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论文致谢 > 正文

生死相争 [山东六国的生死相争(下)]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燕灭齐      燕昭王“收破燕后继位”,亡国之恨痛彻心肺。他为了图强复仇,“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他以郭槐为“师”,向他请教招贤之法。郭槐先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说,古时候有位君王,派人以重金去买千里马。终于打听到一匹千里马,去一看,那匹千里马已经死了。那人不惜重金,把千里马的尸骨买了回来,君王大怒。那人从容回答说,大王息怒,天下人从此都知道您欲求千里马,连死的千里马都舍得花重金买下,活的千里马还用说吗?您等着吧,很快就会有真正的千里马送上门来。果然,不到一年,君王得到三匹千里马。郭槐讲完这个故事,话锋一转说,大王如果想得到天下真正的贤士,你就从优待我开始吧!燕昭王求贤心切,“为槐筑宫室以事之”。李白《古风》中有一句诗“燕昭延郭槐,遂筑黄金台”,指的就是这件事。
  这是一个很荒诞的故事,但不排除其真实性。在战国时,诸侯并起,群雄纷争,许多治国治军的人才好比今天跨国大公司的总经理,走马灯似的在诸侯各国间来回穿梭。在本国得不到重用或者遇到麻烦、遭到倾轧、不受重用,就跑到别的诸侯国去干。又不称心了,又跳槽,再换东家。他们都练就了一套能把死人说活的本事,否则他们无法推销自己。因此,战国时期的辩士和辩术,就这样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些人往往智谋诡计皆有、雄辩诡辩杂呈。这种情况,促进了战国时期思维方法的活跃和发展,也积淀下不少糟粕。
  燕昭王广纳贤士的真诚举动打动了四方才俊,“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他们帮助燕国修法律,振武备,奖耕稼,使燕国很快发展了起来。随后,燕昭王任命秦开为大将,讨伐东胡,拓地千里,新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等郡。燕国国势在恢复中得到快速提升,跻身战国七雄行列。
  燕昭王的战略目标,就是要灭齐复仇。燕昭王的灭齐复仇大业,涉及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苏秦和乐毅。
  苏秦是战国时期的著名纵横家。司马迁在动笔写作《苏秦列传》前,就发现苏秦这位“历史名人”的事迹已被炒作得严重失真,“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为了尽可能弄清苏秦的生平事迹,司马迁到民间去广泛收集求证。他发现人们对苏秦的评价不怎么好,说他专靠“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最终“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司马迁申明:“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史记》中除了《苏秦列传》一篇外,在《燕召公世家》《赵世家》《田敬仲完世家》等篇目中,也记载有不少苏氏三兄弟的事迹。苏秦,洛阳人,以“合纵抗秦”名噪后世,其实他刚出山时,去的第一个国家是秦国,而且是以“连横”之术去游说秦惠文王“吞并天下,称帝而治”的。秦惠文王听罢,手一挥说:“毛羽未成,不可以高飞;文理未明,不可以兼并。”连茶都没有请苏秦喝一杯,走吧。苏秦在秦国滞留期间,一连上书十次,秦惠文王都没有理他。苏秦在秦国碰了一鼻子灰,口袋里的钱花得一个不剩,最后只好变卖身上的衣服,实在支撑不下去了,只得“大困而归”。他一路上恨恨然,愤愤然,破衣烂衫、灰头土脸回到洛阳老家。家里人谁都瞅不起他,夫人不下织机,嫂嫂不给他做饭,弟兄们讥笑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苏秦在家里翻箱倒柜,找到一本周书《阴符》,悬梁刺股,日夜苦读。终于揣摩出门道,“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从此,苏秦决心彻底转变思路,到诸侯各国去游说“合众抗秦”。他先到赵国,赵武灵王的父亲赵肃侯在位,但赵相奉阳君对苏秦不屑一顾,根本没有向赵肃侯报告。只好又走,到燕国。这时是燕昭王的曾祖父燕文公在位,燕文公也不肯接见他。苏秦在燕国苦苦等待,借了一百钱度日,“岁余而后得见”。当时秦惠文王把女儿嫁给了燕太子,燕秦两国关系较好。苏秦见到燕文公就说,你们燕国经历的战争是最少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燕国前面有一个强大的赵国在挡着。赵国与秦国发生了五次战争,赵国胜了三次,秦国只胜两次。秦国要想进攻燕国,中间隔着一个强大的赵国,过不来。如果赵国要想进攻燕国,那就易如反掌。可是,如今燕国只重视同秦国搞好关系,却不重视同赵国搞好关系,这是本末倒置。燕国只有先同强大的赵国搞好关系,才能保证本国的安全。燕文公觉得苏秦言之有理,就以“车马金帛”资助他回到赵国去游说,燕国愿意同赵国搞好关系。苏秦返回赵国时,奉阳君已去世,再没有人挡驾了,他这一次见到了赵肃侯,直接向赵肃侯提出了“合纵抗秦”的建议。他对赵肃侯说,现在山东六国中受秦国威胁最大的是赵国,实力足以西抗强秦的也是赵国。赵国的上策是同韩、魏、齐、楚、燕等国“从亲以抗秦”。山东六国的土地加起来“五倍于秦”,六国兵力加起来“十倍于秦”,六国之力,足可制秦。赵肃侯听完说,你讲得很有道理,你就代表我去做联络各国的工作吧。赵肃侯授予苏秦相国之印,资助他前往韩、魏、齐、楚等国游说。苏秦逐个游说山东六国,各国都答应参加以赵肃侯为首的“合纵抗秦”联盟。赵肃侯重奖苏秦,封他为武安君。
  秦国很快作出反应,派大良造公孙衍到齐、魏两国去游说联兵伐赵,以拆散山东六国的“合纵抗秦”。齐、魏被秦国鼓动,联合攻赵。赵国紧急请求结盟“合纵抗秦”的韩、燕、楚派兵援助,可是谁都没有派兵前来。赵国靠自己决水灌退了齐、魏联军。因为这件事,赵肃侯痛骂苏秦是个“骗子”。苏秦担心赵国整他,就向赵肃侯表态说:“我马上去说服燕国出兵攻齐国,报灭国之仇。”
  苏秦回到燕国,燕易王在位。苏秦在燕国定居下来,他的两位弟弟苏代和苏厉也来到燕国谋事,并娶妻成家。这期间,齐国又举兵伐燕,取十城。燕易王命苏秦出使齐国,说服齐国将十座城邑退还给了燕国,算是为燕国立了一功。但在苏秦出使齐国期间,有人在燕易王面前“恶苏秦”,说他是“左右卖国反复之臣也,将作乱”。苏秦出使回来,燕易王连官舍也不让他进了。苏秦一通诉苦哀辩,燕易王又将他收留下来。不久,苏秦与燕文公夫人、燕易王母亲私通暴露,苏秦“恐诛”,表示愿意到齐国去为燕国当反间,在暗中为燕国伐齐复仇效力,燕易王同意放行。这样,苏氏三兄弟先后去了齐国。
   燕易王于公元前320年去世,太子燕王哙继立。据《史记?燕召公世家》,燕文公二十八年“苏秦始来见”,“燕哙既立,齐人杀苏秦”。燕文公二十八年是公元前334年,燕王哙是他孙子,继其儿子燕易王之位是在公元前320年,按此计算,苏秦在燕、齐共活动十五年就死了。但据《史记?苏秦列传》,“齐宣王卒,?王即位”时,苏秦在齐国“说?王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破敝齐而为燕”,齐?王即位是在公元前300年。司马迁在这里出了一个漏洞:在《燕召公世家》中说“燕哙既立,齐人杀苏秦”;而在《苏秦列传》中又说“齐宣王卒,?王即位”时苏秦又劝说齐?王为他父亲建造宏大陵园,前后两说,时光倒转二十年,苏秦又“死而复生”了。
  上述例子说明,司马迁虽然发现苏秦事迹十分混乱,曾下了很大工夫去求证,但他在“列其行事,次其时序”上还是出现了问题。1972年马王堆西汉墓出土战国帛书二十七章,其中以苏秦材料为最多,经过专家整理后以《战国纵横家书》公开出版,有不少是司马迁写作《苏秦列传》时未曾见到过的佚书。学者们将这些新发现的战国帛书与各种古籍对照研究后发现,《史记》中“有关苏秦的记载错误百出”,“等于后世的传奇小说了”,“最大的问题是把苏秦活动的年代向前推了四五十年”,使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出现“错位”现象。
  据马王堆《战国纵横家书》中新发现的资料,应将苏秦活动年代后推四五十年,那么苏秦去齐国就不是在燕易王时期,而是在燕王哙时期发生“子之之乱”之后。燕王哙是燕易王之子,在位九年,这九年间苏秦还在齐国活着,暗中为燕国充当间谍,明里充当齐国的说客,经常来往于诸侯各国之间。后来,齐国伐宋,燕国受到齐国胁逼,出兵助齐伐宋。这时,苏秦从齐国给燕王哙之子燕昭王写来一封书信,对燕国助齐伐宋表示担忧,同时诉说了燕昭王误解他的许多怨屈心情,最后向燕昭王提出了“因祸为福”的策略性建议。这封信感动了燕昭王,使他改变了对苏秦的态度。燕昭王知道大臣们对苏氏兄弟都没有好感,但又不能把苏秦在齐国为燕国当反间的事公开,只能因势利导做工作。燕昭王就对大臣们说,“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燕昭王做通了大臣们的工作,“乃召苏秦,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燕昭王向苏秦交底说,我灭齐复仇的决心绝不会放弃。苏秦向燕昭王建议说,燕国想单靠自身的力量伐齐显然不行,必须联络诸侯各国“合纵伐齐”。苏秦还表示,他愿意重返齐国,为燕国的灭齐复仇计划暗中策应。
   乐毅,大将,魏国名将乐羊之后。齐国吞灭燕国时,他正在赵国。他最先向赵肃侯建议联合魏、韩、楚等国“伐齐复燕”。燕昭王在赵武灵王扶持下回国继位,广招天下贤士,乐毅最先从赵国投奔燕昭王而去。燕昭王重用乐毅,官至亚卿。燕昭王与乐毅谋划伐齐之战时,曾对乐毅说,我对齐国抱有深仇大恨,燕国无论多么弱小,也要同齐国决一死战。乐毅冷静分析说,齐国有称霸传统,这些年又四面出击,攻城略地,打了不少胜仗,兵民善战,余勇尚存。大王要想打败齐国,必须联合诸侯各国共同伐齐,才有获胜的希望。赵武灵王对其他几国有号召力,赵军战斗力也最强,首先必须联合赵国。另外,齐国伐灭了宋国,侵占了大片淮北土地,楚、魏两国也想得到这些土地,这是可以利用的矛盾。只要燕、赵联盟伐齐,就可以争取楚、魏参加。在建议燕昭王“合纵伐齐”这一点上,乐毅与苏秦持相同观点。
   这时,秦国看到齐国连年东征西讨,国力日益膨胀,也及时调整策略,主动和韩、赵、魏、楚改善关系,鼓动山东各国把矛头共同指向齐国。燕昭王眼看齐国已成众矢之的,“合纵伐齐”的条件已经成熟,他采纳乐毅的建议,先去会见了赵惠文王(赵武灵王之子),把燕国准备“合纵伐齐”的计划向赵国交了底,赵惠文王表示全力支持。经过努力,燕、赵、魏、韩、秦五国“合纵伐齐”联盟终于形成。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悉起燕国之兵”;赵、魏、韩、秦也各出一军,均归乐毅统一指挥。
  但五国“合纵伐齐”,心里却各有一把算盘。表面上看,燕国是五国伐齐的盟主。但赵、韩却分别授予乐毅相国之印。这表明,各国早已在为战后的“分红”问题作打算。楚国虽然没有参加这次“合众伐齐”,但也想乘机谋得本国利益。楚顷襄王派淖齿率领一支楚国大军提前开往淮南,一则预防五国伐齐得手后移师伐楚;二则一旦出现机会,楚军可以立即从淮南进入齐国,收复原来属于楚国的淮北土地。
  五国联军在乐毅统一指挥下浩荡出动,战旗翻卷,人喊马嘶,东进伐齐。乐毅作为五国联军统帅,权力很大,非常威风,其实他肩上、心上的包袱太多太重。
  齐?王集中齐国全部兵力,在济水以西组织防御。这是战国时代一次规模空前的大会战。五国联军与齐军在济西(今山东聊城一带)展开决战。交战结果,齐军大败,齐?王率残军退守临淄,遣使向楚国求援。
  初战大胜之后,乐毅在战略指挥上做出了一个错误决策。他对秦、韩两国的将领说,齐军大势已去,下一步深入齐国腹地的后续战斗任务已经不重,你们两国军队先撤回吧。他重赏了韩、秦两国军队,令其撤出战斗。五减二,成了燕、赵、魏三国联军。乐毅又将三国联军分兵使用,魏军去攻取原来属于宋国的地盘(今豫东及鲁西南);赵军去攻取原来属于中山国的地盘(今河北中部);他本人独领燕军长驱直入,围攻齐都临淄。
  正在灭齐之战的节骨眼上,乐毅为什么会不合时宜地做出这样重大的兵力调整?很显然,他在为战后各国的利益分割犯难。乐毅非常清楚:五国联兵伐齐,燕国才是东家,其他四国都属于“借兵”性质。如果把这笔账留到战后再算,不好办。乘这锅肉还没有完全煮熟,提前把各位支开,肥肉要留给燕国独家享用。但他过早做出这样重大的兵力调整,后来在军事上酿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不过,由于战场上胜利一方的强大攻势,可在短时间内保持一种“冲击惯性”。因此,最后虽然只剩下燕军单独攻入齐国腹地,直指临淄,仍然显得锐不可挡。乐毅过早分兵的严重后果将会“延时显现”。
   这时,苏秦为燕国充当间谍的面目暴露,齐?王将苏秦车裂而死。苏秦在暗中帮助燕国伐齐复仇是有功的,但战国后期有些人显然把苏秦的作用夸大了。例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本《孙子兵法?用间篇》中有一句“燕之兴也,苏秦在齐”。这句话大有问题,明显是战国后期有人模仿《孙子兵法》原文“昔殷之兴也,伊尹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的句法,狗尾续貂,又加了一句“燕之兴也,苏秦在齐”。军事史专家们在整理银雀山汉简本《孙子兵法》时删除了这句话,并加了一条注。可是我读到一本中华书局2006年版《中华经典藏书?战国策》,书中仍有这样的评价性语言: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本《孙子兵法?用间篇》中说“燕之兴也,苏秦在齐”,它证明“苏秦在齐国心脏里的成功战斗,已成为间谍活动的典范,载入了不朽的《孙子兵法》”,以讹传讹,大错特错矣!可知孙武是春秋末期人,苏秦是战国中后期人,前后相差至少二百年,孙武怎么可能为二百年后出生的苏秦作评价?这岂不是“关公战秦琼”式的古典大笑话!
   齐?王车裂了苏秦,乐毅率领的燕军很快攻克齐都临淄,齐?王弃都而逃。他逃到卫国,逃到邹国,逃到鲁国,最后逃到齐国属下的莒邑(今山东莒县)才停了下来,惊魂未定,等待楚国救兵。
   乐毅率领燕军攻占齐都临淄后,把齐国大量珍宝重器满车满箱运回了燕国。燕昭王无比高兴,亲赴济上劳军,封乐毅为昌国君(昌国在今山东淄川东),并“留乐毅治齐”。
  历史上,有过大作为的君王,都会把一生中最大的错误留到最后才犯。燕昭王满以为灭齐胜果已经到手,其实尚未完全到手。燕昭王发动五国“合纵伐齐”时,他在位已是第二十八年了,垂垂老矣。他为灭齐复仇苦苦奋斗了一生,眼看即将“功德圆满”,这对他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他以往一向自知燕国“国小人少”,一向善于借助诸侯强国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但这一次他要独享战果。把其他四国的军队都已支开了,他命令乐毅独领燕军“治齐”。
  乐毅何尝不想把灭齐之事彻底办好?他把燕军兵分五路,向齐国腹地进攻。短短半年之内,连下齐国七十余城,战果辉煌。乐毅把攻占的齐国地盘全部改成燕国郡县,灭齐伟业似乎已经完成。他下令禁掠、除暴、礼民、宽赋,千方百计安抚齐国百姓。为了拉拢齐国上层,他还亲自去祭祀齐桓公和管仲,并把二十多个郡邑、一百多个爵位封赐给了齐人。
  但齐国还剩两座孤城尚未攻下,一座是莒邑,另一座是即墨。就是这两座孤城,最终成为齐国起死回生的堡垒。
  莒邑是齐?王苟延残喘之地。楚将淖齿打着“救齐”幌子,率领楚军入齐,齐?王在莒邑封楚将淖齿为齐相,想利用他对燕军发动反攻。但淖齿的目的是要“与燕分齐地”,不久就把齐?王杀掉,收复了原来属于楚国的淮北之地。淖齿杀齐?王时,齐?王的儿子法章隐姓埋名,隐藏在莒太史家中,躲过一劫。第二年,齐国旧臣王孙贾在莒邑起事反抗楚军,又把楚将淖齿杀掉。这时,齐太子法章浮出水面,被王孙贾立为齐襄王。王孙贾以莒邑为基地,以齐襄王的名义号召齐国百姓反燕复齐。
  这时,乐毅在军事指挥上又出现了第二次重大失误。他再次分兵:一路攻莒邑,一路攻即墨。由于分散使用兵力,两年未能攻下这两座孤城。乐毅放弃攻城,下令燕军撤围,后退九里筑垒,允许百姓出城,对贫困者救济,鼓励城中恢复旧业,美其名曰“攻心”。又三年,两座孤城仍未攻下。
  灭齐这锅饭已经夹生,再难煮熟。
  于是,燕国内部的矛盾开始“发酵”。有人在燕昭王面前“恶乐毅”,说他握有重兵,久居齐国,是图谋当齐王。燕昭王一听火了,大会群臣,当众斥责进谗者说,乐毅为燕国报了大仇,即使他真的当了齐王,同燕国友好,共同对付其他诸侯国家,这也是“燕国之福,寡人之愿”,有什么不好?他大案一拍,杀!把进谗者拉出去杀了。燕昭王当即下令,重赏在后方的乐毅亲属,并遣使赴齐,正式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不安,以死相拒,不受。燕昭王以这种方式来处理这起恶意诽谤事件,他说的这些话,尤其是他干脆正式封乐毅为齐王的过激做法,你说他对诽谤者的话究竟是信也,还是不信?这时候的乐毅,真正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虽然再没有人敢说乐毅的坏话,但隐患留下了。
   燕昭王处理完这起事件后就去世了(共在位三十三年),太子即位,是为燕惠王。燕惠王当太子时曾与乐毅有过矛盾。即墨城里有一位齐国人田单,知道这一过节,立即使出反间计,散布谣言说,燕惠王和乐毅不和,乐毅怕燕惠王杀他,故意拖延攻克即墨和莒邑,目的是等待时机,自称为王。现在,齐国百姓最怕的就是燕惠王撤换乐毅,只要换一位新帅来,即墨和莒邑立刻会被攻克。燕惠王本来就对乐毅心存疑虑,听到这些谣传,果然中计,改派骑劫替换乐毅。乐毅不想回到燕国去蒙怨受屈,直接去了赵国。赵国封乐毅为望诸君,封地就在赵、燕、齐三国交界地带,目的是“尊宠乐毅以惊动于燕、齐”。
   乐毅在燕军中是有崇高威望的。统帅含冤被撤,燕军军心动摇,士气涣散,危机来了。不久,田单用“火牛阵”击溃了燕军,并乘势大举反攻,击败了燕将骑劫,收复了齐国全境,史称“田单复齐”。齐襄王重赏田单,封他为安平君。
   以上过程说明,山东六国间矛盾重重,生死不能相容。尤其是齐、魏和齐、燕之间的生死相斗,剧烈程度是空前的。“六国相斗秦在侧,六败俱伤秦得益”,后面就等着秦始皇以席卷之势将山东六国一扫而平归为一统了。

标签:山东 六国 相争 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