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论文提纲 > 正文

[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时间:2019-03-0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最高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当前,我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目的就是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让人民群众不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当前,我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目的就是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让人民群众不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这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
  
  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最高价值取向
  
  科学发展观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反映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源头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继承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继承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理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理论,又继承了“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科学发展观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来的,是我们党在重要文件里第一次响亮地提出这样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所说的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是因为:
  第一,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我国人口这么多,区域发展也很不平衡。地区发展水平不一样,人们的需求也不一样,我们要努力满足13亿不同层次的人的需要就必须在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同时还要看到,实现群众的愿望,满足群众的需要,维护群众的利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细心体察群众愿望和利益要求的变化,才能使我们的政策措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群众利益,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第二,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个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以人为本、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注重以人为本,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具体体现在为群众切实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上,体现在以人为本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应该看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群众利益无小事”,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通过发展经济,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二、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人民共享,也就是说坚持“以人为本”实质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就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要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从现实情况看,特别要扩大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扶助贫困人口,发展教育和卫生事业,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等。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一要靠发展社会生产力,二要靠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与此同时,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过去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按劳分配,发展到今天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过去强调平均主义、反对贫富差距,发展到今天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反对平均主义,防止收入悬殊。分配制度改革在不断地深化,1978年到1984年,重点是农村分配制度的改革。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收入的多少直接取决于他的劳动成果,真正实现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按劳分配的初衷,充分地调动了农民扩大再生产和增加农业投入的积极性。这一改革完整地贯彻了按劳分配原则;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十四大的召开,重点是对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工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打破了企业职工吃国家大锅饭的局面,实现了报酬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工资模式,为搞活企业,激发企业潜能找准了激励的穴位,创造了形式多样的分配格局,如结构工资制、岗位工资制、浮动工资制等。这一阶段仍以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为主;1992年十四大的召开,严格地说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深入阶段,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等要素市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逐步探索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行股份制改造,深化企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建立最低工资线和工资指导线,加征个人所得税,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建立了完整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体系。
  然而,20多年分配制度的持续改革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积累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而且收入分配领域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社会成员收入渠道多、缺乏规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出明显拉大的趋势:一是全社会收入,我国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前为0.16,2003年已经为0.458,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2004年我国基尼系数超过0.465,到了2005年逼近0.47,2006年上半年仍是有增无减的势头。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居民收入年增速为8%~9%,农村居民收入年增速只有4%~5%。三是行业人均工资,全国机关约1.6万元,事业单位约1.5万元,企业约1.4万~1.5万元,大行业(即国家垄断行业)则超过6万元。四是职业收入,企业的经营职位和一般职位间的收入差距普遍在20倍以上。五是财富分布,财富多的人(占城市居民的10%)占有全部城市财富的45%,财富少的人(占城市居民的10%)占有全部城市财富的1.4%。
  巨大的贫富差距滋生了各种社会问题,引发了社会阶层的对立情绪,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很可能还会引发社会动荡。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是目前缓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继续下大力气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贫富差距,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只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才能把以人为本的科才能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和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只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只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才能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只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才能协调好各个阶层和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减少利益矛盾和冲突,使社会关系趋于和谐,进而为构建党中央提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
  2006年,政府一系列有关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举措成了一个牵动各界神经的、最引人注目的话题。200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在7月6日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胡锦涛就收入分配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此后不久,由发改委牵头,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资委、国家税务总局、国土资源部、人事部、卫生部、监察部、司法部和公安部等13个部委协同参与制定的《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这意味着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原则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具体包括: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实行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的要求,深化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完善机关工人工资制度;要随着经济发展,适当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采取“一次出台,三年连调”的方案,即2005年、2006年、2007年三年连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从2006年1月1日起,再次提高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提高城市低保对象补助标准,并注意提高其他低收入人员待遇水平。
  同时,从2006年起,垄断行业高薪受限起步;在全国建立工资保证金制度(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份建立了工资保证金制度,10个省份调整颁布了最低工资标准,19个省分发布了当年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规范央企负责人薪酬等措施也正在全面贯彻实施。
  如前所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不仅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因此,在整个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协调也各方面的社会关系,使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使整个社会才能充满活力,这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永前:科学发展观之认识篇:中央为何提出科学发展观.《半月谈》,2004年,第4期
  [2]刘承礼: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经济
  [3]马宏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人民目报》,2006,11、9难
  [4]“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六个热点解读”.《时事资料手册》,2006年,第5期第27――30页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标签:制度改革 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化 收入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