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名人名言 > 正文

吉安名人小故事

时间:2017-05-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江西名人录

江西名人錄

朱耷八大山人,本名朱由桵,(約1626年—約1705年)。明末清初人,為明江寧獻王朱權九世孫,江西南昌人,著名畫家,清初畫壇“四僧”之一。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諡靖節。東晉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盧肇在唐武宗李炎會昌三年(西元843年)狀元及第,且是江西第一個狀元。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北宋詩人,書法家。修水縣人。

歐陽修(1007-1073),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永豐縣沙溪人)。北宋卓越的文學家、史學家。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南豐人。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別號紫陽,南宋江西婺源人。

文天祥(1236-1283),初名雲孫,字天祥,後改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廬陵(今吉安縣)人。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 嚴嵩,字惟中,號介溪,明朝江西分宜人。

解縉(1369-1415),字大紳,一字縉紳。吉水縣人。明初學者、文

學家。

況鐘(1383-1443),字伯律。靖安(今靖安縣)人。明代官吏、詩人。

宋應星(1587-1661?),字長庚。奉新人。明代著名科學家、詩人。 萬曆四十三年(1615)舉人。崇禎七年(1634)任江西分宜教諭,舉世矚目的科技名著《天工開物》寫成於任職期內。

晏殊(901-1055),字同叔。撫州臨川(今撫州市)人。北宋著名詞人。

晏幾道(約1030-1106),字叔原,號小山。殊幼子(一說第七子)。臨川人。北宋詞家。

楊萬裏(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吉水縣)人。南宋傑出的詩人。陸九淵(1139-1192),字子靜。撫州金溪人。南宋哲學家、教育家。

薑夔(約1155-1221),字堯章,一字石帚,別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波陽縣)人。南宋著名詩詞作家、音樂家。他

魏良輔(生卒年不詳),字尚泉(或作上泉)。豫章(今南昌)人。明代戲曲音樂家。,稱為“昆腔”鼻祖,又稱“水磨腔”,對很多地方戲曲音樂的發展影響較大,藝壇尊為“曲聖”。

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若士,亦號海若,又號清遠道人,別號玉茗堂主人。臨川人。明代偉大的戲劇家、文學家。

傅抱石是江西新喻(現為新餘市渝水區)北崗鄉章壙村人。1904年出生,是位現代著名的現實主義大畫家,又是金石家、美術理論家和

美術教育家。他是繼齊白石、徐悲鴻等大師之後又一位中國畫壇巨星。 陳寅恪(1890—1969),義寧(今修水縣)人。清朝著名詩人陳三立的第三個兒子。夫

李烈鈞(1822-1946),原名烈訓,又名協和,字俠如,號俠黃,武寧縣羅溪坪源村人。父名駿興,參加過太平天國太平軍。

陳三立(1858年—1937)字伯嚴,一字敬原,義寧州(今修水縣)人。晚清維新派名臣陳寶箴長子、與譚嗣同、 徐仁鑄、陶菊存並稱“維新四公子”,近代同光體詩派重要代表人物。

朱耷八大山人,本名朱由桵,(約1626年—約1705年)。明末清初人,為明江寧獻王朱權九世孫,江西南昌人,著名畫家,清初畫壇“四僧”之一。明滅亡後,國毀家亡,心情悲憤,落發為僧,法名傳綮,字刃庵。又用過雪個、個山、個山驢、驢屋、人屋、道朗等號。後來為了傳宗接代,改為當道士。通常稱他為朱耷,但這個名字用的時間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號並一直用到去世。其於畫作上署名時,常把“八大”和“山人”豎著連寫。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後二字則類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一生對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遺民自居,不肯與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徵手法抒寫心意,如畫魚、鴨、鳥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滿倔強之氣。這樣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態的寫照。畫山水,多取荒寒蕭疏之景,剩山殘水,仰塞之情溢於紙素,可謂“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為舊山河”,“想見時人解圖畫,一峰還寫宋山河”,可見朱耷寄情於畫,以書畫表達對舊王朝的眷戀。朱耷筆墨特點以放任恣縱見長,蒼勁圓秀,清逸橫生,不

論大幅或小品,都有渾樸酣暢又明朗秀健的風神。章法結構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繪畫對後世影響極大。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諡靖節。東晉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盧肇在唐武宗李炎會昌三年(西元843年)狀元及第,且是江西第一個狀元。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北宋詩人,書法家。修水縣人。其父黃庶(字亞父)慶曆二年(1042)進士,仕不得志,遂刻意於文詞,作詩學杜甫,有《伐檀集》傳世。舅父李常(字公擇)也是一位詩人兼藏書家。使黃庭堅從小生長在文學空氣濃厚的書香家庭。

歐陽修(1007-1073),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永豐縣沙溪人)。北宋卓越的文學家、史學家。四歲喪父,家貧,他的母親以荻畫地,教他寫字。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南豐人。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

一。幼年聰慧,十二歲作《六論》,一揮而就,言簡意賅,氣勢雄渾,得到歐陽修的讚賞,從此名聞四方。青年時,多次外遊,和王安石友善,常有詩文往來,並將安石推薦給歐陽修。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後,調任太平州司法參軍。翌年,召回京師,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熙寧二年(1079)先後在齊、襄、洪、福、

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頗有政聲。元豐三年,徙知滄州,過京師,神宗召見時,他提出節約為理財之要,頗得神宗賞識,留三班院供事。元豐四年,神宗以其精於史學,委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元豐五年,拜中書舍人。次年卒於江寧府。理宗時追諡文定。著有《元豐類稿》五十卷、《續元豐類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別號紫陽,南宋江西婺源人。父朱松,進士出身,對二程理學窺研彌深,因不附和議,得罪秦檜,失官居家,以教書為業,恪守孔孟之道。其父對朱熹要求嚴格,不僅以儒家經書對他進行嚴格教導,而且對他講授“古今成敗興亡大致”,教育他關心民族社稷安危和社會現實問題,樹立抗金必勝思想和信念。朱熹嚴守父訓,刻苦讀書,青少年時代,精心研讀儒家主要著作,廣泛涉獵各家學說和各種格致之學,學業猛進,十九歲登進士第,賜同進士出身,授泉州同安縣主簿。曾任南康軍兩年零一個月。 文天祥(1236-1283),初名雲孫,字天祥,後改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廬陵(今吉安縣)人。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 嚴嵩,字惟中,號介溪,明朝江西分宜人。他粗眉毛,大聲音,腳長體高,又削瘦,像只兩腳規。成化十六年(西元1480年)出生在分宜介溪一個寒士之家,他父親嚴准是個窮秀才,在鄉里課蒙童。 嚴嵩懂得“關係學”,籠絡世宗親信。兩面三刀,委罪於人。能伸能屈,使用苦肉計。從嘉靖二十三年到三十五年的十多年時間內,嚴嵩先後在宜春、分宜兩縣捐金修建了四座石拱橋:宜春秀江上的廣澤橋,下

篇二: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

《南康这个名字的由来》

现在的南康是江西省赣州市的一个区,南康有一个关于它的名字的民间故事,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南康人,一二十年来我都以为南康就叫南康,因为历史上很久以前就有南康这个地名,朱熹传里也提到“南康军”,不过此南康是否是彼南康,还待考证。可是据我民间走访调查发现,原来南康原来并不是叫做“南康”,而是叫做“南茔”,是一小集镇,地处现在蓉江中学近邻的西华,它的主要建筑是“神农祠”,即现在西华供销社饮食部所在地。据说,现县城蓉江镇所在地原是一片水草丛生的洼地,水中有一尾金色的鲤鱼和一只麻鸭婆。它们各自有自己的技能,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一片水草丛生的洼地也不能有两个技能高超的霸王,因此麻鸭婆时时想吞吃了金鲤,而金鲤鱼也不甘心被麻鸭婆欺凌。年深日久,鲤、

鸭经常斗法,以致弄得水浪翻滚洪水泛滥,民不聊生。有一日鲤鱼精与麻鸭相斗,场面非常激烈,鲤鱼精发誓要把这个地方变成汪洋,使麻婆鸭葬身水底,永无翻身之日,结果弄得“南茔”水浪滔天,麻鸭顺着水势越浮越高,整片整片的土地、庄稼被大水淹没,周围房舍倒塌,百姓叫苦连天。这时正值赤脚大仙云游至此,见此惨状,叫声“阿弥陀佛”,大脚一踏,袍袖一展,一屁股坐在西边的“南茔山”上,并开始移动小镇,使之压在鲤鱼身上,还抛下丝绦一条化成蓉江之水横在鲤精尾部。这个时候鲤鱼精被压,正想用尽全力,企图来个大翻身。转瞬之间,鲤精正昂首摆尾,就在要将“南茔”小镇翻落水底的千钧一发之际,大仙指地化塔,化成一座十二层的宝塔压在鲤精头上,这个时候鲤精无能为力了,尾巴一摆,变成章水之滨的大小南山,它被塔所压的头部是北门的塔岭。这时斗争还未结束,麻鸭婆见鲤鱼精被困,想趁机来啄食鲤鱼精,大仙见状随即移来奎星宝阁压在麻鸭婆背上,从此鸭婆也浮游不动,即现在塔岭下的“鸭婆坊”。这片被鲤鱼精和麻鸭婆折腾的民不聊生的洼地终于安宁下来了。若干年后,遇到霹雳大仙云游途经此地,发现这块地方的山灵秀气被压得太死,不利于生灵,于是运起神力,用袍袖一拂,将压在鲤精头上的十二层宝塔拂去五层,这一下不紧不慢,正值文曲星驾五马之车路经此地,这五层塔顶,正好碰在驾辕的马头上,侍从一惊将笔和笔架失手跌落,化成了城东面的“秀笔文峰”。

化成现上坪地方的“五马归槽”。这时二仙相见,哈哈大笑,说:“祖师当时为了镇妖,未虑及善后,这下好了此地众生,可以安康无忧了。”乃手书“南康”二字柬帖落下,从此,“南康”因此而得名。塔岭宝塔只有七层,南水塔倾斜只有五层也是由此而来。

《将军塘的传说》

沿垇村竹山自然村,现地区粮油公司院内有一口塘名叫将军塘。名叫将军塘,是不是觉得有些奇怪,是不是因为这个地方常出威震四方的将军呢?是不是像现在赣州兴国一样将士多,为国牺牲的也多呢?我带着这样的疑问,寻访当地的老人,还有网上查找了一些资料得知,原来将军塘这个名字的来历是由一个悲戚感人的故事。

相传很早以前,赣州七里镇一带已是一个盛产瓷器的地方。南青北白,赣州七里镇烧制的瓷器兼具青瓷和白瓷的优点,造型优美,纹饰独特,釉色锃亮。到了宋代,其陶瓷工艺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有一次,窑民们精心烧制了一副龙凤床。这龙风床左有长龙伸爪盘旋,右有彩风展翅翱翔,四周花鸟相衬,真是玲珑剔透,十分精致,可谓罕世珍宝。这件事传到州官耳中,于是他们便派人将龙风床搬到赣州城。州官见了这稀世之物,赞不绝口。心想,如果皇上看中了这龙凤床,我把它献上,岂不是可得重赏吗?于是赶紧写好奏章,并令人将龙凤床画成图,急速派人送往朝廷。皇上得奏,甚喜,急令专人前来赣州提取龙凤床。好似上天不愿意将这稀世珍宝做于贪官污吏谄媚之物,当装载龙凤床的船只从赣州出发,经过赣江十八滩时,天公作难,忽狂风大作,船触滩石翻入江中,龙凤床也被撞碎沉入江底。幸存的钦差大臣赶回朝廷呈报皇上。皇上大发雷霆,令将钦差拉出斩了,井责令殿前三位将军前来赣州,限期重新烧制龙凤床。三位将军领旨,日夜兼程,赶赴赣州。到赣州后,立即召集窑民,宣读限期烧制龙凤床的圣旨。窑民听旨后,个个震惊,知道大祸就要临头了,但谁能违抗皇帝的旨意呢?三位将军坐镇窑场,窑民不分白天黑夜地忙碌着。但无论如何,在限定的时间内是无法再烧制出龙凤床。时间一天天过去,眼看时限就要到了。窑民个个心急如焚,三位将军也日夜不安。到期交不出龙凤床,皇上必定问罪,窑民必受屠戴,将军定遭斩杀。 数月来,三位将军目睹窑民劳动的繁重,苛捐杂税之多,生活的艰辛,想到如果烧制不出龙风床,还要大祸临头,便对这里的百姓产生了同情心。又想到自己交不了差也要杀头。而且即使窑民如期烧制出了龙凤床,要押赴京城,过赣江十八滩也难逃船翻床毁的恶运,更何况漫长的水路,怎能如期送到呢? 于是,三位将军传令窑民速速毁窑逃往他处,免遭官府屠戮。窑民逃离后,三位将军遂投塘而死。 后来村民为感谢和纪念三位将军,便于塘边建庙祀之,并将该塘名为将军塘,一直沿用到现在。从那以后,七里镇就再也没有人烧制瓷器了,如今只剩下一座座瓷窑遗址

《银丝鹅的故事》

会昌县境北部有个白鹅乡,你知道白鹅这地名的来历吗? 这个地方有一座山,山中有一个洞,洞中还有许多小洞。人们在傍晚时,远远就能看到洞口总会闪耀着一团白光。它到底是什么 东西呢?人们始终莫明其妙。忽一夜,许多人同时做了个梦,梦见一位白须白发老翁,告诉他们说:山洞上方有两行“天书”,谁能 识得,照念一番,便能捉到一只银丝白鹅婆,这只银丝白鹅赛过聚宝盆,喂谷生金蛋,喂米生银蛋,每天生一个。第二天一早,很 多做梦的人都跑去看,山洞上方果真有两行字,但是没有谁认得其中一个字,更不用说全部了。 有个穷书生,写得一手好字,篆、隶、楷、行、草,五体皆通。他也做了一梦,便也半信半疑跑去看,看来看去,被他悟出了门 道,这是两行狂草书法,其中一小半认得,一连贯原来是唐朝诗人骆宾王的一首诗:“鹅、 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 他虔诚地点燃三支香,一字一顿念了起来:“??白毛浮绿水??”还没念完,一只银丝鹅就钻出洞来,在水池中戏水。穷书生也顾 不得念下去了,捋手捏脚就下水去捉。银丝鹅一惊,拍展两下翅膀,转眼就化作一道白光,钻进洞里,穷书生眼利手快,猛扑过去 ,功夫还算没白费,手中攥着了一只银光闪闪的鹅蛋。他捏着这个银蛋,怏怏地回了家。 当天晚上,他又做了个梦,梦中又见那个自须白发老翁。老翁对他说:你呀,心太急,饭好差灶火呀,可惜了。不过不要紧,你 只要把鹅蛋放在心窝里,热上二十一天,

就能孵出一只小银丝鹅,再养三个月,也能生蛋,喂谷生金蛋,喂米生银蛋。 穷书生一觉醒来,欣喜万分,就把鹅蛋放在心窝一刻也不离。转眼过了二十天,他真的感觉到一只小鹅在蠕动,好像还发出动听 的叫声。好啦,我这个穷书生再也不会穷了。他一边喃喃自语,一边把温热的鹅蛋掏出来欣赏。谁知鹅蛋一露风,很快变冷了,变 成了一个冷冰冰的鹅卵石。放在心窝里,却再也不会温热 了,老是冷冰冰的,一颗滚烫的心也寒了。 穷书生的发财梦就这么破灭了。

《湘水的传说》

筠门岭,有一条河水穿镇而过。相传在很 早以前,八仙之一的韩湘子乘月里蟾蜍往 广东潮州府,从云头上看见这婉转多姿的 清流,疑是七仙姑巧手织就的玉带飘落人 间。他按下祥云细看,阳光下,这河水浅 处可见卵石细沙,深处幽幽如碧玉。急湍 处珍珠翻滚,雪浪飞溅,平缓处水(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 网:吉安名人小故事)明如镜 ,倒映白云蓝天。两岸青山绿树稻香蔗甜 。陡然间,他发现山坳处,有一男子在田 中莳中稻,便按下祥云,前去询问。他对 莳田的男子说:“莳田郎莳田郎,一日’莳上 几千几万行?” 莳田男子莳田倒是十分内行,动脑子的事 却一窍不通,他摸着脑壳,想了半天也回 答不上。中午吃饭时,他把这桩蹊跷的事 对老婆说了。老婆巧姑笑着把该回答的话 告诉了老公。下午韩湘子又骑着白马(月中 蟾蜍变的),又来到田头,见了男子又是老 话:“莳田郎莳田郎,一日莳上几千几万行 ?”这一回莳田男子很快答上了:“马儿踢踏 蹄,一日印上几千几万迹?”韩湘子微微一 笑说:“嘿,是你老婆教你的吧?”莳田男子 点头称是,韩湘子便去寻访巧姑。巧姑正 在家中忙里忙外,韩湘子一见她,便断定 她是谁了,脚蹬马鞍调笑着试她的聪明:“ 大嫂,你看我欲上欲

下?” 。 巧姑一脚跨在门外,一脚跨在门里,回敬 说:“大哥,你看我想进想出?”韩湘子被巧 姑的聪明折服了,便应邀进屋去吃擂茶。 那匹白马在村边等得不耐烦,就变回蟾蜍 伏在河边,等的时间长了,就变成化石——这就是鹤子村附近的蛤蟆石。 韩湘子与巧姑斗智,始终难分胜负,于是 就变出一条漂亮的绣花围身裙,赠给巧姑 。据说,巧姑穿上围身裙以后就不再那么 聪明了。 再后来,人们知道了那位白马王子是仙家 韩湘子,于是便称这条河叫“湘水”。

《赣州通天岩的传说》

现在的赣州有一处著名的景点,名叫通天岩,那里山青水秀,从大门口进到有水流处,便能感受到这里如仙境的感觉,不过几十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海洋,后来随着地壳运动,陆地上抬,海水下退,又经过风雨侵蚀,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我们往上看,这一层一层的岩层,就是海水冲刷留下的痕迹。所以这里岩深谷邃,石窍玲珑,在红色基岩上发育的沟谷纵横交错,沟谷的两侧,是高达数十米的丹崖赤壁,沟谷的底部,生长着茂密的森林,蕴藏着勃勃生机,这是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

这里还有一个传说故事。从古至今,赣州城就是一个山灵水秀的好地方,但是却一直没有出过一个有名的人物,这是为什么呢?按照风水学的说法,就是因为下游赣江的泄口太大,好风水留不住,都随滚滚的江水北流而走了,所以赣州城下游的吉安一带倒出了不少名人。古时曾有一位大仙想保住赣州城的好风光,他在蓬莱仙境挑选了两座十分漂亮的仙山,想把这两座山放在储潭西岸和东岸的储山一起锁住水口。当这位大仙挑山走到通天岩附近时,不料被这里的土地公公发现

了,这位土地公公看见如此漂亮的两座仙山,心想何不把它留在本地呢?于是这位土地公公便学公鸡叫。神仙是不能在白天做事的,因为他们怕被凡人看破,回不了仙界。这位大仙正挑山行走,忽闻公鸡报晓,以为天就要亮了,便慌忙将两座山撂下就走了,以后,这两座仙山便留在了通天岩。至今,通天岩景区的忘归岩和礼佛岩,各有一个贯通的山洞,传说就是当年那位大仙挑山时用竹扛串出来的。

篇三:江西十大文化古县之吉水县

江西十大文化古县之吉水县

吉水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吉安市东北部。赣江纵流北去,东交界永丰县,北与峡江县接壤,西南与吉安县毗邻。县城南赣江与恩江汇流,二水缭绕青湖洲间,状若“吉”字,吉水由此得名。全县占地面积2747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人。

吉水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境内聚居。夏商时属扬州地,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之庐陵县。东汉为石阳、吉阳二县地,先后属豫章郡和庐陵郡。隋大业末(615-617),分庐陵郡11乡建置吉水县,距今已有1300余年。唐先后改称吉水镇和吉阳场。五代杨吴时为县,隶新淦都制置使。南唐初为吉水场,乾祐三年(950)复开为县,隶吉州。元贞元年(1295),升县为州,属吉安路。明洪武二年(1369)复为县,属吉安府。清袭明制。民国初,属庐陵道,后改属第三行政区。1927年至1934年土地革命时期,吉水大部分乡村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先后分属吉水县、庐吉县、公略县和新峡县苏维埃政府管辖。共和国成立后,吉水县属吉安地(专)区管辖,今属吉安市管辖。

吉水,自古就被誉为“文章节义之邦,人文渊源之地”,并拥有全国瞩目的名人文化。自科举以来,共有进士878名,其中状元6名,榜眼3名,探花4名。吉水千百年来形成的

崇礼重学的文化传统哺育了文天祥、欧阳修、杨万里、解缙、邹元标、周必大、罗洪先、胡广、周忱、毛伯温、陈诚、刘俨、彭教、刘同升等一大批中华文化英才。吉水历史上出现过“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吉水中全榜”和“朝仕半江西,翰林多吉水”的人文盛况。他们当中,大多都具有庐陵文化那种文章节义并重的典型人格,许多人不仅富有才学,而且注重道德修养。他们刚正不阿,养正气,讲骨气,有志气,走正道,尚正直,持刚强,无一不是敢于犯言直谏而不计个人得失的硬汉。吉水还是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革命伟人的祖籍地,还有21位共和国将军,等等这些,构成了吉水深厚的历史名人文化。

吉水悠久而又深厚的历史文化又给吉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大量的人文景观。我县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0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3个,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点1000余处。县博物馆馆藏文物16000余件(套),珍贵文物700余件(套),如此众多的等级珍贵文物,在同级博物馆中名列前茅。县博物馆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博物馆和国家三级博物馆,2003年,我县被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

我县非物资文化遗产丰富,省级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个,市级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个,县级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4个,解缙故事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工作当中。传统戏剧有三角班、梅南采茶戏、曲艺有渔鼓,民间音乐有客家山歌、农谚小调,传统舞蹈有鳌鱼灯、长龙、三节龙、腾盘舞,民间美术有剪纸、农民绘画,民间传统手工艺有手工根雕、木雕、泥雕、微雕、吉水冬酒、尚贤高粱酒、水南腐竹、山原豆腐、冠山霉鱼、八都板鸭,传统医药有惠氏膏药等。还有解缙、杨万里、邹元标、罗洪先、胡广、周必大等我县古代历史名人的传说故事,都已出版专集或拍摄电视专题片、电视连续剧,予以广泛传播。同时,我县宗教活动也非常活跃,全县佛教、道教、基督教场所共42处,并成立了佛教、基督教协会和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一批犹如住岐塔、东山云隐寺、龙华寺、石莲洞、西华山寺、龙王庙等寺庙道观都保存完好,香火不断。我县

民间文化活动也丰富多彩,分别成立了音乐、书法、舞蹈、收藏家协会和农民剧团协会等群众文艺社团,全县每年都举办各类比赛、调演、汇演等活动,丰富城乡民众的文化生活。我县还是原中央苏区重点县,毛泽东、朱德、毛泽潭、贺怡、黄公略、曾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先后在我县从事革命活动。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其中,毛泽东、朱德、毛泽潭、曾山等同志旧居和调查旧址12处,其它革命旧址100余处,战场遗址10余处,红军标语100余条,各类红色可移动文物200余件(套)。以上丰富的文化资源,同样是我县深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精神,对我县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资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的搜集整理,加大了展示宣传和保护利用力度。积极配合国家文物局异地迁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吉水东吴墓,为更好珍藏、展示、宣传、研究、保护我县珍贵文物,2001年,我县兴建了吉水博物馆新馆。馆内拥有吉水古代历史名人文化展,吉水古代历史名人碑刻珍拓展、“江南第一墓”展和吉水红色文化展四个基本陈列,其中吉水古代历史名人文化展荣获江西省博物馆十大“精品展”。为纪念大明奇才解缙,在县城解缙家居遗址“喜易斋”和解氏宗祠遗址旁,兴建了具有一定文化元素和品味的鉴湖文化公园,在城北新区,建造了极具文化气息并能反映我县文化底蕴的专题公园,公园内,雕塑了我县古代著名历史人物,并配以名人诗词歌赋和故事传说,构建了文苑楼阁、门楼牌坊、文化小景和小桥流水等等

景观,还将我县的民俗风情、传统手艺等融入其中,为广大民众提供了感受我县深厚文明的大观园。通过多方筹资,在佛教圣地大东山重建了千年古寺“云隐寺”。我县登记在册的文物点有600余处,位居全省第五,这些文物点,都进行了资料整理和挂牌保护。在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中,我县组织摄制了电视专题片《一代诗宗杨万里》和22集电视连续剧《大明奇才解缙》,并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解缙故事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资文化保护名录,等等这些,都是我县近年来保护古代悠久历史文明的具体行动,在以后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当中,我们将怀着对先贤敬畏的心态积极认真地开展工作。

吉水,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吉水,历史上著名的才子之乡,名闻遐迩的伟人祖籍地。吉水,更是无数文化遗产的魅力故乡。文物,见证的是历史,折射的是文化,传承的是文明。懂得珍爱文化的地方,是诗意盎然的地方,是充满人性温情的地方,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重镇——吉水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世世代代在深厚文化的濡染中成长的吉水人民深深懂得,尊重文化,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标签:吉安 小故事 名人 名人幽默小故事 名人成长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