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情感 > 正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情感

时间:2017-05-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念奴娇赤壁怀古

刚才我所播放的歌曲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听到鼓角争鸣,看到血肉横飞,这样的场景,让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起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乱世。赤壁之战的惊心动魄,三国群雄的文韬武略,成为流传千古的悲壮史诗,引发无数英雄的向往。

“念奴娇”为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题目是“(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念奴娇赤壁怀古情感)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板书: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就是指长江,以大修饰江,突出滚滚长江,浩浩汤汤,给人一种气势磅礴之感。 “大江”同时暗指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浪”,实指波浪,虚指时光。孔子站在河边感叹“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就是感慨时光飞逝。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指时光冲刷了千古风流人物,也就是说千古风流人物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淘。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一起,形象地定出了历史的推进。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给了我们一个广阔的空间与时间的概念。多少英雄人物,多少英雄的故事,一个“淘”字,一下了如过电影般推到了我们的眼前。读到这样诗句,让我们的耳边似乎又响起了《三国演义》中的那首卷帘词。(一起背诵)“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可以这样说滚滚东流的江水已经超脱了物理意义上水的概念,它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千古”穿越时空,给人以深邃厚重的沧桑之感。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穿:寓动于静,写出了乱石高耸入云的动势。描摹出赤壁山势之险要高峻。(形状、动静)拍:动态感极强,水石相搏,仿佛能听到一阵一阵浪花击打岸边的声音,描摹出赤壁水势汹涌澎湃。(声音、视听)卷:动感十足。雪:突出浪花的颜色。卷起千堆雪,表现出惊涛拍岸、惊天动地、波澜壮阔的气势,给人展现出一幅雄奇壮丽的景象。(颜色、夸张、比喻)这三句运用夸张、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从形状、声音、颜色等多方面描写赤壁雄奇壮美、波澜壮阔的景象。面对如此景象,词人心中满是慷慨激昂的情感。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结论,也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人物又是一时俊杰。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情?于是便引出下面的抒情。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深刻含义在于: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很有作为。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英雄美人,相得益彰。三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策之妻,所以周瑜跟 孙权外托 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正是作者所没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小乔初嫁了:衬托出周瑜年轻英俊,风流倜傥,春风得意。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表现出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气定神闲。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刻画了周瑜从容沉着,指挥若定,潇洒从容的形象,表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的英雄人物中,作者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写作背景: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但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于是有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后被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一日,他漫步黄冈城外赤鼻矶,千里涛声在耳,赤壁旧垒在目,禁不住思接千古,将周瑜和自己相比。

苏轼对周瑜“赞扬”的同时慨叹自己。三国时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但只有周瑜符合作者的审美要求。火烧赤壁时,周瑜为都督,上得主公信任,下有群僚敬畏,雄姿英发,春风得意,年仅34岁,可谓婚姻美满、英俊潇洒、少年得志、功成名就。作者选取了周瑜的三个方面:“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见下方),“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把一个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在周瑜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同时也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而东坡当年47岁,华发早生。不但无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因而感慨万千。

真是造化弄人,当年的赤壁是周瑜建立赫赫战功的战场,眼前的赤壁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连的去处,相比之下,苏轼的内心涌起了情感的波涛,发出一声浩叹:“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抒发的是词人年岁将老、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感慨。

但作者没有被这种惆怅和失意所困住,他把它消解在了酒当中。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其实也就是他的一种人生态度。苏轼对比周瑜,这落差是极大的,更增添了他壮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他真的消极吗?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特别想得开,“人生如梦”,人生犹如梦一般,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洗涤荡尽了吗!那么又何必去执着呢。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他也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了。“人生如梦”,是早年颇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词人,在仕途失意,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后,对人生的一种感慨。苏轼是知道“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个道理的,所以在本词开篇就写道:“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千古风流人物的是非成败都转头皆空了,千古风流人物都消失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了,他在《赤壁赋》中写到曹操时也这样说:“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从这种感慨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的旷达洒脱。

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有变化的,由开始的激昂慷慨,到后来的惆怅失意,最后趋于平静。

苏轼对永恒的“江月”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在《赤壁赋》中还说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本词他也写到“一樽还酹江月”,江月见证了英雄人物的功绩,祭奠江月也可以看成词人对古人功绩的仰慕,词人依然渴望建功立业、具有积极进取的思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人旷达乐观的情怀。

①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本词的上片中,你认为作者看到了哪些赤壁景观?

明确:赤壁景观:大江 故垒 赤壁 乱石 惊涛 千堆雪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哪几个字用得非常妙,思考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点拨:这三句写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了它的雄奇壮丽,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点拨:这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磅礴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

一。(江水浩荡,巨浪翻腾,倚势挟风,一泻千里。这是一幅壮美的大江奔流图。“浪淘尽”三个字最妙,它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转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赞转到对人类社会杰出人物的歌颂。自然伟力所引起的心灵震憾同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羡慕叹惋妙合无垠地统一起来,给人以丰厚的意象美。)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

③下阕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提示: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正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词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这里寄寓着作者入世、出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貌似“出世”——清静无为、超脱凡尘的老庄思想,实质是“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张翼语)

(可结合苏轼的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来分析: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

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所以当苏

轼在时空交织的宏大背景上抒发人生感慨时,里面包含着多少幽愤和怅恨啊!)

苏轼毕竟是苏轼,看似消极的一句并非真的消极。词人也许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

篇二: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教学目标:理解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放《三国演义》片头曲

一. 走进作者:

1 作者简介

2 写作背景

二. 课文讲解

(1)听读课文

(2)基础积累

1、通假字:一尊还酹江月

2、古今异义:大江东去:古义:长江今义:流量较大的河流

3、词类活用: 羽扇纶巾:名词作动词,拿着羽扇,戴着纶巾人。 灰飞烟灭:名词作状语,像灰那样,像烟那样。

4、文言句式:

多情应笑我: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应笑我多情。

(3)品析鉴赏

1、整体把握这首词写了那几个内容:

大江赤壁,起兴点题

状写江山,思慕古人

缅怀周郎,建功立业

感伤身世,祭奠江月

课文讲析:上阕

上阕描绘波涛滚滚、雄奇壮阔的长江,点出这里曾是三国时周瑜战胜曹操的古战场,赞颂那一时引出的众多英雄豪杰。 下阕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遥想公瑾当年”到“樯橹灰飞烟灭”)描写周瑜的形象。 第二层(从“故国神游”到“一樽还酹江月”)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感慨。

2、设疑:古人常常在诗词中借景抒情,那么在这首词中写了什么样的景,抒发了怎样的情,在景与情之中又写了什么人呢?

(3)朗读全词说出你的理解。(同学朗读)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景物描写

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衬托了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2 作者为什么单怀周瑜

周瑜苏轼

年龄: 34 46

婚姻:美女相伴屡遭不幸

外表: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都督团练副使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就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赤壁的主要角色是周瑜,

3、词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被排挤,不得志,仕途不平,大志难以实现

4、如何理解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就把这杯酒敬给千古不变的江月吧。作者能迅速的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也是他情感激越、豪迈之情的体现。

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豪放激情,三唯一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情的主旨所在。

三、熟读背诵

板书设计

写景:赤壁奇景 穿 山势险峻 气势

拍 巨浪惊险 声音

大江气势 卷 江水汹涌 色彩

咏史:怀周瑜年轻得意、英俊潇洒、儒将风度、非凡胆略 抒情:叹自己人生如梦 壮志未酬

篇三:念奴娇赤壁怀古(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2、理解宾主互衬,虚实相衬的写作特点;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词的语言美,思想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2、难点:苏轼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时教:一课时。 教学课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发《东破突围》给学生)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解题 1、以提问方式复习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2、关于豪放派词 豪放派对婉约派而言。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3、 让学生介绍写作背景 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1079年,他突遭逮捕,审讯,这是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他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总之,苏轼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斗争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三、整体感知 1、 指导朗读,疏通文字。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2、 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板书) 上阕:(赤壁)(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伤今) 所忆:(周郎)雄姿英发所慨: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人生如梦 四、词句鉴赏 ①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②思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先写江岸,后写江水。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③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④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明确:a、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团练副使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b、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c、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⑤思考: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明确: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插写小乔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五、探究思考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

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难道算是消极吗?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想想人生也就犹如一场梦,“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这就是“消极”,那么,我想说,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六、品读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⑴烘托: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词中“千古风流人物”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主要地位。 ⑵映衬:映衬是烘托的特殊形式,一方面“以乙托甲”,一方面“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①实景与虚景映衬。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是实,作者想象的战争情景是虚,二者互相衬托。②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嫌出作者的壮志未酬。 七、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1、要有壮阔景 2、要写英雄事 3、要表功业志 4、要抒苍凉的情 八、拓展训练 上网浏览:按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上网查找和品读有关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 九、布置作业 ①比较阅读:将《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柳永《雨霖铃》作比较,重点从“情景、事情、情感”三方面去展开。 ②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 板书设计: (板书) 上阕:(赤壁)(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伤今) 所忆:(周郎)雄姿英发所慨: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人生如梦

标签:赤壁 怀古 情感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