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论文范文 > 正文

高考历史小论文范文

时间:2017-04-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高考历史小论文的撰写技巧

高考指导

高考历史小论文的撰写技巧

湖北宜城三中周海军

纵观近两年的新课标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第41题均为多角度评述题,单题总分均为12分,因其要求考生以撰写小论文的形式作答,故俗称历史小论文题。初遇此类题型,许多考生常常发怵,有的考生甚至在考试中放弃作答,从而痛失12分,留下了诸多遗憾。其实,此类题型并非难不可破,只要掌握了方法和技巧,凭借扎实的历史学科素养和作文基本功,照样可以获得高分甚至满分。下面我就结合高考备考实践,谈谈高考历史小论文的撰写技巧。

一、立场要鲜明,论点要准确。

这一条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决定了小论文得分的高低。

立场鲜明,就是指考生提出自己的论点要言简意赅、开门见山、旗帜鲜明。论文没有论点就是没有灵魂。提出论点要注意三点:一是不能写成短语,必须形成判断句式;二是不能含糊不清、摩棱两可;三是不能长篇大论却不知所云。

论点准确,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准确、全面地概括出材料中的基本观点,然后围绕这些(个)观点提出自己的论点。提出论点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完全抛开材料中的观点,这样就跑题了;二是不能选取材料中某一观点的部分观点作为论点,这样会导致论文的论点残缺,进而导致论证角度狭窄,论证过程无法展开。由于材料常以图表、外语翻译语言等方式呈现,对于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归纳和组织语言能力的要求较高,因而考生普遍感到棘手,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训练中务必下大气力予以突破。

二、结构要完整,格式要规范。

这一条也很重要,它决定了考生的答案在形式上是否符合题目的答题要求,也就是说,它决定了考生的答案是不是一篇小论文。

结构完整,就是要求论文必须包括开头、正文和结尾三部分,缺一不可,在段落上,不得少于三个自然段,绝不能一段写到头。开头为第一段,要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论点,如果题目有要求,还应该首先列出材料中的几种观点。正文至少一段,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结尾为最后一段,要呼应开头,但在语言上不能与开头重复,最好能对观点进行总结和升华。

格式规范,就是要求答案要符合论文的行文要求,不能以问答题的答题格式来作答,语言不能条文化、序号化,不要写类似于“观点”、“论证”、“结尾”这

样的提示语,每段开头不要顶格,要空两格。

三、逻辑要一致,语言要专业。

逻辑一致,就是要求论文的论据与论点在逻辑上既不能自相矛盾,又不能互不关联,应该以史实论证论点,论据要具有说服力,要能够支撑和证明论点。

语言专业,就是要求论文的语言要符合历史专业性要求,要使用专业术语,尽量回避生活化、文学化语言。

四、角度要多样,层次要分明。

论证角度的多少与得分多少成正比。

角度多样,就是要求从多个角度论证论点,一般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角度进行论证,也可从内因、外因或者客观因素、主观因素等角度进行论证,当然论证角度并非仅仅如此,要结合具体情况寻找论证角度,要尤其注意充分挖掘材料中的信息作为论据。

层次分明,这里主要是强调论证角度要鲜明,最好每一个论证角度都能单独成段,并且把论证角度置于每段的开头,可以把答问答题常用的提示语变通使用,如“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等,这样便于阅卷老师看清论证角度。

五、卷面要工整,字数不能少。

卷面工整,就是要求考生书写要认真、规范、美观、整洁,不可潦草,不可写得太小,更不可乱涂乱画。

字数不能少,一般以300字以上为宜,字太少,容易导致论证不充分。

2013-5-5

(周海军邮箱:zhouhaijunxm@126.com)

篇二:历史小论文怎么写

历史小论文怎么写?

先说评述题吧,这个简单。像这样的题一般先给个材料,然后让你评述材料中的观点和事件。

先看问题,看看是让你评述那个或者是几个观点,还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第二步看材料,材料有的时候是表格,有的时候是文字,表格的相对简单因为时间事件比较清晰,文字的材料就像做普通材料题一样,断句、找时间、找主语等等,把材料说的内容弄明白。

读懂材料后就是准备答题了。

先是梳理逻辑,答评述类的题的逻辑一定是三段式的,第一段:材料中的观点;第二段你的观点;第三段:证明你观点的史实。材料中的观点要从材料中归纳,怎么归纳,同学都知道,具体变抽象、主被动互换等等。你的观点一定是针对材料观点提出的,一般有三种:①同意材料的观点、②反对材料的观点、③同意材料的观点但是也觉得这个观点有局限性,根据不同的题目选用不同的观点,没有特殊要求的话最好选第三种,比较中庸也符合历史答题全的要求。

最后就是史实,史实首先是要准确,这个要看你背书的功夫了。再有就是要相关,最好是就事论事,比如问中国的事情最好用中国的史实,问世界史的用世界史的史实。然后就是充分了,所谓“孤例不证”一个观点最好能用一个以上的史实来证明。最后再罗列史实的时候要注意时序,就是史实一定按时间排列,不能跳跃。

论文题就是评述题的变形,评述题是材料中给出观点,而论文题是你要自己找观点。自己找观点首先是要积极向上的,比如山东卷就出过让用新航路开辟、哥伦布、明清时期的中国、世界市场、历史机遇等几个词以交流与发展为题写个论文,那你的观点就一定是交流促进发展;票证的兴废都关系到民生,票证兴是为民生,票证废也是为了发展民生。你把观点找好了以后就可以找史实证明你的观点了,题就是这样做出来了

历史小论文的三要素

(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

(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

(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

历史小论文范文1:中日关系之我见

近几年来日本首相多次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教科书,美化

侵略战争,否定南京大屠杀,这些都严重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尤其是钓鱼岛问题,成为今天中日关系友好发展的障碍,成为发展中日关系,不能也无法回避的历史问题。日本只有正视历史,以史为鉴,反思过去,面向未来,中日关系才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中国而言,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国家综合实力,走和平崛起之路。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历史小论文范文2:评秦始皇功过

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虽然有的已在地下长眠,可是他们的英雄事迹却永记在人们的心中。 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呢 ?近百年来,这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每个人都持着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秦始皇的功大于过。 秦国统一六国期间,秦始皇广泛招纳人才。在战争纷乱的年代,要取得胜利,人才是十分重要.秦始皇废除"逐客令",重用了人才,诸候各国的一些谋士和人才,也都纷纷投奔秦国,从而壮大了秦国的力量。最终秦便一步步的灭了六国,完成统一。在此之后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货币。不得不说他对古代中国的贡献是巨大.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结束了多年来七国你争我夺的局面,使广大黎民百姓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诚然,秦始皇也做过错事,他统一六国后,为政残暴,大兴土木,践踏民力,为自己修建了豪华的阿房宫和巨大的骊山陵墓,修长城,修驰道,,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万。.繁重的徭但难道因为这些就能否定秦始皇统一六国,给人们带来的贡献吗 ?

所以我认为秦始皇虽然有过,可是他的功大于过.

历史小论文范文3: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更具有完全意义的民主命,中国人民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场革命。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破天荒地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

从积极一方面说,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辛亥革命首先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进程,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它为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铺平了道路。所以,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从另一方面说,辛亥革命又是失败的,它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由于资产阶级历史的局限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帝国主义的本质的认识不清楚。资产阶级的妥协,使革命难以继续下去。

历史小论文范文4:给清政府的建议

内容为:中国从何时开始落后于世界,为什么?作为现代中学生,如果你能回到那时的中国,你将给腐朽的清政府如何建议来改变中国当时的状况

清朝统治者期望维护极权统治的心理观念是“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 。清朝封建统治时期经济上自给自足,不依靠同时也很抵制外来商品。 清朝对外实行闭关政策,是封建经济的产物。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人们彼此隔绝,在政治上自然产生闭关自守。清朝政府不重视对外贸易,认为可以随意限制对外贸易。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构筑了隔绝中外的一道堤墙,对中国社会的前进起了阻碍作用。由于对出海贸易横加限制,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中国人民与世界潮流隔绝,不明世界大势,而清统治者更是闭目塞听 。

作为现在的中学生,我建议:清朝政府打开国门,吸收国外先进的思想、科技、文化 以提高自身的实力,发展商业,取消重农抑商政策

历史小论文范文5:

百年探索,只为富强

——学习中国探索史有感

回首中国百余年历史,无数爱国志士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只为一个共同的梦想——国富民强!

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惊醒了“天朝大国”的美梦,中国人从此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魏源大声疾呼“师夷长技以制夷”,代表了当时进步人士的理想,也由此拉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站在时代的前列,造枪械、开工厂、修铁路、建海军??也曾轰轰烈烈。但“中体西用”的局限,最终让他们的努力随着甲午海战的硝烟一同散去。

败于倭奴,使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严复借《天演论》喊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口号,也开启了中国对于政治体制的艰难探索。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分别在维新和革命的道路上艰难前行,但无奈中国的资产阶级“身小力薄”,更有列强环伺、内忧不断,无论是百日维新还是辛亥革命,最终都只落个匆匆收场、有始无终。

为开民智,陈独秀、李大钊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唱响了时代的最强音!无数青年走出家门,投身时代的洪流,用自己的青春和激情吹响了民族前进的号角。马列主义的传播更是向国人展现了一抹黎明的曙光!

于无声处响惊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宣告了中华民族近百年的探索终于步

入正途。此后的28年,共产党人历经血雨腥风,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打败了骄狂的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倒行逆施的国民党政府,终于实现了这个伟大民族的自立、自强!

从此,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伟大的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了新的探索历程。60年来,我们从“连一辆汽车都造不出来”到今天年产汽车1300万辆,产销量世界第一,建立起了完备的工业体系;我们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实现了小康水平,贫困人口从两亿减少到2000万。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昔日的“东亚病夫”已成今天的“东方巨龙”!

现在,我们可以骄傲的宣告:自鸦片战争开始的探索终于有了结果!几代人用无数的生命和鲜血最终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发才能发展中国。国富、民强,几代人苦苦探索、孜孜追求的梦想已经变成现实。但我们绝不会满足、更不会停止,我们将接过前辈们手中的旗帜,用我们的青春和热情,来继续未完的探索之路,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地繁荣、富强!

教师点评: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激扬文字”,毛泽东的诗词用来评价这篇历史小论文正是恰如其分。这位同学能够把中国近代化的探索、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等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更在结尾发出了当代青少年的铿锵誓言,形成了首尾呼应的严谨结构。总体来看,本文没有高深的见解、也没有新奇的论点,但胜在史料扎实、激情澎湃,这也正是大多数历史小论文所缺乏的吧。

历史小论文5 :演讲稿的写作

南京大屠杀演讲稿:勿忘历史!勿忘国耻!

朋友们!

2013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76周年纪念日!

76年过去了,斯人相继远去,南京大屠杀的人和事会否变得模糊不清?历史不能消逝,让我们用互联网的力量筑起、留存一座最鲜活的记忆之城。朋友们,无论你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还是从教科书、父辈口述、网上文章等认知南京大屠杀的后来者,请上传你的“记忆”,为我们建造的“记忆之城”灌注钢筋水泥。

请大家不要忘记历史,唤醒我们的记忆,勿忘历史!勿忘国耻!

虽然那场惨剧已过去了七十四年,但我们心灵深处的那道伤却是如此的难以愈合。

我们应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血的教训,坚持不懈的奋发努力,让我们的祖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让野心不死的日本右翼势力对我们望而生畏,让我们成为扞卫世界和平的坚定的有力的力量!!

愿我们的生活能永远祥和、美满、幸福,愿我们能永远远离灾难与不幸!! 、

历史小论文范文6:

对于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过程,西方学者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欧洲说”——沃勒斯坦认为:“15 世纪末16 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殖和扩展”。

“世界说”——弗兰克认为:“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关于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观点一:欧洲国家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2分)

论证:同意第一种观点。欧洲人开辟了新航路,开始了世界范围内的联系;欧洲人的商贸活动和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18、19世纪欧洲人的工业革命最终将世界连成一体。(8分)

观点二:广大亚非拉国家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2分)

论证: 同意第二种观点。广大亚非拉国家在新航路开辟后,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资本的原始积累);在工业革命后为欧洲提供了市场和原料以及资本输出的场所;并促进了欧洲经济的不断繁荣。(8分)

历史小论文范文7:

阅读材料: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认为全球化“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

篇三: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3篇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3篇

历史小论文写作指导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发现问题,然后搜集史料,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也是历史教学改革和历史高考改革的引擎和成果体现。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历史的小论文范文,仅供参考。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篇一: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

情境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情境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 《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教学内容紧紧联系社会实践与个人生活,但各部分内容之间并没有遵循传统的逻辑结构,若按灌输知识式教学模式讲授,很难取得较好效果。为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增强其思考和创造的能力,我们必须更多地结合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积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下高度还原或仿真实际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激发其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互动中完成对问题的理解、衍生和知识的应用、重建,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创设情境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创设声情并茂的语言情境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最普通、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八年级《历史与社会》 本身是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然而,中学《历史与社会》教材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往往是抽象概括、提炼浓缩的书面语言。因(原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源网:高考历史小论文范文)此,通过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才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旺盛的求知欲。对学生而言,苍白的语言,平铺直叙的讲述,就像是一潭死水,让人昏昏欲睡;空洞的情感,千篇一律的语调,就像是一盘淡而无味的菜,让人兴味索然。若能丰富语言表达法,或寓事于理,或寓情于景,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

声情并茂地再现,就能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增强对历史与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如讽刺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时,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这样说:"慈禧太后多年来都是跟着帝国主义的笛子跳舞。现在,只要听到笛子的声音,她就知道该踏出右脚或左脚了。"毛泽东同志也非常重视语言的作用,他在批评党内教条主义的错误时,就用了这样一幅令人拍案叫绝的对联:"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如果老师能够像他们一样熟练地驾驭语言,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何愁学生不专心,何愁教学效果不提高呢? 2 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具情境

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视觉效率比单纯的听觉效率要高30%左右,这是为什么人们可以轻易地记住一部电影的主题内容,却不能同样轻易地在听别人朗诵一遍剧本之后就实现这一目标的原因。依照心理学对于记忆规律的研究,通过不同渠道,对受教育者的大脑皮层进行多重刺激,有助于巩固记忆的成果。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应用直观教具正是为了通过学生的多种直觉感官全方位地认知,既可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社会》是一门鲜活而且有趣的学问,从而产生兴趣,又可帮助他们在更容易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产生获得认同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如在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偷袭珍珠港时,由于学生缺乏战争的感性经验,教师光讲课文往往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特意播放了电影《珍珠港》的片段,让学生亲自感受,再配以教师具体的讲解,就能对日本的战略意图,高科技在战争中的巨大威力,美国军队的训练有素,战争的残酷性等等,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和理解,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积极性也很高。

3 创设活灵活现的角色情境

当今学生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喜欢形式新颖的课堂教学方法,同时他们又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强烈的主动参与意识。"学习的最好刺激,乃中创设模拟角色情境,比如自编小品,通过学生模拟历史片段,渲染课堂气氛,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体性、参与性,增加学生的学史兴趣。如讲到鸦片战争的时候,我要求学生用军事家的思维去思考:如果你是英国海军总司令,你打算如何设计到达中国的路线?达到后选择哪些地方和中国军队作战?你这样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在讲到鸦片战争的影响的时候,我又要求学生用政治家的思维去思考:战争胜利了,如果你是政府代表,你会向中国政府提出哪些要求?理由是什么?你认为中国政府会同意吗?为什么?很多学生都有成为军事家、政治家的梦想,在课堂上有这样的机会让他们过过瘾,他们也是求之不得的。经过争先恐后的回答,老师再加以点拨,不难分析出鸦片战争的地理、政治、经济方面的特点,得出《南京条约》的签订是英国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的结论,认识到资

本主义侵略性和扩张性的本质特点。这样的学习方式要比老师的"灌水"有趣得多,有效得多。

4 创设欲罢不能的问题情境

巧妙地设置问题,以引导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可以以设疑—答疑的方式来解决。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把教材中的结论,有意识地、巧妙地设置成问题,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协调活动起来,以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5 创设别有滋味的另类情境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等各方面的内容。这一方面要求历史与社会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另一方面也给我们搭建了一座可以尽情展示的舞台。在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下,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风格和特点,在历史与社会教学的课堂里营造一种耳目一新的情境。

比如在讲到《盛世文化》时,可以像语文老师那样上一堂诗词鉴赏课,师生共同于都,共同赏析,再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其作品出现不同特点的历史原因。

情境教学固然有着强大的功能,但它不是一种十全十美的教学模式。在探索过程中,我遇到了两个主要的问题。一是某些情境的设置需要大量的时间。这一方面需要认真甄选适合情境教学的内容,不要刻意追求每一种情境教学模式都要用到;另一方面也需要积极整合教学资源,适当关注其它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避免重复劳动。二是如何改变"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情境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往往会在课堂上出现一部分学生出尽风头,另一部分学生默默无闻的尴尬情境。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挑战,努力探索多元化的情境教学模式,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篇二:

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使课堂快乐起来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 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 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 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新编初中历史第一册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 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一、讲究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 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 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 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 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第1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后认为:这 一课首先要告诉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做怎样的人。所以讲这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 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 ?"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在议论。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但他 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这时,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别属于那个时期。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时,我板书第1课课 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秋,象英雄刘胡兰,受到了世世代 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象奸臣秦桧,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刘胡兰》、《 秦桧》的插图。进而激励学生:"我们学习了历史,就应懂得怎样做人。我们应当做象刘胡兰那样的人,有远 大的理想,高尚的气节,将来才能为建设祖国多作贡献。"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 果。

二、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 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 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 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 。如第8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 ,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 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 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为起到这 个作用,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 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 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 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

一 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 中,学生全被吸引往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三、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 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 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我在讲授第19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第一目 "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 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时,我作了这样的设计,我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 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做出"中国"和"西汉 前期"的正确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 "龟甲、竹木简或帛"后,我简要向学生介绍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殷商-主要是龟甲和兽骨, 也有铜器和玉石器;西周-主要是铜器;春秋-竹木简盛行,并开始用帛书写;东汉-竹木简和帛仍是重要的 书写材料。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 重,帛的价格昂贵"后,我指导学生看彩图27"汉代木简,"指出这就是汉代以前的书。看到这种用绳子串 木简做成的书,引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

标签:高考 小论文 历史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历史与社会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