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情感 > 正文

藏族舞蹈情感

时间:2017-04-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藏族舞蹈

舞蹈的种类:

1. 古典舞(形、神、劲、律)

2. 民间舞蹈(多为载舞的集体舞,舞蹈动作千姿百态,各具民族及地方特

色)

3. 现代舞蹈(它以夸张地球吸引力、重心向下为主)

4.

藏族舞蹈情感

当代舞蹈(主要指广泛吸收而又不拘一格地运用中国传统舞蹈素材和外

来艺术素材进行的创作和表演)

5. 芭蕾舞(以拉长、向上的感觉)

中国民间舞的特点:

中国每个民族的民族舞虽然各不相同,但各民族舞蹈都是通过舞蹈来反映它们本民族不同程度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居住环境、经济基础等文化现象。

藏族舞蹈简介:

藏族是一个拥有400多万人口的民族。藏族人民主要生活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中,藏族人民创造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艺术。它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稳重、矫健、松弛柔美。如四川巴塘地区的弦子舞,它以优美、柔颤、富有歌唱性著称;青海的“依”(即弦子舞)却以低缓沉稳为特点;而牧区的“卓” (锅庄)与农区的“果卓”(锅庄)又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前者奔放豪迈、骠悍粗犷,后者稳沉而豪爽。在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舞蹈风格上,它们存在差异,但它们却是同一文化的产物,具有同一文化的精神与气质,舞蹈也有其一致的规律性。在藏族舞蹈中通常用跳、颤、跺、踏、撩长袖,旋转等一些大幅度的舞蹈动作来表达激动人心的场面和情感,上身的前倾、后仰、手臂动作的摊开,延伸,都具有表现意义。

体态动律特点分析:

由于藏族分布在五个省区,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周边文化的影响,但其心理素质和历史渊源而言则是完全相同一致的。因此,在舞蹈风格和动律特色上具有它们的统一性。

体态特征:

藏族民间舞蹈是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融合而成的,所以,藏族舞蹈独特的体态是:重心偏前,身体微前送或90°前俯。藏族民间舞蹈体态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一顺边”指的是舞蹈者以腰部为主力、手和脚同出一侧所形成的“一顺边”舞蹈动律。

藏族女性的体态特征:含胸、垂肩,体前倾,重心微移至前脚掌,背部向上延伸至头顶,下颚微含,胯部上提,切无踏腰。

动律特征:藏族舞蹈在动律上有一个共同特征:

1.膝部连续不断或快而小有弹性的颤动。

2.膝部连绵柔韧的屈伸。

连续不断的颤动或屈伸在步伐上形成重心移动,带动了松弛的上肢运动,是藏族的手臂动作大都是附随而动,不管是屈伸还是颤动都要求膝关节保持松弛状态。既要有柔韧性还要有弹性。上身动作绝对不要主动,而是以膝关节保持相适应动作的动律特点。以教材中的堆谐和谐表现最为突出。如:堆谐的第一基本步、嘀嗒步,谐的平步、靠步、拖步是典型性动律动作。

手形、手位:

1.手形: a.长袖状态; 五指自然延伸。

b.抓握袖状态;五指握空心拳。

2.手位:体旁前、后手

a.双臂手b.双臂后c.正一前一后 d.侧一前一后

3.体前交叉手:双手体前交叉,手心向里。

4.摊盖手:双手旁抬于右侧,右手手心向上,左手手心向下。

5.扬手:双手或单手至斜上方。手心向上。

舞姿:

1. 行礼:双臂礼;左脚重心微屈膝,右腿于右前勾脚点地,身体前俯,双扬手。

单臂礼;左脚重心,右脚前点,双膝微屈,右臂屈肘前抬,左手手背托右肘,身体微前俯。

2.扶跨式:站自然位,双手手掌腕根部扶于胯上,手指自然贴胯。

3.单臂袖:a.扶胯单臂袖;左手扶胯式,右平开手小臂上折90度,指尖冲上。 b.平开单臂袖;左手开手(平开手可稍高或稍低),右手单臂袖。

4.踏步单臂袖:右后踏步,双膝屈,右手单臂袖,左手于斜下方。

5.孔雀吃水:

a.悠步吃水;右屈膝前抬腿,左手于后斜上方,右手于前斜下方,双手成一条斜线。

b.悠步戏水;右脚重心,左腿经旁点前吸向前伸出20度,膝微曲、外开、左手于斜下方,右上撩手,身体左转向八点。

c.孔雀开屏;左后踏步深蹲,双平开手手心向下微后背,身体前俯。 基本动作:

1.下肢动律;屈伸,站自然位,双膝长伸短屈,连绵不断,重拍向下。

2.颤;双颤(颤膝),站自然位,双膝松弛,富有弹性的轻微颤动,每拍颤两下,重拍向下。

动作一:上步倒重心,双手胸前划圆,整个动作膝盖保持屈伸,舞姿要准确。 藏族舞蹈要从心里去体会,不同于别的民族,在整个做动作的过程当中,都是以沉,特别注意下身动律的幅度大小。

篇二:藏族舞蹈的特点

藏族舞蹈的特点

舞蹈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 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几千年来,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勤劳聪慧的藏族先民们,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风云变换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老歌舞艺术和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宗教舞蹈。这些争芳吐艳、千姿百态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犹如夜空闪烁的繁星,遍布在幅员辽阔的万里高原上,它是藏民族历史的见证和活化石,它向世人展示出雪域高原人独特的风采。

谈到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历史上是如何看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艺术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在藏族传统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即工艺学),这就表明舞蹈艺术在理论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围之内,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论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西藏历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不仅配有文字记录的“舞谱”,还用“线”记录着“舞曲”;“卡尔”舞蹈的音乐“藏文古谱”流传至今。在古代藏族民间歌谣中传唱着众多的有关“说舞蹈”方面的歌谣。在众多的舞蹈论述中,关于什么是舞蹈、形体运用以及“舞蹈艺技九”等舞蹈理论是古代论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是舞蹈理论部分。藏文古籍中关于“舞蹈的各种动作姿态是人体塑造的精彩工艺”。正是这一活生生的“工艺”,表现着当时当地人的思想感情。由于每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不同地区舞蹈,动作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存在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正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

“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之为?美感?”。其中包含了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

藏族舞蹈有其共性的审美特征,但由于人们居住的地理气候差异、方言差异、服饰差异、宗教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藏族舞蹈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众多民族民间舞蹈;有专供上层社会享用的卡尔舞蹈;也有专为宗教仪式服务的羌姆舞,以及众多门派的藏戏舞蹈。以上舞种虽然表现形式和手法各不相同,但舞蹈的基本身韵、动作、姿态和技巧却很相近,音乐的基本曲式结构和节奏曲风比较相仿;在服饰方面除宽、肥、瘦及色彩的区别外,样式也基本相同;以圆圈舞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韵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学特征的“根”,是相对稳定的审美感受的共同反映。在藏族歌谣中唱到要跳舞“就要跳天空无边无际舞”,“高山不可动摇的舞”跳起来的“卓舞的节奏快如夜空的闪电”。前藏人的舞蹈,活泼有力、热情典雅、柔和敏捷,具有浓厚的纯农区和城镇市民特色;后藏人的舞蹈,奔放潇洒,步伐灵巧多变,充分体现着西部高寒人的性格特征;阿里地区的舞蹈,有着典雅稳健的舞步,优美自如,充分体现着古象雄文化的韵味;而藏东康巴人的舞蹈,威武粗犷、豪放潇洒,充分展现着康巴人的气质特征。

可以在《中国歌谣集——西藏卷“打开歌门”》的章节中发现一些有关的阐述。比如:林芝地区果偕“祝歌舞者门面三层高”中唱到:

胸部是锅庄的仓库,今日要打开仓库门;胳膊是卓舞的翅膀,今日我要炫耀翼力; 腰部是歌舞摇摆处,今日我要放松放松;膝盖是锅庄的风轮,今日我要转动转动; 双脚是锅庄的滚球,今日我要滚一滚它。

藏文古籍对舞蹈者的形态要求有:

上身动作像雄师,腰间动作要妖娆。四肢关节要灵巧,肌腱活动要松弛。

全身姿态要柔软,表演表情要傲慢。举止要像流水缓步,膝窝曲节要颤动。

脚步脚尖要灵活,普遍要求英姿雄壮。……

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膝、脚、腰、胸、手、肩、头、眼的统一配合及统一运用。众多藏族古老民歌中关于具体形体要求的歌词和古籍的理论如此一致,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对舞蹈者形态、舞姿的共同审美感受。上述关于舞蹈形态的要求不是空泛的,脱离实际的,而是至今保留在众多的藏族舞蹈中,如“热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谐”、贡布“箭舞”等舞蹈中,男子舞者的上身动作非常讲究,不论手持道具与否,其“上身动作像雄狮”威武雄壮,极富有高原人彪形壮汉的气质,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恶环境的信念,而女子舞的上身动作则含蓄典雅,给人以健康和优美的感觉。与此同时,“果卓”、“果谐”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动作稍向前俯,这不是表现背东西的舞蹈,这一现象除了与服装的肥厚、装饰物等有关外,从舞蹈学角度分析,向前微俯与动作的大小、强弱、高低对比等关系密切。 综上所述,藏族舞蹈所具有的美学特征,是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也是藏民族的舞蹈风格及特点形成的根基。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是继承优秀藏族舞蹈艺术,发展符合民族审美情趣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藏民族舞蹈不仅是西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表达民族思想情感最有力的“形象语言”。

正如藏文古籍所指“歌舞剧(戏)是:往事如同语言一样,用形态表达各种语言的歌舞剧,它主要*舞蹈者手、头的各种变化,如卷羊毛时手的动作反复多次后形成优美、迷人的舞”,可见,双手的动作在藏族舞蹈中尤为重要。从对双手的基本要求看,除灵活多变外,手势还 要如同“莲花印”,即双手要像盛开的莲花瓣,要有层次地旋转,在旋转中产生优美的想象。我们在观看藏族不同风格的舞蹈时,会发现其双手的动作是非常丰富并极富活力。双手动作在藏舞包括藏戏舞蹈中已经演化成千姿百态的舞蹈语汇,如藏戏舞蹈中的手势与戏剧语汇 融为一体,成为藏戏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同样,在羌姆舞蹈中不少舞全*手势动作来展示内容;热巴舞中的“颤肩舞”;果谐中的双手前后甩动和胸前划摆,至于“手镯舞”中海螺手镯舞的手势动作就更加丰富。藏戏舞和羌姆舞中很多手势动作直接反映生活,随着剧情、节奏的变化,手势动作也跟着变化,双手始终随舞蹈内容的变化而舞动,并为升华为具体情感需要而创新、发展,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审美特征。

民谣和古籍中还提到“双脚是锅庄的滚球”、“双脚是舞轮”,“脚下没有刺”、“脚步脚尖要灵活”等,脚是舞蹈跳动、踏节的关键。要求舞者的脚像“轮子”、“滚球”般灵活多变,如果说手势动作是“噶尔”歌舞,脚部动作则是“卓”舞蹈,手舞足蹈就形成了舞蹈。舞蹈时要如同“脚下无刺”,踏着强有力的节奏舞起来。藏族舞蹈的双脚动作灵活轻巧,节奏鲜明,脚步热烈而整齐,如踢踏舞步活泼、清爽,踏出的节奏热烈、坚强有力而轻重分明;果谐舞步是典型的集体舞步,舞蹈充满了劳动气息,在粗犷昂扬的歌声中步伐整齐而富有生命力;昌都果卓的“亚巴舞”步,虽没有音乐,但音乐产生在双脚有力的跺踏声中,一种振天的声响回荡在舞场上空。此外,民谣和古籍中还谈到头部动作,“头是舞的摇晃处”,“做右手势动作和向右行进时头向左看,左动作要反姿,做下面动作时向前看”。从中不难看出不少藏舞的规范程度和形体和谐运用的美学特征。藏舞中的头部动作也是非常丰富的,有绕头舞、甩头鞭舞、前后甩动舞、左右甩动舞等,这些都是舞蹈内容与形体变化紧密结合具有独特头部动作的舞蹈。

舞蹈者的全身要求在民谣和古籍中的论述也较多,如女性“全身姿态要柔软”、“体态轻捷如身上无肉,舞姿柔软如腰上无骨,从背影看好像没有臀部,从前面看好像无腹肚”,男性“普遍要求英姿雄壮”。这些形体要求在当时可能属于理想化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审美愿望符合舞蹈艺术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先人们讲究匀称的美学思想。形体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工具,那么怎样的形体才算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要求。在藏文古籍和歌谣中反映出来的舞者的形体要求就体现着藏民族的审美意识,同样也是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之

一。另外,用“比喻”的手法来创作舞蹈也是藏族舞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藏文舞谱”有一条用“比喻"的方法创造舞姿的论述,认为用“比喻”的方法可以丰富人的想象,从而产生新的联想,如“雄狮抖搂绿鬃在火中燃烧”,“大鹏展翅飞翔”。…… ……目前藏族舞蹈中动作名称沿用动物姿态的比较多,但完全模仿动物姿态而保留的比较少,这是因为动作向更加舞蹈化方面发展的原故。总之,“比喻”的手法丰富了藏族的舞蹈,从而形成了丰富多采的藏族舞蹈语言。

“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成的审美标准。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篇三:浅谈对藏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对藏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藏族寺庙舞蹈——“羌姆”,是宗教意识与舞蹈艺术结合的产物,是一种被蒙上神秘色彩的艺术形态,也是藏族舞蹈艺术的精髓所在。它作为藏民族文化不可割裂的重要组成部份,在藏族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有着深刻的影响。

作为藏传佛教文化的寺庙舞蹈,既然它滋生于宗教文化这块土壤,它必然以服务宗教为其宗旨,由于它是一种生动的、富有想象的可感艺术形象,宗教才利用它“来象征、暗示、说明抽象的神理,来感受、观照,领悟‘不可见知’的神性”。①也因此它才成为藏区各寺庙传播教义的重要载体;成为宣传宗教思想的重要工具。

藏族几乎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千百年的熏染,千百年的沉淀,宗教精神在民众的世界观里打上了鲜明的印记,宗教也在其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全民信教的民族特性,是宗教文化得以生存、发展的坚实的社会基础,同时,藏区那政教合一的特定社会形态,又决定了它在藏族社会生活中的崇高地位。作为宗教文化组成部分的寺庙舞蹈,宗教所具有的社会地位也正是它所具有的位置所在,加之它具有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是用图象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②的特殊功能和重要作用,使之进一步奠定了它在藏族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价值和崇高地位。

应该看到,藏民族不仅有着全民信教的民族共同心态,同时又是一个酷爱歌舞的民族。早在远古时期,藏族先民就借助舞蹈来表达一种超自然的意志,他们“携手踏脚围圆圈,垒寨歌舞图共存。”在崇拜自然神和先祖神灵的原始宗教阶段,那些苯教徒摇鼓作声,装神弄鬼的舞蹈,就是沟通神的意志和人的愿望的一种祭祀活动。正因为原始笨教的这些祭祀舞蹈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尔后的佛笨之争和绋教西藏化的过程中,佛教徒才将它注入了佛教的内容,为“调伏恶鬼”而创造了驱鬼逐邪,弘扬佛法的寺庙舞蹈,成为藏传佛教各寺庙佛事活动的重要仪式。

藏族寺庙的佛事活动与寺庙舞蹈活动是紧密相连的,其功利目的也相当鲜明。人们不同的祈望和要求,虽然都是通过仪式中喇嘛们念诵经文予以表现的,然而舞蹈的特有传递功能则是以不同的舞段渲染了佛事内容的思想,表达了宗教意图的情感,并且能为民众所意会、所感悟。因为这些祭祀内容直接反映了藏族民众美好的心愿与崇高的理想,这种以民众实用心理为其功利目的的祭祀舞蹈,才使藏传佛教思想倾注于民众的心灵,潜移默化于民众的思想感情之中;也因此增强了

标签:藏族 舞蹈 情感 藏族舞蹈表达情感 藏族舞蹈卓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