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求职信 > 正文

勤政清明复清明意思 [清明复清明]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没有认识李清明之前,就听说了他很多的故事。    故事一:有一年,他带着一个工程队上到了位于云南、贵州、四川交界的乌蒙山顶施工。他们做的工程是通信光缆,属于保密性质的。做这种工程在有些地方难免要占用良田,迁移坟岗,影响水源,当然就难免遭到当地老百姓的阻挠。在一个叫云雾寮村的地方,他们遭到了空前激烈的抵制。几百村民扛着锄头、扁担,包围住他们,阻止施工。李清明只好让工程队先住下来,吃饭、喝茶。到了晚上,他让工程队的人全部换上部队的草绿色迷彩服(他们本来是属于军队编制的工程队),让人在村口坪地上高高地竖起两根木柱,挂了一块放电影的白布。待到天黑尽,村民都站满一坪,李清明一身戎装,腰束皮带,肩章上星光闪亮,气宇轩昂地走过来了。他身后跟着两个浓眉黑脸的大兵。李清明穿过人群,踏上银幕前面的一块石头,接过旁边战士递过来的高音喇叭,开始喊话。他说:乡亲们啦,我们是市委书记派来给你们修致富路的啊!底下一些村民答道:市委书记是哪个,我们不认得!李清明又说:我们是县委书记派来架光明线的啊!底下又起哄:县委书记是哪个,我们也不晓得!李清明一下没了词。他扫一眼黑压压的人群,急切中更大声地说道:乡亲们啦,我们是毛主席派来的啊!――轰地一下,人群吼喊起来:毛主席派来的啊,我们都晓得!你们就是当年的红军吧……
  故事二:李清明刚刚懂事的时候,村里买来了一台东方红牌拖拉机。铁牛进村,让李清明新奇得不得了。他带着那帮穿开裆裤的伢崽子们,疯狂地追着拖拉机攀爬。白天见到白天追,晚上见到晚上追,无休无止,无皮无脸。拖拉机手用了很多手段,坚决不让他们再攀爬拖拉机。李清明就带着小伙伴们,排队站在路边,等着拖拉机路过,一齐扯着童音叫骂:拖拉机,不稀奇,一边一块洋铁皮,中间坐个猪X的……
  这是一个调皮孩子的童年故事。调皮,而聪明,长大后往往能做出一些成绩,成就一番事业,这是我的人生经验中,被无数次验证的现实。
  李清明身上,当然不止这种秉性――远远不止。
  李清明很喜欢说一句湖南土话:我这人做什么事都霸得蛮。他出生的地方是湖南的北边,洞庭湖边上。湖南人身上大都有一股蛮劲,狠劲,做什么都要做出一个名堂。李清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读中学的时候,立下两个宏愿:一是要改变命运,走出农村;二是要当作家,活得与众不同。每个人在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都会产生很多想法和愿望,壮志勃发,挥斥方遒;可是到了暮年,回首往事,检点前尘,很多人都会留下太多太多的遗憾。
  李清明的愿望,都做到了。
  李清明是个极其聪敏,极其努力的人。他过人之处在于,别人能想到做到的,他能想到做到,别人不能想到做到的,他也能想到做到。他对自己,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对这个社会,都很明白,很清楚。当然李清明也是幸运的。他早年因故辍学,却在参军的年龄应征入伍,辗转到了广州。十几年的部队生涯,把李清明这块顽铁淬炼成了一块好钢。提干不久,又恰逢其时地去主管了一个部队的企业。90年代中叶,工程已经不好做,但部队企业自有部队的优势,当然还靠着李清明过人的坚毅和智慧,他把手下的那份工程做得十分出色。几年下来,他为企业创下了利润,也为自己积累了经验,积累了人脉。于是,他下海了,自己创业。李清明办了学校、医院、宾馆,还经营了沐足城。一出马就是大手笔,让人刮目相看。
  他一下子成了很多人眼里的成功人士。
  那时候他还只有30多岁呐。
  按照他那时候的势头,再努一把力,再上几个项目,前途真是不可限量的。可是他见好就收,止步了。他在一篇《心安是福》的文章里写道:“生命苦短,有舍有得。为此,我曾坦言,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就不要总是把它抱在怀里,而应适时放下。游离于生意之外,像灵魂一样站在高处看自己,看自己如何有所为有所不为,看自己如何清心寡欲,知进知退。”说得好啊!这个人真是太清楚太明白了。我们成为朋友以后,好多次扯起这个话题。我想,李清明骨子里流淌着的是中国农民传统文化的血液,他很明白,每个人在世界上能赚多少钱都是有定数的。因此,他把自己赚到的钱,很多都用到了回报社会上去。
  李清明是个很讲良心,很重亲情的人。他这一生,走过很多地方,可是无论在天涯,在海角,在任何地方,他都记得洞庭湖畔的买马村。他就是在那个偏远贫穷的村子里出生,长大的。那是他的根。因此,他听到家乡小学被洪水冲成危房的消息,立即捐款20万元,让家乡重新修建校舍。这真是一桩莫大公德的壮举。他使我想起另一个湖南老乡曾国藩(还有他的弟弟曾国荃),他们在攻陷南京城后,将大批的银两用船运到湖南的湘中老家,用于办校兴学。他们的壮举,为中国的近现代史作出了间接的贡献。李清明的举措,意义也是很深远的。李清明很热爱他的家乡。他的《洞庭景赋》、《故乡的悲悯》和一系列散文,都是写家乡的故人往事,文章中充满着情深意重的牵挂。他多次和我说起下湖采莲的情景:架一叶小舟,行使在一望无际的莲叶莲花中间,天边的火烧云红得像火。让人无限神往。他在一篇文章开头第一句说道:“我对故乡一直心怀敬畏。”他常常拿出钱、物,接济家乡的父老。每年过年,他都要回家乡,给亲友们拜年。他会给每位老人奉上一个大利是。他把兄弟姐妹的6个孩子都接到了广州上学。给他们买了两套房,专门安顿他们。他让一个妹妹当孩子们的总管,每月给妹妹开工资。他对孩子们惟一要求是:读好书,考上大学。早年间,我曾在李清明家乡一带行走,门庭间随处可见被风雨剥蚀旧了的春联:“晴耕雨读,钟鼓乐之”,“诗书传家久,勤俭继世长”,“修其孝悌忠信,文以礼乐诗书”……李清明从小受着传统文化的浸染,深知人贵在读书、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李清明经商十几年,身上却没有多少商人的气息。他长得粗粗壮壮,孔武有力,宽脸细目,鼻准厚重,一站起来,腰板永远是挺直的。单从外表看,绝不像个商人,也不像个文人,还是个标准的军人。他不唱歌,不跳舞,他不吸烟,不喝酒,只是偶尔打打牌。他打“三弓”,打“诈金花”,打“三打哈”。他打牌都是被动的,茶余饭后,有朋友叫他,他就去了。他打牌很投入,但是很放松,赢输皆不会形于色,总是哈哈喧天,遣兴而已。我想,他打牌也无非是为了印证湖南的那句老话:是男人都有三分赌性。他在各方面都要证明自己是个真男人。他每天必做两件事:读书,打球。他的车厢后座上,常年放着球衣、球裤和球鞋,以及充气很足的篮球。我同他打过球,他的球技却实在不敢恭维。他投篮的时候,膀子是直的,手腕是硬的,是用双手持球在胸前直推出去;他运球的时候,手板心把球拍得啪啪响;他进攻是一条直线,勇往直前,防守则把两手像大鸟的翅膀一样张开,还忽上忽下不停地晃动。如果你晃过了他,他就会从后面一把扯住你的裤子,让你动弹不得,哭笑不得(他跟军营里的女子篮球队打球的时候还特别喜欢这一招)。可是他打球非常投入,比任何人都投入,满场跑,满场追,直到累得迈不动腿了,汗水湿透衣服了,才罢休。他在球场上总能得到莫大的乐趣。
  李清明倾注了最多心血的事情还是读书。读书,是他与生俱来的一个嗜好。他家里,办公室里,触目最抢眼的是大书柜。他的标明董事长身份的巨大办公室里,办公桌上见不到几份报表文件,却乱七八糟地摊满了书。早年,他还刚刚识得几十个字,就迷上了读课外书。小小年纪,就把《水浒传》、《三国演义》、《七侠五义》、《说唐》……这类书通读过了。16岁中断学业,在家务农,他只跟父亲提了一个要求:让他晚上点灯看一阵书。农村的劳作是十分艰苦的,每天吃过晚饭,父母亲就洗脚上床休息了。李清明坐在小板凳上,就着一盏飘忽暗淡的废柴油灯(那时他们连煤油灯都用不起)读书。他读得很痴迷,很入心,常常把一盏油熬尽了,才意犹未尽地倒头睡觉。后来年事渐长,他参了军,提了干,搞起了企业,由一个地道的乡里伢子变成了阔绰的城里老板,对读书的浓厚兴趣却一直没有改变。李清明读书有一个习惯,喜欢在卡片上随手记下一些东西,年长日久,30多年时间,竟累积了几十万张读书卡片。我没有看到过他的这些宝贝,但我能想象得到,一个书痴是如何呕心沥血的。
  清明是个对生活很有热情,又很细心的人。半生经历,见过的人和事多矣,他却都能记得住,能够一下子很准确地抓住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本质,这对他在社会上的安身立命和写文章,都是极为有利的。他又是个极勤奋的人,每有所得,皆能成文。
  李清明已经出版了三本书,算起来有近百万字。都是散文、随笔,大多是三五千字一篇。他的作品给人一个突出的感觉是,朴实,厚实,扎实,都是有感而发,没有无病呻吟或空发议论。正是这个原因,他的书受到了市场的青睐,一版再版,发行超过了几万套,受到了一些业内名家的好评。李清明却并不止于此。他知道世上的钱是赚不尽的,所以见好就收;他更知道文学这份事业是没有止境的,需要穷尽毕生精力努力之。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李清明已经在家乡买下了一块几十亩大的山地。他多次眉飞色舞地跟我描绘过他的庄园蓝图。他要在那里建一栋房子,里面有图书室(很大的图书室),有写作间,外面有很大的水塘,有一个篮球场,当然还有很多绿树和修竹。以后他的大部分时间都会呆在庄园里,每天看书、写作、打球。他还会经常邀一些朋友过去,读书、聊天。
  读书、写作、打球,这正是我之所好。想想这辈子能有这样好的一个去处,真美!

标签: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