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论文格式 > 正文

创新思维论文格式

时间:2017-04-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创新思维论文3

华北电力大学

创新思维与方法结课论文 关于学校床的创新

床的演变

关键字:创新、床

摘要:从床的出现,到发展至今,每一步的变化都是人们创新的结晶。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简陋,睡觉只是铺垫植物枝或兽皮等,掌握了编织技术后就铺垫席子。席子出现以后,床就随之出现。春秋以来,床往往兼作其他家具。唐代出现桌椅后,床由一种多功能的家具,退而成为专供睡卧的用品。19世纪20年代出现了弹簧床。19世纪后期,金属床开始出现。到现在,各种样式的床:单人床、双人床、儿童床、双层床等??每一种都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正文:

一、 什么是创新?为什么要创新?

创新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具体的讲,创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 创新是人类生命体内自我更新、自我进化的自然天性。创新是人类心理特有的天性。创新是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创新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创新是人类与自然交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我们为何要创新?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的商汤王就喊出了响彻环宇的创新之音“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资源匮乏、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疾病丛生;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人口压力、经济压力、安全压力、资源压力、技术压力、分配压力、创新压力、文化教育压力、国民素质压力、民主与法制的压力;以创新为特征的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从生产率看,日本是中国40倍,美国是中国50倍,中等发达国家是中国10倍;从科技投入看,日本是中国25倍,美国是中国50倍;从人均科技投入看,日本是中国250倍,美国是中国300倍。98年全国专利35960件,外国人占61.3%

无论是纵观历史,还是横阅当今,民族之间或国家之间的所有进步和落后的差异,都是由创新所致。一切竞争归根结底都是创新人才及创新人才所具备的创新能力的竞争,是创新速度与效率的竞争,而适宜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制度安排与环境营造是创新的根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少创新精神和创造型思维的能力。我们应该有坚定的信念,特别是我们的年轻人,应该有这种信心、有这种信念,要坚持弘扬创新精神,要大力培育创新意识,在新的世纪里,我们一定能够重现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加需要的就是创新精神,但是创新不是凭空想象,那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想要进行创新,我们就要对已经存在的产品进行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其进行改造和创新!二、 床的出现及演变

床是供人躺在上面睡觉的家具。经过千百年的演化不仅是睡觉的工具,也是家庭的装饰品之一了。

床的历史相当悠久。现在史料最早的记载是《战国策·齐策》中的“孟尝君出行国,至楚,献象牙床。”当时的床有两种功能:一为坐,二为卧。从坐的功能来看类似早期的榻。两汉后期出现了“榻”这个名称,它专指卧具。床和榻有一定的关系,此时床和榻的主要区别在尺寸大小,大榻也有卧的功能,但从后世的发展来看,床越来越封闭,而榻基本是开敞的。

床的功能主要是睡觉,位置固定在卧室中;而榻的功能主要是娱乐、休息,放置的位置也不固定,体现了床、榻位置和功能的区别。

有关床的实物,以河南信阳长台观出土的战国彩漆大床为代表,它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床实物。床面活铺屉板,西面装配较矮围栏,前后各留一缺口以便上下。床身通体髹漆彩绘花纹,工艺精湛,装饰华丽。其主要特点为:第一,离地较低,反映了从席进步而来的痕迹,由于床的高度与人体尺度不协调,人如果要坐,跪坐其上,较之垂足而坐更为舒适,说明当时席地而卧、席地而坐的室内空间特征;第二,从前后留有二个缺口来看,此主要为卧具,说明床一开始主要是作为卧具出现的。后世由于垂足坐,床逐渐加高,到晋时,已见坐在架床上对话的图例。在中国早期社会,床榻都是统治阶级或富人的专用品,普通百姓还是席地而坐。床、榻的使用成为了身份的象征。正因如此,封建礼教的内容成为床演变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秦汉时期是席地而坐的时代。床作为卧具,许多文献上都有对床的记载。这时的床,在贵族阶层时很讲究的,有的上设屏风,有的上设幔帐。这里的帐幔以其作用、性质和位置等不同,分为帐、幔、帷、幕等形式。实物已无存,出土的大都是漆木的器具,或者石、陶制的模型。另外,从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墓葬出土的文物中可大致了解汉代床的式样和特征。此时幔帐与床的关系并不紧密,幔帐多结合室内装饰,屏风的围合还比较弱,有的只围合了二面,说明床空间的封闭性并不强。

魏晋南北朝时期居室内的家具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作为卧室主要家具的床随着各种室内家具的增高也进行了加高。在床上出现了倚靠用的长几、隐囊和半圆形的凭几。与此同时,床的封闭性也进一步加强。东晋时顾恺之《女史箴图》可以看出当时的床既可以端坐其上,也可以垂足坐于床沿,床前设有案供上下床与放鞋之用。与魏晋前的床相比床体较为庞大,并四面设屏,前面留有活屏为上下出口。上还有帐幔,俨然一个封闭的空间。这种封闭式的四面屏风床,是前代床的巨大发展。但是仍然屏为屏、帐为帐、床为床,三者在结构上结合并不紧密,有一种临时性。

隋唐时代,床本身并未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同当时帷帐大量用于室内装饰和空间分隔限定的手法一样,帐依附于床,封闭床的空间,增加私密性。然而,帐与床的关系仍有一定的临时性,并非结构上一体化。

宋代是中国家具史上重要的发展时期,过去限于官宦贵族等上层人家使用的垂足坐高型家具已进入平常百姓之家,垂足坐已取代了席地而坐,起居方式发生的大变革此时已定型。 床的高度增加,适合垂足坐。床的类型有围子床、平台床、屏风床,无论围子床还是屏风床,围护构件已与床主体连接为一个整体,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床

空间仍大量用织物帏帐封闭。元代历史较短,基本上是沿袭前代的家具样式,床也一样。 明清两代,中国家具进入完备和成熟期。床的封闭形体现在床的结构自身,如架子床,三面设围,有床盖,织物帐幔依附于床结构上,进一步起到封闭空间的作用。最能说明床的封闭性与住居空间特征之间关系的是拔步床,亦称八步床。此种床的床体庞大,上有顶盖,下有底座,前有廊庑,四周设围屏。床前的中间部位,流出可以上下的床门。廊庑两侧是两个空间,可以放置小桌、板凳、衣箱、马桶、灯盏等物。整个大床就是一个“前堂后室”的空间布局,等于在卧室之中又限定了一个与住屋有相同空间结构特点的封闭空间,以弥补宅居中卧室私密性较低的不足,形成一个完全属于床主人的私密性空间。另外,有的床的某些构造和各种装饰也模仿建筑中的小木作,在相应的位置,体现了相同的手法和形式特征。

我国古代床的发展史经历了一个从矮到高的发展过程,由早期供席地起居使用的家具到清代工艺繁复、装饰豪华的雕漆描金大床,反映了我国历代居住条件的改善和社会风俗的变迁。床的类型和式样在这一演变过程中逐渐除了满足生活起居的需要外更担任起重要的装饰作用,成为室内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在现代,床也很受人们的重视,因为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要在床上度过。正是这个原因,床的设计也越来越人性化:仿生设计的床垫、可以摇晃和推动的婴儿床、为了减少空间而设计的双层床、为了方便学生的下层书桌上层床的设计更是在学生公寓中广泛的使用。

但用来睡觉已经仅仅是床出现的初衷,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床的应用和改进更是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多功能牵引床,用来治疗颈、腰椎方面的疾病;电动直立康复床主要用于对脊椎损伤,骨盆及下肢损伤,偏瘫、截瘫及其它重症患者进行恢复训练时的站立训练;支架式手术床,用于颜面部手术特别是眼科手术,用来减轻手术中患者的不适??等等 很多创新应用,在这里就不多赘述,我想要重点阐述的就是学生公寓中的床。

三、 学生公寓里的床

作为华电的学生,我已在学校中生活了两年的时间,每天几乎是两点一线的生活,让我不得不对公寓里的床进行一下抱怨。

还在大一的是,我们住的是上下铺,虽然能节省空间,但是对日常生活并不方便。上铺的梯子很细,赤脚踩上去很疼,而且是金属材质,冬天是很凉的,在干燥的天气还会产生静电,不小心碰到会发生放电。上铺的栏杆比较矮,在铺过被褥后,栏杆可利用的价值就更小了,这就增加了睡在上铺同学的危险系数。下铺的同学也是一样苦恼,边上没

有栏杆,被很容易就掉带地上了。并且上铺的同学翻身或是有什么动作,床会发出响声,很影响下铺的同学休息。没有书桌更是一大弊病,对于我们这些以书为命的学子们真的是犯了很大的愁。

等到大二时我们换了寝室,床有了很大改进,我们换成了上铺是床,下面是书桌的家具,大大解决了上下铺不和谐的问题。而且我们有了自己的书架、衣柜,我们可以自己规划自己的空间。

但不足始终存在,我就在此基础上,发挥我的想象,对它进行改进。

四、 对于学校公寓里床的改进

先从下面说起,梯子还是问题之一,直上直下的梯子不方便上下,而且还会发生危险,可以在两个床之间的空当处设计有角度的梯子,并改进为台阶状,这样方便上下,还可以在台阶处加上抽屉,不但有效利用了空间,还增加了存放物品的地方。床的扶手多为金属材质,上面已经阐述过,手扶上去的感觉很凉,还会放电,但为了框架的稳定和牢固的设计要求,又不得不用类似的材料,我们就可以在金属扶手处包上泡沫或是塑料一类的防护材料,这样一来就解决了上述问题,还可以保证同学们不会因磕碰受伤。接着我们把目光上移,上面的床盖在头上,使桌子成半封闭状,坐在下面学习,光线进不来就会觉得很暗,这样很影响视力。我的想法是把床设计成可折叠的,这样坐在下面时可以把床折上去,空间宽敞多了,并且不用担心因为身材高大而在站起来的时候碰到头。希望我的想法可以很快就变为现实,因为这样人性化的设计是很受大家欢迎的。

五、 结语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一个名族进步的灵魂,只有创新才能推动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 创新是自然界的常态,是生命存在的理由,也是人类进化与文明的唯一路径;然而,人类的创新并非一帆风顺,它需要统治者开明的社会制度安排与良好的平等自由环境氛围的营造。 我们生活在这样先进的社会制度下,就更应该发挥我们的能力,让我们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创造出一切我们可以想到的东西。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担负着民族振新和国家富强的使命,我们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才能担负起历史的使命!

篇二:培养创新思维论文

培养创新思维论文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本文通过讲述创新思维的来源,让人理解创新思维其实就在身边,只是你没没发现而已。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就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让人更好地去培养创新思维。

关键词 创新思维 来源 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考察人类古今中外的创新活动就会发现,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创新思维活动是人的创新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换言之,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拟从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等方面进行粗浅的阐述。

一、创新思维的特征和本质

创新思维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是相对于常规的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一般认为,创新思维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的总称。创新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除了具有一般思维所具有的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归纳了创新思维的特点。笔者认为:创新思维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颖性[1]:创新思维实乃一种超常规的思维方法,求新、求异是它的一大特点。对事物的认识不停留在原有的认识范畴而是进行重新认识,一般会产生新的见解、新的发明和新的突破,得出前所未有的成果。二是独特性[1]:创新思维的独特性在于它能独具卓识,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开战,也能够主动否定自己,打破自我的框框。在思路的选择上,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 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和开拓性。三是多向性:创新思维的多向性体现在它善于从不同角度想问题,在一个问题面前能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多种方案,以扩大选择余地,能灵活地变换影响事物质和量的某种因素,从而产生新的思路。思维在一个地方受到阻碍时,能马上转到另一个方向,能用心寻找最优答案。保证问题的最佳解决[2]。 从本质上说,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方式,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也是多种思维方式的互补和有机组合。

1. 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应用[3]

逻辑思维一般是指符合形式逻辑要求的思维。其基本方面不外乎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方法[4]。简而言之,逻辑思维就是按照逻辑规律建立概念和命题之间推理关系的形式化思维。非逻辑思维则是诸如直觉、联想、幻想、猜想以及灵感等不服从逻辑规律的思维。

创新思维是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综合应用。一般来说,在创新过程中,逻辑思维具有重

要的基础地位。因为发明创造问题的发现与提出,主要是逻辑思维在起作用。对发明创造对象的观察、描述以及概括,主要靠逻辑思维。即使是非逻辑思维的结果,最后也必定要求被补充、解释、完善成符合逻辑的概念和方法。才能成为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实际上,在任何创新活动中,创新者往往都是在前人知识所铺就的逻辑大道上继续往前探索的,在逻辑方法还走不通的地方,就需要用非逻辑方法开辟新的道路;而当非逻辑方法已打开通路后,又必须及时地在从旧认识到新认识之间的“深渊”上架起“逻辑的桥梁”。即使是最卓越的想象力,直觉和灵感,其认识成果也必须经过逻辑的加工,找到其逻辑的根据。否则,它们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科学知识。所以一个足以完成科学创造过程的完整的创新思维方法,必须是逻辑方法与非逻辑方法的辨证统一和综合应用。

2.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互补[3]

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放射思维等。它是指围绕某一问题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从多方面寻求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4]。发散思维是一种立体式的多向性的思维方法,它具有空间上的广延性,思路上的放射性,层次上的多样性,角度上的任意性等特点。一般来说,思维延伸越远,思路越开阔,获得新发现的几率越高。

收敛思维是一种与发散思维相反的思维方式。又称辐合思维、聚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等。收敛思维要求将多路思维指向某个中心点,以问题为中心,围绕中心组织信息。从不同方面向中心收敛,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说发散思维是从一点向四周辐射的话,那么收敛思维就是从四周向某点集中,收敛、抽象、概括是其基本内核。

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互补。换言之,发散和收敛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散是为了收敛,收敛是发散的必然结果。发散是收敛的基础,收敛是发散的目的。二者均不可偏废,它们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其交互发展、有机结合,便构成了个体创新思维的基础。如果只注重收敛,而忽视发散,可能会造成思维的贫乏,不利于创新思维的活动进行。同样,如果只注重发散,而忽视收敛,就不能将众多的思维集中起来,思维过程就会失去控制,而陷入无序状态,变成混乱的思维,而不利于创新活动的实现。西方研究表明,大多数创造性发现都是收敛、发散两种思维互补的结果。即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是人的思维沿着一些不同的道路发散,然后又运用收敛思维,综合发散结果,敏锐地抓住其中最佳的线索。使发散性结果去粗取精、升华发展,最后促成问题的创新性解决。所以,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互补。

另外,创新思维还是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综合;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辉映;点式、线式、面式甚至体式思维的整合等等。

二、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

1. 创新精神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前提:创新精神指的是创新主体在对创新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创新态度和追求。它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创新精神是个体产生创新思维的首要前提。创新精神来自后天的培养与锻炼,也受多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例如:好奇心、求知欲、怀疑精神、兴趣、爱好、意志、激情、思维独立性等。这些因素在促成创新精神产生时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共同促成创新精神。

2. 知识和经验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创新,总而言之,是对前人工作的一种“否定”和超越,创新思维过程实际上是对已有信息进行再加工的过程。因此,知识和经验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同时也决定创新思维的水平和质量,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观察问题越敏锐,越容易开辟创新思维活动的新领域;知识经验的层次越高,创新思维的水平和层次也越高。 应该强调的是,知识和经验有时也会使人们形成思维的惯性,甚至形成一种习惯性思维定势。从而导致人们思维的教条和僵化,影响限制人们的创新思维,对创新思维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要辩证地认识知识经验对创新思维的双重作用,注意弱化习惯性思维定势的影响。对现有知识经验批判地继承,在借鉴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使现有的知识经验都能在创新活动中发挥正面的作用。

三、浅谈创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的建设发展需要拥有大批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论文分析了制约中国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因素,理论上分析了大学生自我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希望能对大学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启发。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然而真正达到创新思维,获得创造的灵感需要的是“一分天才,九分汗水”,需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当前制约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提出大学生自我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以期对今后大学生如何自我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供指导意义。

1 制约中国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因素

1.1 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采用灌输式教育模式。教师习惯于教师牵着学生走,按备课本按部就班地上课。不习惯于以答疑的方式组织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教学,学生与教师进行平等、民主的讨论。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开拓性的创新思维能力。

1.2 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今高校教材和课程内容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变,在许多方面比传统教材有了极大的进步。但其更新速度仍落后于科学知识的更新速度。在目前高校大学生的课程中,尤其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课程,且教学内容好多脱离实际,没有针对学生的思维现状和要求来科学地设置相关课程。

1.3 实验课程缺乏创新性

以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为出发点的课程实验一直是理工科类学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实验方式安排、科研条件等原因,没有达到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很多实验是重复教材或讲义上的步骤,没有新意,可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多。学生做的多是验证性的实验,缺乏探究性的实验,制约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创新能力。

1.4 考试制度的僵化

长久的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考试的压力下学会了各种应付考试的方法。现行考试制度直接导致的负面影响,那就是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反映在学生的思维结构上就是逻辑思维强于形象思维。学生只注重学业考试和学分的过关,而忽视了独立探索新知识能力的培养,独立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5授课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不足

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培养大批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有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可见,培养教师的创新作风是创新思维教育的重要一环。2 大学生创新思维自我培养的途径

2.1 树立创新意识

关心国内、国际大事,培养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有强烈的责任感。学习科学发展史和人类发展史,人类的发展史是一部创造、发明的演化史。学习历史可追溯到知识的来源和动态演变,揭示其中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可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2.2 扩宽知识面

尽量扩宽自己的知识面,使各方面有关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并把知识与创新的目标联结起来,形成新的知识、理论和技术。如瓦特、法拉第、富兰克林等发明家,他们都出身于工人,但他们都是通过自学掌握了有关领域的丰富知识后才做出了卓越创造的。因此,大学生要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复合型人才。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的同时也要补充其它学科的知识。

2.3 转变自身教育观念

大学教育重点不在于学习的内容,而是在于启发大学生的思维,影响大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学习、思维习惯的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应从单纯的接受式学习发展为学生主动地积累有关领域的知识,进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因此,大学生要自觉提高自身自学、独立思考和创造发明的能力,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树立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思想。

2.4 坚持创新思维训练

头脑的思维是一种习惯,要想让它创新,就必须进行长期而艰苦的训练。所谓创新思维训练是指创新思维的启发和引导。学习创新思维主要靠自己的独立思索,多想多练,形成一种习惯性的行为。创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是要学会看问题时能确定正确的思路。因此训练方法必须具有科学性和简便易行的特点。创新思维训练的方法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可查阅相关书目。

2.5 投身创新思维实践

人们的思想源于实践,而实践的发展推动思维的发展。大学生应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及教师的科研活动。要有针对性的参加活动,选择参加理论学习与各类实践性环节的相互补偿式教学活动,理论学习与实践性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结合。

3 结论与展望

本论文针对当前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中存在的不足,剖析制约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因素同时阐明了大学生自我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本文不是对大学生创新思维自我培养的最终研究成果,在实践中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完善和充实。即使个人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不同,但

只要主观地去进行符合自身条件的创新思维的自我培养,定能将自己打造成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四、创新的来源

(一)交叉学科的开设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交叉的学科,是当今社会的需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今的学科是交叉的,学习除了要思考问题之外,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应变。有时考虑医学问题时,我们可以将物理或化学中很基础的问题与之巧妙联系起来,好好分析,认真思考,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而在我们考虑物理或化学问题时,往往都要考虑其他因素对探究的问题产生的影响,如果忽略,有时就会得到错误的结果,以前所作的努力都会白费。而交叉学科的开设,让我们更广泛地去学习到其他领域的知识,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地开阔,我们的头脑也更好地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能更好地学到思考的能力,学到动手能力,学到与人相处的能力。通过交叉学科的学习,我们的思维会得到质的发展,思考能力也会大大的提高,从而对一些问题的探究就不会单单局限于一个 方面,我们会联想到各个方面,从不同的地方入手,有时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这就是创新的来源。不拘泥于单个方面地去思考问题,敢于去想,敢于去做,这是交叉学科带来的好处。因此,重视交叉学科,有时创新的灵感就会浮现。

(二)不同专业的人的交流是产生创新思维的源泉。

我们都有同感,在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人员交流中,会突然打开困尧多时的问题谜团。在交流的时候,也许你什么都没有听进去,但却使你有了一个“想法”,那就已经很有收获了!说白了,这个想法的产生,其实就是在别人交流的刺激下,自己所谓灵感的爆发。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要重新学习一个专业可能很难,但通过不断的交流,就会对这一学科产生进一步的理解,我们的思维也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因此,跟不同专业人员的交流可能是获得创新思维更有效的一种方式方法。

(三)接触新的领域也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刚刚进入一个新坏境,我们一般都会对周围环境特别的关注与好奇。而接触一个新的领域,我们也会对这个领域产生浓厚的好奇心,正因为好奇,所以才会去接触它,才会去研究它,才会去学习它。经过不断的探究观察与学习,我们就会对这个领域知识得到进一步理解与加深,我们的头脑也会得到充实的知识。有时不断地探究观察与学习就会得到新的发现。

(四)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差异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许多科研课题都是在开题论证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结果,这其实是一种很不好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实验结果有时候刚刚和我们预想的结果相反,或出现我们根本就没有预料到的新情况,然而,这很可能才是问题的真实结果。因此,此时千万不要简单的以为这是实验出了错,或者是意外,而应该想到这有可能就是新发现的开始!是创新性发现的苗头!!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应该重复实验,确认所谓的“意外”究竟是事物的本来面目还是一些干扰和假相,一旦经实验确信正确,那就可能是很好的一个出发点。重视实验过程中的微小错误,不断地实验,你可能就会得到重大的发现。这也是创新的一个来源。

篇三:创新思维方法报告

创新思维方法学习报告

学生姓名:林洪林 学生学号: 100501150105 专业名称:建筑学 院系名称: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2013年04月15日

创新思维方法学习报告撰写说明

1、写出技术系统的名称。

2、定义技术系统的主要功能。

3、分解技术系统的各主要成分(子系统)并说明功能。

4、分析技术系统存在问题,定位问题所在子系统,对问题进行准确的描述。(建议使用“主语+谓语+宾语”的工程描述方式,定语修饰词尽可能少。)

5、分析技术系统应改善的特性,并确定欲改善的工程参数。

6、分析伴随技术系统的改善而被恶化的特性,并确定欲恶化的工程参数。

7、确定系统的技术矛盾并进行描述。

(1)根据欲改善的工程参数和被恶化的工程参数说明系统的技术矛盾;

(2)如果所确定的矛盾的工程参数是同一参数,则属于物理矛盾,采用分离原理解决;

(3)对技术矛盾进行反向描述,分析技术矛盾确定的合理性。

8、利用阿奇舒勒矛盾矩阵查找解决技术矛盾的发明原理。

(1)根据改善的工程参数、恶化的工程参数查找阿奇舒勒矛盾矩阵,确定推荐的发明原理;

(2)按照发明原理的名称,查找对应发明原理的详解。

9、逐一讨论推荐的发明原理应用的可能性(如果所查找到的发明原理都不适用于具体的问题,需要重新定义工程参数和矛盾,再次应用和查找矛盾矩阵)。

10、确定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并评价系统的理想化水平。

11、撰写格式要求

(1)报告内容充实,条理清楚,论述充分,字数不少于3000字;

(2)格式要求:正文为宋体四号字,行距为1.5倍,段前距、段后距为0,首行缩进2字符;一级标题采用黑体三号字,行距为1.5倍,段前距、段后距为

1.5,首行缩进2字符;二级标题采用黑体四号字,行距为1.0倍,段前距、段后距为1.0,首行缩进2字符;公式需采用公式编辑器输入,图表要求清晰准确。

存在问题技术系统的物理描述

校园一卡通是我们这些在校学生校园消费必不可少的,我们在学校随时随地都离不开它,它就像是我们的身份证,吃饭,洗澡,借书,上机等等都需要用到它,但是一卡通紧紧与单一的银行卡相连,当一卡通内的金额不足而银行卡又没钱,身上现金又不足的情况下,我们急于刷卡又该怎么办呢?马上去银行充钱好像又来不及,一张校园卡同时与多张银行卡相连的话又会使银行系统比较混乱,怎样才能既方便又快捷的解决这种问题呢?还记得前几天看过一个微电影,里面有一种叫“拉卡拉”转账工具,由此我找到了我的的灵感,毕竟手机是人人都有的,普及的,往往一卡通所绑定的银行卡没钱的情况下,我们的其他银行卡还是很充裕的,所以我就想设计一种这样的小工具来实现通过手机从任意一张银行卡向一卡通的转账方式,当我们的校园一卡通金额不足时,只要将“拉卡拉”插到手机上,用手机上网,制定任意银行卡并在上面刷一卡通就能实现转账,相当于把迷你版的ATM机随时随地的带在身上,方便快捷。

图1 ATM机及拉卡拉相关示意图

利用TRIZ理论求解过程

1、技术系统名称

校园一卡通“迷你ATM”转账系统。

2、技术系统功能

随时随地进行任意银行卡向一卡通的转账。

3、技术系统分解

(1)系统部件

手机、拉卡拉小工具、校园一卡通、刷卡的人、银行转账网络

(2)子系统

技术系统可分解为三个子系统,子系统物-场模型如图所示

图2 物-场模型

子系统1:S1为校园一卡通;S2为手机;F为拉卡拉小工具。 子系统2:S1为手机;S2为校园一卡通;F为刷卡的人。

子系统3:S1为校园一卡通;S2为银行转账网络;F为手机。

4、关键子系(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创新思维论文格式)统的确定

(论述略)

子系统1和子系统2皆存在矛盾,子系统1的技术矛盾为根本问题,子系统2的问题为衍生问题。因此,关键子系统为子系统3。

子系统1的物-场模型为有害效应完整模型:

图3 有害效应完整模型

有害效应完整模型的一般解法:

图4 有害效应完整模型一般解法1

标签:创新思维 论文格式 创新思维论文3000 大学生创新思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