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情感 > 正文

天净沙秋情感

时间:2017-04-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天净沙秋3

《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体会曲中“孤村” “飞鸿”、“青山”等意象所描绘出的秋日萧瑟与明朗的意境。

2. 理解“一点飞鸿影下”前后作者视角的转换而展现的不同秋景,感受作者厌恶官场、寄情山水,在孤寂中享受美景的乐观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曲中“孤村” “飞鸿”、“青山”等意象所描绘出的秋日萧瑟与明朗的意境。

难点:理解“一点飞鸿影下”前后作者视角的转换而展现的不同秋景,感受作者厌恶官场、寄情山水,在孤寂中享受美景的乐观态度。

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激发秋天之感

同学们,你能回忆起有关秋天的诗词吗?试着说一说作者在其中流露出的情感。

预设:《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山流。)。

面对秋天,文人们真是感慨万千。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元曲四大名家之一的白朴笔下的秋景和秋意。

(板书:天净沙·秋)请同学们大声读课题。 其中“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是这首曲的题目。

二、多样朗读,感受韵律

1.学生散读,要求读准字音,停顿处理得当。

2.抽学生读,其他学生点评。

3.布置齐读。

三、借助意象,感悟意境

1. 作者通过哪些关键的景物描绘了怎样的秋景?

明确:梳理文章内容;明确“鸿雁”是从孤寂萧瑟的环境中飞到明丽美好的环境中。

遥看天际那一抹红霞,一座村庄孤独的坐落在夕阳下。

那轻淡的烟雾下,有一个干枯的老树,因天寒归巢乌鸦栖息在上面。 一只鸿雁从远处掠过,飞向那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中。

2.“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作者所描绘的秋天之景,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鸿雁”暗喻作者;结合背景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厌恶官场,向往隐居。

小结:白朴俨然就是文中的那只“鸿雁”,厌恶元朝的官场,渴望飞向那一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在那样美好世界里隐居。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四、推展阅读,感悟写法

在白朴拒绝为官,寄情山水的岁月中,以“天净沙”为曲牌名写了“春夏秋冬”一系列小令,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天净沙?春》,结合我们这节课所学,讨论下在写作手法上值得借鉴之处。

天净沙·春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明确:1.动静结合;2.对比;3.选取能够代表季节的典型景色;4.寄情于景。

五、小结归纳,作业布置

1.请学生小结这节课所学。

明确:作者通过描写秋天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在动静结合、萧瑟低沉与明朗艳丽的对比中,表现力白朴对于官场的厌恶和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2.作业(二选一):

?将这首散曲改写为一篇写景的散文(300字左右);

?借鉴《天净沙·秋》和《天净沙·春》的词牌特点,写一首描写“春夏秋冬”四季之一的散曲。

六、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

元 白朴

孤寂萧瑟 厌恶官场

飞 鸿

明丽斑斓热爱隐居

篇二: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 教学设计

1、阅读背诵《天净沙·秋》

2、借助注释,图画,准确了解元曲的内容,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3、拓展阅读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2、比较两首元曲的区别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私语》导入

1、我们先来欣赏一段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私语》,请同学们用心听,用心感受。从音乐,画面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秋天美丽的景色、多姿多彩的颜色)

2、你能回忆起有关秋天的诗句吗?试着说一说

(出示大屏幕):有关秋天的诗句

3、板书课题《天净沙·秋》(元)白朴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介绍作者: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

他先后经历了金和南宋的灭亡,后在蒙古的统治下,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早年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疮痍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

三、介绍元曲:

1、到了元代,曲又非常流行。(板书:元曲)今天学习一首元曲——《天净沙·秋》。读文章要先读好题目,“天净沙”是这首曲的什么?“秋”呢?从单单一个“秋”字,你知道了些什么?(秋季,秋景。)

2、读读这首元曲,多读几遍。读通,读顺,读出曲的节奏美。

3、指名读,随机点评。

4、借助注释,仔细读读这首曲子,思考:这首曲写的是秋天什么时候的景色?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秋天傍晚,夕阳西下的时候;从“落日、残霞、轻烟”可以看出。)

5、孤村与轻烟,落日与残霞,老树与寒鸦,读完后,你觉得秋天傍晚的景色是怎样的?(凄凉、冷清、孤寂??)

如果你看到了,你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村子太孤寂安静了;大发感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看到饱经沧桑、毫无生机与活力的老树,听到寒鸦鸣叫,真是凄凉。) 6?太阳渐渐西沉,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那么的孤寂,那么的落寞,拖出长长的影子。炊烟淡淡飘起,几只乌鸦栖止在偻佝的老树上,时不时发出几声令人心寒的啼叫。

(1)、作者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萧瑟冷清的秋景图)

(2)、我们应该怎么朗读,语气语调要低沉,缓慢

7、第三句写的是什么?

(1)、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

(2)、映着夕阳的余晖,一个黑色的雁影,在天幕中疾习而下。

鸿雁有什么有什么特点?

(一点:说明远,高;影下:说明速度快。)从大雁的这些特点你体会到了什么?(大雁在振翅高飞,大雁的动感美等。这就是冷清之境中的秋的“活力”。)

语速要稍微加快,显示出大雁飞行的速度之快,表转折

8、最后两句,作者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颜色)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绚丽多姿、五彩缤纷、色彩斑斓??这就是秋的绚丽多姿。)

9、过渡:顺着它远远望去,远山青翠、溪水清澈;再往近处看,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在作者眼中,秋是孤寂、凄凉的,又是充满活力的,更是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

10、练习读好。前两句读出凄凉、冷清、孤寂的感觉,声音要轻、缓。第三句要读出作者看到飞鸿打破凄凉、冷清、孤寂后的惊喜,读出飞鸿速度之疾,之快。最后两句要向人们展示一个五彩绚丽的世界,声音略快略高。

11、文因情而生。(板书)白朴的大半生在做官,他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于是选择了离开。归隐山林或许是冷清的,这是孤寂的人生;但能在寂寞中振翅高飞,这是奋斗的有追求的人生;在经历孤寂、奋斗以后,你便会拥有秋天般多彩多姿、绚烂迷人的人生。作者就是通过这首曲来表达这样的心境的。

12、配乐朗读。人们说,诗歌就是音乐,音乐就是诗歌。两者的共同点就是节奏美,音韵美。(男生读

女生读,教师读。)

四、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

天净沙秋情感

“秋思之祖”

1、总结学法:要读熟,读出节奏美,韵律美。

2、指名读,适时指导。

3、请同学们仔细默读《天净沙·秋思》,用你的一双慧眼发现它与《天净沙·秋》 有那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曲牌相同,作者朝代相同,都写了秋季、秋景,都写了老树、乌鸦,写了夕阳西下傍晚时的景色,景色都有令人凄凉的感觉。

不同点:题目不同,作者不同,景色也有不同,表达的情感不同。

4、这首曲写了夕阳西下时作者的所见,所思,所闻。夕阳西下,是什么时候?

夕阳西下,是鸟雀归巢的时候,看着眼前的“枯藤老树昏鸦”,内心无比悲凉,因为——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是人们顺着弯弯的小桥,沿着潺潺的流水回到温馨的家的时候,家里有白发苍苍的父亲,正在缝补衣服的慈母,有活泼可爱的孩子,有勤劳贤惠的妻子??可看着眼前这无比温馨的家的画面,令人倍感悲伤,我也有一个温馨的家,可是,此时却——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陪伴作者的只有寒冷的秋风、一匹骨瘦嶙峋瘦的老马,还有这条漫长的不知尽头的古道。因为——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你因何肝肠寸断?(因在他乡,有家难归,因此情此景此地,因浓浓的思乡情。)

5、集体配乐朗读。

6、配乐口头改写。

夕阳西下,在这条漫长的不知尽头的古道上,慢慢走来一个人,只见他蓬头垢面,面容憔悴,一脸的沧桑。陪伴他的是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凛冽的寒风卷着黄沙,打在脸上,卷起他枯黄的长发。眼前,“枯藤老树昏鸦”,令人倍感凄凉,“小桥流水人家”让人无限羡慕,让游子不由地想起家乡那弯弯的小桥、潺潺的流水、温馨的家园;想起了年迈的父亲,白发苍苍的母亲,活泼可爱的孩子,以及勤劳贤惠的妻子???夕阳西下,正是鸟儿归巢,羊儿归圈,人儿回家的时候。想想自己,今夜又要栖居何处?看到此情此景,游子不由地吟诵出一首曲来——

(师生配乐同诵《天净沙·秋思》)

7、我们写文章要注意对环境、景物的描写,用景来衬托心情。我们也要

九、对秋思的改编,现代诗

改编的现代诗

小桥流水已带走多少承诺与牵挂,

秋叶落尽你会不会期待一抹晚霞。

疲惫的身影牵着思绪长大,

历尽沧桑总是听不够羌笛琵琶。

千年古道已留下多少足迹与年华,

倦鸟归处你会不会想起以前的家。

遥远的伤愁已随西风飘进了神话,

何必再为那残缺的梦肠断天涯。

如果还想追问一句由衷的回答,

就让我在老树下为你守侯到夕阳西下。

作业布置:

根据《天净沙·秋》写一首诗或者写景散文

篇三:天净沙秋评课

《天净沙 秋》评课

《天净沙·秋》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一首写景散曲,作者通过撷取十二种景物,描绘出一幅景色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是一首描写当时社会的抒情曲。写出了诗人由冷寂惆怅之感到开朗希望的情怀。从学习角度,这首散曲,创作年代久远,小学生很难理解。根据小学生喜读、好背、记忆力强、想象丰富的特点。本课教学老师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引导学生想象理解,使学生把抽象变具象,由静止变灵动,把本首散曲教的有声有色。

一、导入自然流畅

本课教师,上课一开始,就指明本文散曲题材。介绍作者白朴,并带领学生了解散曲的特点。让学生在了解特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体情悟情,去接受诗句中蕴含的情感信息,去贴近诗 人的情感,努力找到情感的生发点、契合点,使教师、诗人、学生的情感在同一水平线上共振。

二、注重读中学

学生因对散曲不甚了解,教师根据散曲的特点,有目的,有层次的读。第一层,正确流利的读,老师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的读,字字读准,句句读顺,从整体把握全文。第二层,范读,练读,个别读,合作读,感受节奏和音韵。第三层,捉关键词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说画面,读体验。学生交流不同的情感体验,用画面、用音韵把学生带入这首诗情境当中,达到了情与景的交融。

三、注重联想与想象

在学生充分读完课文以后,教师配乐,师范读,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自然想象头脑中浮现的画面。学生在场景的描述和想象中和曲子融为一体。在语文学习中,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喜诗人所喜、爱诗人所爱,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总之,以朗读、感悟教学,回味悠长。真真正正起到了学生与文本的情感桥梁的作用,教者悟出了文本的情,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融入了文本,融入了词所描绘的意境。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标签:情感 天净沙 天净沙秋表达情感 天净沙夏诗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