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评论 > 正文

从冯从吾先生说起 冯从吾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说到关中书院,先要说关中书院的创始人――冯从吾。   冯从吾(1556―1627)字仲好,号少墟,明长安人(今西安市)。万历十六年(1588)中举,翌年中进士,官至工部尚书。他尊承孔孟之道,通宋明理学,是明朝末年享誉全国的关中大儒和理学家,也是“关中学派”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居今看来,冯从吾首先是一位潜心学问、心地纯正的学者,其次才是位列庙堂的达官鸿吏。他性情耿直,为官清正,嫉恶如仇。他甚至不惜身家性命,指斥神宗皇帝朱翊钧沉溺酒色,荒疏朝政。“陛下每夕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左右一言稍违,辄毙杖下”(《明史?卷243?列传131冯从吾》),为此惹得龙颜大怒,传旨廷杖侍候。适逢太后寿辰,又有大学士赵志皋等竭力求情,方幸免于难。时间不长,便以病辞官归养长安故里,与学者萧茂才等于宝庆寺讲学著书,写成《疑思录》六卷。三年后再被起用,于河南长芦(今河北、山东交界地带),负责盐政。矢志报国的冯从吾仍然初衷不改,兴利除弊,整治税务,下重手打击不法商贾。无奈官商勾结,利害相关,再加上朝中旧怨,在里外构陷的环境下,他再次被罢官回归长安。
  这次归来后,冯从吾对当朝的冀望似已幻灭,“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他身居斗室,潜心学问,足不出户九年之久。在这其间,他除继续研阅《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外,精心梳理濂(周敦颐)、洛(程颢、程颐)、关(张载)、闽(朱熹)、王(王阳明)之学,尊宗探源,辨析异同,多有发明,间或去宝庆寺讲学。由于冯从吾官德声震朝野,学问精深过人,从学者门庭若市,小小寺院已不堪容纳,“关中书院”的前身――关中首善书院便应运而生,于宝庆寺东边另立门户,时值万历三十七年(1609),后来易名为关中书院。当时的书院建筑规模宏大,中间讲堂6间总名“允执堂”。“允执”一词,最早出自《论语?尧曰》:“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从语义学角度讲,这是一个倒装句。允者诚信也;执者执着不二之谓也;中者不偏不倚,是为中庸之道也。全句的意蕴在于,只有真诚信守儒家的中庸之道,帝王的统治就犹如岁时节气的更易那样自然而然,天经地义。关中书院取“允执”二字名堂,不仅寓意坚持儒家的中庸思想,更暗合关中之名。左右南屋4间,东西号房6间。讲堂后边有假山,“山峰耸翠”,宛如一小岳。讲堂前半亩方塘,竖亭于中,砌石为桥。书院门有两重,大门二楹,二门四楹,郡丞刘孟直所书“八景诗”以壮其观,学者王大智书隶体为书院门提名。
  明朝末年皇室腐败荒淫,疏于朝政,致使皇权旁落,皇帝成了宦官手中的玩偶。加之宫庭深深,皇帝短命,皇权更替频仍。当明神宗朱翊钧呜呼哀哉后,明光宗朱常洛即位,再授冯从吾廷尉等职,他坚辞不就。不久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再授冯从吾左都御史之职,召其进京。忧时愤世,兼济天下之心未泯的冯从吾,抱着“挽狂澜于既倒”的幻想,再次进京赴任。可惜“前度刘郎今又来”,面临的却是明王朝风雨飘摇,独木难支的现实,加之阉党魏忠贤一伙的夹击排挤,“只恨无才补苍天”的冯从吾,壮志难酬,带着内心诸多的无奈和隐痛,再次重操旧业,与邹元标、钟龙源等名流相约到北京城隍庙讲学,并创办首善书院。本想虽不受用于当朝,书卷余生,以期昭示后学,申明“治国平天下”之大义,以唤醒人臣志士之心,可最终逃不过阉党的政治迫害。首善书院被查封捣毁,讲学终废。冯从吾再次满怀愤懑和对朝政的失望,怆然西归长安。是时,年事已高的冯从吾,从此深居简出,著书立说。唯逢每月初一、十一、二十一日,定期讲学于关中书院。经历宦海浮沉,每每如履薄冰。可尽管冯从吾颇费苦心地畅明会讲内容:“勿及朝廷利害,边报差除,及官长贤否,政事得失;毋及各人家门私事与众人所作过失,及词讼请托等事、亵狎戏谑等语。其言当以纲常伦理为主,其书以《四书》、《五经》、《性理》、《通鉴》、《小学》、《近思录》为主。”试图逃避宦官政治的残害,但最终也未能逃出阉党魏忠贤的魔掌。把持朝政的阉党集团,借着镇压东林书院的余威,顺势诋毁并加罪关中书院。天启六年(1626),熹宗皇帝一道圣旨:“一切书院俱著拆毁”。时任陕西巡抚的乔应甲,倚仗魏忠贤的宠信,滥施淫威,于同年十二月将关中书院捣毁,并将儒家宗师孔子塑像“掷之城隅”。一代大儒面对如此奇耻大辱,人何以堪?!风烛残年的冯从吾羞愤交加,以绝食相抗争,终因年迈体弱,饮恨而逝,享年七十一岁。关中书院从此元气大伤。崇祯元年(1628),明毅宗朱由检即位后,朝野清算阉党魏忠贤党羽,酝酿为冯从吾昭雪平反。崇祯二年(1629),毅宗皇帝追任冯从吾光禄大夫、太子少保,谥“恭定”,同时下令修复关中书院。崇祯五年(1632),关中书院在冯从吾含冤去世六年后,再次修葺一新,并将冯从吾的牌位供奉于书院的师道中天阁内。
  明朝末年到清朝初年,战争频频,烽火连天,关中书院士子学人四散,在“战争的洗礼”中,关中书院一度成了官府囤积弹药的库房,几近废弛毁坏,败落不堪。一直到清朝康熙五年(1666),时任陕西巡抚贾汉复令西安知府叶承桃、长安知县黄家鼎在宝庆寺旁的小悉园重建关中书院。扩建了院址,增设东廊,作为讲学先生的寓所,并设西圃,作为学生的休憩之场所。在允执堂后又建“精一堂”五楹。何谓“精一”,取自被宋代儒统学者推尊为个人修养和治国最高准则的“十六字心传”,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代表形而下的诸种物欲,稍事放纵则危险从焉;“道心”代表着形而上的传统伦理道德准则,它在人的行为方式中发挥着微妙作用。只有精心慎察此二者之间的变化,从而使“道心”彰显,方能使“人心”听命于“道心”,达到“危者安,微者著”,合乎中庸之道所谓过犹不及的要求。“精一”者,省察“人心”,惟守“道心”,不二法门,是对书院弟子们修身养道的一种目标和期望。另外还建左右肋堂及两厢各五楹,并将书院大门由西向改为向南开,始建“关中书院”牌坊,使书院规模空前,一度成为督学使署。大约七年之后,康熙十二年(1673),总督鄂善复修关中书院。志不事清,终以倡明关学为己任的关中大儒李?(号二曲先生),经再三邀请,就聘主持关中书院。其登台讲学时,“德绅明贤,进士举贡,文学子衿之众,环阶席而侍,听者几千人”,连总督鄂善和陕西巡抚阿席熙也前来听讲。自冯从吾之后关中书院再度复兴,后来随着李?离开书院,关中书院复又日趋衰落。
  乾隆三十六年(1771),陕西巡抚毕沅到任后,认为关中书院关乎风习教化,下令对书院大加修整,并延请江宁进士戴祖启主持院务。戴祖启走马上任,整顿书院教务,加强教学管理,使书院学子盈门,再度兴盛。但好景不长,随着太平天国农民军、捻军与清军展开了军事相持阶段,长江南北战事连年。清朝统治者已无暇顾及文化教育事宜,关中书院又一次衰落。光绪七年(1881),时任陕西巡抚冯誉骥又一次下令整修关中书院,书院的功能有所恢复。数年之后,按察使黄彭年与布政使曾和联手,进一步整顿书院,使书院从人事管理到学生管理、图书资料建设等均得以加强,教学与学术声望显著提高。四十余年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关中书院因兴新学,创办“两级师范学堂”,再度修葺一新。院内房屋总计370余间,书院占地130多亩。旋即改建陕西师范大学堂,时为西北五省最高学府。民国初年改为省立师范学校,直到1949年解放。
  今天,当我们穿过书院门街口牌楼,来到书院门街中段北顾,“庭院深深深几许”。尽管在历史的变迁中几经衰荣,而关中书院有幸格局未变,三重院落依然,楼阁整齐。其间古树参差,现为西安师范学校所在地,依旧书声朗朗。总览其布局,头道门是白色石雕牌坊,正中“关中书院”四个隶书大字,古拙中似有汉代遗风。二道门是过廊洞,上有“尚法”、“崇文”刻字,下面有明代文人顾宪成为无锡东林书院所作的那幅著名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关中书院创立,到光绪九年(1903)易名为陕西第一师范大学堂为止,书院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明、清两个历史朝代,历时294载。数百年来,书院尽管屡遭劫难,但一代代名师高足薪火相传,青史留名,芳泽承续,极大地丰富了陕西乃至西北的人文历史。
  明代在关中书院讲学的除冯从吾外,后续的著名学者有:
  周淑远,名传诵,西安府人,万历进士。官至湖广左布政使,忠于职守,抗暴佑良,曾因“忤逆宦官苛捐杂税坑民”,被下大狱,是为直臣。晚年讲学关中书院,差不多与冯从吾齐名。著述有《西游漫言草》传世;
  龙遇奇,字才卿,江西吉安人。官至监察御史,以学识渊博,被士林推尊为“理学真儒”。在巡抚陕西时,曾被延聘讲学关中书院,听众云集,著有《圣学启关臆说》,冯从吾为其作序,赞许其著是“以性为宗”的“指南”;
  萧辉之,名耀,长安人。虽非进士出身,但于理学有专攻,受冯从吾荐聘讲学关中书院。其言行相顾,品操高古,生员甚为信服。可惜英年早逝,死时年方42岁。
  在诸多名师的指点教化下,明代由关中书院培养出来的高足大才,《明史》有传,名垂史册的有:
  焦渊博,字涵一,明万历进士,陕西三原人,官至御史。天启年间,对明庭“梃击”、“红丸”、“移官”三案据理疏辨,声震朝野;
  祝万龄,明万历进士,陕西咸宁人,累官保定知府。天启年间,因直斥阉党魏忠贤捣毁全国书院,被罢官。崇祯初,知黄州,曾讲学惠定书院,人称“关西夫子”。
  在有清一朝,关中书院更是名师迭连,高徒辈出。著名学者有:
  李?,字中孚,号二曲,陕西周至县人。“艰苦力学,无师自成”,为名满天下的大学者顾炎武所推崇。志不事清称臣,纵皇命有所不从,遗世独立。康熙十二年(1673),应陕西巡抚鄂善之聘讲学关中书院。力反口头圣贤,纸上道学;倡扬“明体适用”之学。著述有《二曲集》等;
  史复斋,名调,字自五,号复斋,陕西华阴县人。潜心经史,绝意仕进,重人品,辨义利,以悟道践行为要,隐居华岳云台观二十余载,授徒讲学,后被延聘讲学关中书院。其著述有《志学要言》、《镜古篇》、《语录》等;
  戴祖启,字效诚,别字东田,号未堂,安徽人。乾隆年间进士。学宗宋儒,笃志经籍,官至国子监学正。经陕西巡抚毕沅聘请,任关中书院主讲。著作有《尚书涉经》、《春秋测义》、《史记协议》等;
  孙酉峰,名景烈,字孟杨,陕西武功人。进士出身,授检讨,不久告归,以教书育人为务,先后主讲于明道、关中书院,以在关中书院讲学的时间最长,被誉为“当世无双”。其著作有《讲义课解》、《删定对山集》及《合阳县志》等;
  路德,字润生,别号鹭州,陕西周至终南镇人。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工诗文书画,因眼疾辞官告归。眼疾治愈,先后讲学于关中书院和三原宏道等书院,曾任关中书院山长。治学严谨,尤以讲授制举业而驰名。其著《柽华馆集》一书,不仅风行国内,当时朝鲜、安南、琉球和俄罗斯等邦国赴京朝贡者,亦争相求购,奉为至宝;
  柏景伟,字子俊,号忍庵,陕西长安人。咸丰五年(1855)举人,曾被左宗棠聘为随军参谋。后辞归故里,于终南山南五台竹林寺闭门读书,潜心经史。其学宗张横渠(载),以振兴关学为己任。受聘于味经和关中书院主讲。立人重立德,于经学之外,增设算学、时务、格物等新课程,为近代三秦造就了不少人才。
  名师出高徒。清代曾受业关中书院的知名学者更是不乏其人。他们是殿试魁首,清朝开国以后陕西第一个状元王杰(陕西韩城人);乾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的王零川(陕西临潼县人);嘉庆年间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鸦片战争时期,主战尸谏道光皇帝的名相王鼎(陕西蒲城人);道光年间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立身刚直的阎敬铭(陕西朝邑人);绝意仕进,有着“南康(有为)北刘(古愚)”之美誉,力主变法维新,教育救国的刘光贲(陕西咸阳人);同治年间进士,官至总理各国时务衙门大臣、军机大臣,执法如山,最终做了清廷崇洋媚外牺牲品的赵舒翘(陕西长安县人);光绪年间进士,维新派志士,被誉为“关学宗传”人物之一的宋伯鲁(陕西礼泉人);以及肄业关中书院,妇孺皆知,学问淹通,终生不务虚名,立身教育,驰名三秦的“牛才子”牛兆濂(陕西蓝田县人);关中书院肄业,承前启后,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陕西三原县人)等等。他们都是值得陕西人骄傲的历史代表人物。这些明、清精粹,均在当时当代,为弘扬关学的实学精神,躬身践行儒家义理,以及在个人修身致仕、事功治事方面做出了永垂史册的贡献。

标签: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