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名人故事 > 正文

独一无二的想法名人故事

时间:2017-04-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名人事迹

不被我们认可的成功,也许是最大的成功

英国某小镇有一个青年人,整日以沿街为小镇的人说唱为生;这儿,有一个华人妇女,远离家人,在这儿打工。他们总是在同一个小餐馆用餐,于是他们屡屡相遇。时间长了,彼此已十分的熟悉。

有一日,我们的女同胞,关切地对那个小伙子说:“不要沿街卖唱了,去做一个正当的职业吧。我介绍你到中国去教书,在那儿,你完全可以拿到比你现在高得多的薪水。”

小伙子听后,先是一愣,然后反问道:“难道我现在从事的不是正当的职业吗?我喜欢这个职业,它给我,也给其他人带来欢乐。有什么不好?我何必要远渡重洋,抛弃亲人,抛弃家园,去做我并不喜欢的工作?”

邻桌的英国人,无论老人孩子,也都为之愕然。他们不明(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 资 源 网:独一无二的想法名人故事)白,仅仅为了多挣几张钞票,抛弃家人,远离幸福,有什么可以值得羡慕的。 中国人,可以过异常艰难的日子,但并不能安贫乐道,他所遭受的一切不幸,必定有一个近乎玩笑的借口;中国人,可以把高官厚禄当作成功,中国人可以把身家百万当作理想,中国人可以抛却天伦之乐四海飘荡,但是,中国人唯一不认可的成功——是家庭的和睦,人生的平淡。

人的一生, 究竟该追求什么? 追逐名利也许会很快乐, 灯红酒绿也许会很幸福,但更多的人, 在日复一日的工作和生活中度过平凡的一生,虽平淡如水,却也独一无二,虽没有轰轰烈烈,却能平安健康踏踏实实,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成功呢?

乔布斯一生:不安分的创造力

2012年5月15日17:17 中国新闻周刊 我要参与(14)

苹果公司创始人之一、前CEO乔布斯

乔布斯的一生似乎永远处于一种不安的状态,几乎从未找到一个稳定如一的现实与精神的家园。或许正是这样的一种“不安”造就了他的与众不同,让他能够游走于体制和世俗的内外,保持天才的创造力和忠于内心感召的专注力,为冰冷的科技赋予人性、艺术甚至宗教的神圣气质

2011年10月5日这一天和往常没有什么不同。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人们一如既往地使用着苹果公司的iPod、iPhone或者iPad,城市大街小巷的熙攘人群依然各自奔忙,直到一条“苹果公司前CEO乔布斯因病辞世”的消息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开来,人们才知道,世上已无乔布斯。

所有消息的最初来源都指向苹果公司官方网站。该网站当天已换上乔布斯的大幅照片,并证实乔布斯已经辞世,享年56岁。苹果公司发布的声明中说:“苹果失去了一位富有远见和创造力的天才,世界失去了一个不可思议之人。”

除了简短的声明,再无更多细节披露。这个被封为“苹果教教主”的人物,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离开了。甚至于10月7日举行的葬礼,除了其家人朋友,当天也无人知道具体的时间和地点。

自从2004年乔布斯被诊断出患胰腺癌以来,关于其健康恶化的猜测不断。今年8月他宣布辞去苹果公司CEO一职,也让人们对其健康状况感到担忧。

弃儿,辍学,辞职,死亡,乔布斯的一生似乎永远处于一种不安的状态,他几乎从未找到一个稳定如一的现实与精神的家园。然而,或许正是这样的一种“不安”造就了他的与众不同,让他能够游走于体制和世俗的内外,保持天才的创造力和忠于内心感召的专注力,为冰冷的科技赋予人性、艺术甚至宗教的神圣气质。

相信很多人现在依然记得那个身着旧牛仔裤、宽松T恤衫,站在简约的白色苹果标识前演示新产品的清瘦身影。作为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不需要身着华服就能压得住场的人物,他的演示慷慨激昂、充满情感。他对产品的说明图文并茂,没有要点提示,辞句既像散文,又像诗篇,让人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个被冰冷的逻辑和科技理性包围的产品,而是一个带有感

同时,现实和精神层面的双重“流离失所”带来的不安,也让他比普通人更渴望找到自己的价值,为自己内心的困惑找到答案,这让他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坚定、执著与激情。

他在接近人生终点的阶段,创造出了iPod、iPhone、iPad和iTunes等等天才产品和概念,将苹果公司从低谷带回顶峰,并让“苹果”超越了普通的商业品牌,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甚至精神感召的代言词。

深受乔布斯魔力感染的人们,早已习惯了这样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准备离开的流浪者。对他们而言,乔布斯只是不时需要到别处去流浪一段时间,而归来时将会脱胎换骨、焕发新生。他们愿意相信,这一次也不会例外。

弃儿:最初的身份

1955年2月24日,一个男婴在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出生。这个男婴,在获得自己的名字之前,就失去了他最初的家园。这个男婴是其生母未婚生下的孩子,他的出生,成了生母的烦恼。因为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美国,女性未婚生子仍然是一件被社会不容的事,而堕胎也是违法行为。

不久后,他就被交给他人收养。收养这个男婴的是当时住在旧金山的一个“蓝领阶层”家庭。乔布斯夫妇给这个男婴取名为史蒂夫,于是,就有了未来大名鼎鼎的“史蒂夫·乔布斯”。 小乔布斯被收养后,家里曾历经多次搬迁。对于正处于成长期的少年乔布斯来说,环境的频繁变迁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无人得知。但无论在何种环境中,他都是显得格格不入。

在同学眼里,他孤独、爱哭,难相处。而在老师眼里,他不服从管理,甚至不完成作业,好几次遭学校勒令退学。不过离经叛道的小乔布斯,却在上小学四年级时得到了一个名叫伊莫金·特迪·希尔的老师的包容和引导。她鼓励小乔布斯学习,让他重新燃起学习的热情。而当他把聪明才智用在学习上时,他很快展现出天分,甚至有老师建议他跳级。

小乔布斯后来进入了一所名叫克里滕登的中学读书,但这所学校校风恶劣,学生斗殴时常发生。他的聪明才智难以发挥,这让他备感压抑和挫败。在他的坚持之下,他们全家人再次搬迁,到了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斯阿尔托斯。

在1967年,洛斯阿尔托斯已经聚集了大量的科技人员,附近的城镇成立的大批电子公司,为美国实现宇宙飞船登月计划提供技术支持,生产小型的电子元器件。乔布斯家周围到处是科技人员,不时能在路边见到废弃不用的电子元器件,这让热爱摆弄电子产品的小乔布斯如鱼得水。

当别人都在教育体制内按部就班地考试学习时,乔布斯却时常呆在体制的边缘,做自己内心真正想做的事。1968年,他进入霍姆斯特德高中学习。在这里,他第一次听说了当时在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计算机高手”沃兹(即史蒂夫·沃兹尼亚克)。

这位沃兹的特立独行,比乔布斯更为著名。他只对电子学相关的东西感兴趣,其他的东西一概不理,包括女生。他可以不眠不休地设计电路板,却对学校布置的作业看都懒得看一眼。这个“科技怪才”,很对乔布斯的胃口。

1969年夏天,14岁的乔布斯第一次通过好友费尔南德斯的介绍,见到了大他5岁的沃兹。当时,沃兹已成为能设计高级计算机电路板的高手,而乔布斯还仅仅是一个喜爱捣鼓各种电子元器件的小孩儿。乔布斯对沃兹佩服无比。

两个叛逆的、热爱电子学的“怪人”相遇了,开始了从传统的教育体制向超前的科技领域的第一次流浪之旅。但乔布斯和沃兹又并非完全相同,沃兹更热衷于在科技世界内探索,而乔布斯则更愿意在自我的世界内思索。相比于前者对于具体技术的执著,乔布斯具有更多的激情、狂热与勇气,这或许也成为未来的乔布斯无法纯粹地专注于科技,而愿意为科技注入更多人性元素的开端。

辍学:大学的局外人

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开始发生变革,倡导个性、自由和反传统的个人主义思潮开始兴起。追求个性、自由、始终游离于体制之外的乔布斯很快从这种思潮中找到了自己认同的价值观。

高中快结束的时候,受到个人主义思潮影响的乔布斯,决定进入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里德学院读大学,因为该学院崇尚个性解放。这是一所收费极高的私立学院,离家路途遥远,但乔布斯执意前往,并宣称如果不去这所大学读书,就哪所学校也不去。乔布斯的养父母决定支持他的决定,倾其所有,送他进了里德学院。

在大学里,乔布斯依然属于边缘人,第一学期的成绩就一塌糊涂。此时,他对神秘的东方哲学和宗教的兴趣胜过了学业,于是,他再一次决定离开体制。在第一学期结束后,他提出了退学,并要回了所交的学费。

由于里德学院崇尚自由,所以乔布斯退学之后,并没有被学校赶出去,他可以继续去旁听课程,又不用为考试和学分烦恼。在70年代初期的里德学院里,人们经常可以看见乔布斯在校园里无所事事地游走,既像一个局外人,也像一个旁观者。

70年代的乔布斯已经留起了长发,和当时流行的嬉皮士看上去没有差别。他谈恋爱、喝酒、抽大麻,还和沃兹一起设计了一个盗打长途电话的 “蓝匣子”,最初以40美元的价格出售,后来提价到了150美元。该装置很快走俏,具有商业头脑的乔布斯和沃兹很快将价格提升到300美元,并因此挣到了不小的一笔钱。相比于经商,沃兹更喜欢研究知识技术,而乔布斯则更钟情于在赚钱的同时,证明自己各种稀奇古怪想法的可行性。

辞职:放逐与回归

辞职,在乔布斯的人生中多次发生,有时是被放逐,有时是自我放逐。

1974年,已经退学的乔布斯到硅谷的阿塔里(Atari)公司应聘,该公司主要从事电子游戏的开发。虽然他18岁就辍学,没有大学学历,而且狂放不羁,但他内在的坚持、活力和想象力,还是让他得到了这份工作。

但乔布斯并没有在这家公司工作很长时间,他无时无刻不想着离开。这种离开不仅是身体上的远行,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放逐。他不时到公司附近的禅宗中心去静坐冥想。禅宗强调自我实现的内在意识,与乔布斯一向看重自我内心追求的理念不谋而合。在禅宗世界的精神旅行中,他希望找到满足内心需求、平息内心不安的答案。

这种“离开”的念头,不久后就被乔布斯付诸实践。他向公司提出了辞职,决定去印度拜访宗教圣人,学习佛学。这一次他赤着脚、衣衫褴褛,前往印度寻求东方智慧的真谛。在这一次的旅途中,他对东方哲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见识了繁华的美国城市之外的真正的贫困。 不过,这一次的旅行,却让乔布斯发现自己依然困惑,因为他不想仅仅成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从出售“蓝匣子”时期就开始的商业尝试,也让他希望成为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于是,在短暂的流浪之后,他再次回到了阿塔里公司。

篇二:高考作文时尚素材:独一无二的人物(绝对经典,不可不看!!!)

俄罗斯谚语说:“任何种子都有自己的季节。”哲学家则玄乎地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中国有一句民间俗则说得明白彻底,“泥人也有个性儿”。大千世界,肉做的泥身五花八门,无形的思想更是千姿百态,我们的身边就常隐藏着一些“独一无二的人物”,他们或为精神的标杆,或为思想的旗帜,或为实践的勇士,或许有瑕疵但一定让人感佩,或许有争议但一定发人深思??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物质力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越来越多的住上了高档商品房,开上了名牌轿车,人们似乎越来越幸福了。光鲜的外表下,轻生的人群也在与日俱增。他们大都因为一些挫折、困难就放弃了生命。他们为什么会如此脆弱呢?精神支柱的缺失是导致轻生的主要原因。

史铁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龄瘫痪了双腿”,刘伟还在花季年龄便折去了双臂,但是他们都挺起了不屈的脊梁,顶住了生命中最沉重的压迫,一个成了杰出的作家,一个成了优秀的音乐人,他们都是世人应当仰望的精神高地。

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传说神最先创造的是动物,并赏赐给他们力量、速度和翅膀。而在创造人时,人却裸露着身体一无所有。人对神说:“你就不给我一点什么赏赐吗?”宙斯说:“你难道没见到赐予你的礼物?那才是最大的礼物。因为你有思想,思想不论赋予神或人都是有力的,而且将比所有力量更有力,比最快的速度更快呢。”

任继愈师承大学问家,却另辟蹊径,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研究方法; 史铁生扶轮问路,出入生死之间,对生命的哲学思索令人敬畏;朱清时身居高位,却坚守教育底线,老骥不肯伏枥,立志要革故鼎新,树立“追求卓越,学术自由,学者自律”的大学精神;王家卫执导多年,并没有将导演艺术僵化为机械作业,而是形成了独特的电影美学。

歌德曾经说过:“我们的生活就象施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萨迪也曾警告我们:“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而只有当精神和思想付诸实践,人生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

车延高虽然于2005年才写作诗歌,但此前他已有将近30年的创作经历,天赋加勤奋,让他成了“鲁迅文学奖”得主;任继愈担任国家图书馆馆长时,亲自参与,主动思考,整理、编辑了一些“镇馆”文化书籍;袁隆平虽身在僻壤,坚持思考,勤于实践,才有了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郎朗3岁钢琴启蒙,4岁接受名师指点,多于常人数倍付出的他,终于成了一代年轻的钢琴国际大师;刘伟失去双臂,用脚趾练习钢琴,尝尽了酸甜苦辣,才有了他出色的表现??相比之下,朱清时的实践似乎更为艰难,他要面对的不再是某一件事,某一现象,而是几个数量庞大的利益群体,但是他雷厉风行、坚持革新。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实践是思想的真理。”而这些,他们都做到了。

保尔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没有个性,人类的伟大就不存在了。”相信,当大家读完下面8个“独一无二的人物”的故事,一定会收获多多。

2011年1月

1

“官员诗人”车延高

【人物简介】

车延高,男,汉族,1956年2月生,现任武汉市委常委、武汉市纪委书记。经济学博士,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9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有杂文,散文,随笔,报告文学等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2005年2月开始业余诗歌创作。已在《诗刊》、《人民文学》等各类报刊发表诗歌200多首,出有诗集多部。组诗《日子就是江山》被《新华文摘》转发,并获 “《十月》文学奖”诗歌奖,《青年文学》《诗歌月刊》《芳草》等刊物年度或诗歌征文奖,2008年度“中国十佳诗人”称号。2010年10月,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并立刻引起广泛热议。

【情景聚焦】

1、官员身份

①质疑:A.“车延高的获奖是文学媚权的典型写照”,“官权支持下的粗俗低级诗强奸了缪斯”;B.“纪委书记不反腐败,还有闲情去写诗?”C.“诗歌需要激情,纪检反贪工作需要理智甚至冷酷,他如何演绎好人生中这两种角色的?在一个很严肃的部门里,车延高先生是如何让自己的激情保持而不让其泯灭呢?”

②解围:“在诗歌面前,官员和流浪汉是一样的。”韩作荣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韩是本届鲁迅文学奖诗歌类终评委,1978年起先后任《诗刊》社编辑、《人民文学》前主编,也是首届鲁迅文学奖(1996年)“诗歌奖”的获得者。韩作荣对车延高投了赞成票:“在报送诗歌类作品的127部诗集中,作者是官员的,不止他一位。车延高的诗放在入围的水准看还是上乘。我投票,没有看他是不是官员,只看诗。他写对女儿的爱,写对饥饿的感觉,对一个馍的向往,还是非常的痛切。要求一个诗人写得好没错,但不要因为他是官员就起哄。”韩作荣强调,鲁迅文学奖诗歌类终评委有11名,车延高得票够8票,超过胜出所需要的三分之二的票数。

③表态:车延高表示,他要感谢中国作协让我参与评奖,这是对热爱文学、坚持业余创作的公务人员的理解和支持。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艺术创作的鼓励,更重要的是对所有热爱文学、向往文学、投身文学、支持文学的公务员的鼓励和肯定。文学创作和权力无关。对文学创作者不能用身份去区分,每位公民都有热爱写作的权利。文学创作靠的是灵感、才华和想像力,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深入底层,激发灵感,权力不可能给予这些。

认识角度:

(1)专业与业余:中国有很多事太过“庄重”,总喜欢将每一件事做得很“专业”。譬如,读书人必得有专门的书房,相较于国外读书成为不择地点的特点,就显得格外正式。这种过于隆重的阅读方式,极易导致心灵的不自由,这也是众多中国人患有“晕书综合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国人眼里,商品一定是超级市场的好,诗歌也一定是专业的好,这是缺乏理性思维的表现。历数往代,又有哪一个伟大的诗人是纯粹的诗人呢?屈原不是,李白不是,苏轼也不是!毋庸置疑,车延高是一个职业的公务人员,业余的诗人。刨去他的“口水诗”,仔细品读其获奖的作品,不难发现,其中诸多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已经超越了当下许多所谓专业诗人。正如车延高所说:“官员为什么不能写诗?一个写诗的官员可能比不懂诗歌的人更有趣味。”因此,专业诗人不一定就是诗歌创作的专家,业余诗人不一定就是诗歌创作者中多余的人。

(2)成见与偏见:车延高红遍了整个网络世界和诗歌江湖,获得“鲁迅文学奖”不见得是最主要的原因。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刘立云(《烤蓝》),黑龙江作家协会的李琦(《李琦近作选》),重庆出版社的傅天琳(《柠檬叶子》),云南省文联的雷平阳(《云南记》),他们都与车延高同时获奖,为什么还是“默默无闻”呢?问题就在于车延高是官员,而其余四位都是一介书生。时下,“官员”这个词是最容易让人浮想联翩和遭人诟病的。江西原副省长胡长清雅好书法,贪污受贿数额特别巨大,被依法执行死刑;广东原政协主席陈绍基书法出众,

一度出现“广东处处绍基字”的局面,又因“严重违法乱纪”被双规??人们总是惯性地认为车延高也是“一丘之貉”。冷静地面对狂热的炒作,清醒地思考浮躁的现象,这是智慧的表现。但凡事过犹不及,理智超出了极限便是偏激,车延高究竟为官如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当前,我们应当读其诗,观其行,辨其言,不可见“官”字便一棍子打死,上演新的“傲慢与偏见”。

2、“羊羔体”诗歌

①命名:武汉市纪委书记、诗歌奖获奖者车延高新作《徐帆》中,用直白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女星徐帆的仰慕之情。如此诗文风格被网友戏称为“羊羔体”(车延高名字谐音)。诗的开头写道,“徐帆的漂亮是纯女人的漂亮,我一直想见她,至今未了心愿,其实小时候我和她住得特近,一墙之隔,她家住在西商跑马场那边,我家住在西商跑马场这边,后来她红了,夫唱妇随,拍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片子??”

②炒作:有网友不满地表示,这也叫诗,还获大奖?就像两个人一起聊天说出来的话,一句一段地排出来就成了好诗?网友“麦丫”毫不留情地说,“原来我写过的那么多微博,都是可以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啊!”也有网友冷静地提醒,应该看过更多的作品,再做评价。

网友套用“羊羔体”仿作的话题,从神话人物嫦娥到隔壁的邻居XXX;从日本女优苍井空,到欧洲球员厄齐尔;从河北大学撞人事件,到刚刚发生的矿难??只要能想到的,都“无一幸免”。 如网友作品,《李一帆》:李一帆的帅气是纯爷们的帅气/我一直想见他,至今未了心愿/其实小时候我和他住得特近/一墙之隔/他家住在西商跑马场那边,我家/住在西商跑马场这边/后来他撞人了,红了/还喊了句“我爸爸是李刚”。

③澄清:大赛评委会表示,车延高凭借《向往温暖》获得“鲁迅文学奖”,引起网友们争议的《徐帆》等作品并没有收录《向往温暖》中,收录《向往温暖》中的诗歌,大部分作品能达到鲁奖的评选标准。

认识角度:

(1)见仁见智:车延高获的《徐帆》等诗引发了热议,很多人都认为不像诗,它更近于分行的散文,是毫无韵律而言的大白话;也有人认为,写诗就是要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与真实想法,以自己的路径来达成与诗歌的灵魂交织。可谓众说纷纭。其实,这场争辩的焦点在于“什么才是诗歌”,而这是一个至今还无法笃定的概念。若细问“倒车派”这个问题,也不一定能给出令人完全信服的答案。很多人认为的诗歌应该是一种意象模糊、似懂非懂、高度浓缩之后的精华。这一观点直接导致了当前诗歌拒绝“明了”的倾向,出现了不少含蓄蕴藉的佳作,也涌现出了众多的晦涩之作。“诗味儿”是浓了,但是诗歌的道路却窄了。是不是明白晓畅就不是诗歌了呢?果真如此,骆宾王的《咏鹅》,李白的《静夜思》,还有白居易等的“新乐府诗”,岂不都应当归为劣作了?其实,“明白如话” 和“含蓄蕴藉”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美。

(2)一叶障目:车延高获奖之后,网友和媒体对其议论的焦点似乎背离了诗歌本身,而是“宕开一笔”,去争论车延高的官员身份和并没有作为参赛作品的《徐帆》等诗。其间的是是非非、纷纷扰扰,折射出的是一种闹市喧哗的浮躁。众多参与争论的人并没有认真阅读过《向往温暖》,只是看到了有些“看点”的《徐帆》。他们下意识地偷换概念、避重就轻、掘人隐私、添油加醋,以博取众人欢笑。可以说是“一叶障目”,缺乏正确的自我判断力的表现,更充当了新时代的“围观者”。

3、生活变奏曲

①作息时间:车延高平日的作息时间表是这样的:每天早晨5点起床,5点30分至7点40分写作,8点在单位食堂吃个早饭就去上班,晚上9点至11点用来看书。“不是我勤快,而是生物钟很准时,每天5点就醒了,要是多睡点一天都头昏。”

②两栖生活:车延高说希望大家不要把两个身份割裂开来看,两者都离不开一个“文”

字,工作和业余创作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唯一让车延高感到担忧的事,就是害怕别人认为自己“不务正业”,他坦言自己开始拒绝媒体的采访,也是因为自己公务员的身份,害怕太过高调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好在同事和领导都很理解和支持自己。 认识角度:

(1)坚持与坚守:车延高的诗歌也许不是时下最优秀的,但是其精神却值得颂扬。天光微熹,当大多数人还在梦中,他已经端坐于书桌之前写作,诗歌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约翰逊说:“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来完成的。”车延高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坚持,应当是喧嚣社会的一道独特风景。身为高官,他没有用灯红酒绿的堕落填补生活,而是在时间的缝隙里创作诗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坚守”。特别是在这个将诗歌视为“古董”来把玩,将诗人看做“疯子”的浅薄时代,车延高位居高官而不“避嫌”,着实难能可贵!

(2)官道与诗道:为官和作诗,真的就水火不容吗?车延高说:“写诗让我懂得为官之道。有了诗歌这只眼睛,可以使我在日常生活时保持一种清醒,眼睛不离泥土和根,不忘生活的另一个侧面,这样写作才会和社会息息相关。”其实,诗歌的本质在于“真”,即真实的思想、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如果车延高能“本真”为诗,并坚持“本真”为官,那么“官道”与“诗道”就完美合一了。

【相关链接】

1、“梨花体”:谐音“丽华体”,因女诗人赵丽华名字谐音而来,因其有些作品形式相对另类,引发争议,又被有些网友戏称为“口水诗”。赵丽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曾担任第二、五届鲁迅文学奖评委,兼任《诗选刊》社编辑部主任。现在,赵丽华的诗歌风格和仿制她诗歌风格的诗歌,被人们称为“梨花体”。

2、中国“高位”诗人:中国第一位抒情诗人屈原,官居左徒;被誉为“岭南第一人”的,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诗人张九龄,位至宰相;盛唐时期的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官至尚书右丞;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是革故鼎新的思想家、改革家,官至宰相;意趣高雅,富有浓郁文人气息的词人冯延巳,官至宰相??近代的毛泽东、陈毅等也是诗人。

3、哥德: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歌德除了诗歌、戏剧、小说之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1775年他应邀到魏玛,次年被任命为魏玛公国的枢密顾问,直到1786年这段时期里,他成了魏玛公国的重臣,曾在一段时间里主持公国大政,力图进行一些改革。然而随着各方面阻力的增强,加上他对科学研究与文学创作的爱好,他陷入一种矛盾的痛苦之中,这导致他在1786年秋不辞而别,化名潜往意大利,直到1788年6月才返回魏玛。回到魏玛之后,他辞去重要的政治职务,期间创作了大量不朽的作品。

4、桑戈尔:塞内加尔政治家,总统,诗人。1906年10月9日出生于达喀尔附近一个富裕的塞雷尔人家庭。他一生充满了矛盾:他是一位天主教徒,塞雷尔部落人,却成为一个绝大多数居民是穆斯林人和沃洛夫族人国家的元首。他是一个才智出众的知识分子,而支持他的民众却主要是农民。他是一位卓越的诗人,诗集有《影子之歌》(1945)、《黑色的奉献》(1948)、《埃塞俄比亚人》(1956)、《夜曲》(1961)和《主哀歌》(1979)。1990年他出版了《诗歌总集》。但他同时又是一位手腕高明的职业政治家,他引导他的国家获得了独立,20年的实践证明他是一位能干而有成就的领袖。

5、丘吉尔:政治家、画家、演说家、作家以及记者,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据传为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词汇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被美国杂志《展示》列为近百年来世界

最有说服力的八大演说家之一。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关联运用】

2010年,车延高获得“鲁迅文学奖”一事,无疑给沉寂的中国诗坛带来了剧烈的震动,也让车延高成为了一位独特的人物。不冷不热的嘲讽,含沙射影的责骂,直言不讳的宣泄,孤独无助的申辩,苍白无力的解读??一时间,诗人、作家、评论家、网友、记者争相发言,硝烟四起、烽火连天,诗坛成了角斗场,诗歌界成了江湖。“情景聚焦”部分我们提供了三组内容:“官员身份”是车延高红遍网络的重要原因之一,涉及民众的多角度的质疑、评委不失时机的解围和车延高的表态三个方面;“羊羔体”诗歌是车延高诗歌遭受唾弃的重要原因之一,也转移了人们对车延高获奖作品集《向往温暖》的注意力;“生活变奏曲”介绍了车延高的日常作息时间表和他自己在官员和诗人两个角色之间生活的感受。这三组内容也是人们热议的焦点,同时这三组内容中也融入了关于“鲁迅文学奖”评选公信力问题的内容,使得素材更为全面。“相关链接”部分,介绍了本次“鲁迅文学奖”的评委,饱受争议的女诗人赵丽华的所谓“梨花体”诗。然后集中介绍了几位高官诗人:环视中国,屈原、张九龄、王维、王安石、冯延巳、毛泽东、陈毅,都是耳熟能详且具有说服力的人物,强调了官员与诗人的结合是华夏文化的传统;放眼世界,歌德、桑戈尔、丘吉尔都是异国高位大员,也是出色诗人或作家。当然,这些人物中有的是成功的政治家并且是出色的诗人或作家,有的是出色的诗人但不是成功的政治家,需要同学们去作辩证分析。

车延高获奖并引起社会的极度关注,在很多向来自视清高、自命不凡的诗人同行眼里,这件事是一个悲剧性的恶作剧;在一向严谨、过于传统的评论家眼里,“羊羔体”实在有辱斯文;在惯于旁观、唯恐天下不乱的“看客”眼里,有多了一次窥探隐私、歪曲事实、混淆视听的机遇??凡此总总,又让获奖者车延高陷入手足无措的困境,让“鲁迅文学奖”评委会落得疲于应对的尴尬。写作记叙文可从同行嫉妒的心态、评论家刻板泥古的迂腐、看客的无聊的心理、获奖者混乱的生活状态等角度借鉴描写,进行小说创作。写议论文可从“专业与业余”、“成见与偏见”“见仁见智”“一叶障目”“坚持与坚守”“官道与诗道”等角度入手。

譬如,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四川卷作文题:一个点可以构成一条线,可以构成一个平面,最后构成立体。人生就像不规则的几个点,这些点又可以连成无数条线,这些线又可以组成不同的平面 ,不同的平面又可以组成不同的几何体。请从人生的角度写作。据此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这个题目可以运用车延高素材:(1)从“积累”角度,车延高写作《徐帆》一诗是在探寻诗歌创作的创新思路,积累创作经验;(2)从“个体与集体”角度,诗歌创作是一座金字塔,需要群众参与和奠基,车延高的诗歌创作也许并不专业,但是可以为提供独特的创作思路和不一样的创作方式;(3)从“个体自我的重要性”角度,车延高能以诗歌创作的方式关注社会人生,获得“鲁迅文学奖”,彰显了个体生命的独特性,相较于众多“文化侏儒”官员,他无疑是高大的;(4)从“量变和质变”角度,一方面可以谈车延高积累了创作的经验才有《向往温暖》的成熟,另一方面可以谈网络、媒体的过度关注和曲解会导致一个诗人的死亡。

【学生作文】(片段)

复活

方正

读车延高的《向往温暖》,我并没有被溅到一脸“口水”。相反,我从《一瓣荷花》中读到自然和人生契合的哲理,从《怕乡亲盲目羡慕的眼神》中读到了到城里打工的农村人的苦涩,从《青春被纺车织成线》中读到了青春老去的寂寞和怅惘,从《日子就是江山》中读到

篇三:李政波 独一无二的我

灵宝职专教案

标签:无二 想法 名人 独一无二成语故事 独一无二的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