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面试技巧 > 正文

[记忆随着成长而变化]东郊记忆坐地铁几号线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费滢,2003年高考落榜生。曾于2001年参加《美文》杂志主办的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获得金奖,参赛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2003年,费滢在高考中作文被判不及格,她的高考作文在多家媒体公布后,引起国内广泛的对作文阅卷标准的指责,在教育界掀起轩然大波,多家媒体争相采访。《中国青年报》连续发表三篇署名文章,一时间,关于高考作文是应遵守规则还是鼓励个性成为最热门的话题。费滢被法国la Sorbonne Paris 4大学破格录取,专修哲学。(附费滢2003年的高考作文)
  
  挫折带来动力
  
  已经有很久不去关注高考,它离我越来越远。有时候,一件影响你一生的事,在时间的作用下,也会变得很普通,如原野上的某个点,有可能是某个已经模糊的坐标,也可能只是一棵树而已。回忆总是艰难的,我现在所体会的,肯定与十七岁时不同,所以心里大概会觉得失落吧,事件变得越来越模糊,原始的感情也流失得越来越多,我并不想把这样的转变称作“成长”。我想说的是,生活有着无限可能性,任何一个偶发事件都会改变你,而你经历过它,逐渐蜕变,然后遗忘它,高考的确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但并非巨大到覆盖你的一生,也并非最后一个转折。
  无论如何,二零零三年的夏天,让人难忘。我已经想不出自己具体做了哪些事,但某种感受,一直在脑中盘旋不去:南京的夏天很热,而窗帘总是紧紧拉上的,我不再理会那些分数和学校的问题,只是在房间里来回走,父母并不干涉我的行动,就如一切都没发生,世界照常运转,而那段时间对我来说,是停止的。我被滞留在其他人之后,内心格外焦虑,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靠听音乐,胡乱写点文章打发时间。往往写了几万字,又一并删除,就似乎整个人都很空虚,想找什么来填满它,却又发觉所取的并不合适。
  真正让我平静的是阅读,这大概和长期养成的习惯有关,无所事事时就拿起一本书翻阅,我并不确定自己能控制大脑和身体,在我还没弄清楚之前,手已经伸出去,拿下书,眼睛也随着文字而忙碌起来。每日纠缠分数是否属实,作文是否走题的问题,在我看来,丝毫没有用处,反正那些有权力裁决的人也并不在乎。或许体制有缺陷,或许我们得去质疑规则。但是对于我的生命来说,这是已经发生的事实了,而且不可更改。既然想明白了,那就读书吧。
  从书房抱一堆书到卧室,先读《胡适之晚年谈话录》,又读《人之子――耶酥》,然后再跳到《草原帝国》,《希腊神话》……家里积压的读物,都被我翻出来,有时候心情好了,就会自己做读书卡,记下想法和具体页码。历史和哲学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也不管是否能读懂,以前是否读过,总之先读了再说。这些都是故事集,让我自由于时空之间穿梭,产生许多奇妙的幻想。大概也是后来我选择历史的原因。
  但是总会被人提醒还有高考这一伤痛存在着,这让我很无奈,觉得额前被一块阴影覆盖,始终抬不起头。有一些问题我觉得无法回答,比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觉得自己的作文走题了吗?”,这时候只有自嘲才能换回一些自尊,当然,这很愚蠢,但是,别无他法。好意和好奇心同时涌来,他们害怕我无法从中摆脱,但也想了解我被打击到何种程度,这大概是人类的本性,我也是作为一名被断送掉前途的年轻人出现在人们面前的,可是,我并不想配合,做出愤世嫉俗的样子,也不想每天在痛苦中度过,我想,每个人都该是独立且要有反思自我的能力,在不能为自己负责的时候,又如何为他人和社会负责?在无法为他人和社会负责之时,又如何指责他人和社会呢?
  自卑很多,尤其是看到我的同学都被正常录取的时候,但毕竟还是生性散漫,难受一阵子也就过去了,只是希望有个机会,那样,我会尽全力去学习,哪怕我原先并不是特别用功的学生,这或许可以称为挫折所带来的动力。
  
  人生的无限种可能
  
  前几天朋友对我说,她的老师上课时,提出了前国立中央大学对外文系学生的要求,其中就有,“学习一门语言,不仅仅是掌握工具,而是了解另外一个国家的文化”,又有“我们借鉴其他文化的方式,建立自己民族的思想”。
  在南大的一年是我最用功学习,也是最快乐的时光。除此之外,我还陪着另外一个朋友,去法语联盟上课。每天的生活就是在遥远的浦口校区和市中心之间奔波,汽车缓缓开过长江大桥,路过以前上中学时我都要走过的车站,总让人有种不真实的感觉,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天色变化得很快,坐上车时是黄昏,似乎一瞬间,夜幕便降临,临街的灯亮起来,这个城市并不属于我。坐在车上,看着倒退的行人和自行车,还有广告牌,都这么摇摇晃晃过去,就突然意识到,我能把握的,也只有我自己而已。
  伤感的片段和时间一样快,剩下的,就是疯狂的学习,我的死党们都单纯有趣,上语音课时,大家用瓶盖套住嘴,固定口型之后,再发音,然后互相看着,忍不住笑出声。我突然变得异常执着,每天必要准备一页纸的问题去骚扰老师,每次都要再拖半小时,但是老师却总是很开心的样子。世界文明史的选修课是必定要蹭的,每每坐在第一排,渐渐,便也可以接上老师的话头,提出自己的看法了。当时并未确定到底要往何种方向发展,只是觉得自己真的在一步一步,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了明晰的概念。
  阅读也在继续,因为是学法语的缘故,就把中学时看的那些法国作家翻出来,又读了一遍。法国文学并非我的最爱,但其中蒙田给我极深的影响,到零四年,我已是第六次读他,他的随笔,亦是一种对自省文学的尝试,其中对于人类抽象感情(比如勇气等)的议论,受古典拉丁文影响极深,最让我崇拜的是,书中他信手引用希腊文和拉丁文原文,这也是为什么到了法国,我选择了古典文学的原因吧。
  几个月过去,我已经放下高考这一挫折,它促使我学习,但不再对我的心理再造成负面影响,其他人提起的频率也逐渐减少。若把它看成一次失误,或更直接一些,一个错误,那么这个错误的阴影值得跟着我多久?
  法语联盟的课程和大学完全不同,在那里上课的大部分是已经工作一段时间的人,年龄不等,经历不同,目的很单纯――为了出国而学习法语。我的朋友那时候已二十六岁,该是我见过的最理想主义又最坚持己见的人。我是中途插班进去的学生,但很快也融入其中,练习情景对话总是主题,而同学们的年纪大概都比我大七八岁左右,看他们努力吐出几个词,试图想出某个动词变位时,心里总是很受震动。这是我第一次明晰地认识到,人生有无限的可能性。
  
  经历着,思考着
  
  到法国以后,最先要面对的,并不是学习,而是与日常生活的搏斗。开口说一句话,往往要在心里默念几次,这种情况要几个月后才会好一些。我住的单人宿舍只有九平米,窗口正对着一条路的尽头,不远处是垃圾房,每周都有几天,有车会把所有的垃圾送走,大约六点多,轰鸣声就把我震醒。除此之外,小城市的生活又安静又孤单,早晨的空气很凉,因为靠树林的缘故,所以深呼吸一口,草木气息便会浸染全身,这样,就会一下子醒过来。
  在办完月票,熟悉了几个超市的位置之后,就并无再多琐事要操心,学校注册没遇到任何问题,一边念法语一边到哲学系听课,一转眼两个月过去,城市位于山区,冷得很快,尤其早晚时间,但是空气里总有股清甜的味道,每到黄昏,大片乌鸦停在树梢上,有时候,它们会一并飞起,倘若好天气,傍晚时候天色也是蓝的,喷气式飞机从不可思议的角度掠过,所留下的印记被阳光照得透亮,这些都是我极喜欢的场景。一直到去了巴黎,也时常怀念起。
  念哲学的中国人只有我一个,就有同学主动问要不要笔记,法国人写字弯弯曲曲,看上去很工整,其实很难辨认,于是作罢。第一年,主要目标是继续学好语言,所以并无压力,每日闲下来就四处转悠,看宿舍区边山坡上的奶牛,目光很和善,并不怕人,便想起华兹华斯的妹妹,她有篇日记,似乎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形。十一月,树林间有残留的桑葚和覆盆子,因为嘴馋的毛病改不了,也就采来吃。继续转悠了几日,发现化学楼边有栗子树,旁边的地上落下许多果实,就偷偷拾了回去炖肉,厨艺是在国内便锻炼出来的,栗子咬在嘴里,又甜又糯,心里便顿时生出十分的愉悦。
  剩下的时间就看书,很少与人说话,图书馆里人不多,平日下午,只有我一人,到天气极冷的时候,得贴着暖气片坐着,房子都是石头的,呆久了,便会有凉气顺着腿爬上来。市区图书馆,专业书不多,但也收了上千册的历史文学,有时候会找地图集来翻阅,有时候挑几本简史,唯一读完的,竟是高行健的法文译本《一个人的圣经》。
  最幸运的是遇到乔学姐,她在台湾念完大学后又到法国从一年级开始读起,一直读了十年,目前在写教育学的博士论文。她说话很慢,听上去尤其舒服,倾听别人讲话时,亦非常专注,似乎对任何事情都保持好奇心。每次与她聊天,我都不由自主想更多的事,试图回答她的问题。往往读到了什么,总很想与她分享,所以周二或周五,我们会一起去早市,买些蔬菜水果,把这当作是交谈的机会。
  她总是说,思考是漫长的,一直到人生终止的过程。需要阅读的书很多,需要进行的谈话也很多,与别人交谈的过程,也是学习的途径。真的是这样。
  
  找到生活的重心
  
  巴黎又是完全不同的状况。至少和文学作品里完全不同,因为我们也不再活在19世纪里。对于留学生来说,这里的生活比其他城市要艰难得多。我本就不喜欢大城市,人多交通线复杂的地方让我头晕,但是申请上的大学很难进,也算是法国唯一一所非应用的纯文科学校,很难就这样放弃机会,便留了下来。
  琐事多了许多,至少找房子就是一个大问题,第一年内前后搬了四次家,每次抱着书辗转于地铁站之间,厌烦的情绪就冲上来,恨不能把这些都扔了,回国也好,回到小城市也好,总之离开巴黎。
  正式进入专业学习,有淘汰率的压力之后,生活的状态也变了。因为选了古典文学的缘故,拉丁文和希腊文成了沉重的负担,每天都要背无数单词,和比法文变位复杂得多的时态,一时间,又绝望起来。整个系,乃至整个学院,我是唯一的中国人。法国大学的行政系统复杂,注册就得两次,一次是行政上的,一次是系里的,课程选择很多,但是都很难,第一年的两个学期中,通过一个学期便可升级,可是淘汰率仍为百分之七十。
  念了一个学期古典文学之后,自知无望,就选择了转系。历史,就作为第一选择。转系的过程很简单,但也让人紧张,得两个系的主任面试后都认可才行。于是写了一封长达六页的动机信,罗列出我读的所有书,这才过关。
  这便知道自己终于选对了学科,从哲学到古典文学再到历史,还好也只历时一年半而已。老师们上课从来不带讲义,当然也没有板书,我们手里的,只有对原始材料的引用,有时候是皇帝的命令,有时候是祭祀时的祷文,类型多种多样,但所有课的共同点是,从来不引用当代历史学家的著作当作分析材料。因为独立自主的分析能力和质疑能力是主要目标。老师的口头禅是:永远不要相信他人的见解,除非他把证据放在你面前。
  这给我许多启发,在我叙述某事,或试图议论时,总会假设有一个更理智的声音在反驳我。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们的严谨作风,年代,引用书籍的页码,参考书目的索引,从来都一丝不苟,这些,都专门开设了一门课,教会学生如何规范学术。
  到了二年级,我也习惯了这样的方法,每次说一件事,总要想想根据在哪儿,或是引用观点,总要强调是哪个作者的哪一本书。巴黎的生活,让人觉得负担极重,乃至于喘不过气来,但每每听了一节精彩的课,或是完成一个大作业,都还是觉得很开心。生活包含很多内容,关键是你以哪一个部分为重心。
  阅读仍是在继续,从无头绪的阅读,到有了概念。历史,或是文学,哲学,都是如此,我们必须把它们联系起来,从最原始的材料开始,才能理解现在那些抽象名词。关于历史的联想,也不是局限于那些奇妙事件上,我想自己应该窥见了一些自身的秘密,关于时间,世界的和我个人的,某种体会,因为时间的交错,奇妙降临于我之上。
  倘若要我描述这几年的经历,或许应该说,生活使我失去了一些东西,但它又给了我更多。
  
  附:2003年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800字。
  ⑥不得抄袭。
  
  人情与季节
  
  费滢
  
  一、端午
  前几天是端午,当我把去年的艾和菖蒲从门上拿下来,换上新的时,我听到干枯草木细微的碎裂声,闻到灰尘中混有的一种特别的香气,这是艾的味道。艾和菖蒲是两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艾因为有浓烈的香气,被认为是辟邪之物,而叶子细长的菖蒲被当作神仙手里的宝剑,有青绿色的剑锋,可以用来斩妖除魔。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就看见每个回家的人自行车篓里都会放着束好的菖蒲和艾。而现在,我下楼时看见每个门口都会空荡荡的,难道人们都忘了它们的含义?或者,只是觉得在每扇紧闭的门边摆放它们是件可笑的事情?
  
  二、元宵
  按照惯例,今年的元宵节我点灯到院子里走一圈。看不见和我一样点灯的人,整个院子只我一盏孤独的灯在走。又因为下雨,火光明明灭灭,显得格外微弱。回到家,电视里在说,今年夫子庙的灯市也由于雨而变得冷清。“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里欧阳修笔下的元宵。现在,人们更宁愿呆在家里,连饭后的元宵也是草草了事,这样,他们也就忽视了这个在古人眼里相当热闹,便于交际的节日。
  
  三、重阳
  看过一个挺感人的故事,一个母亲病了,女儿到医院探望她,在路上想起今天是重阳,于是买了糕,糕也有登高之意,是避免灾病,是吉利的象征。糕上还插着小旗,也有辟邪的意思。后来母亲病好了,那碟糕也就一直放在那儿,没舍得吃。其实这是件小事,但里面的感情却令人动容,这样的感情,也使节日的意义更加突出,让我们知道,节日的形式其实是浓厚感情积累的结果,人们的真心祈愿,是节日的全部内容。
  
  四、冬至
  冬至这个名字我格外喜欢,每次我默念,都有老朋友来拜访时,听他们的脚步来到门口的幸福感觉。在古代,每到冬至这一天,皇帝都会和大臣们祭天。而老百姓在这一天会怀念老友,回忆过去。这是个温暖的节日。但当这一天,我到学校,问同学今天是什么日子,他们的表情都很冷漠,他们并不关心,也不在乎哪个节日在哪天。
  我想,人们是因为感情的淡漠而忽视了节日。但更可怕的是,对感情的淡漠,对人情的疏远,使我们丧失了感知生活中在我们身边的细小事物的能力。

标签:变化 记忆 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