、文章大概内容的概括、作者情感的概括、人物性格概括、文章主要情节填空等。

注意点:全文找答案,一段一段地毯搜索,不要漏点。

事件概括:抓住记叙文中人物的行为变化。

主要内容概括:抓住记叙文六要素,概括出谁+做什么事+人物情感/文章主旨

情感概括:抓住每一段里面议论句或者抒情句,加以概括。

人物性格概括常用词语:

父亲(或大龄男性形象):

善良、淳朴、勤劳、真诚、友好谦恭、宽容忍让、勤劳朴实、节俭、慈爱宽厚、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善于变通、隐忍内敛、幽默风趣、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坚强不屈、无私奉献、自我牺牲、任劳任怨、默默无闻、不事张扬、默默奉献等 母亲(或大龄女性形象):

善良、淳朴、勤劳、真诚、善解人意、体贴、富有爱心、和蔼温柔、心灵手巧、睿智大气、聪慧通达、富有智慧、精明强干、不畏艰辛、吃苦耐劳、毫无所求、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废寝忘食、爱子情深、舐犊情深等

反面:

胆小怯懦、逆来顺受、妥协退让、固执、吝啬、冷漠自私、消极悲观、自卑、圆滑世故、尖酸刻薄、利欲熏心、争强好胜等

2、重点词语与句子的含义题

常见题型:分析重要句子在给文段中有什么含义,理解文中某重要词语,分析重要句子表现的思想感情等

注意点: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1)句子:

白话句子含义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句话解释一遍。

有修辞或表现手法的句子:先赏析比喻或拟人或象征等手法,再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简化的句子。

隐含作者情感的句子:要分析出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多重情感,或者与文章主旨相联系。

(2)词语:

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所做事件和细节描写)、作者感情(感情色彩)以及上下文(结构上)等理解词语的转化义、语境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它包括词语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等。

步骤:

首先要考虑这个词语与文章中心思想的关系,想想这个词语是否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其次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人物的细节描写。

接着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最后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例子: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中有这样一句话:“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这里的“傲然”就须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我们知道,《白杨礼赞》是借歌颂白杨树歌颂北方的抗日军民,歌颂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而这里的“傲然”正是这种精神的形象体现。因此,若是仅仅回答“傲然”表现了“哨兵”挺立的姿态是远远不够的,要能够指出“傲然”一词在这里形象地表现了北方的抗日军民以及整个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抗战精神,才算是正确理解了这个词语在这里的含义。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有这样一段话:“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茵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个“排”字本是一个很普通的动词,意为“依次摆好”,但用在这里,却有了它特殊的含义。我们知道,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既不能中举,又不能放下读书人的架子,终日混迹于底层贫民中间,且还要忍受他们的嘲笑,那种读书人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因此,当他有了一点钱,虽然只是区区九文大钱,他也要充分炫耀一番,这个“排”字,便充分表现了他这种急于炫耀的心理。

3、重要段落或句子的作用

常见题型:开头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中间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结尾某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某句子在文中作用等

注意点:作用包括内容上的与结构上的

开头段作用:统领全篇,引起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或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中间及其他段:承上启下(或承接上文,引出下文)、呼应上文、形成对比,补充说明等。

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与首段相照应,使结构严谨,含蓄深刻;启发联想;象征、暗示或揭示。

句子作用:

中心句或点睛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感情句:抒发强烈的内在感情,直抒胸臆。

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寄于了深刻用意;提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引用句或文学性较强的语句:营造文化氛围,行文章法思路开阔,再结合文章语境分析。

4、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常见题型:文章以某某为题有什么含义或作用,文章以某某为标题有什么好处,你觉得把标题换成某某好吗,为什么等

注意点:与文章主旨以及作者情感相联系

①内容角度:看标题能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突出/反映文章容的重点。

②主旨角度:看标题能否揭示文章主旨或突出文章中心。(如果有,在答题时通常要做具体分析,不能笼统言之。)

③线索角度:看标题是否作为文章线索贯串全文。(如果有,在答题时,通常在末尾加上“使文章结构严谨”或“使文章上下文浑然一体”)

④文采角度:如果标题有某种效果,如: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等,需要答出。

5、环境描写题:

常见题型: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注意点:先判断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季节)、地点、自然环境;交代或暗示人物身份,导引人物出场②渲染……气氛,营造……意境,为全文奠定……的感情基调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引出下文的……,为下文写……作铺垫,埋伏④贯穿全文的线索⑤点明/揭示/深化/升华全文的主旨,表达/暗含作者……情感态度⑥照应⑦刻画/丰富人物形象⑧暗示人物命运,性格发展变化的原因。

社会环境描写作用:①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②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 ③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 ④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 ⑥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

6、句子赏析题

常见题型:品味语言;赏析下面的句子;下面的句子写的很好,为什么?下面的句子/词语,表现力很强,试分析。

注意点:注意不要随便答题,要有个思路,去找得分点。

思考方向: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的相关知识点(人物、环境、正侧面、细节)、描写角度(动静、虚实、感官、色彩等)。

7、重点词语的赏析:

常见题型:某某词用得很好,好在哪;试分析某词语表达上有什么效果。

注意点:从“形式、内容、情感”这三步进行答题。

思考步骤:

第一步是形式,就是语句和名句中使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词语运用。 第二步是内容,即该句子所叙述或描写的内容。

第三步就是情感,即结合文章的主题该句子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注意:在解答一些词语含义题,一些词语会使用一些修辞(比喻、拟人、双关)或表现手法(如象征),所以要注意这些词语的特殊性:即运用了该词语的比喻义(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本体)、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找出之后,一定要代入原文中进行检验。 例子:08年连云港中考卷中“阅读第一自然段,请品味‘昏睡的葡萄藤醒了’这句话中‘醒’字的妙处”(3分)。

答此题时第一步可从修辞方法入手,结合本句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即可。

此题的形式就是“运用拟人手法(形式1分)”

第二步是内容,即该句子所叙述或描写的内容。如上题的第二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蓄积一冬力量的葡萄藤在初春时节发芽长叶的生命苏醒状态(内容1分)。

第三步就是情感,即结合文章的主题该句子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如上题就是蕴涵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情感1分)

词语含义题和词语赏析题两类题是现代文阅读中常考的两个知识点。总的来说,含义题侧重于考查理解和概括能力,要写出来“是什么”,而赏析题侧重考查鉴赏和艺术敏感力,要写出来“为什么”,一个词语是什么含义,放在语境中有了什么深义和寓意,从而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和主旨,这是词语含义题。而一个词语使用地非常好,非常生动,请解释为什么好,请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词语运用等方面来分析其原因,这个就是赏析题。

8、补充:从写作角度/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写作手法赏析句子或段落。

概念清晰:

(1)写作角度可以分五类:立意角度,选材角度,构思角度,文体角度,语体角度。 ①立意角度

写作角度可以分五类:立意角度,选材角度,构思角度,文体角度,语体角度。 ②选材角度

选材的内容:独特罕见的或者平凡的,(以小见大)。

选材的方位:也就是选材的角度,正面的或者反面的。

③文体角度

诗歌、散文、小说、杂文等

⑤语体角度

不同的人语体风格不同,就是同一个人,语言风格也会因内容需要、因文体特点或豪放、或婉约、或诙谐、或俏皮、或轻松、或沉重……这也是角度的区别。

(2)写作特点,即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指写作中使作品更好的艺术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

篇三:记叙文阅读归纳总结以及技巧

>要点梳理

考点梳理

在全国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中,记叙文阅读是较普遍和广泛的,各种题型的设计角度也比较丰富,所占分值较多。对记叙文的阅读我们不可掉以轻心。对记叙文阅读的复习,主要分成两部分,一是了解有关记叙文阅读的考点及相关文体知识,二是加强记叙文阅读训练,在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阅读能力。

近年中考记叙文(这里指的是广义的记叙文,包括散文、小说)阅读考查的热点主要有:

1.绝大部分阅读材料取自课外,不仅注意记叙文类型的多样化,而且注重文本本身的审美意趣、价值取向。注重对阅读文本的词句理解、中心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赏析鉴赏、启发感受等方面的考查,进一步说,是整体感知与局部精读的统一。

2.选文视野开阔、文化内涵丰富,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道德、人生等多个领域,体现人文精神与时代精神。

3.题型更加灵活。这一点在开放性试题上尤为突出。

4.主观性试题与开放性试题的比例逐渐加大,适当考查知识积累,侧重考查学生的理解、感悟与表达能力,凸显考生的体验性感知。

知识梳理

1.什么是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人、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又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串、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在本章指导大家阅读分析的是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广义的记叙文。

2.记叙文的分类

A.根据写作的内容与方式,记叙文可以分为简单记叙文和复杂记叙文。简单记叙文就是线索比较单一,事情比较简单。复杂记叙文线索较曲折,事件比较复杂。

B.根据描述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的,叙事的,写景的和状物的记叙文。它们都具有记叙文的共性,但在构思、立意、布局、遣词造句上往往又有相应的各自特点。

写人类的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通过特定的环境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文章的主题。

叙事类的记叙文: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发展、经过和结果表现主题。写景类的记叙文:通过描绘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状物的记叙文:通过写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一般情况下,记叙文的六要素要交待清楚,但有些时候,记叙的某些要素可以省去一些,因为这些要素不需作者交待读者就明白。掌握记叙的要素,可以较好的掌握全文,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更好的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在记叙文的六要素中,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构成记叙文的主要内容。这部分要重点写,写具体,写充实,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4.记叙文的顺序

记叙文的顺序有三种:顺叙、插叙、倒叙。顺叙就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的先后顺序来写,这是最常用的记叙顺序。如《藤野先生》。

倒叙:把后发生的情节提前叙述介绍,再叙述先发生的情节的叙述方法。

插叙:在顺叙的过程中插入有关情节,再回到原来的记叙顺序中。

5.文章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阅读记叙文,要清楚地掌握记叙文的内容。除了搞清记叙的要素和顺序外,还要进一步理清文章的线索。找到了线索就抓住了关键,便于驾驭全文。文章的线索有以下几种:

①以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记一辆纺车》以纺车为线索,《枣核》以枣核为线索。

②以人物为线索或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如《荔枝蜜》写从不喜欢蜜蜂到喜欢蜜蜂的思想感情变化。有的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如《藤野先生》明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互交往,暗线是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故乡》以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为线索。

④以时间为线索。如《登上地球之巅》

⑤以地点变化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我、我们),以当事人的身分叙述,写起来亲切自然 ,很多文章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如《背影》、《藤野先生》、《竞选州长》等。但在阅读时要注意第一人称的“我”有些是作者本人,写的真人真事,如《背影》、《藤野先生》。而有些作品文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如《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郞士,《竞选州长》中的“我”都不是作者本人,阅读要特别注意。第三人称写法不受限制,较开阔充分,使用第一、第三人称各有特点。

有些文章人称转换较多,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使用三种人称,要仔细体会转换的技巧。

6.记叙的中心和材料

记叙的中心就是通过具体的人、事、物、景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中心和材料的关系:中心的建立要有足够的材料作基础,材料要为中心服务,材料要典型,新颖,有代表性,能很好的为中心服务。

①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做到深入三分析:

A.分析人物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品质。如分析《变色龙》一课时,要抓住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生活的沙俄社会,联系他处理狗咬人事件的多变,分析他媚上欺下的沙皇走狗形象。

B.分析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揭示人物性格,如《孔乙己》中写长衫客与短衣帮的不同对比,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对立,提示了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性。

C.分析文学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性格。

②以事为主的记叙文,要分析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也要做到三分析:

A.分析记叙的要素

B.分析事件

C.分析事件中的人物

7.记叙文是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但是除了以记叙、描写为主以外,还要运用议论、说明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各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有不同的作用。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

描写:在叙述的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和事件加以具体形

象的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枯燥。说明:补充交代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情。如《故乡》中对喂鸡工具“狗气杀”的说明,对闰土要的草木灰的说明,文字一般简明扼要。

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直接发表的评论,点明记叙的意义,揭示所叙事物的本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开头,结尾及中间叙事后的议论文字。议论中有的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有的则集中几段文字进行。

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抒发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抒情的方法:有的直接抒情,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在记叙描写和议论的过程中抒情。

8.记叙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重点是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及景物等。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交代背影,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等,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如《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景物描写,“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点出该故事发生的时间、季节和天气的酷热,“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使读者似乎亲临"赤日炎炎似火烧"的情景。为了突出天气的酷热,作者描绘了那天街上的情形:“街上的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的垂着”,写出烈日下柳树的特征,又写“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接着写狗、骡马和人的反应:“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接下来写“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这些景物描写渲染了祥子拉车时天气酷热的气氛,表现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社会环境的描写,如《变色龙》一文的开头:“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这段描写深刻地揭示了沙皇残暴统治下的黑暗和萧条,写出了奥楚蔑洛夫这一沙皇走狗的社会生活环境,写出了人物的阶级和社会根源。

9.关于散文

A.定义:散文自由灵活的,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同小说、诗歌、戏剧并列。

B.分类:按内容不同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抒情散文:侧重于抒发情怀;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议论散文:评析社会现象,斥丑赞美。其中以抒情散文居多,如《白杨礼赞》、《春》等;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如《藤野先生》、《菜园小记》等;议论散文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谈骨气》等。

C. 特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规律性知识

A. 结构:从句子入手,迅速辨别把握文章的总起句、中心句、过渡句和总结句,这是理解文章分析结构的一把金钥匙。

B. 线索:有的是标题,有的在开头,有的是文章反复出现的短语或句子;或以时间为线;或以人物活动为线;或以情感为线;或以事物为线。

C. 表现手法:常见的有:对比、象征、白描、以小见大,直抒胸臆,托物言志等。

D.表达方式:散文的表达方式,关键要把握环境描写和间接抒情;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氛围,烘托心情;社会环境点示背景;间接抒情显得含蓄,委婉深沉。

10.关于小说

定义: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要素: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故事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小说中的人物,是根据生活创造出来的,和真人真事不同。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以某一真人为模特,把其他相似的人和物集中到他身上;另一种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小说塑造人物要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一般为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

塑造人物可以概括介绍,也可以具体描写;既可以与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描写人物的行动和对话,也可以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着笔,也可以侧面烘托。小说的情节结构,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对小说阅读的考查以小小说为主,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都成为小说阅读考查的内容。具体来说,小说阅读的考点常有:梳理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体会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概括故事内容或相关段落的大意;对文章标题和内容的理解;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品味小说的语言;对小说的艺术技巧的评价;谈谈从小说中获得的感悟。

阅读和鉴赏小说,要能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环境描写,品味艺术特色。

1.把握故事情节。指弄清人物及其关系、事件及其意义,结构及其特点,叙述情节的方法及其作用。在此基础上,概括故事内容,理解作品主旨。

2.分析人物形象。主要从塑造人物的方法入手,根据描写内容、提示语、描写的角度,可以快速辨别出描写方法;通过对描写内容的分析,便能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形象有时还要求对整体故事情节的把握和对作品提供背景的了解。

3.理解环境描写。一要能区分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二是要学会分析这些描写的作用。不要脱离情节、人物去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4.品味艺术特色。包括品味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等。品位的方法是:看构思是否巧妙独到;情节是否跌宕曲折;有没有运用讽刺、夸张、对比、烘托等表现手法;语言含蓄风趣,还是朴实、口语化等。

方法归引

(一)要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

1.分析文章题目

透过文章题目分析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如《变色龙》这一题目就点出了奥楚蔑洛夫这一沙皇走狗的善变的特征。

2.分析文章的开头

很多文章都是开篇点题,因此分析文章的开篇,对分析中心作用很大,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开头。

3.分析文章的结尾:

许多文章篇末点题,注意分析收篇的语段,往往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意思。

4.分析文章的议论:

抒情性段落或句子、记叙文中的议论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要重视分析,抓住这个 “睛”来总结出中心思想。

5.分析文章的写作背影和写作意图。

记叙文的中心思想的表达方法,通常包括两部分,前一部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后一

部分概括的思想意义。一般的表达方式是:

本文记叙 (描述、描写)了……,表现了(反映、歌颂、赞颂)、……的思想(精神、品质)……表达(抒发)了……

在写批判、揭露一类时,

记叙文总结

格式往往是:

通过……揭露了 (批判、抨击、斥责)……

(二)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方法:

划分段落方法:

1、按时间和情节发展变化来分:

如:鲁迅的《故乡》,全文有三个发展阶段,即 “回故乡”、“在故乡”、和“离故乡”,可以将全文分为三部分。

2、按照地点的转换来分: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主要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就按地点把全文分为两大部分。

3、按照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

划分层次结构的方法:

篇由段组成,段由句子组成,一个自然段可能包括几个层次,划分层次结构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看这个自然段内有几个句子,然后看哪几个句子是讲同一个内容的,讲同一内容表达一个明晰的中心意思并前后连贯的一个句子,跟前后各句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那么这个句子就可以自成一个层次。如下面一段文字: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经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经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的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段文字选自《白杨礼赞》,本段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 “笔直的枝”,点出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第二层从“它的干”到“淡青色”,具体从干、枝、叶、皮几方面写出的白杨树的形象美;第三层从“这是”到最后,赞美了白杨树的气质和战斗风格。

(三)怎样概括段意:

要准确地概括段意,首先要抓住全段的中心句,中心句是指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凝炼精彩而又能体现中心的一两处语句。中心句多在段首和段末,也有个别在段中,有些段没有中心句,需要抓住贯穿全段的中心意思。概括段意的方法有两种:

① 摘句法:

有中心句的摘出本段的中心句。如:《回忆我的母亲》开头第二自然段第一句“我家是佃农”即为该段段意。

②归纳概括法:没有中心句的篇章,可用此法。一个段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可把若干个层次的意义结合起来得出段意,此法也叫兼容并蓄法。

(四)如何正确理解记叙文的关键词语:

关键词指的是在语境中起重要作用的词语。理解关键词语要联系语境,也就是要紧密联系上下文,不能单独地只看一句话,要对上下文进行综合了解才能准确地理解关键词语。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住文章中心思想来考虑如何解答。理解语句中带点的词语是初中语

标签:记叙文 记叙文知识点总结 记叙文的常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