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六年级日记 > 正文

回忆童年感慨的说说 [从回忆里寻找故事]

时间:2019-02-2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台湾作家琼瑶对小说下过这样的定义:小说就是小小的说一个故事。我不喜欢琼瑶阿姨的那些言情小说,对这句话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精辟呀。一言中的呀。一篇小说,如果没有故事支撑,就犹如一个人,被抽去了脊梁,怎么能够在人世间挺立呢?
  故事从那里来?
  沈从文先生也有过一番评述。他说:小说往往来自于那些残存的记忆――大意如此。
  是的。我在构思一篇小说的时候,总是不断从记忆的根系里吸取营养。所以,我说:一段痛苦的经历对于写作的人来说,也许会转变成一种难得的素材。
  偶尔俯身,就从记忆的井里面,打捞出一些湿漉漉的往事。
  1998年,我在东莞。八年了,八年前的那些往事和面孔,还历历在目。
  我在我的一些故事里,都指名道姓地提到东莞这座城市,可在这篇《离开那座城市》里没有。因为我突然发觉,发生在东莞的故事,把它的场景转移到另一个珠江三角洲城市,也能够成立,而且符合生活和艺术逻辑。这些城市都大同小异,一样繁荣的外向型经济,一样苛刻的对待外地人,甚至包括广东边远山区的同胞。中国有一亿多寄居在城市屋檐下的打工人,他们对城市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可是,在各级政府的工作报告里,却吝啬得不肯提上一笔,好像可以随时把他们抹去,如同在沙滩上抹去脚印,在纸上抹去铅笔字迹……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过这样一个庞大的建设群体,这么多年来都得不到真正的关注的。好在有几本打工杂志开导这个群体,好在这两年政府和社会开始关注这个群体。应运而生的打工文学,正是这个群体的精神家园。
  我愿意用我的笔,记录下打工人的喜怒哀乐,打工生活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愿意在打工文学这一块贫瘠的土地上努力耕耘。
  这篇小说的主体结构是真实的。当然,增添了一些艺术的枝叶,使得它不至于枯燥无味,否则,勉强嚼完的编辑,会陡生一种提斧头砍我的念头。
  
  我的处女作是在《中学时代》发表的,一首不到十行的诗歌。单就激动的心情而言,在我收到样刊那一刻,超过了我后面发表的所有文章。之后,我陆续在《作文通讯》,《初中生必读》,《未名作家》之类的校园文学杂志上发表诗歌。是的,诗歌。学校生活也许更加适合诗歌这棵苗子的茁壮成长吧。
  1995年,兵败于高考的独木桥,随即南下,开始了我延绵至今的打工生涯。加班加点之余,我还不忘心中的文学梦,趴在铁板床上,构筑另一个瑰丽的世界――我发觉,几乎所有的打工作者都有类似的写作经历。广种薄收,有一批小说诗歌在《江门文艺》,《佛山文艺》等颇负盛名的打工文学杂志上开花结果。
  以下面这句话结束本文,同时作为我今后矢志不渝的创造方向:
  我是一个打工人,愿意为打工文学略尽绵力。
  责 编:鄢文江

标签:回忆 寻找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