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情感 > 正文

小学低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几点浅见_综合实践活动课一等奖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内容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丰富的、大量的、直接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突破时间和空间对孩子们的束缚,受到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无法代替的。因此,结合教材内容,着眼于一个“活”字,贯穿一个“趣”字,突出一个“动”字,必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低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 浅见
  
   综合实践活动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实践。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亲身经历,是综合实践活动区别于其它各类课程的根本特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尤为重要。那么,小学低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究竟采取何种形式开展教学呢?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着眼一个“活”字,培养学生浓厚兴趣
   (一)要结合认知特点,灵活选择主题。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刚刚接触到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独立面对困难的信心不强,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所限,对活动的预见性较差,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立足于儿童的生活实际,灵活地帮助学生选择与自己能力相当的主题,领着学生走向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去指导、去帮助、去诱发学生新的发现,新的开掘。
   (二)要引导体验社会,活动多姿多彩。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通过郊游、远足等活动,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通过洗衣服、做饭等生活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获得轻松参加实践的体验和经验,使他们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教会学生关爱大自然,关心生存环境;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活动小组、兴趣小组等养成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三)要针对不同学生,评价灵活多样。低年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既新奇又陌生,由于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不同的学生面对课题,认知的结果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评价时要因人而异,要做一个鼓励者、支持者、帮助者,使学生在不断的试误、判断、失败与成功中积累经验与教训,最终学会学习。
   二、贯穿一个“趣”字,激发学生浓厚兴趣
   在低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要始终贯穿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游戏是儿童自由表现最明显的形式,是儿童最纯洁和纯精神上的产物。根据低年级年龄特点,小学低年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应以游戏为主,让学生在玩中学,寓学于玩、玩中求知。内容要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突出活动性,体现趣味性。
   三、突出一个“动”字,让综合实践贴近生活
   (一)是选好主题,让学生“心动”。 儿童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事物,探究具体事物的本能与需要,利用这种需要,在课程教学中想方设法增加学生观察的内容,在观察的基础上使学生有所发现。当儿童对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进,就会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事物,发现事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范围越小越好,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蠢蠢欲动”,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
   (二)是亲身实践,让学生“手动”。动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他们乐于动手,在动手的过程中又勤于动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被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起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动手,有可能展示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花儿,对花儿的好奇,老师因势利导引出《我喜欢百合花》这一活动主题。让学生通过在当地的一个花卉大棚看花和上网查有关花的资料,让他们充分感知、了解各种各样的花儿时,再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自种种花、画画花、写写观察日记等方式来了解有关花的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断地建构自我的整个精神世界,发展实践能力。
   (三)是回归社会,让学生“行动”。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囿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会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因地制宜,因“效”制宜。要通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获得发展。

标签:浅见 几点 活动课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