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论文提纲 > 正文

比较文学论文提纲

时间:2017-04-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毕业论文提纲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植物发酵食品—酸汤危志福 食品科技学院 生物工程生工11218411205 姜梅职称: 副教授 2015 年3 月 15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目 录

摘要??????????????????????????????????2 关键词??????????????????????????????????2 Abstract???????????????????????????????2 Key words????????????????????????????????2 引言?????????????????????????????????2 1材料与方法?????????????????????????????3

1.1试验材料 ???????????????????????????????3

1.2试验设计 ???????????????????????????????3

1.3测定项目和方法?????????????????????????????3 2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酸汤工艺研究现状

危志福

摘要:贵州苗族酸汤是一种以米汤、西红柿、辣椒等新鲜蔬菜为原料,添加食盐、水和调味料,利用蔬菜自身附着的微生物或添加人工培养的乳酸菌发酵剂,在厌氧环境下进行乳酸发酵而成的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特色风味食品。近些年,苗族酸汤以其独特的风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独有的功效享誉大江南北。苗族酸汤虽然酸鲜纯正、气味芳呑、清爽可口。但是酸汤的生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微生物学发酵过程,并且伴随着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的变化,只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发酵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未知领域,导致酸汤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限制了酸汤的进一步发展。酸汤是苗族地区一种传统的发酵型调味品,分红酸汤和白酸汤两种。文章主要讲红酸汤的制作工艺,并在传统红酸汤制作工艺基础上进行了改良,研究各参数对酸汤品质的影响,以提高酸汤品质。 关键词:酸汤 发酵 温度 时间 接种量 工艺参数

Sour Technology Research

Weizhifu

Abstract: The sour soup of the Miao nationality in GuiZhou Provinee is that one kind regards fresh vegetables such as the thin rice gruel ,tomato ,hot pepper ,etc . as raw material, add salt, water and seasonings, use vegetable or add their own attached microorganisms cultured lactic acid bacteria, lactic acid fermentation in anaerobic environments made by the consumer favorite flavor characteristics of food. In recent years, the Hmong sour soup its unique flavor i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the unique efficacy renowned across. Although the Hmong sour acid fresh and pure, aromatic odor annexation, fresh and delicious. But sour soup production is a very complex microbial fermentation process to learn, and accompanied by complex biochemical and physicochemical changes, only "know not why," there are many unknown areas in the fermentation process, led to a series of problems emerged sour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limiting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our soup. Miao area is a traditional fermented condiment, dividends sour soup and white sour soup two kind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production process red, white sour soup and sour soup was modified in the traditional production process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paramete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sour soup, sour soup to improve quality.

Keywords: Sour Ferment Secondary Fermentation Temperature Time Inoculum Process Parameters

引言: 苗族酸汤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因其制作方法简单、美味可口、汤鲜味美等特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现在己经幵发出酸汤鱼,酸汤鸡等系列美味。但由于地域限制,加之宣传力度不够,在全国还未能全面普及。目前对酸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红酸汤上,而且主要研究红酸汤的加工工艺,发酵过程中酸度变化,幵发火锅底料等研究。但目前的研究对红酸汤的制作在工艺参数的描述上不够详尽,原料选择和制作方法上比较单一,难以工厂化大规模生产优质的、风味丰富的酸汤。本次研究主要是研究不同原料、盐度、温度等条件下对红酸汤的风味的影响,以探究出各不同参数组合下对应的酸汤风味,为红酸汤的标准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满足人们对酸汤不同风味的需求。

酸汤是一种传统的发酵型调味品,通常分红酸汤和白酸汤两种。红酸汤是内含辣椒发酵而成的,白酸汤是以米汤为原料发酵的。其中白酸汤是苗族人常食用的,是以米汤为基质,由酵母、乳杆菌、醋酸菌及明串珠菌等微生物参与共同发酵而成的天然调味料,是乙醇发酵、醋酸发酵、乳酸发酵的复合产物。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原料: 市售大西红柿、圣女果(6Kg),面粉,糯米粉,食用盐,

姜末,高度酒,蔗糖

器材:瓷器小坛6个

1.2 试验设计

1.洗净6个小坛,编号1-6号

2.把西红柿和圣女果切成小片

3.在每个小坛中放入1Kg切好的西红柿或圣女果

4.在每个坛中放入适量面粉或糯米粉,食用盐,姜末,酒(45度)

1.用pH计测个坛pH

2.做感官评定

3.用折射仪测可溶性固体含量

4.用木姜子油调味

2 结果与分析

2.1西红柿品种对酸汤品质的影响

2.2 不同碳源对酸汤品质的影响

2.3 发酵盐度对酸汤品质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致谢:

感谢姜梅老师和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在实验中给我的无私帮助,感谢在我大学生活中给过我指导帮助的各位老师同学,是他们让我我在大学时光中学习、成长,让我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璇. 贵州“红酸汤”半成品中微生物区系的研究[D]. 西南大学 2011

[2] 栗永乐. 酸菜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以及益生特性的研究[D].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

[3] 曾骏. 传统四川泡菜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发酵性能研究[D]. 四川农业大学 2013

[4] 俞露,丁筑红,程艳薇,谭书明,邓盛毅,陈彦雄. 水族酸汤火锅底料加工新工艺研究[J]. 中国调味品. 2011

[5] 杜晓华. 四川泡菜微生态研究及优良乳酸菌的分离、筛选[D]. 四川农业大学 2012

[6] 袁玮. 贵州省苗族腌酸汤中产乳酸菌素菌的筛选与初步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10

[7] 后立琼. 苗族酸汤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发酵动力学模型研究 四川农业大学 2012

[8] 后立琼; 陈安均. 苗族发酵型白酸汤的生产工艺.食品科学 2012

[9] 苏伟, 陈旭, 王胜威,母应春, 雷学昌. 酸汤煮制鸭肉的营养特性研究. 食品科技 2013

[10] 国保. 红汤火锅底料炒制工艺[J].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 2010

[11] 周文美. 苗家珍味——酸汤.江苏调味副食品 2004-08-30

[12] 张力勤. 山西老陈醋在西北酸汤面中的应用研究. 天津科技. 2014

[13] 熊瑛, 寻思颖, 孙棣, 梁桂娟.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酸汤中的有机酸 中国调味品 2012

[14] 李佳瑜. 中国地方特色食物名称的翻译研究.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5] Preeyaporn Promjiam;;Sunisa Siripongvutikorn;;Worapong Usawakesmanee 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s 2013-08

[16]M.‐W. Kang;;S.‐J. Chung;;H.‐S. Lee;;Y. Kim;;K.‐O. Kim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07-9

篇二:论文提纲

目 录

一、绪论

1.1太平财险人才流失的背景

1.2分析太平财险人才流失目的

1.3目前国内保险行业研究现状

二、关于太平财险人才流失的理论

2.1关于人才的定义和人才流失

2.2关于企业的人才管理

2.3 对人才流失的分析

2.4关于留住人才的理论

三、太平财险人才流失的现状

3.1太平财险人才流失的现状

3.2人才流失对太平财险的影响

四、太平财险人才流失的原因

4.1 太平财险人事管理模式老旧

4.2太平财险薪酬体制不完善

4.3 公司内外部环境影响

4.4公司管理层次人员的不作为

4.5公司员工的个人因素

五、如何控制太平财险的人才流失

5.1引进各方面能力突出的高管人员

5.2 提高工资待遇

5.3 完善考核制度

5.4增强员工事业心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中国保险行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朝阳行业”有着光明的前景。面对这样一个“朝阳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竞争激烈是可以想象的。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关键在人才,因而现阶段保险企业之间的竞争始终集中在人才的争夺上。保险企业的人才包括经营管理人才、营销代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保险投资人才等。如果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那对于保险而言营销代理人才则是它赖以生存的血液。保险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对经营管理、客户发展维护、产品设计精算、客户理赔核保服务、渠道投资等多环节人才的广泛、大量需求。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累计的过程,专业的保险人才供不应求,对于快速发展的国内保险行业来说,最大的问题不是资金、制度、管理、资源、品牌,而是人力资源的储备和管理,只要拥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上述问题其实并不难

孟凌认为人才流失的因素包括:在组织中受重视程度、企业是否提供良好的工作机会和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竞争机制是否公平、薪酬福利制度、领导者的管理水平、对组织外其他企业的预期。雷莉认为,当前国内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在于薪酬、培训、绩效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

论中国保险行业人才流失-原创

论中国保险行业人才流失

十三载规范路 18万跳蚤兵

人力资源管理简单的说是合理分配劳动力,让工作者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作用,是一门管理艺术,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大看三十六类,细分七十二行,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用人的方式,金融行业更是以严谨,规范的用人制度列在各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之首。

今天要谈到的是保险公司的用人机制,

2005年10月,当《保险法》在中国开花结果后,中国的保险业逐步走向了规范,从事业单位转变成了企业单位,从国有转成了股份。并逐渐有了合资保险公司,独资保险公司,经历了13年的发展,中国成为了现在保险竞争最激烈的市场。 作为中国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家,国力与财力在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很多新兴的行业既想发展,又怕受到国外大型同类企业的冲击,就产生了所谓的“国家保护与地方保护”,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利用WTO中规定的中国在08年后才开放保险市场的借口减少或拖延国外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金融行业的发展是不受任何人与事物的局限的,压制与竞争,机遇与挑战,中国的保险业在08年终于迎来了站在大门外的大批量的外资保险公司的大鄂们,在短暂的磨合后,暴露

出了中国保险行业中存在的严重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在十三年发展过程中,有超过18万人次的保险公司管理人员跳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无论是中资还是外资保险公司都不得不面对的是中国大陆保险管理人员的严重不足。只有13年发展过程的中国保险业,积累的熟悉保险业务的人员非常少,而能进入到保险经营的管理中的人员更是少之又少,而在1995年之前的中国人寿和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大量管理人员又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的思想与严重的政府式办公理念,使新兴的国有大中型保险公司如平安集团、泰康人寿、新华保险、太平保险等一大批保险公司宁愿花时间与金钱培养属于自己文化的管理干部,也不愿意用曾经为中国的保险事业作出贡献的老一代们,这就鼓励了年轻一代可以在保险行业大展身手的勇气,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有超过两千万名人员加入过保险销售的大军,更多的人认识到了保险的重要性,也从保险行业中看出了极度缺乏管理人才的现状,当中国的保险公司随着发展增加时,新的公司就会从其他已经成规模的公司中挖角,直接聘请有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或中层管理人员组建自己的人力构架,甚至有的公司连最基础的业务销售人员也会从其他公司大量挖角,形成了一股挖角跳槽的风气,使保险公司培养的人才都成了为别人做嫁衣的尴尬事,阻碍了保险公司培养人才的积极性。

其次,保险行业特殊的营销模式决定了他特殊的用人机制。作为营销行业中少有的非实物销售模式的保险公司,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拓展,让省、市级保险公司每天都有数额庞大的现金流入保险公司,为了防范道德风险的发生,保险公司的管理体系潜意识(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 资 源 网:比较文学论文提纲)抵制管理者长期坐镇一方的用人模式,而热衷于频繁调换省、市级管理干部,进而发展到成为了保险行业特殊的用人机制,管理者也习惯了朝不知夕的工作环境,今天坐在办公室上班,明天就不知道会不会一纸调令被派往其他的地方。这种做法虽然在财务上使保险行业帐目明晰,让很多管理者还没有“涉足过深”就已经“移情别恋”了,但是同样也助长了人员跳槽的风气,使跳槽成为了理所应当的事情。

在保险的内部管理存在问题的时候,外部问题也接踵而来,保险业黄青不接,年龄分化严重、市场口碑差也使人员管理困难。从1995年有法可依到今天,中国的保险行业经过了大概四次革命,每一次都是对保险行业人力资源体系的考验。 第一次是在1995年前后(下岗与保险法),那时正处于全国下岗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有三次失业高峰。第一次失业高峰,发生在80年代初,失业群体主要是返城的知青。1990年我国出现第二次失业高峰,失业者主要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和乡镇企业职工。第三次失业高峰开始于1993年,世纪末达到最高峰。失业或半失业威胁比较大的是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职工。这些企业普遍亏损,下岗人数增多,而且年龄普遍偏大;据统计1993年下岗300万人,1994年为360万人,1995年为564万人,1996年为890万人,1997年则上升到1400万人,短短5年时间就有大概3400万人员失业,而此时正是保险行业第一个春天-保险法颁布实施了,大量的人员涌入保险公司,这部分人中,绝大部分属于下岗再就业人员,他们下岗的原因一是文化低,二是年龄大,再加上当时的保险行业刚刚起步,管理与培训不到位,使得这一批人在职业规范程度与职业道德上严重欠缺,夸大事实,乱用条款,含义模糊等不规范的展业行为带来的是保险的信誉与形象

的损失,刚刚接受了股票的老百姓却怎么也不能接受保险这个更加符合百姓生活的新事物。口碑带来的是年轻人不愿意涉足老百姓看不起的保险行业。

第二次是在1997年(龙腾经理),当时的保险公司自扫门前雪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香港的回归拉开了序幕,这种平静被平安保险公司打破了,平安寿险首当其冲在管理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运用大量资金招募了一大批来自台湾,精通保险管理的人才加盟,并给出特殊政策(主要是工资奖金与业务推动费用)加以支持,太平洋紧跟步伐,推出《逐鹿计划》,但事与愿违,虽然保险发展已经有70多年的宝岛台湾来的管理人才,却苦于水土不符,面对中国式员工而用西方化管理,招来的是惨痛的失败,大量当时被誉为是“龙腾经理人”的台湾精英就这样完成了他们对祖国的第一次使命,虽然这次没有解决中国保险业管理人员的问题,但是却让国内保险公司留下了一批宝贵的人员管理、培训、会议经营等方面的资料,也使保险公司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营销与培训体系,现在保险公司中的起着重要作用的“组训”岗位,顾名思义就是组织发展教育训练,就是当年台湾人留下的称呼。

第三次是2002年(各家保险公司全面抢占市场),随着新兴的保险公司逐步壮大,全国布局的概念应运而生,各家保险公司开展了各自的“圈地运动”仅泰康在96年到02年6年间,就开设了29家分公司,156家中心支公司,耗资高达百亿元,保险公司的高速发展,也促进了保险业内的人才流动,更多的年轻人在高工资的吸引下来到了保险业,而稍有经验的人就当起了主管,经理,或做起了地市级的总经理,钱权的吸引加大了保险行业不正常的人才流动。而在此时,保险公司业务人员大多数以1995年到2002年间下岗再就业人员及学历低人员为主,他们虽然没有年龄与学历优势,但是他们有着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与略多与年轻人的保险实战经验,年轻的教年老的,也使员工内部矛盾增加。

第四次是2006年(国十条颁布),国务院的关于保险行业十条若干发展建议使正在动荡的保险行业被打上了一支强心剂,与此同时,国有保险公司也积极调整发展战略,抢占市场,准备在2008年当保险市场全面开放后抵御外资保险公司的冲击,各家公司也恢复了以往停滞了的保险管理干部培训,并加大了对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在06-08年两年的时间里,仅青岛就从06年考取代理人证书的8000人/年增长到07年的18000人/年,而08年竟突破了40000人的大观。人员的暴长虽然使保险业务额以三位数的速度增长,但是带来的是大量虚有人力的增加,同时容纳人员的部门与机构也迅速增加,部门管理人员需求量成为了保险发展10几年里最高时期,人员频繁换岗,换部门、换公司现象严重,也使人员流动增加。

从保险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中看,人员流动过快主要是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从保险最开始的人员大量增加,其实是解决了社会下岗问题,国家是欢迎的,但却没有加以引导与支持,而当国家大力支持时,又遇到了人员消化不了的情况。如果说保险行业可以内部解决人员管理问题,也只是以淘汰的形式体现,而这也是用工机制中最激烈的一种,人力资源实际上是对用工的一种引导与协调,如同大禹制水,疏通远胜于堵截。

员工的忠诚度也考验保险行业的用人机制,由于保险行业在国内积累的经验少,能真正起到管理作用的人员就更少,一些不合规范的人力资源政策也导致了员工与公司之间的矛盾激化,保险公司最激烈的矛盾就是加班问题,因为保险是个高收入行业,支付给员工的高额加班费就成为了公司与员工的矛盾点,再加上保险行业频繁的换人制度,让很多员工无法建立对公司的最基本的忠诚度,为行业负责就更谈不上了。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13年来中国有18万人次的保险管理人员跳槽,积极带动了行业内部的文化交流,消极则使一些经营策略因无法长期持续经营而夭折,任何事都是双刃剑,我们不能说人员流动不好,但这种流动一定要是良性健康的过程,正如美国的金融风暴一样,再有实力的集团,违背了事物的正常发展,一定要被强行更改,希望只有13年发展的中国保险行业,在保持中国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上,能以更加健康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

篇三:论文提纲

雾霾防治纳入我国环境立法的必要性及应对策略

综述

2013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雾霾天气,华东、江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对人们日常生活、身体健康和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雾霾是特定气候与人们的生产活动结合的产物,主要构成物是PM2.5,即直径等于2.5或小于2.5的细微颗粒物。雾霾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气候、风向等自然原因以外,煤炭燃烧、汽车尾气排放、施工粉尘扬沙最主要的人为因素。

我国人口众多、工业化进程快且能源结构主要以煤炭、石油为主,PM2.5的排放量自然会比较大,而且由于技术的落后及政策法规的不健全,空气中PM2.5的含量会越来越多,最终将导致像英国伦敦1952年的烟雾事件和美国洛杉矶1943年的光化学烟雾事件,许多人因呼吸系统感染而死亡。

鉴于此,我国必须经快将雾霾的防治纳入环境立法,而且要有详细的防治措施及处罚措施。另外还要加强雾霾防治的综合措施。

论文框架结构

一、我国雾霾天气的现状

(一)我国雾霾分布的主要地区

(二)我国雾霾的严重程度

二、我国雾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气候原因

(二)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和石油为主

(三)机动车排放不达标

(四)城市化建设中的粉尘扬沙

三、雾霾天气造成的不利后果

(一)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危害

(二)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

(三)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潜在威胁

四、雾霾防治纳入我国环境立法的必要性

(一)维护国民的正常生活、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

(二)促进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立法体系

五、英国伦敦雾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的借鉴意义

(一)在环境法中详细规定雾霾防治的条款

(二)改变国家的能源结构

(三)发展公共交通

(四)合理规划城市建设

六、雾霾防治的应对策略

(一)尽快将雾霾防治纳入环境立法

(二)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三)建立区域联防治理机制

(四)加大违法处罚力度

(五)加强公众的环境责任及监督作用

标签:比较文学 提纲 论文 英语文学论文提纲 文学论文提纲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