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论文提纲 > 正文

论新时期城乡居民经济利益矛盾及其处理对策|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及对策

时间:2019-03-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新时期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极不合理,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三农”问题日益突出。经济问题就是政治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没有城乡居民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的合理化,就没有中国的和谐社会。文章阐述了协调城乡居民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分析了新时期城乡居民之间经济利益关系不和谐的突出表现,提出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处理城乡居民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消除其中的不合理性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 经济利益城乡差距调节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也是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没有城乡协调发展,就不能说建成了和谐社会。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研究中国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特别是城乡居民之间经济利益关系,认真解决好他们之间的矛盾。
  
  一、新时期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经济利益关系不合理的突出表现
  
  1.收入差距方面
  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城乡居民都享受到了这种繁荣,收入都有大幅度提高。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80元,比1985年增长了7.3%。(未考虑物价因素)。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长到2000年的2253.4元,增长了16.9倍。但是,从整体上看,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伴随着收入差距扩大的同时,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和消费水平的差距也很明显。资料显示,到2005年10月,全国的储蓄存款超过28万亿元,其中,居民储蓄为13.7万亿元,80%是城市居民存款。从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来看,建国以来的统计数字显示,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在1:2~1:3之间,即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当于农村居民2~3倍,这些年还在扩大,2004年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分别为7182元和2185元,两者之比为3.28:1。不仅如此,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看, 2005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3.6%,而县及县以下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1.5%,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快于乡村。
  2.城乡交换关系方面
  在传统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下,政府行为向着城市倾斜,城乡之间在资金、劳力、技术、发展上严重失衡,这种二元经济发展战略导致了二元化的经济利益结构,造成城乡居民的经济利益关系极不合理,最直观的表现为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测算,1952年~1992年间,农业因价格“剪刀差”为工业提供了12580亿元的巨额积累资金,扣除财政支农资金和财政从农业部门的收入差额,广大农民在自己生活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为国家提供了10636亿元积累资金。另据国家统计局测算,“九五”期间,农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由1996年的5.1%下降到2000年的2.4%。农民的农业收入增长缓慢,从1998年到2000年连续三年负增长。时至今日,“以农补工”的现象仍没得到实质性扭转,据有关专家估算,近几年通过“剪刀差”,农民向城镇作的贡献每年都在1000亿元以上。
  3.教育方面
  农民占有国家教育资源处于极其不利地位,教育经费的分配是“厚城薄乡”,农村教育条件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教育条件非常落后,与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据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调查,2002年,全社会各项教育投资5800多亿元,其中在占总人口不到40%的城市人口上的投资占77%,而占60%以上的农村人口只占23%。在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率远远低于城市。人均拥有的教师相差3倍以上,不但教学条件差,而且考大学也受到极不公正的待遇。同样的高考分数,农村学生可能难以达到建档分数线,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学生却能上很好的大学。1999年北京地区的高考录取率高达82%,而在四川、安徽、甘肃农村,高考入学率仅有5%,许多很好的农村学生,分数很高也上不了大学,就是上了,很多学生也因贫苦而辍学。
  4.社会保障方面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分为城市和农村两个板块,国家社保工作的重心在城市,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初具规模,覆盖面达91%,而在农村几乎还是一片空白,覆盖面仅占2%。农村居民长期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之外,没有基本的医疗、养老保险、劳动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国家给予城市居民的福利,无缘享受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好处,难以应对人生及市场经济的风险因素。农村居民的经济利益本来就很脆弱,一旦遇到变故,极容易返贫。这也是城乡经济利益关系不协调的重要表现。
  5.国家的投资方面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采取支持农业的财政政策,而在我国,虽然在文件上重视农业,实际上却实施歧视农业的投资政策。1985年~1994年净流出农村资金累计达3057多亿元,年均超过300亿元。这部分国民收入是由农民创造的,却被城市部门无偿占用了。据有关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前,农业基本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年均高达11%,自80年代起,这一比例大幅度下降。由“六五”计划时期的6.2%下降到“七五”期间的3.2%。20世纪90年代,这一比例继续下降:1990年(4.02%)、1993年(2.77%)、1995年(2.2%)。资料显示,2003年在国家资产投资总额中,第一产业的基建投资速度比上年增长1.6%,而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为38.1%。在国家对农业投资比例缓慢增长的同期,各级地方政府也把投资的重点转向非农产业。
  
  二、协调城乡居民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基本路径
  
  1.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提高农业生产的收益率
  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反映了不平等的城乡交换关系及不合理的城乡居民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严重影响农民增收,收入增长幅度连年下降。这不仅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利,反而进一步扩大了收入差距。因此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改善农业生产贸易条件,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消除农产品国家订购价与市场价之间的差异,提高农产品的相对价格,把工农业商品综合比价指数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的收益率,使农户的储蓄和其他资金积极地用于农业生产,而不是通过金融系统流向收益率更高的部门,尤其是流向城市工商业部门。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农民收入。
  2.彻底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确保农村居民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
  目前我国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所承载的权益极不平等,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是造成城乡居民享受不平等的国民待遇的根本原因。由于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城乡劳动力的流动受到抑制,形成了分割的农村劳动力市场和城市劳动力市场。户籍制度就象一座无形的高墙,衍生出来的就业歧视和福利排他等制度性障碍,造成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严重不平等。因此,要减少城乡居民权利的不平等,就必须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把户籍制度变为仅仅是人口登记制度,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完全开放劳动力市场,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逐步形成城乡劳动者自主择业、平等就业的制度。放宽农民进城条件,让落户的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尽同等义务、享受同等权利,把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城市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配套,实现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同样的国民待遇。
  3.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增加农业预算支出
  农业是弱质产业,比较利益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的利益倾向会导致农业投入的严重不足,西方发达国家都采取了保护农业的政策。财政政策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手段,加大农业投资,对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有长期影响。农民为我国的工业化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根据国民经济对农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应不断增加,而事实上,我国财政、金融制度一直过度向城市倾斜,对农村投入相对太少,农业财政支出远远低于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银行对农业的投入也大幅下降,国家银行贷款总余额中,农业贷款仅占5%,农村信用社社贷款余额中也只占20%多一点,这其中又有相当比例属于流通性贷款,生产性贷款并不多,造成农村资金长期出于“贫血”状态。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政府的农业投入政策,而我国财政支农资金还缺乏一个稳定的、长效的内在增长机制。因此,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投入保障机制,采取工业反哺农业,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一部分中央预算内投资,对于发展农业经济,稳定农村社会秩序,增加农民收入是非常必要的。
  4.加大农村扶贫力度,管好用好扶贫基金
  反贫困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我国反贫困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农村,最新资料显示,据民政部透露,我国农村目前有绝对贫困人口2610多万,低收入人口4977万,这一部分人的基础非常脆弱,一遇天灾或疾病,很容易成为绝对贫困人口。政府反贫困效率的高低对新时期农村反贫困工作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对缓解城乡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有重要意义。扶贫工作应该有明确的指导原则,如直接面对贫困者原则、分类援助的原则、综合治理原则等。尽管中央政府对农村扶贫开发的投入逐年增加,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由于贫困性质的变化和扶贫资金使用方式的局限,所产生的边际减贫效果处于递减状态,从统计分析看,目前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扶贫资金没有用好管好,甚至部分扶贫资金被非法挪用或侵占。为此,要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管理,对非法挪用、侵占扶贫资金者,实行从严、从重处理,追究扶贫资金管理部门的责任,使扶贫基金真正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同时,经济转变现有的扶贫资金使用方式,将部分资金转变为社保资金,会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改善农村贫困者的经济利益状况。
  5.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素质
  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更为落后,这些其实都是经济利益关系的体现,对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的扩大有直接影响。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体系是市场经济的制度支撑,由于农村这些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导致农民收入增长极其脆弱,使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缩小、协调他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人力资本是影响城乡劳动力收入创造活动的长期因素。教育是人力资本的生产部门,农村教育的落后,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素质的提高,使农民在人力资本市场竞争上处于不利地位,影响了收入的增长。因此,加快建立促进农村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首先,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比重,真正实现农村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其次,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的职能,应通过加大对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投入和农民合理交费通过加大对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投入和农民合理交费,建立覆盖全面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最后,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体系,完成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这些都是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缓解城乡居民经济利益矛盾、促进农村全面进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为农民、农业、农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稳定器”和“避风港”,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标签:新时期 经济利益 对策 城乡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