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论文答辩 > 正文

硕士论文答辩知乎

时间:2017-04-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考研英语二:三大阶段复习备考经验分享

考研英语二:三大阶段复习备考经验分

鄙人不才,是14年1月参加管理类联考以及英语二考试的茫茫人海中的一员。

本来定的目标是235+的,但最终成绩下来联考差了一点,不过好歹上了230,复试中顺利发挥被西南财经录取了。

英语本来就是我的强项,大半年的学习下来自己对英语二的学习蛮有感悟,同时也取得了83的分数,自己觉得还不错的。现在就来说说我的经验吧,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打基础阶段

关于基础阶段的定义,每个人都不一样。也许有些同学已经看了小半年了,也许有的刚捧起书本,抑或有的才刚有学习的打算。都不重要,但是,当你踏出了第一步,就请不要停歇!(推荐基础阶段最好在暑假阶段结束)

1.背单词

1.1关于单词背诵的顺序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从Abandon到Zoo,看似是句玩笑,但确实道出了学子们的心酸。刚拿到单词书的时候(我那时用的是Mr. 蒋的书),我也犯难,第一次是硬着头皮翻看下来的,效果可想而知。确实,单词记忆是一场持久战。它的含义太多太杂,许多单词,估计得有1/3以上大家平时 都见过,但考察到具体语境,大家是否辨别的出具体含义?所以关于背单词,我建议必须背,狠狠背才行,千万别抱有侥幸心理,想想这个词考到几率不大就随便 背,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到时候你后悔就晚了。

在此推荐微博上看到过的单词背诵推荐顺序“首先Z,Y,X,Q,J,K,U;然后 V,W,N,O,L,接着B,D或E,R或F,G或T,I或H,M,最后挑战BOSS:C,P,A,S,不久你会发现,在英语的世界里,单词会主动认识 你。”这种顺序是根据单词的数量设计的,可以帮助一些背不下单词的同学树立信心。有类似情况的同学不妨试试。

1.2 关于单词记忆方法

好多人推崇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其实艾宾浩斯曲线是针对人与无意义无规律的东西的遗忘规律而来的曲线。单词的学习本身是对一门语言的学习,而单词又是有意 义有规律的,比如词根词缀和语源探究,还有例句,都会显著的帮助你加深、加速记忆。单词的掌握也有深浅之分的,单词的学习更是有很多不同的层面的。记住了 单词是何含义,那你是否会拼写这个单词?是否知道如何在不同的语境识别该单词的不同含义?是否能够熟练的在表达中使用?等等等等。

因此我给推 荐的更全面的记忆方法,就是词根词缀记忆法+每天多遍强化记忆,词根词缀可以参见牛津字典,有些单词书也有所介绍,相关视频我去年看的是TaiQi的 Mr. 邵的,他的单词讲的很好,论坛上搜搜14年的视频就好。初期见效慢的必然的,但到了后期举一反三,单词书越翻越薄,可以节约好多时间。当然,这适合时间充 裕或是基础相对较

好的同学。

2.看语法

其实对于语法这个东西,我真不推荐大家买专门 的书籍,真的需要去高校图书馆借阅即可,一抓一大把。大家学了这么多年英语,关于语法的认识应该或多或少都内化于心了的。对于语法的要求大家只要能够识别 主谓宾,定状补还有一些常见的被动、倒装啥啥的即可。当然这对于基础不好的同学可能有些挑战,别怕有短期补救方法:用你练阅读的书,精读若干篇文章,别关 心后面的题目错多错少,要读懂,结合翻译看,这样做就算你不识语法,也能知道个大概了。Anyway英语考试真的不考你语法,不考你成分分析,你读的懂, 题目做的会即可。

3.广泛阅读

广泛阅读很必要,这个过程可以将单词、阅读、翻译题型 结合,综合考察你的能力。英语二阅读主要考经济管理题材,掺杂少量科技、社会人文类文章,这个大家应该要了解。英语稍好的同学推荐去看看CNN、NY Times网站的文章,里边有相关分类;或是经济学人的季度,年度报告,这类的文章都是公开的,无需收费的,可以自行搜索或是关注相关的微博获取。对于还 有一些基础一般或是行有余力的同学,建议看看VOA Special English的文章,通俗易懂,文章也分类明确,有相关的网站,很多文章还具备中文翻译(如果这个还不行,那我可帮不了你了),一搜即达。关于阅读的数量,我推荐有时间的同学可以一到两天一篇(考虑到要给时间复习联考),当然多多益善,时间较紧的同学一周至少一篇,坚持下来你会有收获的。记下好词,热门 词(这个应该通过新闻报道就能识别的),既可以开拓眼界,作为同学闲聊的谈资,又能提高英语何乐不为?

二.(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硕士论文答辩知乎)接触真题阶段

按部就班地完成单词、阅读任务,觉得自己磨刀霍霍的时候就得上整套卷子咯(关于作文可以缓缓,先放着,待到10月份之后再整理背诵不迟)。有人喜欢先做 模拟题再做真题,而有的人恰恰相反,至于哪种好,我说不上来,反正适合自己的两者都行。但我想说对于真题,特别是近三年的,你得稀贵如金,他们的价值不言 而喻,所以请各位同学好好对待哦,三遍四遍,看你的需求以及决心。可能这个阶段大家越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阅读啦,阅读的新题型部分尤其,毕竟头几次接触(不过现在四六级也考察这块了),建议大家多做做专题练习,新题型就这么几种类型,可以参照四六级的练习来,网上找一些打印出来做做。新题型很有技巧性 的,小标题比如,可以使用关键词替换,主旨替代等方法;排序题,按照逻辑顺序来。一步步的,新题型是最好抓分也最容易失分的,大家提高警惕哦(推荐这部分在10-11月份之前完成,要是需要测试自己的应试水准以便择校可以再提前一些)

1.关于各部分时间分配

这时候的主要时间大家应该花在阅读上,分值高啊!同时阅读是花一份时间干三份活的工作,阅读的同时可以练练翻译,寻思寻思完形填空,做做阅读题。当然, 单词背诵别停下,随着背诵次数的增加以及对背诵方法的熟练,这时候话的时间应该只有前期的一半了吧,坚持下去,单词必须继续的!

2.关于时间意识

做整套试卷的时候大家要注意控制时间了,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安排各部分的时间,空出足够的检查以及涂卡的时间。建议除去作文,最好在一个半小时以内完 成,构思好作文书写再花四十分钟的时间。最后剩下一个小时检查、涂卡。记得我考试的时候十分谨慎,几乎是做一题检查一题,最后还是在还剩下半小时的时候涂 好卡了。这和我平时严格控制

时间有关。考试时候难保发生什么突发状况,大家必须要树立时间意识。

3.关于阅读时候容易走神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能有同学会存在!引用知乎上的回答“划线!看文章的过程中要划线,这是你自己主动去分析文章思路的体现,我习惯了先看文章后看题,阅读过程中 我会划各种各样的线,做各种符号标记,然后就能理清文章脉络,看问题时一般不用回头看文章了因为脑海里面已经知道文章里的答案是什么。不划线有个缺点就是 很容易分心啊!看着看着就不知道看哪里去了,心思也飘远了,划线的话就强迫自己眼到手到心到,很难分心了。举个栗子,看议论文的话,要是有出现一些关键词 例如“reasons” “factors”之类的,画个圈,然后后面句子一般就是讲哪些reason了,这时就划关键词,然后标数字①②③这种代表第几个原因。这样就算后面题目 不会问到,起码自己知道这块在讲什么,有些人就用眼睛扫读,一点笔记都不做,看了问题回来找答案还得重头再看,这就大大减低效率了。”当然啦,要提高阅读 速度,建议先看题在读文章哦!

三.冲刺迎考阶段

经历了基础以及真题阶段,对于大多数 同学应该还会剩下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忘了说作文了,作文看每个人的情况,个人建议省时间还是整理整理模板,再自己填充的好,多准备几种表达方式,切忌千篇 一律!)。哈哈,这时候各大机构的押题卷啊,模拟卷都会出来。做,多多益善地做。看着我去年的那摞试卷,得有十份以上的模拟题,都得做完哦!忧伤啊!

1.关于心态

最后阶段了,真正考试一触即发,要多多给自己休息的时间。比如每周出去吃顿好的,跟同学看场电影什么的。模拟卷得几分真的不要紧,信念在就行,不要给自己过多的压力。考前一定得好好休息好!

准备好心态还有一颗必胜的心,上吧!

凯程教育: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从事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

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如何选择考研辅导班:

在考研准备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尤其对于跨专业考生的专业课来说,通过报辅导班来弥补自己复习的不足,可以大大提高复习效率,节省复习时间,大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

面来考察辅导班,或许能帮你找到适合你的辅导班。

师资力量:师资力量是考察辅导班的首要因素,考生可以针对辅导名师的辅导年限、辅导经验、历年辅导效果、学员评价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询问往届学长然后选择。判断师资力量关键在于综合实力,因为任何一门课程,都不是由一、两个教师包到底的,是一批教师配合的结果。还要深入了解教师的学术背景、资料著述成就、辅导成就等。凯程考研名师云集,李海洋、张鑫教授、方浩教授、卢营教授、孙浩教授等一大批名师在凯程授课。而有的机构只是很普通的老师授课,对知识点把握和命题方向,欠缺火候。

对该专业有辅导历史:必须对该专业深刻理解,才能深入辅导学员考取该校。在考研辅导班中,从来见过如此辉煌的成绩:凯程教育拿下2015五道口金融学院状元,考取五道口15人,清华经管金融硕士10人,人大金融硕士15个,中财和贸大金融硕士合计20人,北师大教育学7人,会计硕士保录班考取30人,翻译硕士接近20人,中传状元王园璐、郑家威都是来自凯程,法学方面,凯程在人大、北大、贸大、政法、武汉大学、公安大学等院校斩获多个法学和法硕状元,更多专业成绩请查看凯程网站。在凯程官方网站的光荣榜,成功学员经验谈视频特别多,都是凯程战绩的最好证明。对于如此高的成绩,凯程集训营班主任邢老师说,凯程如此优异的成绩,是与我们凯程严格的管理,全方位的辅导是分不开的,很多学生本科都不是名校,某些学生来自二本三本甚至不知名的院校,还有很多是工作了多年才回来考的,大多数是跨专业考研,他们的难度大,竞争激烈,没有严格的训练和同学们的刻苦学习,是很难达到优异的成绩。最好的办法是直接和凯程老师详细沟通一下就清楚了。

建校历史:机构成立的历史也是一个参考因素,历史越久,积累的人脉资源更多。例如,凯程教育已经成立10年(2005年),一直以来专注于考研,成功率一直遥遥领先,同学们有兴趣可以联系一下他们在线老师或者电话。

有没有实体学校校区:有些机构比较小,就是一个在写字楼里上课,自习,这种环境是不太好的,一个优秀的机构必须是在教学环境,大学校园这样环境。凯程有自己的学习校区,有吃住学一体化教学环境,独立卫浴、空调、暖气齐全,这也是一个考研机构实力的体现。此外,最好还要看一下他们的营业执照。

篇二:论文部分

一、社交网络的定义与发展进程

社交网络的出现是建立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的“六度分隔”理论之上的,他的理论认为人只要透过平均六个人的联系便可找到自己想要找的人。

1997年,最早的社交网络“SixDegrees.com”成立,从网站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基于“六度分隔”理论而建立的网站。随后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交网络也进入蓬勃发展期。现在我们熟知的facebook、twiiter便是这一时期创立、发展、成熟的社交网络平台,至2012年10月4日,facebook用户人数已经超过10亿。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市场细分的社交平台出现,如以音乐分享为主的Spotify、以图片分享为主的pinterest等等。

国内的社交网络发展比国外稍晚,但也发展迅速。1987年,SCC一个主要由中国留学生发起的网络新闻组出现,这是中国最早的世界性网上论坛,也可以说是中国社交网络的雏形。进入90年代,一些本土化的论坛开始出现,如“天涯”、“猫扑”、“水木清华”,受限于当时的网络技术条件,论坛上传播信息的形式、体量都很有限,可以认为这是中国社交网络的“石器时代”。1999年,腾讯即时通讯(Tencent Instant Messenger)简称TM或者腾讯QQ开始运营,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占领了国内在线即时通讯市场。在此基础上2005年腾讯推出了QQ空间这一具有鲜明社交网络平台特征的产品,同年,豆瓣、校内网也相继出现,这标志着中国社交网络高速发展期的到来。2009年,新浪微博出现,140字的“微博客”带来了社交网络在中国第二波发展高潮,同时伴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和手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交网络开始不仅仅局限于电脑屏幕前,任何一个拥有智能手机的用户都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访问社交网络。2010年,知乎作为一个建立在问答基础上的网络社区出现并在13年开放公众注册(之前是邀请注册形式)。2011年,完全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微信推出,2013年微信注册用户超过6亿人。由于种种原因,以facebook为代表的海外社交网络平台并未在中国开展业务,中国网民所使用的社交网络平台基本都由本土公司运营。

前面所提到的社交网络平台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通讯工具及其衍生产品

以QQ、微信为代表,它们的主要功能是通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交流、业务往来的通讯需求。QQ空间、朋友圈则是其衍生产品,相比于母体来说,它们的社交网络特征更为明显,人们使用QQ空间、朋友圈来分享生活。不仅仅限于1对

1、多对多的简单通讯,基于空间和朋友圈,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源头(制造者)。如果把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剥离QQ、微信的母体,作为单独的社交网络平台出现,它们便不能实现原有功能,因为用户联系都是建立在即时通讯平台基础上的。

2、独立的综合性社交网络平台

以微博、人人网(原校内网)为代表。微博、校内都是没有建立在即时通讯软件基础上的,属于相对独立的产品,其特点是大而全、开放性、用户成分复杂。就微博而言,用户数量以亿计算无时无刻都有大量信息的产生和传播,而信息的广度几乎涵盖了普通网民所能够接触和认知的各个领域(专业和学术领域偏少,这也是局限性),这是大而全的特征;开放性则是相比较QQ、微信而言的,QQ、微信均以建立好友关系为基础分享和交流信息(尤其微信,未建立好友关系的双

方无法看到任何信息)相对封闭。而微博则是开放性的,人们可以关自由地关注任何自己想要注的人,接收、阅读以其作为信息源发出的各类信息,而不需要建立在好友关系的基础之上。用户成分复杂,这几乎是大型综合社交网络平台的普遍特征,因为人人均可注册,没有准入门槛限制,也制缺乏筛选机制,用户成分复杂水平参差不齐,有高质量信息也充斥着大量无效甚至有害的信息(比如谣言)。人人网规模要小一些,用户成分也相对纯粹,基本以大学生为主,这与其面向大学生的市场定位有关,就这一用户群体内部而言,三大特征是都具备的。然而微博、人人目前发展趋势并不乐观逐渐式微,这也反映出网民社交网络使用习惯和偏好的改变、对信息质量要求的提高、筛选信息能力增长的趋势。

3、以市场细分和功能专门化为基础的“轻社交”平台

各种专业论坛以及知乎、豆瓣等可以归为此类。在主流社交网络求大求全的背景下,一些规模相对小的社交网络平台开始了市场细分和功能专门化。以知乎为例,知乎的功能相对简单,最核心的部分是“问”、“答”,网站的主体也由这两部分呈现,当然知乎也拥有私信功能(类似于微博私信、人人私信、微信消息、QQ消息),但这种功能在知乎平台上属于次要部分,综合性社交平台上的聊天和日常交流在知乎上基本没有,承载的信息量大大减少(仅从绝对数量的角度),这也是所谓“轻社交”的轻型特征。显然知乎也是进行了市场细分的,创立之初严格实行的邀请制最能体现这一特征,有效提高了信息质量、用户水平、用户忠诚度。2013年3月知乎开放公众注册,准入门槛放开,用户复杂程度提高、信息质量下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社区文化和核心用户群还是决定了知乎仍属于一个小众社交网络平台;豆瓣的核心用户是拥有良好水平教育背景的都市青年,这是豆瓣的市场细分,而豆瓣内容集中于文学艺术、音乐电影、书籍阅读等则是它的功能专门化,不难看出这些内容都具有相当的指向性。相比于综合性社交网络平台的大而全、用户成分复杂,可以说“轻社交”平台是小而精、用户相对纯粹的相反式存在。

总结:社交网络平台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又从大到小的过程。从小到大是指规模的增大、信息量的扩容、功能的增加等,这一点在由网络论坛(如“猫扑”)向微博、人人转化的过程中最为明显。从大到小,是指内容的精细化,市场的细分化、网络社交规模的缩小等。

二、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习惯的变化

前文已经阐述了社交网络的发展历程,而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习惯的变化基本上是与社交网络发展历程相同步的,同样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和从大到小的过程。高中生时期,学业压力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机会少、时间短,功能基本限于日常交流、抒发情感上,而网络社交的范围也基本是限于同学和亲友。

初入大学,业余时间增多,自己支配学习生活,大学生开始更多地使用社交网络,然而由于大学人际关系圈还未完全建立,新兴社交网络软件需要时间学习,新的社交网络空间需要耕耘(这是由于不同社交网络之间的人际关系不互通,资料转移麻烦等,当然在同一公司不同产品之间相对要好一点比如微信和QQ)等原因,

此时大学生使用社交平台仍是以高中关系为基础的,并在完成从高中关系转换到大学关系的过程中,处于一种转换和增长期。

成功完成了由高中关系到大学关系的转换后,大学生真正进入了“重度”使用社交网络的时期。这一时期有几个鲜明的特征:

相互映射:大部分的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关系都可以映射到社交网络平台上(现实中认识的同学、朋友很多都会建立社交网络关系,社交网络也被利用来维系现实情感),社交网络上的关系也可以映射到现实生活中(网络上认识的人可以在现实中见面,网络上个人的行为和口碑有可能影响现实生活中他人的看法和互动),这种相互映射大大加强了社交网络的黏性,将大学生牢牢绑在社交网络平台上。诸君试一试停用各种社交网络,不知还有几个人会给你打电话发短信写信。 信息爆炸:由于自由时间的增多、学业也不再是生活的唯一导向,大学生有能力、有机会接触的领域大大扩展,社交网络的功能由简单的日常交流、抒发情感开始向获得资讯、指导生活拓展。所以这一阶段我们能看到大学生使用综合性社交网络平台的时间大幅增加,大量的信息需求在这种大而全的社交网络平台上得到满足。在大学生分辨、筛选信息的能力尚未完善的时期,特别容易忽视信息的质量和有效性,停留在被动接受信息,不去加以改造和利用的阶段。

网络社交范畴拓展:代表大学的人际关系不止老师、同学这么简单,还出现了同事(比如说社团同事、学生会同事)、同好(拥有相同爱好、兴趣的人群),还有赞助商、实习提供者很多种类,这就对学生使用社交网络提出了新的对象和要求。我在这里把网络社交分为两类,一是开放性的网络社交,微博、人人可以归为此类;二是封闭性的圈子式网络社交,微信豆瓣就是这类的。在这个阶段,一方面是开放性网络社交的深度应用,另一方面则是封闭性网络社交的不断拓展。

上面描述的是“从小到大”的过程,接下来则是“从大到小”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每一个大学生都会经历的,有不在少数的人停留在被动接受信息的阶段,该过程的完成一方面依靠自主寻找信息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有赖于筛选信息的过滤作用。正因为在第二阶段接受了足够的训练,辨别能力得以提升,大学生能够在巨量信息的背景下选择怎样是对自己有效有益的信息,并明确自己的定位。相比于第二阶段,这个时候社交网络就会出现明显的目的性和专业性,比如说为了及时了解实习信息而添加公众号,比如说为了了解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工作原理而到知乎上提出“真空管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工作原理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相比第二阶段的盲目,第三阶段才是真正的“有效”网络社交。也正是因为学会了选择,所以粗放式提供大量信息的综合性社交网络平台逐渐式微,而市场细分的轻社交社交网络平台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因为它的筛选机制和准入门槛符合了人们的选择倾向。与此同时,社交网络关系的成分也在变化,从以同学关系为主(人人网为代表),到以同样爱好(豆瓣)、问题(知乎)、专业(各类专业论坛)为主转变,这样的转变无形中就过滤了很多无效的信息,为利用社交网络学习创造了更好的环境。

三、关于社交网络学习优劣势的探讨以及对策

基于社交网络学习的核心价值是一个广阔的讨论平台,由此衍生出了其优劣势,而很多时候这些优劣势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具有矛盾统一性。

1、无门槛,草根性:大部分的社交网络平台是没有准入门槛的,不管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民众,都能够自由地发表自己有关某个问题的看法和意见,这大大扩充了答案的多解性和弥补了专家学者观察问题角度的局限性。从另一个角度看,没有门槛也导致了很多信息的低质化、无效化,甚至很多谣言、伪科学在社交网络上传播。

对策:虽然社交网络没有门槛,但是作为信息接收方的我们可以有门槛,学会去筛选高质有益的信息,而过滤掉不良信息。同时,社交网络的工作人员也在努力为读者推荐筛选有价值的信息,承担了推荐人、把关者、清道夫的角色。

2、前所未有的讨论平台:由于社交网络的虚拟性,和极其便利的交流机制。我们有了可以让象牙塔里的学者们走出来科普的良好平台,也有了让无声者得以发声的机会,利用社交网络学习参与人数之多、受众之广前所未有。中国人的学习方式普遍缺乏讨论精神,习惯单方面接受灌输的知识,即使存在疑问质疑也往往出于尊重师长的原因不会拿出来讨论,同辈之间虽有探讨,但在缺乏讨论精神及训练的大环境下,能够参与到同一个问题的讨论并提供有质量的观点的人并不多,而社交网络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首先,社交网络是一个训练平台。人们能够在社交网络上通过随处可发掘的讨论机会训练自己的讨论能力,并及时获得他人的回馈,欧美学校都有所谓讨论课的存在,而社交网络讨论平台的兴起也部分承担了这种功能。

进一步,社交网络是一个讨论平台。在完成了讨论能力的训练之后,社交网络提供了一个极为广阔的讨论平台。多人参与,实时更新,迅速传播,这都是社交网络学习的优势所在。

弊端:这种海量信息,多人参与的讨论难免浅薄化,难以深入地讨论一个问题。并且“劣币驱逐良币”和“马太效应”也在相当程度上存在。

“劣币驱逐良币”是指,由于社交网络的媒体属性和众人参与性质,符合传播学特征的信息往往更容易传播,而严谨的、高质的信息反而因为“包装”得不好不够吸引人而被淹没。大体表现为具有强烈倾向性的、煽动性的、冲突性的更容易吸引人,而客观平和严谨的反而不容易被发现被关注,“点赞”、“收藏”等以受欢迎程度为标准的评判机制更加加剧了这种现象。

“马太效应”是指,既有名人的话语霸权和与之相对的草根意见难以传播。微博上的大V动辄数十万粉丝,发表的意见不论质量高低很容易就能得到广泛的传播。而草根的意见则在大部分情况下只在个人的社交圈子里头传播,即使质量很高也难以为众人所知,少数情况下得以流行的原因是某个名人转发。同样的,按照受欢迎程度排行的方式也加重了这种马太效应。

对策:

1、我们需要提高自身自主寻找信息的能力,变被动接受信息为主动寻找信息,找出被淹没的优质信息并加以学习利用。

2、建立自身的封闭式网络讨论学习平台:上述弊端基本上存在于开放式社交网络平台之上,而自身的封闭式网络讨论学习平台却少存在这样的问题。微信的微

信群、QQ的QQ群、豆瓣的豆瓣群组都具备这样的特征,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圈子外的人想要进入社交圈起码需要经过一个圈内人的推荐和审核。我们有必要在社交网路上建立以共同兴趣爱好研究方向为基础的网络讨论学习平台,拥有自己的一套准入机制,保证讨论的高效高质。

3、广泛的社交渠道,便利的交流手段

毫无疑问,社交网络的出现拓展了人们社交的广度,在以前的背景下不可能想象我们能与大洋彼岸的某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建立朋友关系,而社交网络的出现却使这成为可能。这是社交网络的优势所在。利用广泛社交的特征,多接触各方面的知识,培养各方面的素养,建立各方面的人脉关系。

篇三:形式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环节

论文

论文题目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院系/专业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日期2016年5月25日

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

摘 要: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对世界文化发展有过积极的影响。文化全球化是文化发展的一种趋势,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特殊的精神文明财富,它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它关系到国家文化的繁荣发展,并与硬实力相结合,共同影响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相比国内积极关注质量提升的硬实力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目前提升中国的文化力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障碍。在国家层面文化软实力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策略,包括: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对外输出能力,构筑具有亲和力的国家形象,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等。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综合实力;提升策略

“软实力”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约瑟·奈于 1990 年提出 ,“文化软实力”是指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它是相对区别制度、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等因素而存在的软实力形态:在“软实力”要素构成中,文化软实力是其基石,是软实力的核心,之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与感召力。它是构成软实力的深层魅力。当在别人眼里我们的政策合法、正当时,软实力就获得了提升。”[1]在国家综合国力的构成中,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成为学术界和政治界的热门研究课题。

一、 国家层面文化软实力

国家文化软实力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社会体制、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

下面通过几个方面来理解国家层面的文化软实力:

第一,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力综合国力的提升。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和博弈中日益凸显的战略地位,使得文化从过去对经济和军事等硬实力的服务的角色转变为强调文化本身对于综合国力的贡献和助推作用。综合国力是一个由硬实力和软实力构成的兼具开放性和动态性的完整体系。在这个系统中,硬实力和软实力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彼此渗透。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助力综合

国力的提升。

第二,文化软实力体现并维护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国家从本质上来讲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文化软实力缘起于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我国统治阶级的利益,即无产阶级的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具有高度一致性。在我国,文化软实力不仅代表和维护无产阶级的统治利益,还内含着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提升和精神面貌的改善。

第三,文化软实力并非文化资源的简单叠加,只有与硬实力相结合,并对国家综合国力有所助益的文化资源才能称其为文化软实力。文化包含不同的维度,不同的层次,有高低之分,有雅俗之别,如果将这些多元的文化资源笼统的全部界定为文化软实力是有失偏颇的,只有当那些有朝气、有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文化资源与硬实力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并对综合国力的提升做出积极贡献的文化资源才能实现转化,最终成为文化软实力。

第四,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方式是非强制的柔性手段。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思想、观念、原则等价值观念。[2]与强制和征服等表现硬实力的硬性手段不同,文化软实力通过文化认同、传递价值观念等方式由内向外的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这个过程是是隐形的、潜移默化的,整合国家多元文化要素打造成文化精神产品,通过各种感官体验传递给其他国家的民众,增强文化认同和价值理念的传递。

二、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1.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中国虽然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我国虽是文化大国,但却不是文化强国。

今年来,我国的文化产业获得了很多新的成绩。

第一,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国民用于娱乐、休闲等方面的文化消费支出也越来越大,中国的文化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比如在电影产业,票房上亿的电影,2015年一年达到了60部,票房纪录不断刷新。2016年的“美人鱼”更是达到了三十多亿的票房纪录。在娱乐产业,随着人们娱乐需求的增高,综艺节目大量出现涌出。在电视产业,也不断产出大量优质的电视剧。

第二,我国的文化价值得到了逐步认可。文化价值观逐步得到认同。奥运会和世博会的成功举行,更是提供了一个让中国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最佳平台。来自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汇同于此,充分融合、协调。近

年来,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加强,随着国际留学生的交流的日益增多,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越来越高,“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建立,更是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向了世界的舞台。这两年,中国的文化越来越被世界所知和接受。在文化产品出口方面,中国连续4年位居世界文化产品出口榜首。虽然原先主要以雕塑,书画类等视觉性文化产品为主,但是近两年来,我们在书籍和新闻产品领域的表现不俗,而在被几个国家垄断了的视听和互动媒体产品领域,中国自2004年以来出口主导地位明显,占领域总额一半。这主要缘于中国出口的大量电子游戏。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排在中国之后。

第三,中国的文化产业正处于一个全新的,充满发展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在互联网已经相当成熟的现在,互联网文化成为了文化产业的一项“活力剂”。网络小说,网剧,网络综艺,网络动漫和电子专辑都是网络文化的一种。互联网文化的优点在于,首先,它是一种大众文化,参与广泛,易于传播,形式灵活。但是互联网文化显然还是处于不成熟的阶段。由于网络文化所传达的信息量非常大和传达信息的速度很快的特点,网络文化的管理和规范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们看到,这两年,我国已经加大力度进行了整改,比如对网盘的整改和对网络虚假信息的整改,都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对整改网络文化的决心。

第四,IP现状的产生。最近两年,随着人们对“知识产权”的认识的加强,所谓IP现象产生。“IP”实际的所指仅仅是“知识财产”(intellectual property),是一个指称“心智创造”(creations of the mind)的法律术语,包括音乐、文学和其他艺术作品,发现与发明,以及一切倾注了作者心智的语词、短语、符号和设计等被法律赋予独享权利的“知识财产”。这种“独享权利”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知识产权”,英文简称是“IPR”(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常见的IPR有版权、专利权、工业设计权以及对商标、商业外观、商业包装、商业配方和商业秘密等进行保护的法律权利。正是这些受法律保护的“权利”才使得那些“心智创造”成为“无形资产”。

IP具有吸粉快、粉丝粘性强的特点,有IP加持的文化产品总能赢人一步,使得国内IP热潮进入野蛮生产的情况。近两年,随着《鬼吹灯》、《花千骨》、《琅琊榜》,《盗墓笔记》等一系列文学改编IP大爆吸金。IP产业越发发展起来了,人们不仅仅只是简单地将文学作品变成影视产品,而是将通过多产业、多渠道联动,实现IP的泛娱乐生态开发。泛娱乐生态,也是近几年不断被提及的关键词,词义里蕴含了囊括网络文学、线下出版、线上游戏、影视创作、周边衍

生的一条完整产业链。这条产业链,就是IP价值商业实现的整体解决方案和完善生态。而这种产业链的形成,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随着文学方面的IP产业迅猛发展,人们对“知识产权”也越加重视。近两年,围绕这“知识产权”产生的法律纠纷也屡见不鲜。关注的焦点也不仅仅是编辑和小说家陷入的抄袭纠纷。其他领域的“知识产权”问题也引起了关注和争论。比如,“知乎”大V的文章被微信号不经允许转载,国内的综艺抄袭国外的一些环节。种种这些,算不算是侵权呢?这些以前几乎没有人考虑过的问题,最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最近,又有一件事引起了热议,由于著名综艺“极限挑战”使用了一个独立团队创作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双方陷入了纠纷。网友纷纷讨论。有些网友认为,不经创作者允许就随意使用,这显然构成了侵权,有些网友认为,“极限挑战”团队用了这个音乐,反而为音乐提高了知名度,创作者这样“找茬”只是物理取闹和想出名而已。产生这些分歧的原因是,国内关于“IP”的定义不是很明确,相关的政策和管理不完善等。

2.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在我国文化产业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也存在这很多困惑。 第一,我国这两年虽然也创作国内口碑很好的作品,但是走出国门备受关注的却非常少。国内很火的“甄嬛传”到了美国被剪成几集,并且并没有获得很大的关注。而去年的“琅琊榜”,在国外也面临着口碑好而关注度低的问题。国产剧,国产电影,关注度低,如何解决?

必须要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对外输出能力。

“文化只有被大众认同并成为全社会行动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才能成为整合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3]中国的文化要走出国门,加强对外的宣传力度,拓宽文化交往的路径,才能不断提升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不论是国家的意识形态还是价值理念,都要通过对外交流与传播等手段被大众所熟悉、了解、认可和接受,进而建立起文化认同感。

随着我国经济大国的形象深入人心,综合国力不断攀升,硬实力的提升呼唤并支持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要实现向文化强国的转变,生产外销型文化产品不失为一种有力的手段,包括影视作品、传统音乐、舞台表演等,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和鲜明辨识度的代表性产品。这样的文化产品需要具有一定的跨文化表达力和

标签:论文答辩 硕士 毕业论文答辩ppt知乎 硕士论文答辩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