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名人名言 > 正文

明治天皇名人名言

时间:2017-05-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赵文仙

《菊花与刀》读后感

《菊花与刀》本书是解析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名怍。1944年本书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应美国政府之邀,对日本文化进行研究以便为制定对日政策提供帮助和科学依据。1946午。作者将研究成果整理成书出版,便是这本《菊花与刀》。本书出版后在日本和世界引起广泛关注,被视为研究日本最有见地的作品,被公认为了解日本的必读书。. 书名“菊花与刀”,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来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动人的艺术性。在书中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

62年前的今天,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也是国人应该永远铭记的日子。62年前日本在中国土地上犯下了罄竹难书的滔天罪恶!南京大屠杀,平顶山万人坑、731部队等等至今依然历历在目。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对中国造成如此巨大的灾难,也没有哪个民族让素以宽厚仁慈的中国人至今仍然耿耿与怀!在和这个我们蔑称为“倭寇”“小鬼子”的日本的战争中,中国没有一次真正打败过他们。日本为什么至今仍然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予以否认?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是大东亚圣战?为什么在曾经受害国家一再反对下他们的首相依然参拜靖国神社?为什么日本人反而认为他们自己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为什么日本人能够在短短几十年间就从一片战争的废墟中而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要回答这些问题,如何理解日本这一深受中华文明影响,却给中华文明要带 来过深重灾难的日本文化?是值得我们中国人关注的课题之一。

日本是一个特殊的国家,他只有一个民族----大和民族。日本是中国秦时徐福及随其东渡者的后代,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然而它和中国以及其他也是深受儒家影响的国家有着极大的差别。它和西方的价值道德观念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尽管二战之后日本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很深,但它特有的民族性具有稳固的特征,仍然根深蒂固。在看待日本问题以及处理与日本关系上,我们不能不考虑日本社会几千年来形成的独特的国民性。但是不能一味只考虑其民族性,我们也应注意到当今世界的形势,日本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它自身的发展状况,同时现今的日本与二战时的日本已有极大的差别。而我们现在对日本的研究有多么深入呢?现在是个个性张扬,挥洒激情的时代,然而这种激情中又有多少理性的成分呢?当我们高喊着“打倒日本”之类的口号时,我们中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我们想要打倒的对象,又有多少人不是出于伪民族主义二是理智思考的结果呢?在50年前,美国的人类学家就写出了这本书,然而几十年后的今天,这本书才在中国流行开来。作为一本学术书,流行未必是个褒义词。固然我们是在关注日本,但也反映了我们面对日本时缺少必要的了解和分析,没有真正深入中肯的学术作品,这不能不令人深省。

历史的耻辱和现实的差距,使得许多中国人在面对和思考日本时,冲动的情绪往往多于理性的认知;但是情绪往往是浅薄、脆弱的。要使我们以后不再从蹈覆辙,那么我们有必要深刻了解一下日本的民族性。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而在最近,日本在台湾问题上、在日美同盟的作用方向上、在钓鱼岛主权争端上、在东 海油气争端上、在历史问题上、日本也是处处与中国为敌!不了解他们,我们就无法在这些问题上采取主动,无法在以后的对日战争中获胜!

菊花与刀是日本最具有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菊花是日本皇室家徽,代表的是美,日本是一个爱美的民族。刀是武士道精神的象征,代表的是勇气、忠义和名誉。二者象征着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好斗又和善。

那么为什么日本要否认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反而说是去解救那些被西方帝国主义奴役的人民而发动的“大东亚圣战”,他们是被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奴役的人民的救星,是去帮助而不是侵略的呢?要理解日本人为什么会这么说,就必须了解在日本人的人生观中包含“忠”“孝”“义理”“仁”与“人情”的准则,人的全部的义务被明确的划分为几个部分。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人生是由“忠的圈子”“孝的圈子”“义理的圈子”“仁的圈子”已经其他许多圈子组成。而日本人认为的“忠”既对天皇,法律、日本国的责任。“忠”既是日本人应该尽的最高义理。那么如何理解“忠”和“义理”的关系呢?《四十七浪人的故事》讲述的就是“义理”与“忠”,“义理”与正义之间的冲突。在日本每一个小孩子不仅知道这个故事的重要情节,而且还知道次要情节。至今47位浪人的墓地是世代日本人令人向往的朝圣地,成千上万的人前去祭奠。

故事讲述的是在1705年,浅野侯被德川幕府委任为掌管全国大名定期向将军问候的大名之一,这两位司仪都是乡下出身的大名,因此他们必须请在宫廷中身份很高的大名吉良侯在必要的礼节方面给予指导。而浅野侯没有向高贵的指导人吉良侯奉献丰厚的礼品。而另一位求教于吉良侯的大名则向他送了大量的贵重物品。因此吉良侯故意让浅野侯在出席重大仪式时穿错服装。浅野侯得知自己受到侮辱后,便拔剑刺伤了吉良的前额。报复吉良的侮辱是浅野作为一个体面人的德行,也是对自己名誉的“义理”。但是在将军的宫殿中拔剑却又是违反“忠”的举止,因此他必须剖腹自杀。军的宫殿中拔剑却又是违反“忠”的举止,因此他必须剖腹自杀。他回到自己的宫殿,穿戴整齐,召集他的家臣。诀别后,浅野侯用自己的手结束了生命。然而没有一个亲属愿意继承这位违反“忠”的准则的人的位置。于是他的封地被没收,家臣们成了没有主人的浪人

浅野的家臣里最聪明最忠诚的大石没有像其主君一样为了“义理”而自杀。他认为剖腹不足以表现他们的义理,他们的主人是因为被卫兵拉开而未能完成“义理”的。他们必须完成主君这种报复。他们必须杀死吉良侯,但是这又违反了对将军的“忠”。因为吉良与将军的关系非常亲近,他们不可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大石将曾是浅野家臣的浪人们召集起来,并在他们中间选出在“义理”方面坚定不移,可与他一起参与复仇计划的47个浪人。为了迷惑吉良,他们假装成忘却名誉的样子,经常出入低等妓院,并且为了一个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与人争吵,过着放浪的生活。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们会试图复仇,但是这47个人却完全否认有这种意图。他们的家人对他们可耻的样子感到义愤,把他们赶出家门。并且他们的妻子都与他们离了婚。连朋友也都耻笑他们。其中一位浪人为了筹措复仇的资金,把他的妻子卖入妓院。这个女人的兄弟也是个浪人,他发现复仇的事已经被妹妹发现之后,就杀死了她。另一位浪人杀死了他的岳父。还有一位浪人把自己的妹妹献给了吉良,使浪人能够获得宫内的消息。结果复仇完成后,这个女人不得不自杀,因为她必须以死来洗刷她曾经侍侯过吉良的污点

12月14日的一个大雪夜,吉良举行了一次酒宴,警卫们都喝醉了。47个浪人袭击了吉良坚固的府邸,砍倒了卫士。将吉良刺伤。他们要求吉良剖腹,吉良拒绝了这个要求。于是浪人们就用主人浅野的刀砍下了吉良的头颅。并把吉良的头颅带往浅野的墓地。整个东京知道这他们的壮举后掀起一片狂热。曾经怀疑浪

人的家属和朋友都来欢迎他们,向他们表示敬意。一路上的大名诸侯都盛情款待他们。他们将主君仇人的头颅和刀供奉在主君的墓地前。

他们虽然完成了对主君的“义理”,但是他们还得尽对将军的“忠”。只有他们死才能使这两者一致。他们违反了不准不经宣布既进行报复的国法,但他们并没有背叛“忠”。他们虽然完成了对主人的“义理”,但是没有做到对将军的“忠”。于是这47个浪人都剖腹自杀,以偿还了对“义理”和“忠”两者的最后欠债。

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出“忠”既是日本人的最高“义理”,只要完成了人生的最高“义理”既“忠”,那么不论做任何事情都仅仅是“忠”的表现。 日本人把他们在中国犯下的侵略行经归源于天皇,他们不过是“奉行圣志”“安慰圣上的忧虑”“奉天皇之命去捐躯”而已。“天皇领导国民进行战争,服从是我的义务”。也就是他们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对天皇尽“忠”而已。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人至今仍然不肯承认曾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进行侵略的根本原因。

那么天皇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又有什么样的地位呢,要谈清这个问题就必须了解日本过去的一些历史和日本人对“恩”和“孝”的准则。天皇在日本700年的封建时代里,只是一个徒有虚名的元首而已。每个武士直接效忠于他们的领主-----大名,大名则效忠于将军(既征夷大将军)。天皇几乎被幽禁在宫中,宫廷里的仪式和活动都要受到将军的限制。将军是日本幕府时代的真正统治者。但是天皇是日本国教“神道教”的核心,也既是日本民间传说中天照大神的后裔。因此天皇是神,是不可侵犯的。在中国的历史上一共有36个朝代,而在日本的历史上王位始终在唯一的皇室中相传,朝代从未中断过,是“万世”一系的。

在德川幕府400年的统治过后,明治天皇废除了将军与天皇的双重统治。天皇从新掌握了政权。天皇被置于等级制度的顶端。对日本人来说,天皇与日本是不可分离的,“没有天皇的日本不能称其为日本”“没有天皇的日本是不可想象的”。当天皇外出巡视时,街道两旁一楼以上的窗户都必须关闭,以免有人俯视天皇!由此可以看出天皇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

日本人觉得当自己出生于这个国家,得以如此生活,得到大大小小的关怀的时候,这一切都是出于某个人的恩赐。日本人对其生活方式所抱的各种偏爱都是深受“皇恩”。 日本人把对“恩”的报答分成各种不同的范畴。报答“恩”在量和时间的持续上都是无限的。所以日本人长说“无法报答恩的千万分之一”。对父母之“恩”的报答确切的应该叫做“孝”。对天皇之“恩”的报答为“忠”。这两种“义务”都是必须履行的。“恩”和“忠”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而“忠”则是对“恩”的具体报恩的方式。

在二战时,日军指挥官利用日本人对天皇全体一致的崇拜心理,以天皇名义分发给士兵的每一支香烟都要强调每个士兵是受到了“皇恩”。出发前分给士兵的每一口酒都是更大的“皇恩”。每一个驾驶神风自杀性飞机的飞行员都是去报答他所受的皇恩。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军人在二战中被俘者同阵亡者的比例是1:120,而且被俘获者中大部分是已经受伤或者失去知觉的。他们认为他们只有战死到最后一人,奉献出他们的生命才足以“宽慰陛下”。

日本人神的概念不像西方以及东方把人和神之间划一条鸿沟。日本人认为每个日本人在死后都成为神。当一个人死后他在生前所有的罪孽已经得到救赎,都应该得到供奉和祭祀。靖国神社里供奉的是在历次战争中战死的人。在他们看来不管里面是不是甲级战犯,他们都是为天皇尽“忠”的神。不管他们生前犯下多少罪孽,随着他们的死都已经得到不债务还清。所以日本人总是不满于中国等亚

洲国家指责他们的首相去参拜靖国神社。而且经管有这么多的国家指责,他们的首相仍然去参拜的原因。

这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日本右翼分子拒绝道歉甚至不承认侵华事实。显然日本的民族特性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战后日本能够尽快恢复经济,走出战争阴影多依赖于战后宪法,然而日本右翼分子仍然处心积虑修改它,重新走向军国主义。从民族性上来看,根据《菊花与刀〉中的观点,日本奉行的是“耻感文化”而不是英美的“罪感文化”。对于那段历史,他们没有深刻的耻辱感,不认为那是对世界人民犯下的滔天罪恶。只是为了自己的价值取向而采取的手段而已。

然而,仅仅从民族性上来解释这个问题是不是不够严谨呢?毕竟有三分之二的日本人不支持修改第九条。那么从历史残留上来看这个问题,战后德国对于军国主义清理的较为彻底,但日本没有彻底清理,保留余孽较多,也没有进行深刻反省。因此日本右翼主义倾向严重。战后的教科书和大众传媒对战前的许多问题没有彻底反省,日本人有很多战前的价值观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下面进入到第二个问题。就是日本的修宪问题,是否是军国主义抬头呢?因此右翼分子抬头是有着深刻历史原因和其生存发展的温床的。

自民党从2005年10月31日组阁到11月22日自民党成立50周年大会上正式提出修宪草案,前后不到一个月,速度惊人。令人担心的是,自民党在要删除现行宪法第九条第二款所规定不拥有军队、放弃交战权条文的同时,还要把宪法

第二章的标题从现在的“放弃战争”改为“安全保障”。

现行的日本宪法之所以被称为和平宪法,其核心在于第九条。该条承诺日本放弃战争,放弃武力威胁,不使用武力解决国际争端,为此日本不拥有军队,不保持作战力量,不承认国家交战权。自民党的修宪草案虽然保留了其中关于放弃战争作为解决国际纠纷权力的原则,但却删去了不保留军队和作战力量的实质性承诺,从而在根本上“侵蚀”了第九条的核心和灵魂。经过这样偷梁换柱之后,和平宪法成了一纸空文。自民党要修宪,这不是第一次。自1955年11月22日结党以来,自民党一直未停止修宪的动作。只是在当时的国内外政治环境下,自民党修宪屡提屡败。而现在,自民党再一次跳将出来,提出修改宪法并付诸行动。日本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人支持修宪,三分之二的民众反对对第九条进行修改。也就是三分之一持支持或者中立态度。

此其二。

这就是日本人为何能在战后迅速转换思维,接受美国人主持制定“和平宪法”。作为神的代表裕仁天皇曾经受到日本人顶礼膜拜,然而战后他发表了否定自己是神的演讲,更拜见麦克阿瑟(注意不是麦克阿瑟拜见他)并合影留念。这最初极大的打击了日本人的信心,那张迈克阿瑟叉着腰站着,旁边天皇瘦小而刻板的照片更是极大的摧毁了日本人的自尊。然而不久之后人们开始接受这个事实,既然天皇作出这个选择,那么日本人民就欣然接受。只是处理问题的手段变了而已。不存在民族尊严之类的问题。这种逻辑显然与西方文化有天壤之别,就是与近邻中国、韩国也是差距甚大。同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价值取向上竟有如此的区别,真是引人深思的一件事。

最为典型的事例莫过于投降日军秩序井然,甚至心态平和,没有发生暴力事件。对于驻日美军,日本人采取欢迎态度,不但没有因仇视而发生恶性暴力

事件,还以实际行动化解了美军最初对于日本人不合作的担心。这还是那个军国主义的日本吗?有的西方学者寄希望于日本意识形态型的群众运动,但是显然他们失败了。难道战后日本人迅速转换了信仰,由军国主义一下子进入到了和平时期的心态?但是这种转变未免太过迅速了吧。而且从历史上也难以找到理论和事实根据。唯一可能的理由就是日本独特的国民性抑或民族性。 在日本历史上,自有天皇始,始终存在天皇。尽管他的权利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但是值得关注的是他从来没有推出过历史舞台。天皇是日本人的最高信仰。人们常说日本人最重的莫过于义理,尽管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日本人对于义理的理解显然区别于其他亚洲国家。实际上,义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忠,忠之最高境界就是终于天皇。既然天皇已经发表了投降宣言,那么日本人深及头脑中的忠就要求他们接受这个结果,哪怕是投降的结果。

此其一。

约束他们的不只是忠于天皇这个最高行为准则。就像有的人以善良为准则,但是这只是他对自己的良好期望而已,最终能否始终以善良要求自己,面对诱惑或抉择时是否能够确保善良准则,同时也要考虑他的价值取向,即善良价值几何,诱惑价值几何。这种心理认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的选择。作为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日本人所信奉的是什么呢?军国主义不是信仰,只是实现目的的一个手段。如果处境转换了,自然可以换另一种手段。我们常常把日本和德国放在一起比较,的确,他们是很像的两个国家。尤其是都曾是军国主义国家。但是在二战中他们的处境有着很大的不同。德国虽然纳粹主义很盛行,青年人狂热追崇臭名昭著的希特勒,但是德国人的逻辑是“我不得不,否则我将性命不保”。而日本人显然不是这种逻辑,他们更多是乐于参与战争。这也可以从德国有希特勒,而日本却缺少一个在世界声名和影响类似的人物上看出端倪?

那么处境是如何转换的呢?战争中,军国主义显然是他们的选择。日本军事实力急剧扩张,而地少人多资源紧缺限制了日本的发展,适逢经济低潮,再加上日本的侵略性,对外扩张是必然的选择.在统治者的鼓吹下,日本人响应忠的号召,再加上日本武士精神深入人心,对军国主义的配合是理由充分的。然而战后,形势转换了。作为国家绝对代表和信仰的天皇发表了投降宣言,这就意味着日本人要接受这个事实,而不是对占领者的暴动或是国内的革命。那么既然能够在美国的主持下进入和平状态,军国主义这个手段似已不合时宜,新的选择必然要做出,那么就接受吧。这是日本人的逻辑。

第一个问题,日本为何能在战后和平的接受天皇发表的投降宣言,并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而没有发生政变和反抗。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最初美国曾考虑过应实行何种形式的占领,是像德国那样建立盟军政府吗?但是日本和德国显然不同,美国政府采取了一个大胆的做法,即利用日本自身的政府管理它的国民并指导日本制定“和平宪法”。这种管理方式是我们想起日本在台湾和伪满洲国的做法,但是这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事情。

1945年8月14日,至高无上的裕仁天皇向他的国民宣布日本战败了,随后日本接受了战败及它所包含的一切事实,比如迎接美军的入驻(确实是迎接而不是别的词,近乎主动地接受了,这一事实后面会有详细介绍),在美国的指导下制定“和平宪法”。甚至在投降10天以后,日本一份报纸提及日本在军事失败以后,应该尝试一种和平的生活和艺术。这简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投降之前,

篇二:高考作文经典素材:继承传承与创新 名言 艺术改革创新

高考作文素材:继承与创新

思路:

文化是在不断的继承和创新中发展的

继承优良的传统

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

创新需要对传统有所突破

创新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

创新需要勇气和智慧

继承不等于盲目守旧

创新是对传统的扬弃

名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皆是创造之人。——陶行知

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李可染

推陈出新是我的无上诀窍。——莎士比亚

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着别人的眼睛。——罗丹

我创造,所以我生存。——罗曼·罗兰

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托尔斯泰

经典素材:

王安电脑的破产(不懂创新导致失败)

王安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曾称雄于个人电脑领域,被称为美国式成功创业的典范。进入80年代后期,个人电脑业迅速发展,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和“苹果电脑”公司相继推出了体积小且可以互相兼容的个人电脑,其价格只是王安电脑的1/3,而且可采用市场上的通用软件。而王安公司忽略了市场变化的情况,仍然坚持生产老产品而不创新,导致销路越来越窄,许多老客户也相继离去,到了1992年7月,作为公司继承人的王安博士的儿子不得不在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的文件上签了字。

书法家的创新故事(艺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贵在不断推陈出新,在学习与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时代精神的新作品。晋代的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学习书法时,不但刻苦认真,而且博采众长,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据说他起初向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来又借鉴秦汉以来众多的书法佳作,像秦代大书法家李斯,汉代大书法家蔡邕,三国大书法家钟繇,以及被称为“草圣”的张芝等许多名家作品,他都泛览博识,然后才独创出一种俊逸妍美的新书体。前人高度评价他的书法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他的代表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楷书《乐毅论》则被誉为“千世楷法之祖”。

书法艺术从晋代至唐初一直是继承“二王”的传统,追求姿媚瘦硬的书风。盛唐的颜真卿,独树一帜,开创了浑厚雄强、刚劲肥壮的新书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颜体”。自唐以后,许多著名的书法家都从他那儿吸取过营养。据说他曾经跟张旭学习笔法并且向“二王”、褚遂良以及当时民间的书法作品多方面借鉴,才能承前启后,开创一代书风。

米芾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年轻时学习书法很刻苦,他借了很多晋代和唐代名家真迹来临摹,当他把古人的真迹和自己临摹的作品一道归还原主时,连主人也分别不出真假来。别人对他说:“你写字太像古代的人,惟独没有自己的面貌,这样是不会有成就的,希望你要发挥自己的特长,不能食古不化。”他听后慢慢冲破古人的束缚,发扬自己的长处,到晚年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每天半个对的想法(创新要勇于探索)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作报告评价他的导师,美国氢弹之父泰勒的成功时,有过一段耐人寻味的描述:泰勒几乎每天都有十个想法,其中有九个半是错的,但他不在乎。然而,他就凭着每天半个对的新思想的积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杨振宁说:“创新有两点:一是不要囿于前人的成就,二是不要怕犯错误,这两点都需要胆量。”

相声界的子承父业(传统艺术需要继承)

在中国的相声演员中,子承父业的有好几位。马三立出生在曲艺世家,祖父马诚方是有名的评书艺人,以擅说《水浒》著称;父亲马德禄是著名的“相声八德”之一,而且是相声名家恩绪的宠徒与门婿,马三立初中毕业后就子承父业说起相声,成为一代大师。而今他的二儿子马志明又子承父业,在马三立的口传身教下,学会了大量的传统相声段子,并在海内外演出中赢得好评。侯耀文继承了父亲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先生的事业,2002年接任了中国铁路文工团的艺术指导和说唱团团长的职务。杨议继承了父亲杨少华的事业,并且和父亲一起,同台表演,成为一对有名的父子搭档。

不怕跟马车赛跑(对新生事物要有信心)

1814年,英国人斯蒂芬孙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新生的火车丑陋笨重,走得很慢,当时有人驾着一辆漂亮的马车跟它赛跑,火车落在了后面,而且由于没装弹簧,火车把路基都震坏了。然而,斯蒂芬孙并没因此而灰心,他坚信火车具有马车无法媲美的前途,不断改进机车。许多年过去了,马车仍按原来的速度转动着轮子,而火车却在飞速前进。今天,高速火车奔驰在铁轨上成为人类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

历史上的改革(国家只有改革创新才能发展)

管仲改革: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管仲为相。管仲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他打破井田制,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发展经济;整顿行政机构,分设官员管理各地;还改革军制,施行推举制度,重视人才选拔。这些措施,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使齐国在短短的几年内国富兵强,夺得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主地位。管仲的改革思想和措施,对后世起了积极的影响。

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中叶,日本的资产阶级和武士联合,进行了“倒幕”活动,胜利之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天皇专制政体。紧接着,明治天皇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废除封建领地,划分直属中央的政区,统一货币,鼓励工商,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等等。这些改革措施虽并不彻底,但却是日本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日本的经济和国力渐渐强盛起来,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也免于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彼得大帝改革:17世纪晚期,俄国还是个很落后闭塞的国家。彼得大帝即位以后,先到欧洲各先进国家考察,回国后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兴建城市彼得堡,使之成为通向大海的门户,面向西方的窗口;他积极发展工业,推动贸易;他改革行政体制和军制,建立了正规化军队,

为平民提供了上升的阶梯;他下令脱掉笨重的俄罗斯长袍,改穿轻便的匈牙利军装,等等。改革虽遭到了激烈的反对,但彼得大帝力排众议,采取强制的手段,使改革取得了成功,从而巩固了俄罗斯中央集权的统治,国力大大增强,成为欧洲强国。

转换一种哲学(科学理论创新需要哲学思维的创新)

在19世纪末,整个经典物理学——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已经相当完善。科学家们认为辉煌的物理学大厦已经竣工,剩下的只有一些修修补补的小工作了。就连被公认的物理学权威开尔文勋爵也在当时的物理学年会上说:“未来的物理学真理,将不得不在小数点后的第六位去寻找了。”然而20世纪初,物理学的两大突破——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却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领域。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第一次提出了相对论的理论。与众不同的是,在这篇文章中,爱因斯坦没有引用任何一篇前人的科学文献,而是完全按照他自己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思想创作的。爱因斯坦深受斯宾诺莎和马赫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他自己也多次说过:“与其说我是个物理学家,还不如说我是个哲学家呢。”量子力学的领军人之一海森堡同时也是一位哲学家,并著有《物理与哲学》一书。威尔杜兰在《西洋哲学史话》序言中说到:“各种科学都始于哲学??科学仅能传授知识,只有哲学才能给以智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世纪物理学的突破,实际上是哲学的突破。 狭义相对论打破了古老哲学中的绝对时空观念。速度的变化(观察者的运动)使时间具备了伸缩性,所谓“现在”的概念并没有绝对性。1915 年,爱因斯坦完成了他的广义相对论,突破光速极限的时空弯曲甚至可能导致时光倒流,从理论上人们可以走向未来,也可以回到过去。 量子力学则打破了人们认为存在一个“客观”世界的观念,让科学重新变成了“形而上学”。西方科学就是建立在观测、归纳和验证的基础上的,如果第一环节都会因“测不准”(“不确定”)而人言人殊、见仁见智,后续的归纳和验证当然也就会彻底失去基础。

意林故事:

有想象力就有创新

有一个六岁的小女孩,跟她的爷爷学画画,爷爷是全国知名的画家。小女孩画了一只漂亮的红兔子,一匹有翅膀的会飞的马,一个比母鸡还大的鸡蛋。爷爷批评她画得不真实,不该把兔子画成红色,不该让马长出翅膀,哪有比鸡还大的鸡蛋。小女孩不服气,因为那是她美好的想像。她的画参加国际比赛,结果获得大奖。

篇三:2013历史中考模拟试题(四)

2013历史中考模拟试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25小题,75分)

1、要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下列可以找到考古证据的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2、某校初三某班以改革维新为主题设计了一个名人名言栏,下列名句最能体现这一主题的是()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明治天皇名人名言

C.“苏湖熟,天下足。”D.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雷海宗在《国史纲要》中论述秦汉宗教时讲道:“皇帝或由于真正的信仰,或出于牢笼人民的政策,对一切的神仙与各地各种的神怪无不尊奉,但一部分的文人只崇拜孔子,皇帝对他们也不得不有应付的方策。”对此,汉武帝采用的方针是()

A.颁布“推恩令”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焚书坑儒D.迁都洛阳,汉化尊孔

4、潘老师为增强学生对唐朝中外交流历史的学习兴趣,和地理、电脑老师合作,根据史实设计了一套名为《神游大唐》的PRG(角色扮演)游戏。在这款游戏中,同学们可选择的旅游路线有() ① 长安—西域—天竺 ② 扬州—东海—日本奈良

③ 日本—东海—苏州—长安 ④ 刘家港—东南亚—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A.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 D.①③④

5、百家讲坛名嘴纪老师近年围绕“宋代城市”这一主题,使用一种特殊的史料,上了一节全国公开课,生动地再现这段历史,他使用的史料最有可能是()

A.《步辇图》B.《史记》节选 C.《水浒传》 D.《清明上河图》复制品

6、2012年,清宫大戏《甄嬛传》红遍全国。通过许多虚构的情节,电视剧将视皇权为一切之上的雍正帝演绎得栩栩如生。翻开历史,下列最能体现这一形象的真实历史细节是()

A.命令锦衣卫监控大臣言行 B. 处死丞相胡惟庸,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

C. 设伊犁将军,自称“十全老人” D. 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

7、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欲了解我国古代宫廷建筑的典范,可以选择去考察( )

A.都江堰 B.故宫C.大运河 D.长城

8、央视纪录片《复兴之路》中提到:“109年(1840—1949年)沧桑巨变,换了人间。北京天安门,她曾在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她曾在1919年见证中国人民的觉醒;1949年,她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不能够反映上述“天安门见证”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新中国成立 C.五四运动D.八国联军侵华

9、古语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中国的第一轮自强运动,下列不是直接服务于这一“自强”事业的是()

A.李鸿章设立江南制造总局 B.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C.李鸿章设轮船招商局 D.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

10、哈佛大学出版社2011 年10月出了一本写邓小平的书,正式名称是《邓小平与中国的转型》作者是哈佛大学傅高义先生,为何一本描写中国人的书,能与《乔布斯传》一起多日荣登《纽约时报书评》畅销榜前列,推测的理由明显错误的是()

A.该书展示了外国人看待中国问题的独特视角

B.邓小平对该书的宣传策略到位

C.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有世界的知名度

D.改革开放后中国全球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11、热播电影《一九四二》反映的是1942年发生在河南的一场灾难,旱灾与战争迫使千万百姓背井离乡,开始了饥饿与逃亡的生活。这部电影内容所处的战争背景是()

A.甲午战争B.抗日战争 C.朝鲜战争D.人民解放战争

12、最近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逝世的消息引起中国政府与媒体的关注,原因之一是她曾四访中国,与中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和平解决了______领土主权问题。()

A.澳门 B.香港 C.台湾 D.九龙

13.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我们永远铭记。”1980年我国打开的“窗户”有()

①深圳 ②珠海 ③上海④汕头 ⑤厦门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14、1956年毛泽东畅游长江,视察了“一五计划”中正在修建的大桥后,写下建设诗篇“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璧,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这里的“一桥”指的是()

A.武汉长江大桥 B.南京长江大桥 C.钱塘江大桥 D.上海浦东大桥

15.走向民主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共同诉求,下列属于新中国成立后走向民主法治的史实是()

①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②颁布第一部《中华人民国和国宪法》

③建立以宪法为中心的法律框架体系④创建并逐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

⑤发动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

16、15世纪中期,千年帝国拜占庭帝国面对土耳其的进攻土崩瓦解。以下有关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命运带我们的深刻启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国家的分裂必然导致灭亡 B.综合国力是保持国家的稳定繁荣的基础

C.立足国家的长远发展需要积极创新D.应当以开放宽容的心态学习外来文明

17、美国勒纳在《西方文明史》载:大约在1660—1789年,西欧智力和文化的历史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其“重大的变化”主要包括()

①美国的独立 ②近代科学的诞生和发展

③启蒙运动兴起 ④工业文明在欧美普遍建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8、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英国越来越多手工工场倒闭,许多手工工人失去了工作。这种情况的出现反映了( )

A.经济危机带来的失业问题B.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C.手工业技艺再无市场价值可言 D.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

19、据称日本明治天皇的“明治”这一年号取自《易经》的“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表达了日本对天皇未来统治的期望,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日本“向明而治”时代的史实是()

A.求知识于世界 B.重振幕府雄威

C.朝着西方走去 D.促进文明开化

20、1848年2月,在英国伦敦出版了一本篇幅不大的书。它的两位年轻作者不仅没有任何官衔,而且还不断遭受当局的迫害,自然,这本书也没有得到官方和主流社会的重视。可是,有谁能够想到,69年后书中的思想竟然让社会主义之花绽放。这本改变世界的小册子是( )

A.《独立宣言》B.《共产党宣言》 C.《人权宣言》D.《人民宪章》

21、德国法西斯的盛行曾经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后德国人对本国法西斯的历史进行深刻反省,下列不需要德国人反省的内容是( )

A.迫害犹太人 B.发动侵略欧洲的战争 C.南京大屠杀D.迫害共产党人

22、据《光荣与梦想:1932-1972美国社会实录》记载,“在1933年及随后的几年间,政府先后投入3万个以上的新办工程和事业,诸如兴水利,设邮局,筑桥梁,办监狱,修机场,打下水道和涵洞,开辟公共游泳池、运动场和儿童游乐场,兴建发电厂和火车站等。全国新建公路的10%,新开医院的35%,新建市府大楼、法院大厦和新设医疗设施的65%,新办学校的70%均是这一时期的成果”对这段话解读正确的是()

A.美国当时财政实力雄厚B. 美国积极投身于战后重建中

C.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D. 林肯政府积极推行以工代赈的措施

23、黄仁宇先生评价前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为“理想高远,技术低劣”,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

A.苏联通过该改革形成发展新模式 B.苏联通过改革赢得了冷战的胜利

C.彻底纠正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改革国内各种弊端却导致苏联解体

A、二战后非洲独立浪潮 B、苏联解体的进程

C、拉丁美洲独立浪潮 D、二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25、IPHONE是美国苹果公司推出的一款时尚智能手机,该手机却是由深圳工厂的流水线将来自美国的无线网络接入模块、韩国的微芯片、台湾的触摸屏模板和世界其他地方的100多个零部件组装而成。这最能说明当今世界的()

A. 贸易自由化 B. 经济全球化C. 区域集团化 D. 政治多极化

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25分,其中26题12分,27题13分)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

人物传记蕴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对中学生来说,人物传记是知识与趣味兼备的不得多得的历史课外读物,尤其是杰出人物的传记,对我们的人生常常有启迪作用。阅读下列美国人物传记的节选目录,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一、英人后裔 历经维艰 二、初显身手 表现不凡

三、辞职回家 娶妻务农 四、众望所归 出任司令

五、率出军征 投身独立 六、临危不乱 连战连捷

七、经受考验 顽强战斗 八、指挥若定 打败英军

九、再度出山 两任总统 十、发表别辞 忠告后人

材料二:

第一部 人生历程 第二部 走向成功 第三部 人性的光辉第四部永垂不朽

1、弗吉尼亚的风流事 1、贫困的律师生涯1、南北战事

2、黯淡的童年 2、地狱般的哀愁 2、可怕的空谈家

3、珍贵的财富 3、虽然失足,去没有跌倒3、解放黑奴

4、告别故乡4、活着进入白宫 4、暗杀行动

材料三、

第一章 家门荣誉第二章 政坛新秀 第三章 叱咤纽约第四章 白宫新政

1.两个姓氏的结合1.第一次世界大战 1.温泉疗养院 1.“唯一的恐惧就是恐惧本身”

2.格罗顿插班生 2.舍弃命运般的爱情 2.1929年经济危机2.比上帝还受欢迎的人

3.哈佛时代3.竞选副总统 3.提名之争白热化 3.阻碍不可避免

4.突如其来的婚姻计划 4.天有不测风云4.“我需要大家的帮助” 4.对抗联邦最高法院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这三则材料分别描述的是谁的传记,请写出人名(3分)

(2)根据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出材料一人物的历史贡献(2分)

(3)材料二中的“南北战事”是指什么历史事件?(1分)为解放黑奴,该人物作出哪些努力?(1分)

(4)材料三中的“白宫新政”的核心是什么?(1分)美国最终有无战胜“恐惧”?(1分)试举史实证明(2分)如果材料三还有第五第六章,你认为还可以把哪些史实写进去?(1分)

27、(13分)阅读下列材料:

农民,农业,农村,是中国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聚焦农业,关注民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图一 1950年农民丈量分配土地 图二 农民领取土地承包合同

材料二:1958年, 《人民日报》报道早稻亩产如下:

7月12日,福建闽侯城门乡公社,3275斤;

7月18日,福建闽侯连板公社,5806斤;

7月31日,湖北应城春光公社,10597斤;

8月1日,湖北孝感长风公社,15361斤;

8月10日,安徽枞阳高峰公社,16227斤;

8月13日,湖北麻城建国公社,36956斤;

8月22日,安徽繁昌,43075斤;

9月5日,广东北部山区连县,60437斤 ——维基百科

材料三:“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该文件在国家全年工作中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地位。一号文件中提到的问题是中央全年需要重点解决,也是当前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2004年至2012年中央连续九年发布了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 ——新浪网

(1)材料一的图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1分)图中的农民获得土地的法律保障是什么?(1分)农民分得土地对当时的中国有何意义?(2分)

(2)材料一中的图二反映中国在农业方面有何变革?(1分)这一变革跟哪次会议后国家工作重心转移有关?(1分)这一次农村改革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1分)

(3)材料二的数据有何特点?(1分)联系所学,请你解释为何会出现这一特点?(1分)这种做法对农村和农业有何影响?(1分)

(4)根据材料三和你所学,解释中央连续九年发布“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的原因。(1分)

(5)通过以上材料,你对建设中国新农村有何看法?(2分)

参考答案

26、

(1)华盛顿、林肯、罗斯福

(2)领导人民赢得民族的独立,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3)南北战争;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领导南北战争

(4)a、“白宫新政”核心:《全国工业复兴法》(国家对工业的调整)

b、有

c、罗斯福实施“新政”,整顿金融行业、调整工业、调整农业、兴办公共工程等一系列措施使美国恢

复了经济,保持了民主的政体,度过经济危机,避免走法西斯道路

d、如1、二战风云,2、政客的外交3、绥靖政策4、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5、珍珠港事件6、签订《联

合国家宣言》、7、参加“雅尔塔会议”等

27、

(1)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

(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浮夸风;大跃进;忽视客观经济规律,阻碍农业的的发展,损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占人口数量最多的国民;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农民、农业、农村的问题关乎改革的成败,关乎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解决“三农”问题的困难重重。

(5)农业的发展需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国家需要持续关注“三农”问题,支持新农村建设,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的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化的步伐;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大农村和农业的投入,重视农村基础和公共设施的建设;重视农村的教育,完善农民的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保护耕地,保护农村的环境

标签:明治 名人名言 天皇 名人名言精选 爱国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