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评论 > 正文

说说孔子重教等:孔子尊师重教的名言

时间:2019-02-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说说孔子重教      命题人:王锡刚 点评人:闫会才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自“而立”之年,即以《诗》、《书》、《礼》、《乐》为教,更以他至伟人格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而示范为教。他开创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言府,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
  由于孔子在讲学中,所下的功夫已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使弟子感受到,老师呕心沥血的良苦用心。故弟子都发自内心的崇敬。他们追随、侍奉、保卫他,他们随他一起奔波行道,周游列国,备受艰辛与饥饿而毫无怨言。当有人诋毁孔子时,则正色以告其人“不自量”。当遇到危难时,则舍身护卫。他的许多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当今广大教育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对孔子重教,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以此为话题作文,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思路导引】
  “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这话告诉我们,感受或想法必须是自己的,也就是充满个性的。如果人云亦云,写出的自然是千篇一律的东西,哪还有谁欣赏?这就要求我们去读《论语》,去了解孔子。要求中也没有规定文体,这样完全可以在文体方面作些“手脚”,不一定非全要写成论文不可,“穿越时空式”、“书信式”、“日记式”,也都可以一用嘛!就是写成论文,也没必要板着面孔,完全可以像于丹一样穿插进一些当代的小故事来对孔子的思想加以阐释。
  
  说“儒”之“教” 盛?
  
  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历两千多年的兴衰沉浮,时至今日,“儒”已成为一种精神,“儒学”早已家喻户晓,而它的创始人孔子被尊为圣人。
   为何时隔两千多年,在历史文化中“儒学”仍能占据一席之地,而同时期百家争鸣中其他学派却日趋黯淡了呢?在我看来,“儒学”的辉煌至今靠的不止是学说本身的优越,还有孔子的重教,即广收门徒,普及思想。
  曹操有诗“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三徙教”指的是孟母三迁,而“过庭语”则是说孔子的儿子两次在庭院中走过。孔子都叫住并予以指教,一次叫他学诗,一次叫他学礼。对于教育的重施孔子可谓无微不至。相传孔子弟子三千,其中贤哲七十二人,这些人亦广收门徙,如此算来,信奉、推崇“儒学”的人实是不可计数,“儒家”自然也就长盛不衰了。
  各行各业都有尊崇的祖先。医生拜华佗,武人尊关公。教育业的鼻祖当数孔子了。《两小儿辩日》中孔子受小儿讥讽而不愠,且究自己之不足,当真有大教育家的风范。不论在品格上还是学术上,都称得上圣人。
   “儒家”经典有二三部。《论语》是记录孔子与弟子言行最直接也最亲切的书,最易显出孔子的为人和思想。也正是从那些启迪心智的言论中,我悟出了修身之方、学习之道、处世之礼。“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警示我珍惜时间,把握青春。“吾日三省吾身”教会我严于律已,注重修养。“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告诉我对待学问要有正确的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告诫我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近期,学校开展了拜读孔子、学习儒家文化的活动。我想,这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我们的素质,树立我们的品格。这需要的不是形式,而是要切实地注重内容。
  历史在变,历史上的一些事物也终将被淘汰。但历史需要历史地看,我想,历经了两千多年仍能流传下来的一定是精华,其中糟粕早已为世人所剔除。“儒学”在辉煌了两千多年后仍将熠熠生辉。
  指导老师王佳
  
  点评:百家争鸣中的其他学派都已日渐式微,只有儒学辉煌至今,原因何在?以此切入,有趣味,能够吸引读者。
  
  文化宿命 李晓慧
  
  孔子说:“朝闻道,夕可死矣。”早上知道了事物的奥妙,即便当晚死去也不遗憾。这种对闻道求知“虽百死其犹未悔”的执著,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气魄,感动着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这种对生命价值的坚守和珍爱,塑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
  孔子一生的政治追求是天下大同,恢复周礼;他认为最高的人生境界是“闻道”,欲闻道,须重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礼,非学无以通文、无以达道。教不在早晚,学无分老幼,闻道有先后,求道之心常在。现在有些“老年大学生”又何尝不是勤奋地在“求道”,于晚年探索梦想之道与生活之道,一些人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认为“不值得”、“浪费教育资源”等。我以为,这是一种肤浅的认识,对知识、真理的追求和热爱人人平等,他们也有追求梦想的权利!
  传统文化,也应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像老年大学生就在努力“闻道”,古人的文化是活生生的生命。要想成功改造它,必须尊重它合理的部分,就像医生给患者动手术一样,对身体的所有部分,必须尽量予以保留!一旦你没有彻底砸烂它的想法,你想的只是改良它,那你和这种活体文化就有了共同的语言,它想存活下去,势必不断寻找新的载体,而你就是它的载体!这不就统一了吗,你接受它,你继承它,你发扬它优秀的部分,你主宰了它,便甘心死去。我想,我要用更多的时间,去体会那种精神,那种奥妙,我不甘心死去。
  真理不仅仅被发现,还要加以理解与传播,所以需要大量的时间,一代再伟大、坚强、浩然、执着的圣人,也有其平凡、脆弱、纤细的一面,但圣人的人格成为“神格”,表明了,那些非凡的智慧,精练的语言,为后世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与震撼。我们必须耐心品味,取其珍贵之处。
  儒家思想,至今被推崇,我们复兴儒学,尊孔读经,是要还一个“衣蔽温袍”的孔孟呢?关键还是看我们自己,是否具备那种境界,还要加以深化理解了!
  指导老师暴俊民
  
  点评:联系老年大学生来谈,也就有了现实意义。写文章毕竟不是证明A+B=C啊。还有,就是联系老年大学生来谈,也就贯通了古今,能够使所阐述的孔子的思想变得深入浅出。
  
  论孔子的学习态度袁媛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吾有知乎哉?无之矣”。并发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叹,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地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在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上。
  孔子的学习态度及方法,并非仅仅只是用在求学之时,而是用以贯彻终身的。现代人大多数在学校毕业后有了工作,便很少再求学了。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了“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态度。现代人学习知识,往往由于虚荣心,无法放下自己的身份虚心学习,这在职场中屡见不鲜,许多管理层人士往往自满于自己的能力,而忽视放弃继续学习自我提升而最终被时代淘汰,孔子的这番话语,实可为他们的座右铭。读书学习成了许多人的谋生手段和实用工具,“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栗……”孔子早就不无痛惜地感慨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真正的学问应该是一种对天理和良心的叩问。孔子对于知识的学习态度,不只在于为了求仕成仁,而是活到老学到老,对真理的不断追求,他甚至发出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这种慨叹,足见孔子对追求知识真理的执著。
  乍看上述这些学习态度及方法,十分严格,压力重重,“任重而道远”,其实,孔子并不把学习看作是对自己的一种负担或压力,重点在于学者对学习所抱持的心态,正如他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明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在生活上能有所应用,应该是件让人很有成就感,很有满足感的愉悦事情。他自己本身更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此外,孔子认为只是立志向学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对学习有着正确的心态,还提出了三种学习态度之间的不同层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与其将学习当作是一种义务责任,还不如把它看作是你的兴趣而学习。现代人学习往往只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困难压力而气馁,其实只要调整好心态,学习其实可以不是艰辛疲劳的,而可以是孔子所说的――愉悦的,快乐的。得到了好的熏陶,可以三个月不知肉味,这足以看出孔子的全神贯注,可如果仅仅是全神贯注,恐怕孔子也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好学;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诚恳;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超越了常人的狭隘,常人总会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而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海纳百川,我辈望尘莫及。
  诚然,孔子的学说来自于与现代生活截然不同的社会背景,这使孔子学说在某种程度上难以适合现代人,例如孔子要求“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认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对重视物质生活的现代人而言,是很难企及的高尚情节。另外,关于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个性,也被后人看作是对中华民族思想有所限制的负面影响,由于“信而好古”,以至于孔子的许多学说纯粹沦为学习知识的一种辅助,这里面似乎没有包括“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大胆质疑态度。但令人遗憾的缺失往往在于许多人没有走的能力便妄想跑,甚至飞,结果是不求甚解,口出狂言。
  另外最为人所诟病的,乃在于“述而不作”。现代教育讲究的是创意思维,孔子学说里面,似乎仅仅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有余。其实,孔子提倡的学习必须“举一反三”正是要求不能死读书,而要善于独立思考,准确推断,这难道不是今天的教育应该大力提倡的吗?
  
  点评:标题中有“论”字,敢用“论”字需要勇气啊!如果不是对孔子的学习态度有一番研究,底气十足,又怎么敢用“论”呢?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时时和现代人相对比,一对比,孔子的高度也就凸显了出来。

标签:孔子 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