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六年级周记 > 正文

[王潇然散文的意味]王潇然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散文从《尚书》开始是写史的,历史真实不容虚构,那是我们散文的传统。那时候,在今天看来的“历史”是知识分子身边的事,它就是他们生活的一种纪录。就和今天我们面对现实日常繁复的生活一样,是站立的和有生命的。现在我们通过典籍和古迹想象那些沉淀下来的历史事件和背景时,我们读到的是文字波澜不惊之后的力量,这就是散文带给我们的思考。历史上有大事记,而用散文方式去纪录历史的时候,从来不用事件,不用场景,不用布局,把大事拆成小事去写。他们写得很平静,平静地用旁观者的角色让时间慢下来,这样的散文是种从容,是用生活的态度去写作的。
  王潇然的散文也有这种意味。我一直对散文披着文化或历史的外衣有种警觉,隔着生活的想象能直达读者的内心吗?或者说这些所谓宏大的主题一言能尽吗?好在王潇然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历史的侧面时,他更多的拷问还是我们所处的生活。我觉得这对散文是非常重要的。他的散文写作是对当下生活进行时空的换位思考,这样的尝试意义在于它不被时间遗弃。他可以更深入更宽广地进入,不囿于历史而对大地进行一次寻找,那样的话,他会写得更得心应手。
  我以为读史的意义是感受那些物是人非,是判断和甄别,不是图解和演义。好的散文作家应该抛弃那些浮于事物表象的东西,从内心最里层向外打开,有心灵的疼痛和思绪的颤抖。王潇然的《□水河边》具备了这样的神形。他试图从历史中寻找答案,后来他发现困惑无处不在时,他又回到现实中去探问和追寻,到头来思绪也只是随水而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想说的是人类不思考,上帝也发笑。从这个角度来去理解他的散文,他有自己独立的姿态和声音,这种声音是自己发出的,有时候低缓,有时候激越。
  他喜欢读史和旅游,他读书和行走的态度端正,这也是他做人的态度,我非常欣赏他。他是个认真之人,有颗谦卑的心,并用这种心态读书,写作,待人,在这样浮躁的时代显得十分珍贵。他的散文《西藏五日》是游记,是身体力行的“行动散文”。我读后的感受是他正走在路上,一直不想抵达那个地方,但他显然已经抵达了。这是另一种境界。作家孙犁喜欢“野味读书”,谈的是读书的趣味和方法。而王潇然的《西藏五日》是“野味游记”,是很有意思的作品,我喜欢读它。温故而知新,“故”和“新”说的不只是新旧知识,而且还是生活。这对我也是一种启迪。
  散文发展到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发现一些新的东西,也需要重新审视过去的东西。我们的散文有很好的传统,比如说它的朴素的思想和理想,比如说它的平民精神和气质,这是特别值得称道的。古代的散文都是士大夫写的,也就是那时候的知识分子,他们不是坐在书斋里想问题,研究文章,他们是站在田间地头,站在民生里,想大家的事情。今天的知识分子在散文里写了什么,他们在书斋的实验室翻查各种可能的典籍和译本进行文本实验,那是无效的,是没有身体和灵魂的体验。毛泽东说,文艺为人民大众(工农兵)服务,在我看来讲的不是对象而是立场,很多人在不断误会他的意思。
  王潇然的散文写出了自己的忧虑和态度,有自己鲜明的立场,他可以做得更为坚决一些,果断一些。或者说他可以把自己的历史情愫放在生活的现场中,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最喜欢他写《扬州有唐诗》这类性灵小品,有悠然之态,有从容之心,是贴近他心灵的文字,也是符合他性情的作品。这样的文字有大地情怀,有人间烟火,也有朴素之情,是小处见大的东西。散文有了这些元素,它就会鲜活起来。

标签:散文 意味 王潇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