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评论 > 正文

一代枭雄的评论

时间:2017-05-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对曹操的评价

操是个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艺术典型家,作为一个阴谋家,他具有无穷的权势和贪欲,与"仁义"的刘备形成鲜明的对照.他交织在阴险.奸诈.暴虐.多疑的性格中,大权在握,则为所欲为 ,与诸葛等人的形象是鲜明的反叛,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汗献帝成了他的傀儡,故此被对手骂为"名为汗将,实为汗贼".但他有自己的雄才大略,其形象虽不为人喜爱,但也深刻的体现出当时的历史环境!,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

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他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历史上的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在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崛起,在短短时间里迅速击败了许多地方割据军阀,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之后,他积极推动北方的经济生产,中国北方在魏晋时期能够保持相对安定和富庶,曹操功不可没。他统一了北方,为晋朝的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学方面,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合称“三曹”是东汉末年了不起的诗人和文学家。在诗歌方面,曹操代表了东汉末年诗歌的最高境界,而作文方面,曹操主张通脱,支持消除汉以来文章华而不实的弊病,从这两个方面说,曹操也是位了不起的文学家。

文学《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紧扣两个字而写,奸雄。《三国演义》把曹操和刘备作为相对的两个极端。曹操具有出色的政治才华和

军事才华,保持了中国北方的安定和富庶,这些在《三国演义》中是得到了肯等的。但另一方面,《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他狡诈,多疑,残酷和野心勃勃的性格作为反面角色进行批判和讽刺。

戏曲中的曹操是反面脸谱化了的曹操。在戏曲里完全否定了曹操的才华和对贡献,把他塑造成了一个贪婪,残暴,野心勃勃,可怕又经常出丑的这样一个反面角色。

曹操为什么能称雄,不可否认他颇有谋略,更可贵的是,他善于用能人,敬佩重用忠义之士,如果他只是一个董卓之类的狂妄邪徒,他不会取得后面更大的成功。他爱惜人才,哪怕是他敌对阵营的人才,他都表现出极大的包容,他对关云长,赵云的喜爱,就是典型的例子;对郭嘉,典韦早逝的痛惜,甚至超出了对自己儿子的爱。他佩服的人,一是忠义,二是智勇。对于那种卖主求荣的小人,即使是出卖原来的主子投降到他的阵营,他也会毫不留情予以处决。吕布有勇,但立场飘忽,曹操处决了他。陈宫是坚决反对他的,忠于原主,曹操为其忠义所感,处决时还亲自送行,并有不忍之唏嘘。可见他英明的一面,并善恶分明。

当然,曹操身上也有一些不值得提倡的东西,残忍,多疑,不择手段等等。客观来看,他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

历史人物——曹操

1.曹操的一生:

曹操(155—220),又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统帅。 公元155年,曹操诞生与一个属于宦官集团的大官僚家庭,这个家庭的特殊背景对曹操的仕途和思想影响很大。公元174年,曹操任洛阳北部尉。公元177年,任顿丘县令、议郎。178年,受事件影响,被免官,180年复职。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曹操任骑都尉,因为战功升为济南相。188年任西园新军典军校尉。189年,曹操回家起兵加入关东联军讨伐董卓。192年,曹操任充洲牧,受降青州黄巾军30万,组成了曹家军的主力,开始了与军阀的兼并战争。

公元196年,曹操西迎汉帝,迁都许昌,执掌朝政。实行“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的

一代枭雄的评论

政治、经济两大策略,运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先后打败杨奉、张扬、袁术、陶谦、袁绍、刘表等豪强,接纳黄巾军余部和张燕的黑山军,平定乌恒,逐步统一了黄河流域,在邺城建起了新的大本营。

公元208年六月,曹操任丞相。九月,南下,占领荆洲,十一月与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会战中失败,退回北方。公元211年,出兵关西,击败了马超等人的叛乱。公元213年,进魏公,215年,进攻汉中的张鲁,并逼降张鲁。216年,晋魏王。从209年到217年,四下巢湖, 遏止了孙权的北犯。219年5月,与刘备在汉中交战不利,

放弃汉中,11月,与孙权联合,在荆洲的襄阳击杀关羽,稳定了西南防线。

公元220年二月,病故于洛阳,终年66岁;10月,儿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曹操执政期间,代表中小地主集团的利益,锐意革新;抑制豪强势力的发展,打击拥汉反曹派;主张唯才是举,重用有真才实干的文人武士;调整赋税,恢复盐铁官营;兴修水利,组织军民屯田。增加粮食,发展经济;重视教育,移风易俗。是混乱的局势安定了下来,使残破的北方城乡改变的面貌。

曹操亲自参加并指挥了大小近50次战役,既打硬仗恶仗,又打智仗巧仗,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他整理了孙武的《孙子兵法》,写了大量的军事理论著作。他的军事思想,主要是“重战”、“慎战”、建立强大的军队、保障充足的给养、以法治军、赏罚分明、灵活运用机动的战略战术等,是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光辉杰作。

曹操武艺高强、博学多才、擅长书法、围棋、通晓音乐歌舞和工程技术。在文学上,以四言诗见长,悲凉慷慨,气势宏伟;散文多是政令军策,意到笔随,简洁明快。还借政治地位倡导文学,奖励作家,尊重创作个性,开展文学评论,是建安文学的领袖。

曹操的从政治理国家的思想是法表里,诸家杂糅。以强权政治和仁义道德相结合等。在思想上,以务实闻名。

曹操一生顺应时代的潮流,以其非凡的文治武功为自己树里了丰碑。他性格多变,所以很多人,尤其是文人认为他是绝世之奸雄,也

篇二:中国20大历史人物点评

中国20大历史人物点评

盛世帝王篇 乱世霸道篇

1、秦始皇嬴政 1、齐桓公

2、汉武帝刘彻 2、楚庄王

3、汉光武帝刘秀3、西楚霸王项羽

4、宋武帝刘裕 4、曹操

5、唐太宗李世民5、黄巢

6、宋太祖赵匡胤6、成吉思汗

7、元世祖忽必烈7、努尔哈赤

8、明太祖朱元璋8、李自成

9、清圣祖康熙 9、袁世凯

10、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待定) 10、毛泽东

盛世帝王篇

1、秦始皇嬴政——千古第一帝

帝王历程:继承父亲王位后,对内杀吕不韦独揽大全,任用李斯等法家代表人物,以法制国。对外任用王翦、蒙恬等杰出将领出兵灭六国。

功绩:统一六国,为汉族的形成奠定地域和思想基础。

过失:刑法残酷,修长城,民不聊生

最善长:雄才伟略

总评:秦始皇晚年,社会矛盾尖锐,大乱一触即发。项羽暗中召集8000江东子弟兵,密谋恢复楚国,刘邦也按耐不住招兵买马,图谋反秦。萧何劝道:“秦始皇39岁就灭六国,统一天下,足见其雄才伟略,当今天下无人是他的对手。”刘邦遂韬光养晦,以待时机。

2、汉武帝刘彻——汉族的创始人

帝王历程:继承父亲汉景帝的帝位,用了三年时间,从窦太后手中获得权力。对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外用卫青、霍去病征匈奴。

功绩:汉族这个概念从汉武帝时产生,汉朝空前强大。

过失:没有选好继承人,导致西汉最终衰落。

最善长:用人、武功

总评:文治稍差,武功过之。

3、汉光武帝刘秀——汉朝中兴之主

帝王历程:20多岁时,王莽灭西汉。刘秀无一兵一卒,只好只身投靠绿林军。随后在昆阳一展以区区数千人马击败王莽10万大军。经过多年征战,于31岁攻占长安称帝。又用了10多年时间消灭各种割据势力,统一天下。

功绩:统一混乱的中原,人民生活安定

过失:背信弃义,最终亲手消灭绿林军

最善长:文武兼备

总评:汉光武帝刘秀没有刘邦时期的人才(韩信、张良、萧何、陈平等绝世奇才),也没有汉武帝时期的强大兵马。而是投靠起义军,利用起义军军队为自己打江山。有许多刘家宗室血统比刘秀更接近皇室、实力更雄厚的刘姓诸王都没有成功,可见刘秀文韬武略。

4、宋武帝刘裕——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帝王

帝王历程:刘裕出身平民,18岁投军。由于英勇善战,不断升迁。他以一郡之兵灭了当时16国中的5国,又为东晋镇压了内乱。于公元420年,灭东晋建立宋朝,史称刘宋。

功绩:刘裕北伐,几乎统一了天下。人民生活安定、富裕

过失:将司马皇族全部杀绝,开创杀前朝皇族的先例

最善长:武略过人。

总评:历史学家评论,如果不是刘裕在位时间太短(2年),那么他的功绩将超过汉武帝。

5、唐太宗李世民——历史上争议最少的皇帝

帝王历程:隋朝末年,劝父亲起兵造反,后消灭各种割据势力,杀太子李建成夺权,逼迫父亲让位。任用贤臣,开创贞观之治。

功绩:统一中国,开创贞观之治,真正的太平盛世。

过失:杀兄长,显得文治不足。立储失败,导致武则天专制。

最善长:用人

总评:是中国历史帝王学习的典范。老百姓心中的明君。

6、宋太祖赵匡胤——汉族衰落的起点

帝王历程:投靠后周柴绍,任命为重要军事将领。后黄袍加身篡位成功。 功绩:统一中国,人民生活安定,杯酒释兵权(放弃杀戮)

过失:重文轻武,导致宋朝屡败于外敌。

最善长:文治

总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不是杰出的帝王(狠不下心杀弟弟赵光义,最终被弟弟所杀。)

7、元世祖忽必烈——中国历史最大版图的缔造者

帝王历程:蒙古大汗蒙哥在四川被宋军射杀,蒙古内乱。在8年争权斗争中,忽必烈夺得汗位。他继而灭吐蕃、大理、南宋。军队一度打到欧洲的多瑙河。

功绩:建立了2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元帝国。

过失:杀戮太重,灭绝一些种族

最善长:治国、打仗

总评:忽必烈是一个虚怀若谷、精明干练的帝王

8、明太祖朱元璋

帝王历程:当过放羊娃、乞丐、和尚、普通士兵,最后作战勇敢,被义军领袖郭子兴招为女婿,然后在一批安徽老乡的帮助下,成为这支义军的领袖。然后听从建议,“深挖洞、高筑墙、缓称王”。最后消灭江南各支义军。于1368年在南京称帝,次年灭元。

功绩:驱除元朝,恢复中华

过失:屠杀

最善长:造反、心计

总评:无论造反还是治国,朱元璋堪称一流的帝王。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造反成功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中国历史上夺取权力的三种途径:第一,正统继承(如汉武帝)第二,统治阶级内部政变(如唐朝李渊)第三,下层人民造反(如明朝朱元璋)

9、清圣祖康熙——唯一称“圣”的帝王

帝王历程:继承皇位。亲政后杀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消灭葛尔丹分裂势力。击退俄罗斯人的侵略。

功绩:击败各种分裂势力,人民生活富裕

过失:闭关锁国、文字狱

最善长:治国、平天下。

总评:清朝帝王中,康熙堪称第一。

10、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此帝王现在正在看我的点评

乱世霸道篇

1、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

霸主历程:少年流落到国外,后回国即位。重用管仲,提出“尊王攘夷”。最终称霸中原。

功绩:使齐国成为盟主

过失:称霸后任用奸佞,最终被宦官囚禁饿死。

最善长:治国

总评:小霸不过3,大霸不过5。虽然齐桓公称霸5年而亡,但他却是春秋五霸之首永载史册。

2、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霸主历程:即位后是个傀儡,大权被大将军掌控。楚庄王韬光养晦3年,假装不理朝政,最后用计杀死将军。掌权后,楚庄王先后击败晋国和秦国,最终饮马黄河,称霸中原。

功绩:楚国从此名震天下

过失:没有进行必要的改革

最善长:韬光养晦

总评:从此楚人具备争霸天下的实力与野心。楚地民风越来越好斗。帝王日后许多出自楚地(湖南、安徽、江苏)。

3、西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

霸主历程:24岁随叔叔项梁起兵,26岁破3万江东子弟兵釜沉舟击败秦军30万,项羽成为诸侯盟主。同年灭秦,号称西楚霸王,4年后楚汉争霸败给刘邦,于乌江自杀。

功绩:灭秦

过失:坑杀秦军20万。

最善长:指挥作战

总评:项羽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而非政治家。

4、曹操——以权谋代替正统法制

霸主历程: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渐统一中国北方。

功绩:统一中国北方,逐渐使社会安定

过失:以权谋代替正统法制

最善长:权谋

总评:开创了权谋时代

5、黄巢——用战争搞垮了大唐盛世

霸主历程:唐朝末年,在山东造反。转战大半个中国最终攻占长安。由于没有“痛打落水狗”,遭到反扑失败。

功绩:唐朝的掘墓人

过失:没有在关键时候乘胜追击

最善长:游动作战

总评:一代枭雄

6、成吉思汗——一代天骄

霸主历程:统一蒙古、灭金、灭西夏、征欧洲

功绩:统一蒙古、灭金、灭西夏、征欧洲

过失:只识弯弓射大雕

最善长:征战

总评:蒙古国的创始人,元朝的奠基人

7、努尔哈赤——蚂蚁吃大象的霸主

霸主历程:起兵反明,最后攻占整个辽东,进而占领辽西。

功绩:建立后金政权

过失:掳掠平民为奴隶

篇三:枭雄与明君,论刘备的真实形象

《中国历史典故赏析》课程考核论文

论文题目:枭雄与明君,论刘备的真实形象

专业(班别):

姓 名:

学 号:

成 绩:

枭雄与明君,论刘备的真实形象

摘要:古代历史中英雄辈出,刘备,三国时期的蜀先主,其真实形象一直倍受猜疑,受《三国演义》的史书影响,现代小说和戏剧的和谐渲染,刘备的真实形象被“扭曲”,枭雄?还是明君?重情重义?还是假仁假义?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刘禹锡给我们道出三国历史中蜀先主的英雄形象是毋庸置疑的,古人论英雄,刘备在诗人的笔下是如此的英明,如此的雄心。

但是长期以来,三国历史中的刘备形象颇受争议,有学者称刘备是一位贤明的君主,重义气,善用人;有学者评论刘备则是一位假仁假义,形象虚伪。枭雄与明君,刘备更是那个形象?

一、刘备的明君形象:

1、仁德爱民

刘备仁德爱民,深得人心。在桃园结义,其誓词便赫然标出“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十六个字,这既是他们的政治目标,有事他们高高举起的一面道德旗帜。从此,仁德爱民,深得人心就成为了刘备区别于其他政治集团领袖的显著标志。

他第一次担任官职――安喜县尉,便“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督邮索贿不成,欲陷害他,百姓纷纷为之苦告。另外,陶谦临终,以徐州相让,刘备固辞,徐州百姓“拥挤府前哭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州,我等皆不能安生矣!’”曹操擒杀吕布,离开徐州时,“百姓焚香遮道,请留刘使君为牧。”这表明他占据徐州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已深得民心。

2、亲贤爱士

历史上的徐庶,归属刘备的时间不算长,除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外,在政治、军事上发挥的作用也不算大,《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仅云:"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曹公来征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诸葛亮与徐庶并行,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而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一见徐庶,便坦诚相待,拜为军师,委以指挥全军之责。在先后打败吕旷兄弟、曹仁之后,刘备便视徐庶为天下奇才。而当徐庶知母亲被曹操囚禁,辞别刘备时,刘备虽然难以割舍,但为顾全其母子之情,仍忍痛应允。分别的前夜,“二人相对而泣,坐以待旦。”次日一早,刘备又亲送徐庶出城,置酒饯行;宴罢,仍“不忍相离,送了一程,又送一程。”直到徐庶骑马远去,刘备还立马林畔,“凝泪而望”,甚至“欲尽伐此处树林”,原因是“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这些描写,尽管主要是为“走马荐诸葛”和“三顾茅庐”作铺垫,却足以见出刘备求才之诚,爱才之深,颇具艺术感染力。

对于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信任与倚重,《三国演义》更是作了浓墨重彩的描写。历史上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之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仅有一句话:“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而《演义》却以两回半的篇幅,精心设计,反复渲染,将“三顾”的过程写得委婉曲折,令人悠然神往。刘备初见孔明,便屈尊“下拜”;听罢隆中对策,先是“避席拱手谢”,继而“顿首拜谢”;乍闻孔明不愿出山,当即“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及至孔明答应辅佐,又不禁“大喜”。这些充满理想色彩的细节,把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刻画得淋漓尽致。

3、知人善任

亲贤爱士的另一面,便是知人之明,如重用诸葛亮、庞统、法正,当然是最好的“知人之明”,对此不必多论;而知人之短,也有明证,比如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深受诸葛亮赏识;刘备临终前却特别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后来马谡虽曾在诸葛亮南征时出过“攻心为上”的好主意,但他刚愎自用,丢失街亭,使诸葛亮首次北伐的成果毁于一旦,因此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典故,却证明了刘备的先见之明。至于像魏延这样优点突出缺点也明显的人才,刘备用其长而避其短,大胆委以镇守汉中的重任,更是极具洞察力这举,非明君不能为。在这方面,就连素有“知人善任”美誉的诸葛亮似乎也略逊一筹。[1]

二、刘备的背信弃义

作为平民领袖的刘备,此时已经进入到东汉上层分子的视野,引起了他们的关注,从此,刘备将逐步脱离下层市井的束缚,开始走向东汉历史的前台。但面对此种机遇,刘备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错失了利用“仁义”的声望为自己赢得实质利益的良机。反而由于战场上的屡次战败,导致他四处投奔多次易主,逐步背离了“仁”所要求的“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的原则。成为世人眼中在仁义外表下背信弃义的两面派人物。

刘备从31岁至51岁二十年间多次易主。其正式投奔的对象有六人之多,若加上欲往投奔以及盟而后叛者则达九人之众。投奔对象中,如公孙瓒、陶谦、袁氏父子以及刘璋是以真心待刘备,予以刘备无私的资助和极高的礼遇;吕布、曹操以及刘表虽以虚伪之情待之,内心忌于刘备的声望,但表面仍礼遇刘备,给予他优厚的待遇。然而对于这些昔日的救援者,无论他们是赤诚以待,还是诈伪巧饰,刘备多是归而后叛,败而投靠,特别是对于刘璋的侵夺,可称得上是恩将仇报。更有甚者,当刘备在面对昔日旧主吕布被俘时,吕布恳求刘备曰:“玄德,卿为坐客,我为执虏,不能一言以相宽乎?”虽然吕布曾背叛刘备,并多次攻打俘虏过刘备的妻子,但吕布对刘备一向敬重对其并无伤害之举,也曾解救过刘备的危急,甚至二人曾以兄弟相称。在吕布性命攸关之际,面对吕布的求救,刘备非但没有出言相救,反而一语杀之,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使得本来打算宽释吕布的曹操最终选择将吕布缢杀。刘备此举无异于落井下石,既无宽恕之情,更无“仁者爱人”的风范。这与笼罩在他身上的仁者光辉显得格格不入,其行径和手段多为史家所诟病。

然而,刘备所体现的人性矛盾,正是历史中真实刘备的本色体现。一方面,由

于他微寒的出身,与下层百姓接触广泛,使他的性格中有淳厚、悲天悯人、善待百姓,爱憎分明的游侠性格;另一方面,幼年时期的商贩生涯,使其有着反复难养的秉性,使他具有狡诈、残忍以及注重伪装的一面。[2]

三、时人眼中的刘备

刘备作为汉末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是该时代的佼佼者。时人对刘备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则最具客观性和可信度。汉末三国时期评价刘备者共有29人,对刘备持褒意者有16人,占55%;贬意者有10人,占34%;褒贬各半者有3人,占14%。其中,持褒意者多集中于对刘备雄姿英才及宽仁性格的赞赏;持贬意者,则多集中于对刘备善变、多次易主和不讲信用的品行缺陷及管理统筹能力的缺陷上。

可见,三国时期的刘备在时人心目中并非完人,他的行为并不能得到所有人的赞同。他对自己宽、仁、忠、信义的自评,从某种程度来说也并不客观。然而由于后世统治者出于自身政治统治的需要,以及民间百姓对其的独特偏好,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人为的对刘备本身所具有的种种缺陷进行打磨、篡改,最终使其原本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褒有贬的刘备逐渐偏离了本来面目。但拨开历史的迷雾,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刘备并非圣者,他只是一位起自民间的草莽领袖,只是一位纵横于乱世中的一代枭雄。他也是有着血肉之躯的平凡之人,他的身上既有常人缺少的优点,也有人性中不可避免的缺陷。这才是历史中真实的刘备。[3]

在众多的国君形象,尤其是开国之君形象中,刘备形象不仅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是后来绝大多数同类形象难以企及的。

刘备的真实形象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于今常被和谐,被“扭曲”。 依我所见,刘备是一个有远望的贤明君主,以自家江山为重。其实行仁政,但非“愚仁”。 刘备以战略、外交为优,但不善于战术,却又有知人纳策之明。若得优秀谋士辅助,则刘备作统帅,实力为强。

参考文献:

[1]张杏丽,《三国演义》中刘备的明君形象,消费导刊·文化研究,2009(6):220.

[2]徐晓华,另眼相看论刘备,研究者,2009(3):26-27.

[3]陈倩,刘备在正史中的原始形象,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80-85.

标签:枭雄 评论 一代枭雄 一代枭雄之三支旗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