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评论 > 正文

新闻评论马少华

时间:2017-05-2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指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发表议论,作出分析,讲明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一种文体或节目类型。

包括社论、本台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述评。杂文等基本体裁,以及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网络评论的各种特殊样式,是报社,广播,通讯社,电视台,网络等媒介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内容和目的各类评论文章或节目形式的总称。

短评:顾名思义,就是一种短小精悍,运用灵活的评论形式。600字左右。他内容单一论题集中分析扼要,以新闻报道和社会现象为依托,以新闻事实为理论依据,一事一议,开门见山,“言近而旨远,词约而意深”

编者按语是对媒体所发表的新闻报道文章进行简要提示评议阐述或作补充说明的文字,正式表明编辑部态度,一般采用与比较郑重的场合和必要之处。特点是立片言以居要,目的在于画龙点睛点出最精彩的,引起受众注意,提高传播效果,常被称为阅读报纸的导游。

新闻评论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1. 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是其物质条件。

2. 近代政治思想的进步与活跃是其精神条件。

民主自由宽容的条件下才产生

3. 中国悠久的议论文传统是其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渊源。

新闻评论是议论文范畴,自然发端于古代议论文。

演变和发展的轨迹

源头——古代议论文时期

出现和演变——报刊政论、时评时期

循环日报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刊主编王韬是中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成熟——报刊新闻评论时期

新闻评论的扩展——多媒体发展时期

启示:伴随着传播媒介技术和方式的发展,内涵越来越丰富,外延越来越大。经过历史各阶段的发展演变为一种传播系统,成为大众传播媒介不可或缺的一大类传播手段。

新闻评论的特点

从新闻传播角度——强烈的新闻性

时新性(时间新鲜 内容新鲜)

重要性(人数多 范围广 时间长 程度深)

显著性(人物事件时间空间显著)

接近性(地域接近 利益接近 心理接近)

从其本质属性—鲜明的政治性或思想性

针对围绕着重具有政治或思想意义的问题

从认识论角度——严格的科学性

报道与评论的区别

传播内容

传播目的

传播方式

传播要求

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

认识功能

教育功能

监督功能

协调功能 调节舆论温度 平衡社会心态 协调社会行为 避免传播误区

选题概念

一个新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要确定

选题的标准

评论价值

宣传价值

选题来源:上面的精神,指示,安排

下面的实际工作、生活

重要的新闻事实 新闻事件 新闻典型

政策文件的学习研究 作者的发现 媒介的报道 受众的提供 专门的

策划

什么是立论

立论是确定一篇新闻评论的主题思想和基调。主题思想是评论的中心论点,基调就是评论作者对评论对象的基本态度。(赞成,中立反对)

调查研究方法(途径)

1、博文善学,重视重视材料的点滴积累

2、博采众议多谋善断

3、认真钻研

4、重新阅读

5、注重实地考察和现场采访

6、必要时进行深入的专题调查研究

标题的功能:提示论题 体现论点 表明态度

标题制作的要求

贴切 题文一致 用词准确 提议确切没有歧义

具体

鲜明

精炼

生动

结构方式:归纳式 演绎式 并列式 递进式

评论语言的特点

论断准确 态度鲜明 引发兴趣

注意概括 逻辑严密 义贵圆通 辞忌枝碎 气势充沛 情理兼备

语言规范 通俗易懂

篇二:新闻评论期末复习提纲

新闻评论

一、新闻评论:从简单一元思维到批判性思维的“修行”??

传承自由独立的文人论政精神

--陈寅恪、储安平、傅雷??

--《弄潮儿》:国家的仆人??北大北大

尝试熟悉解析“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知识地图(了解他人观点)

--周雪光、孙立平、蔡禾、吴重庆、贺雪峰??

期待形成严谨的社会科学批判性思维(打造自己观点)

--提出恰当提问+做出合理论证(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壹 引子

报纸,“乃报告新闻、揭载评论,定期为公众而刊行者”。--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一、新闻评论的各种“定义”

1、丁法章对新闻评论的定义(文学)

--新闻评论,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新闻评论,是一种带有政治性的新闻体裁

新闻评论只与政治有关吗?(E:汪峰上头条??)

--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

2、范荣康对新闻评论的定义:

“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最近报道的新闻,或者虽未见诸报端但却有新闻意义的事实,所发表的具有政治倾向的,以广大读者为对象的评论文章。”(未见诸报端却有新闻意义的事实是哪些事实?新闻评论都具有政治倾向吗?事实上都是党报评论的思路)

(背景:范荣康,前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新闻评论学》,1988年)

3、《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对新闻评论的定义:

--”新闻媒体或作者个人就新近发生的事件、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或思想倾向、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等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的新闻文体。”(评论的对象、评论的目的)

4、郭步陶:何谓评论(《时事评论作法》,1935)

评不平之事,是为评:

“把不平的事,用言文的功能,使它得着公平的判断,便是评。”

整理头绪,是为论:

“遇着头绪纷繁的事情或问题,拿言文的工具,把它整理得条理分明,使人不至是非颠倒,便是论。” (精辟的感性认识)

举例:《急诊室的伦理底限须有制度支撑》,林衍

新闻事实:57岁的农民杨吉全死于医院大厅。

监控录像记录了这场悲剧的部分细节:在湖南省桃江县第六人民医院大厅,杨吉全从座位上仰面跌倒,9个人从他身边经过,其中两个人身穿白大褂,但无一人上前查看。直到3小时后,他才被发现已经死在了医院里。

梳理:问题症结恐怕在于,当医院陷于两难悖论,政府部门不在公共预算方面给予无主病人兜底性保障,却又对人道主义严格要求,那么这种要求恐怕难以突破自身的局限。理性地看,以院方自身利益损害为代价的人道主义固然高尚,但并不稳固。更直接一点说,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才是悲剧反复发生的症结所在。

5、再小结:其实,新闻评论,就是对新闻事实进行的评论

--能否在媒体上公开发表,是另外一回事。

--在媒体上公开

新闻评论马少华

发表的新闻评论,除了遵守新闻评论的基本要求之外,还要遵循媒体的相关规则(立场、观点是否与媒体取向相符)。

马少华:新闻评论,应是对新闻进行的即时判断(逻辑学背景)

--判断是人类理性思维的基本形态,有着认识论、逻辑学的深刻背景,它外在地对应着具体的认识对象(对于新闻评论来说,这个对象就是新闻事实),内在地对应着作者具体的认识能力与经验。

--时评作者的基本素质是判断力,此外应该有一颗正直的心,是一个有道义感的人,也应该有为美好生活为追求的理想。

6、延伸:新闻评论,是人们进行意见表达、观点交流的一种实用性工具

演说、辩论、标语、广告也是意见传播的实用性工具。

新闻评论,是一种应用文

记叙文、说明文、书信等也是应用文

新闻评论,是一种议论文

论述文、书评、影评也是议论文

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特有的一种议论文

观点:评论中的意见表达不同于一般的表达

必须有理性的内容(有理)

--必须包含论点、论据和论证等要素

必须有理性的形式(有条)

--必须遵循逻辑,才能有说服力,让听众信服。所谓有理有据!

--意见表达,不是嬉笑怒骂!!!

E:非理性表达??情书

观点:新闻评论必须追求意见表达的效率

古代说服君主的论疏并不追求传播效率

--这些文章一般从引经据典开始,再说到要说之事。(反思:引经据典可能是一种追求表达权威的方式)

--还有文章追求情深意切,半天不达重点。

[唐]柳宗元《封建论》开头:

--”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宋]欧阳修《朋党论》: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观点:现代新闻评论,乃是传播给不确定的陌生人的文本,要求极高的效率。

举例:人民日报时评《农村孩子的希望,也是国家的希望》

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的比例;安排18.5万个名额由东部高校招收中西部考生;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将去年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1万名重点高校招生计划增至3万名招生,高校覆盖所有“211工程”和中央部属高校特别是知名高校——2013年高考在即,来自国务院常务会的部署要求,不仅让勤奋好学的农家子弟看到更多希望,也更有力传递出党和国家推动教育公平、让农村孩子共享人生出彩机会的坚定决心。

??

教育家说过,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最伟大的工具。解决好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比例偏低的问题,既是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乃至平等就业权,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课题。然而,用好教育公平这个“伟大工具”,并非仅有良好的愿望就行,还必须有脚踏实地的科学设计。(为什么?)

当然,要解决农村孩子上好大学难的问题,还需从源头着力。在逐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的同时,应当正视农村教育的薄弱状况和尴尬局面,解决好城乡教育资源失衡的问题,逐步改变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竞争中的劣势地位,尽量避免他们在“升学大战”中过早出局。(怎么办?)

新闻评论与深度报道的共同点:

--二者都倾向于对新闻事实的深入挖掘,都强调从深层揭示新闻事实的真相。

*观点:深度报道包括新闻评论

-- “深度报道没有固定的格式,也不应过多地受篇幅长短的限制,只要能从深层反映新闻事实真相,通讯、特写、评论、专稿、调查报告都可以成为深度报道,即便是一条消息,只要它立

意高远,对问题的反映深刻,也可以被看做是深度报道。”

小结:消息、深度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区别

--消息的重心,在于提供客观事实。事实准确与否,是消息的生命。

消息的关键,是消息来源的权威性、发布的时效性和报道的可信度。

--深度报道,围绕一个主题吸纳了多个新闻事实,展现了事件发生的原因、现状或趋势。

--新闻评论,并不展示新闻事件本身的细节和相关事实的情况,而是直接点出事件可能的意义。

三、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

西方新闻评论的三种社会功能:

--让读者学会思考:帮助读者在复杂的新闻丛林中理清头绪,提供思考相关问题的方法供读者借鉴。

--让读者习惯理性:促使读者开动脑筋,将读者从盲从或幻想中解脱出来,同时对评论本身保持批判精神。

--维护读者的民主权利:为公民社会而写作,防止政府决策可能带来的伤害。

郭步陶:评论功能的四种说法

-代表舆论说:报纸是公共机关,评论应该代民众表达(公众之代言人)

-创造舆论说:将民众还没有看到的利弊,指点给他们看,报纸就有了无形的权威(如绿坝软件的危害)

-解释新闻说:剖析新闻内事实,说明因果趋势,及其与民众的关系(提高二次房贷利率与广州市民生活之关系)

-提出问题说:预测、研究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如调整利率、调高油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四、新闻评论的一般要求

好的新闻时评的标准(何雪峰)

--紧跟当前热点新闻,尤其是能折射出社会转型变动脉络与得失的新闻

--有独到的认知价值,言人所未言。

“超越既有的新闻报道,给读者带来附加信息。”(曹林)(内幕消息,独家采访??胡舒立,查小欣)

--文本漂亮

--篇幅短小,一两千字左右。

梁启超:评论写作四字方针:公、要、周、适(《<时报>发刊词》1904年)

--公,“不偏徇一当之意见”

--要,“必一国一群之大问题”(讨论什么很重要)

--周,“或著之论说,或缀议批评,务献刍荛(割草打柴之人),以助达识”

--适,“苟其不适于中国今日社会之程度,则其言必无力而反以滋病”(言论不能超越国情谈问题)

程仲文:新闻评论三要素(《新闻评论学》,1947年)

-见解:“没有见解,就没有主张,没有批评,就不能成为评论”

-资料:“没有资料,便无所依据,议论也就没有力量”(观点要靠论据来支撑)

-文笔:“不讲求方法,就不能激起读者同情,就不能发生舆论的功能”(言无文行不远)

贰 光荣与梦想?-百年中国新闻评论史的故事

链接:王中论中国报纸文体之变迁

“报纸的文体,最早是把报纸产生以前的各种记叙文、论说文移植到报上来。由于现实社会的不断变化,由于报纸反映现实变动的需要,促使报纸文体按照报纸的特殊要求不断地变革,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各种新闻体裁。”(李良荣《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序言)

(继续链接:王中的“读者需要论”;读者vs.报刊,关系)

一、中国近代言论写作:桐城“义法”、八股文之间

近代报纸出现之前统治中国的两种文体:

--八股文:乃科举考试规定文体

E:古代"公务员"申论模版??

--桐城派:清代散文最大之文体,17世纪被清政府定为“文坛正宗”。

--文章清规戒律多:

八股: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桐城派文章:“学非孔孟皆邪说,语近韩欧始国文”。

讲“义法”。“义”指中心思想,“法”指写作规范。

语言要求古雅洁净。雅,即须用古文,不得用民间语言。洁,即语言清正,不得用华丽词藻。

二、从言论不论政转入政论、时评

19世纪晚期的中国报纸言论本不论政

--报纸言论不论政,不触及敏感政事,而从日常生活中选题。

--言论不论政之可能原因:

受桐城派文法影响,只能从孔孟学说中找观点。

“文字狱”遗风未除。(参见《鹿鼎记》)

E:雍正,徐骏“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斩立决。

E:雍正,查嗣庭出考题“邦畿千里,维民所止”,狱中死?

链接:1872年4月(农历)《申报》论说:

篇三:新闻评论

1. 新闻评论三个特性:论理的新闻性 论理的思想性 论说的公众性

2. 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的比较?

新闻评论主要表达的是主观性信息,而新闻报道只应表达客观性的信息.新闻评论中对客观性信息的称述,一般是作为评论对象的新闻事实和支持主观性信息的论据性材料;而新闻报道中则不应包括变大表达作者主观性信息的判断句.

3. 新闻评论产生的条件:a.能大量复制,高效传输的技术b.民主自由的政治氛围c.足够养活大众传媒的消费群

4. 《上海新报》——上海第一份近代化的报纸

5. 《循环日报》 王韬 1874年 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早期国人自办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6. 梁启超 时务文体 “以政论为代表的文章”

7. 早期时评《时报》 由“政论本位”到“新闻本位” 狄楚青

8. 《弢园文录内编》 王弢

9. 《三家村札记》 吴晗 邓拓 廖沫沙 《燕山夜话》

10. 《中国青年报》 “冰点时评” 马少华主持鄢烈山 提倡“公民写作”杂文选集:《一个人的经典》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哀号》

11. 社论与编辑部文章:a.党属媒体社论(三个代表——编辑部发言;同级党委;党的领导干部) 社论的制度性特征——首先是代表媒体不代表个人,其次选题和写作都有固定的机构与程序 非党报社论(都市报,新闻杂志)——“反思倾向” “公民倾向” 党报(社论)的作用:

(1)政策传递 (2)态度表白 (3)仪式塑造 非党报社论趋势:“社论时评化” 社论的写作:激发S解释E提出倡言A

12. 编辑部文章——加强版的社论 “九评苏共中央”?

13. 评论: 撰发方式:个人撰写——集体讨论——总编签发——发表

14. 评论员文章具体形式 a.本报评论员文章(以体现报纸编辑部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为主旨,通常不署作者名和笔名) 例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目的:a.加重作者身份b.表明文章为社外人士所写

15. 新闻评论和理论文章的比较: (1)强烈的时效性 (2)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3)具有更直接的现实性与理论文章相比,新闻评论具有更突出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现实性,是“时事性论文”和“政论性论文”的结合。新闻评论常被称为“时评”、“时论”

16.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评论员”们:钟英(中央) 吴南星(吴晗,邓拓,廖沫沙) 唐晓文(党校文章) 任仲平(人民时报重要评论)郑青原(党的思想建设)仲祖文(中共中央组织部文章)

17. 专栏: 特征——a.共同性:存在主题、题材、体裁、表现手法几个方面中至少有一个方面有共同之处b.持续性: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持续,在同一版面上出现的时间长

类型——个人式专栏评论 、群言式专栏评论、 集体式专栏评论

18.个人式专栏评论(明星)趋势:跨媒体、自媒体跨媒体优点:作者可以重复利用文章稿件 多媒体平台交叉覆盖可以提高影响力 多媒体手段丰富表现形式

自媒体优点:专栏文章无删改,最能体现作者本意 经济回报更直接,且不用

粉丝群的独立掌控,有更大的开发潜力让“专栏作家”门槛降低,存在草根创业的可能

总结个人专栏:作用方式——名人名家的个人发言传播方式——一对多传播 突出特点——“个人化” “盈利性” 两个趋势——跨媒体、自媒体

19.“群言”式 (群众)作用方式——集合式言论平台传播方式——多对多 突出特点——群众性 参与性

20.集体式专栏评论(党宣) 作用方式——喉舌性集合言论 传播方式——自上而下 突出特点——党政性、宣传性

21、编者按: 编辑人员对一篇文章或一条消息所加的意见、评论等,常常放在文章或消息的前面。也称作编者案。 它是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 就是编者(不是作品的作者)对作品的解释或引申。 编者按可以表明编者的态度和意见,也可以提示要点,还可交待背景;补充材料或借题发挥,一般起强调重点、表明态度的作用。编者按一般放在报道的文前,有时也放在文章的中间。

22、音响述评:是指兼用现场音响、资料音响和解说、论述性语言表达内容的广播述评形式

与口播式评论的最大区别是音响的运用 它是广播述评中的特殊类型,也是最能体现广播传播特点、发挥广播传播优势的广播评论类节目

23.电视述评:是述评这种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杂交品种在电视上的具体运用,既报道事实,又对事实进行深入的解释或分析。综合运用画面、同期声、屏幕文字和解说、论说性语言、表情达意、叙事分析、是表现手段最为丰富的电视评论手段之一

24.网络评论——更宽松的表达环境;最好的表达能力的训练场

25.新闻述评:即融新闻和评论为一体 特点——边述边评、述多于评、述是手段、评是目的类型——事件述评、社会述评、形势述评、人物述评

26.电视要素: a.画面(现场画面、资料画面、图表、图形、电脑动画)——展示事实、交代背景、提供论据b.同期声(人物访谈、现场音响、记者现场解说、议论)——介绍事实、参与议论、烘托气氛 c.画外音及演播室点评(画外解说与论述性语言、主持人演播室评点议论)——串联、过渡、解释、补充、评点、生发

d.屏幕文字(标题、字幕)——提示、说明、补充、强调、提炼、深化

27.《大公报》四不——不党、不私、不营、不卖

28.主笔制 胡适:《独立评论》 《观察》储安平 1946.9 上海 《湘江评论》毛泽东

标签:评论 新闻 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马少华 中国评论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