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军训作文 > 正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8_中国人物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少年时的我,就记住的一句话。这话出自于屈原的《离骚》。屈原是沉江而死的。那江叫做汨罗江。   据《史记》说,屈原名平,楚国王室的同姓,为楚怀王之左徒,其官大约相当于今日参议、顾问等职。屈原其人“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进宫则与怀王图议国事,发出号令;出外则接待宾客,应对诸侯。怀王非常相信他。上官大夫与他同列,为了争宠而有心害他,因为他太有才能了。怀王请屈原起草法令,稿还未定,上官见了,就想夺之,据为己有。屈原不肯,上官恼怒,即进谗言:“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怀王听了很不舒服,从此也就疏远屈原。屈原恨怀王不辨忠奸,好听谗言,发邪曲之害公,不容方正,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而有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太史公的这段话,对其作品与人格,真的可谓推崇备至。
  屈原既被黜,又遇张仪欺骗怀王,屈原仍本其忠劝谏,怀王不听,终于受欺,被秦掳去,死于秦国。屈原也被放逐汨罗,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披发行吟。渔父见之而问日:“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酾?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宁赴湘流,而葬于江鱼之腹中耳。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乃作《怀沙》,沉江而死。有关屈原沉江之事,史书上多定为自沉,也有可能是王赐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沉江,在南方,自古就是一种刑罚。屈原死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皆好文辞,以赋见称于世,然皆只学屈原辞令,终莫敢效屈原直谏。数十年后,楚也就被秦所灭了。
  
  田单
  
  想起火牛阵,就会想起齐人田单,想起疾风知劲草,良将起于行伍间。
  田单,齐国王族田氏的本家,但关系却很疏远了。周初吕尚封于齐,传至康公二年时,专制齐政的田常曾孙田和列为诸侯之后,迁康公于海滨,康公死,吕氏也就绝祀了,田氏也就据有齐国,从此史称齐为田齐。?王当政时,田单只是一个小官,一点也不为人见知。直到燕将乐毅破齐,浯王出奔至莒城,燕师长驱入齐境,田单走安平,令其族人断轴端,包铁皮,才显智慧与能力。燕军攻安平,城墙破,齐人走,争上路,轴相撞,车尽坏,多为燕所俘,唯田单及族人,因有铁裹轴,车轴没碰坏,东逃至即墨。至此,齐国只剩即墨与莒两城还在了。即墨大夫出城败死,众人齐推田单为将,继续拒守即墨不降。
  三年后,燕国昭王死,其子惠王立,惠王在做太子时,即与乐毅有嫌隙。田单乃行反间计,派人人燕散流言:“齐王已死(滑王为淖齿所杀),齐城只剩两城了,只因乐毅不信惠王,不敢归燕,故不攻下两城也。”又说:“乐毅伐齐为名,实想拥兵自为齐王,只因齐人尚未归顺,故行缓攻,以待其事。燕国如果另派他将,即墨与莒皆完了。”惠王听了,信以为真,即派骑?代替乐毅,田单随之又散流言:“齐人最怕割掉鼻子。”骑?听了,即将俘虏,割了鼻子,推到阵前,城中齐人见此惨状,皆怒燕军,而更坚守。田单又派间谍扬言:“齐人还怕燕军掘坟,辱及先人,最为寒心。”燕军又掘城外之坟,火烧尸骨,昼夜不停。即墨人从城上望见,个个恨得咬牙切齿,均欲出战,怒加十倍。至此,田单已知士卒可用,乃操版插(筑城器具)于夜风中,亲率士卒修筑工事,并将妻妾编入行伍,尽散饮食飨士卒,并令精兵皆隐伏,老弱妇孺守城上,遣使约降于燕军。然后,又收民间金银,阴令富豪贿赂燕将,曰:“即墨即降,愿不掳掠家当妻妾。”燕将大喜,即许之。燕军更加懈怠了。
  田单乃收牛千头,每头牛的牛身上覆盖五彩龙纹衣,再绑尖刀于牛角,并以油脂浸苇草紧紧束于牛尾上,同时,凿城数十穴,夜纵牛,烧其尾,壮士五千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角所触尽死伤,燕军大败而溃逃,主将骑?亦被杀。齐人乘胜追击之,所陷七十城,全为齐收复。于是,乃迎襄王于莒,人临蕾而听政,田单受封安平君。
  田单用兵,出奇制胜,除其智勇双全之外,更在其能以身作则,将其妻妾编入行伍,并与士卒同甘共苦,军民才会有钱出钱,有牛出牛,有力出力,火牛阵才成其为阵,齐军才能转败为胜。
  
  鲁仲连
  
  苏秦合纵瓦解之后,张仪全力推行连横,然而随着张仪逝世,连横也就成过去了。
  战国后期,七国相攻,势力强的仍是秦国,因而尊秦为帝之说也就一时盛行起来。
  鲁仲连,齐国人,当时名士,善谋划,常游东方诸侯间,反对帝秦,排难解纷,不受报酬,不要官职,乃浊世中一佳士也。
  赵孝王九年,他游到赵国,正逢秦军破赵军,坑赵降卒四十余万,进而围困赵都邯郸。赵王恐惧,诸侯救兵亦不敢进。魏王遣使劝赵尊秦,以求换得一时和平。鲁仲连听说,通过平原君,约见魏使新垣衍,痛说帝秦之危害,激励魏赵联合用兵为己生存决一死战。秦将闻之,大吃一惊,立即退军五十里。与此同时,魏信陵君也夺得了援军兵权,前来救赵,攻击秦军,秦军也就退去了。赵王欲封鲁仲连,鲁仲连却三次辞让,终不肯受。平原君又设宴酬谢,并以千金诚恳相赠,鲁仲连仍笑着说:“被称为天下之士的人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们帮助别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如果他们接受别人的好处,与商人又有何区别?我是不会那样做的。”于是,告别了平原君,而且终身不复见。
  二十余年后,齐国与燕国又发生了一场大战。先是燕破齐夺得齐土地,后是齐反攻收复其失地,最后只剩一座聊城,田单带领大军进攻,攻了一年多,也没攻下来。守在城里的燕国将士听说有人进谗燕王,他们若是一旦败退,回国必定全部斩首。于是,鲁仲连身为齐国人,写了一封信,用箭射入城。其信先是分析局势,谆谆告诫守城燕将,死守孤城并非忠,其勇亦非智。然后,站在燕将的角度,分析归燕降齐的不同。燕将读后,痛哭三日,左右为难,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聊城乱,田单遂屠城。齐王欲封鲁仲连,鲁仲连又谢绝之:“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为了富贵而受人管 制,不如贫贱地活在世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于是“逃隐于海上”。
  鲁仲连所做到的――“功成不受赏,高节卓不群”,苏秦张仪做不到。即使他们“好持高节”,恐怕他们也难做到。即使他们真做了,恐怕也不太自然。鲁仲连就自然吗?如果他真自自然然,也就不必“逃隐”了吧。俗话不是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俗话不是说:“世事多因忙里错,好人半自苦中来”?好人还自“逃”中来,好人还自“躲”中来,就像鲁仲连――看到“聊城乱”,看到“田单遂屠城”。
  从鲁仲连游于诸侯到其无可奈何“逃隐”,从古至今,人多赞叹。今我读之,虽亦赞叹,更多却是为之一叹,同时也为自己一叹。
  
  廉颇与蔺相如
  
  廉颇,蔺相如,人中之杰也。这两人的生平故事已经融入中国文化。想到这两人,国人脑子里,就会浮现这些同语,比如:“将相和”,比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引璧睨柱”、“渑池之会”、“秦王击?”、“胶柱鼓瑟”、“纸上谈兵”、“和氏璧”等等。还有一些人,如赵奢、赵括、李牧、郭开以及各种人的关系。这些关系,互相交错,源自人的性情见识,形成人的不同命运。
  比如蔺相如,如果没有缪贤举荐,他的命运就会不同。举荐一个人,不算什么事,难的是举荐一个人不惜暴露自己的隐私。“窃计欲亡走燕”,这可算得叛逆之罪,会有杀头风险的。缪贤,君子,坦荡荡,居然一点不避讳,心底之无私,由此可见了。
  再看蔺相如,之所以对廉颇谦让,除了心胸宽广之外,是他明白这个赵国不能没有这个廉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颇虽然没有出场,但却站在他的背后。如果没有廉颇率军视死如归严阵以待,他即使就再智再勇,也有可能一事无成,甚至可能丢失性命。心胸宽广除了性情,更多的是来自见识。蔺相如的这种见识,并非当时的赵国人都能看到想到的。我们可从廉颇的命运以及赵国后来的命运,清楚的看到这一点。
  再说那位赵惠文王那就更是非同一般。国家有难,非常时期,看人,用人,也很非常。让一门客担任国使,没有胆识恐怕不行,而且那样奖赏分明,相如有功,拜上大夫,后再有功,拜为上卿,权位高于廉颇之上。至于赵奢、李牧、许历,擢用均为不拘一格。
  廉颇呢,不能说其见识不好,率军征战数十年,守必固,攻必取,几乎可说百战百胜。不说其向相如请罪,观其渑池与赵王诀,请立太子以绝秦望,深得古人社稷之旨,非大胆识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为人心襟也很坦白,而且能够知错就改,但其性情过于冲动,以至最后a逼走乐乘,己亦无奈流亡魏楚。廉颇在楚,无功,叹曰:“我思用赵人。”是楚人不为其所用吗?是楚人不中其所用吗?直到这时,他才明白,他之所以成为良将是其善于使用赵兵,而赵兵也适合于他,“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这种将与兵的关系是他先前没看到的。
  至于赵惠文王的儿子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导致赵军长平之败,至于赵惠文王的孙子设计诛杀良将李牧导致赵国最后灭亡,也就不必再说了,其他因素虽然也有,终归还是无见无识。
  
  吕不韦
  
  他到底是遗臭万年还是流芳百世呢?看了不少书,真还不好说。
  有人说他是流氓,是大流氓,虽然他的流氓行为最终导致了中国统一,他仍是个大流氓,甚至可封为流氓始祖,因为他用他的金钱钓到了一个难得的美女,又用这个难得的美女钓到了一个难得的儿子,又用这个难得的儿子钓到了一个难得的国家。
  也有人说他是商人,是大商人,是非常成功的大商人,只因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入质于赵的子楚――这个落难的秦国王孙,就认定其“奇货可居”,就看到了最大利益,就倾注其所有资产,进行风险百陪的投资,而且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地获得了最大利益。
  还有人说他是政客,非常成功的政客。在其执任秦相期间,大赦罪人,布惠于民,广交宾客,招贤纳士,收郑国以修水利,出兵攻打韩、赵、魏,灭东周,设置三川、太原、东郡,迁卫君角于野王(今河南沁阳市),拓地数千里,为秦最终兼并六国奠定了非常牢固的基础。
  还有人说他是编辑家、出版家,其主编的《吕氏春秋》为秦走向一统天下作了思想理论准备。全书综合百家之说,畅论天地古今之事,八览、六论、十二纪,百六十篇,二十余万言,兼儒墨,合名法,是战国百家争鸣时代集大成的文化典籍,是文化发展的新标志,是承前启后的里程碑。
  他到底是什么人呢?是流氓,是商人,是政客,是编辑家,是出版家,都是,都不是,就像《吕氏春秋》一样,是杂家?就像《战国策》里记载,邂逅秦国王孙之后,他问退居二线的父亲:“种田能获几倍利啊?”他的父亲回答说:“十倍。”又问:“经营珠宝生意呢?”答:“一百倍。”“那么,帮一个国王登上王位,安定一个国家呢?”父亲听了儿子的问话,当时一定非常惊讶:“那就获利无数了。”于是,他对父亲说:“你看那些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务农者,累死累活而不得丰衣足食。如果建国立君,不仅我们可以享用不尽,还可以泽被后世。现在,我想做这件事了。”他当然是想好了的。当他奋斗二十年后,尽心做好这件事时,其结果又如何呢?收到秦王一封信,只有二十九个字:“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蜀!”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他收到这封信后,只用了更少的六个字:“自度稍侵,恐诛。”“稍侵”的原意是疾渐重,这里可以理解为吕不韦已感受到赢政是在逼迫他,迟早会要处死他。面对那种处死的结果以及所要受的羞辱,他喝下了一杯毒酒。这酒是他亲手配制,绝对万无一失的。秦始皇
  人称他为千古一帝,也就是再无第二了,事实上,也如此。
  他使中国真正成为统一的民族大帝国。中国人有统一的概念实际上是开端于他。
  统一的天下,统一的文字,统一的货币,统一的制度,统一的法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
  贾谊在其《过秦论》中曾经这样评价他:“及至秦皇,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捶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a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受其厚待重用的尉缭曾经这样描画他:“秦王为人,蜂准(高鼻也),长目,挚鸟膺(如挚鸟鹘膺,性凶悍),豺声,少恩而有虎狼心,居约(简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将为虏矣。不可与之游。”从尉缭所说的来看,确实是个非常之人,是个极其特殊的人。   非常在什么地方呢?特殊又在什么地方?看他怎样起名称号。
  秦王统一天下之后,遇到一个名号问题,于是,他令朝廷大臣组织相关人员讨论,讨论的结果呈上来,很认真,也很深入:“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秦王看了,微微一笑,批示道:“去‘泰’,着‘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又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再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十万世,传之无穷。”三下两下,皇与帝,就这样集于一身了。“制”也用上了,“朕”也用上了,而且看到了“谥”的不妥――“子议父,臣议君”,自己称号“始皇帝”,并为后世作了布置――二世三世至十万世――简洁,朴实,果断,大气。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如何行事的了。
  秦始皇,名赢政,十三岁即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公元前221年),死时年仅五十岁。他曾遥想他的江山能够流传千秋万世,不料仅仅传至二世,便在瞬间结束了。然而,他的所有创造,不论贡献还是罪错,都随着这历史长河。点点滴滴,影响至今。
  
  李斯
  
  如果始皇为千古一帝,那么,他就是千古一相了。不过,他这千古一相却是背叛了千古一帝,没有执行他的遗嘱。当时,若是拼死一搏,情形,结局,会如何呢?谁能把握?谁都难说。如果他真能够把握,他会拼死一搏的,他不优柔寡断的。
  当年人秦,老师荀卿曾经竭力劝说阻挡,他是如何辞行的?一点都不含糊的:“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吕不韦遭难,他当然想救,可是,他能救得了吗?当年人秦,一介布衣,是吕将他收入门下,并且将他荐给秦王,他才能有后来的作为,后来的幸运和日子。
  还有杀韩非,世人也怪他,秦王不想杀,谁又敢言杀,谁又能够杀?韩非想要挽救韩国,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若论秦王后来悔杀,那是他怜才,那是另外一回事情。
  焚书坑儒,也是难免,刚刚一统天下的大秦,脚跟还没站好扎稳,岂能容人说三道四?能够百家争鸣吗?
  至于厕中鼠,至于仓中鼠,谁又愿做厕中鼠呢?谁都愿做仓中鼠吧。一个人总应该审时度势而自处吧。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在狱中上书,曰:“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地之陕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罪三矣;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更赳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罪六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者,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
  字字血,声声泪,可惜陛下已非始皇,陛下已被赵高蒙蔽,具其五刑,腰斩于市,并夷三族。临刑前,见儿子,他悲伤地停住脚步,抚着儿子的手背,说:“我真想再同你像那过去的日子一样,牵着黄狗,出上蔡东门,追逐狡兔,可是,已经不可能了。”于是,父子,相拥,痛哭。

标签:中国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