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句子大全 > 正文

[北京卷佳作选评(4篇)]高中生精选佳作精评

时间:2019-02-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许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作该城市的符号。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天桥的杂耍、胡同小贩的吆喝是北京的符号;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的符号;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
  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
  对此,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北京的符号
  
  我看见祥子手里拨弄着现洋,心中盘算着买车,嘴里念叨着自己的小九九,身旁老北京洋车黑漆漆的车身、亮晶晶的瓦圈,闪着光;我看见王顺发忙着擦桌子码茶碗招呼客人,手里拎着老北京的大茶壶,壶嘴徐徐吐着水雾;我看见祁家正房的清水脊子旁石榴正红,天井的八仙桌上老北京的兔儿爷昂首挺胸,老太爷微笑点头;我看见沙子龙直视徒众一言不发,心中暗道“不传!不传!”,堂前老北京那支镖局长枪,静静倚立墙角,与主人遥相呼应……
  读老舍先生的书,仿佛被书中人物引领着,游览北京的街巷,呼吸北京的气息,欣赏北京的色彩,聆听北京的节奏,感受北京的心情……老舍先生的作品,就是老北京的符号啊!
  那是老北京的丝丝缕缕、点点滴滴。似一段京胡弦语,激越铿锵,余韵悠长;如一壶茉莉花茶,馥郁芬芳,回味无穷。
  忘不了老舍先生品北京饮食――“良乡的肥大的栗子,过了砂糖在锅里‘唰唰’地炒着,连锅下的茶烟都是香的”,“高粱红的河蟹,用竹篓装着,沿街高声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在酒楼里,用小小的木锤,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只有老北京才会有如此诱人的风味;也只有老舍先生,才能领略得如此动情,如此传神!
  老舍先生虽然祖籍山东,可他却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更无比地爱着北京。他爱老北京的一切,在他眼中,老北京正如旧历年张贴的年画:喜庆、稚拙,又不失王者的大气;细致、精巧,更传达着文化的气息。老舍先生正是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心,以自己对北京的无比热爱,描绘出一个真实而又理想的北京,一个现实而又诗意的北京。于是,老舍先生的文字,老舍先生的名字,也因此成了北京的象征、北京的符号。
  老舍先生出过国,留过洋,他自然懂得时代终究会推动“老北京”变成“新北京”,这是一种欣喜与哀婉交织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也常常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来――《四世同堂》的主人公瑞宣,喜欢逛八面槽、大栅栏、琉璃厂,可他也惋叹“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店铺都会消失”。正因为此,老舍先生在北京新时代的舞台上,努力创造着新北京的语言和形象,创造着新北京的符号。
  于是,作为北京符号发现者、热爱者和创造者的老舍先生,也成为了北京历史与现实的,北京人眼里与心中的,一座永恒的丰碑。
  点评:写好“北京的符号”,需要作者具备较深的文化底蕴。这位考生,对老舍先生的作品,显然是非常熟悉的;对老舍先生为什么能成为“北京的符号”,理解也是透彻、全面的。这都有赖于平日里的广泛阅读和深入思考。此文章法上也很有特色:开篇铺排式地展示祥子等四个形象,而且笔笔不离“老北京”三字;结尾段一句“作为北京符号发现者、热爱者和创造者的老舍先生……”,看似平常,实则巧妙地绾结了前三个段落,使结构更为严谨。至于“似一段京胡弦语,激越铿锵,余韵悠长;如一壶茉莉花茶,馥郁芬芳,回味无穷”,“在他眼中,老北京正如旧历年张贴的年画:喜庆、稚拙,又不失王者的大气;细致、精巧,更传达着文化的气息”等片段,比喻之绝妙、句式之灵动,自然也让人赞叹不已。
  (唐惠忠)
  
  北京的符号
  
  小时候,在家玩耍时,听到卖糖葫芦的吆喝声,就缠着妈妈买来吃。有时候还偷偷地跟着卖糖葫芦的走街串巷――不是馋那糖葫芦,而是馋那悦耳的吆喝声。
  经常来我家门口叫卖的是个老北京,一家子都是卖糖葫芦的。据他讲,他爷爷在清朝那会儿就卖糖葫芦,所以,他的糖葫芦绝对正宗。到底是不是这样无从考证,但他一口悦耳的吆喝声,却让我深信不疑。那会儿我还小,还不懂什么叫正宗不正宗,判断的惟一标准就是谁吆喝得好听――谁好听就买谁的吃。
  于是,我跟这个老北京混了个脸熟。那一段日子,只要他经过我家门口,他的身后就会跟着一个和他一起扯着嗓子吆喝的5岁小孩儿。
  老北京很喜欢我,每天收摊儿前都会给我一串糖葫芦作为报酬。有一次,他摸着我的脑袋说:“多好的孩子啊!以后真成了卖糖葫芦的,就毁喽!”年幼的我不懂这些话的意思,于是认真地望着他说:“赶明儿我一准干这个。”老北京笑笑不语。
  15年后,我长成20岁的大小伙子。那个卖糖葫芦的老北京再也见不到了。我每天都在为人生的前途奔波,理想是将来当个白领,再也不想小时候卖糖葫芦的事了。那悦耳的吆喝声,也随着时代变迁被遗忘得干干净净。
  终于,在一次春节的庙会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又看到了那个陌生而熟悉的身影。虽然15年过去了,老北京的模样依然没变。我跑上前去和他打招呼,向他比画15年前那个小孩儿。
  他惊异地望着我,然后慈祥地笑了,像发现了一个旧梦。他递给我一串糖葫芦,“提前付你的工资,像当年一样跟着我吆喝。”我仿佛又找回了自己的童年,然而,我突然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张不开口,站在原地呆了半天。那太丢人了,我已经是个20岁的青年了。
  老北京笑了笑说:“怕了?我就知道。还是那句话,‘多好的孩子啊!以后真成了卖糖葫芦的,就毁喽!’”然后,他一个人吆喝开了。
  “冰――糖――葫芦……”
  “葫芦――冰――糖……”
  那悦耳的吆喝声,悠悠扬扬进入我的脑海,像一缕残梦――胡同深处、四合院、门墩儿――小孩儿――妈妈……一股热浪叩击我的心房,终于我抛开一切,敞开喉咙――
  “冰――糖――葫芦……葫芦――冰――糖……”
  吆喝,老北京的符号,有着老北京淳厚的味道。时代变迁,但北京那如歌的吆喝声,却穿过岁月向前飘,将一直飘向2008……到那时,让世界友人都来听听地道的吆喝,品尝这醉人的京韵吧――
  “冰――糖――葫芦……”
  “葫芦――冰――糖……”
  点评:“北京的符号”这道题,可写内容是相当宽泛的。在宽泛的写作范围内,选写哪一个(也可是多个)对象作为“符号”,写这个(些)“符号”能否新人耳目,这就大有讲究了。毫无疑问,本文详写“如歌的吆喝声”是“北京的符号”,在切入点的选择上别具匠心,胜人一筹。全文叙事、描写朴实中见真淳,而“吆喝,老北京的符号,有着老北京淳厚的味道”一语画龙点睛,恰到好处。一篇优秀之作,在内容明白、结构完整、语言通顺的基础上,还要有精彩之处(即“亮点”)。此文收尾处那醉人的“冰――糖――葫芦……”“葫芦――冰――糖……”,正是亮点所在。相信读过此文,“这醉人的京韵”,一定会长久地萦绕于读者耳际,留存于读者心中。
  (唐惠忠)
  
  北京的符号
  
  积淀了千年的文化底蕴,不约而同地,多少文人风尘仆仆地朝你赶来了,古都北京,文人扎根在这儿,你宽广的胸襟温暖了他们,你深情的水土养育了他们,你慈爱的双手抚慰了他们。他们的诗歌中、散文中、传记中;他们的寓所里,魂归处;他们的血脉中,都汩汩流淌着你留在他们灵魂深处的气息,然而他们逝去了,你却依旧恒久存在着,于是你的文人孩子们留下的踪迹,成为了你永恒的符号。
  是钱钟书曾居住的三里河的寓所吗?一位学贯中西的硕儒,不求闻达的学者,“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大儒已逝,但后人瞻仰,仍能感受到那严谨的治学之风。踱步走过,仿佛看见一盏孤灯下,独编《管锥篇》的身影。
  走过鲁迅曾居住的八道湾,四合院里那株紫藤还开得正旺,侍候周家一辈子的老佣人张淑英依旧踮着小脚穿过庭院,守着周家的故宅,向前去探访的客人叨唠着大先生和二先生。
  走过史铁生在迷惘失落时徜徉徘徊的地坛,千年的古柏沉默不语,葱茏蓊郁,回望一眼,月季正开得烂漫,蝶儿正舞得热烈,仿佛母亲深情注视的眼光。
  走过城南的陶然亭,高君宇和石评梅安然沉睡,青山无语,碑上刻着他们的墓志铭:“我是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般耀亮,我愿死如彗星般迅忽”。陶然亭无语,停滞了峥嵘岁月。
  走过文革中逃脱“除四旧”浩劫的明城墙、钟鼓楼,就仿佛听见梁思成先生痛心的话语:“一个东方的文明古国,倘若在建筑上失掉自己的特色,是大大有碍瞻观的”。又仿佛看见林徽音与北京市长吴晗争执时的黯然神伤、潸然泪下。
  什刹海畔,有储安平“一万分的失神,一万分的慌张”;昆明湖边,有金岳霖的谈笑风生;荷塘月色下,有朱自清的抒怀。我走过窄窄的小巷,穿过长长的胡同,穿过深深的庭院,处处都是文化的气息,处处都是深藏不露的符号文化。
  古都北京,你养育了一批热爱文学的孩子,他们老去逝去,成了失根的兰花,飘零的浮萍,心里牵挂着你,你是心灵的故乡。他们的灵魂远去,留驻的第一站,一定在你的心头。他们留下的严谨、狷介、正直、忠诚,他们留下的文化氛围,就是你亘古不变,浩然长存的符号啊,北京!
  点评:此文其妙有三:一、看似信手拈来的材料,显示了作者关注生活、积累丰厚。二、结构严谨,行文流畅,体现了作者作文技巧的娴熟。首段以“你的文人孩子们留下的踪迹,成为了你永恒的符号”引起下文,生动形象,意味无穷。中间六段分述,详略得当,恰到好处。末段以“他们留下的严谨、狷介、正直、忠诚,他们留下的文化氛围,就是你亘古不变,浩然长存的符号啊,北京!”收束全文,深化主题。作者采用“总―分―总”结构全文,前后呼应,首尾圆和。三、语言流畅,文采飞扬,有极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王周平)
  
  北京的符号
  
  苏州的雨细软,成都的雨淫绵,而北京的雨,轻灵又不失厚重。
  雨打在成贤街的青石板上,雨打在国子监的幽翠古柏上,雨打在含笑而揖的孔子的飘飘儒巾儒袖上;于是,连雨也带着古老的幽幽书香。
  漫步雨中,无需撑伞,因为那雨滴由头顶含羞吐蕊的洁白槐花上落下,仿佛夫子的谆谆教诲浸入心田;而你,也宛若走回古代,走回那鼓乐飘扬书声朗朗的贡院,抚摸那历经悠悠岁月的石碑的刻痕,也许,先祖的姓名恰在其中。
  雨、槐花、古柏、石刻、孔子像、国子监,这或许是北京的符号,隐藏其后的正是脉脉书香。
  岭南的风郁热,塞北的风凛冽,而北京的风,和煦而清爽。
  风吹皱昆明湖的一池碧蓝秋水,风吹荡开卢沟桥畔的菲菲芦花,风吹响鼓楼檐角细小的铜铃;于是,连风也带着温和的微笑。
  漫步风中,不妨同如金风一般亲切的人们一同欢笑。扯起一纸沙燕儿风筝,让它带你在北京晴蓝的天空中飞翔;将风筝老人的匠心独运一同放飞;摇橹昆玉河中,听不到那古老而悠长的叫卖声或许微有缺憾,但耳边充盈的那爽朗耐听的京片子,是否还有一丝京剧的韵味儿?微醺风中,你听到胡同口儿那一把京胡的绵软京音儿,阳光映着微青的影壁,鸽哨儿响彻晴空,能不沉醉?
  风筝、京音儿、胡同儿、京剧,这或许是北京的符号,但隐藏其后的正是浓浓的民俗。
  西域的雪凄凉,中原的雪沉重,而北京的雪,厚重如千年历史。
  雪落在元大都遗址的残垣断壁上,雪落在紫禁城的金瓦红墙上,雪落在铭记兴衰荣辱的汉白玉华表上;那雪,亦落在新完工的大气庄重的首都博物馆上,落在建设中的拥抱世界的奥运场馆鸟巢上。
  纷纷雪花落于身上,左手是观象台的古老,右手是长安街的现代;左手是白塔的红墙绿瓦,右手是中关村的车水马龙;左手是历史,写也写不完的荣辱兴衰;右手是未来,说也说不尽的辉煌愿景。北京人的双手,沉重而又轻盈,而那心间承载的,正是落于我们肩上的千年的责任,是那份作为首都人的责任!
  故宫、白塔、世纪坛、长安街,这或许是北京的符号,隐藏其后的正是北京人承载责任与历史的心!家在北京,心在北京,留住历史的符号,创造未来的符号,正是每一位北京人的心愿。
  点评:此文洋洋洒洒,不枝不蔓,充满诗情画意。作者用从容不迫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三个画面:轻灵又不失厚重的北京的雨,和煦而清爽的北京的风,厚重如千年历史的北京的雪。这三个画面诗意浓,意境深,含蓄蕴藉,一咏三唱。全文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语言流畅,文采飞扬,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意蕴。最后用“家在北京,心在北京,留住历史的符号,创造未来的符号,正是每一位北京人的心愿”来点题,画龙点睛,真是文采斐然。
  (王周平)

标签:佳作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