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日记 > 正文

狂人日记主要内容50字

时间:2017-05-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六至九重点课文主要内容简介

初四语文现代文复习

六上——1《祖父、后园和我》作者萧红,选自长篇小说《呼兰和传》。文章以第一人称写的,以“我”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为线索,回忆了“我”与祖父在后园的种种活动,表达了作者对快乐、自由、温馨、美好的童年生活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人情美及自由和天性的向往。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非常生动,体现了萧红散文诗化的特点。

2《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3《皇帝的新装》是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作品。童话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态。文章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

六下——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是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本文包括两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本文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文中的先生是寿镜吴先生。

5《最后一课》作者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著名作家。小说反映的是普法战争期间,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文章以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表现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

6《失根的兰花》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巧妙的借“郑思肖画兰”的历史故事,以“根”喻故土,以“兰花”喻作者本人,以“失根的兰花”比喻身处异国的炎黄子孙及其悲哀的处境。作者陈之藩,英国剑桥大学博士,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散文有《蔚蓝的天》《旅美小简》《时空之海》等。

七上——7《社戏》中“社”原指土地神和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本文体裁是小说。表现对童年美好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本文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作者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本文选自《鲁迅全集》。

8《安腮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文章。文章用排比修辞,一个排比接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排比、反复: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9《纪念白求恩》(毛泽东)本文简单记叙了白求恩同志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不幸以身殉职的感人事迹,高度评价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号召大家都要向他学习。文章夹叙夹议、以议为主。运用对比,增强说理性;语言鲜明有力,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10《向沙漠进军》(竺可桢)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全文围绕“向沙漠进军”这个中心,由浅入深,

层层推进,先说明沙漠严重危害人类,揭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着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从抵御、进攻到利用;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途。文章主要运用分类别、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还有打比方,作比较等。

11《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科学小品,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开发利用。文章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引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作者在说明死海的特征和形成过程中,恰如其分的运用了叙述和描写,使文章既不失其知识性、科学性,又具有生动性、趣味性。

七下——12《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本文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一”,“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作者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白洋淀纪事》。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文章塑造了一个抗日英雄的形象——老头子,他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充满自信,具有爱憎分明的感情,过于自信和自尊、智勇双全。

13《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文中的保姆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他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鲁迅深情地抒发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挚的怀念。要区分作者儿时的心理感受和现时的眼光(欲扬先抑)。

14《背影》作者朱自清,主要作品诗歌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本文突破刻画父亲的背影(4次,有详有略),着力表现了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语言朴素。

15《中国石拱桥》作者茅以升,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语言准确周密,文章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的说明方法。

16《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本文抓住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从四个主要方面和三个次要方面进行具体说明(逻辑顺序)总——分。

17《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物候现象。全文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由现象到本质。

八上——18《绝唱》选自《老残游记》,作者刘鄂,清朝人,鲁迅把《老残游记》和李伯元的《官场现行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本文描写民间艺人白妞(王小玉)高超的说书艺术,很好的运用了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结合的方法,运用比喻、通感。

19《海燕》作者高尔基,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小市民》等。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文章运用象征的手法,还有对比、烘托,修辞反复、拟人、比喻,通过海燕的无畏,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顽强的斗志,乐观的情绪和战斗的豪情。

20《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丁肇中,论题:中国学生应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论述科学上实验精神的重要性。议论文

21《怀疑与学问》作者顾颉刚,我国当代历史学家,本文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

神。分论点(消极方面、积极方面)论证,名人名言既是论点,又起到论据的作用。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2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鲁迅,选自《且介亭杂文》。本文是一篇驳论文,文章先提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然后论述对方的论据都不能证明论点。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然后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驳倒对方谬论。文章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八下——23《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往事的散文,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情,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本文明线“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爱国主义情感。

24《故乡》选自《呐喊》,小说。主题:(1)“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未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2)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3)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

25《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作者莫泊桑,法国作家。长篇小说《她的一生》《漂亮朋友》,中短篇《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本文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金钱至上的关系及小人物生活的辛酸。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

九上——26《变色龙》选自《契诃夫小说选》,作者是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作品有《装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伊凡诺夫》,与法国莫泊桑、美国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代表作《麦琪的礼物》)小说构思巧妙,随着狗主人的身份的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经历五次变化,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达到讽刺效果。运用语言来突显人物性格、动作、神态,表现人物心理(溜须拍马、谄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

九下——27〈〈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这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清代小说家,文章运用夸张手法生动描绘了范进喜极而疯的形象,揭示这个士人的丑恶灵魂,通过他的命运反映了世态的炎凉。(夸张 、对比)

28〈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作者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本文主要讲述了青面兽杨志押送的生辰纲被以托塔天王晁盖为首,联合智多星吴用、入云龙公孙胜、赤发鬼刘唐、立地太岁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阎罗阮小七、白日鼠白胜设计劫走。

29《威尼斯商人》作者莎士比亚,英国戏剧家和诗人。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的是《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

狂人日记主要内容50字

二夜》和《威尼斯商人》。

吝啬鬼夏洛克,其余三个分别是法国戏剧家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欧也妮 葛郎台》中的葛郎台,俄国作家果戈里《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

篇二:狂人日记(高二选修)

教学要点:

1、浏览小说,从整体上感知小说中所讲述的内容。

2、细读文本,探讨分析小说的主题意义并给以总结。

3、思考细读小说的方法并运用到实践中。

一、导入:

在《歌德谈话录》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一种思想往往能改变整个世纪的面貌,而某些个别的人物往往能凭借他们创造的成果,给他们那个时代打下烙印,使后人永记不忘,继续发生着有益的影响。”今天,鲁迅先生逝世已有70周年了(1881.9.25-1936.10.19),在这个曾经爆发五四狂潮的季节,年轻的我们是否还能聆听到先生的心灵震颤呢,还能否感受到先生在“铁屋子”中的呐喊和彷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先生的作品,对先生作一次近距离的回眸凝望,从而走近鲁迅先生。下面我们将一起学习先生的《狂人日记》(板书)。

二、解题:

1、《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4月第四卷第5号《新青年》上,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我们知道,上一世纪20年代,华夏土地上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而其口号正是“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留日归来的鲁迅同样经受着时代思想的洗礼,最终不甘寂寞地钞古碑,在钱玄同的鼓动下开始了文学创作实践,用以延续自己“年轻时候做着的梦”,于是就有了崭新内容和形式的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写作,以及后来的集子。

2、鲁迅的代表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且介亭杂文》等

三、分析课文: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从总体上感知小说的内容。

在阅读这篇小说后,你觉得这篇小说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由2-3个学生回答并给以评价)

2、梳理课文,重难点分析:

从结构上,这篇文章分为两个系统:(1)作为整理者的文言文题叙系统,在这里,交代了狂人发病的始末和这本日记的由来;(2)整理过后的白话狂人日记系统,这里记录了狂人在病中的种种独特的发现、思想挣扎和心灵感受。本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这一部分。

课下让大家预习这篇小说,我想问一下,在文章中,最能够直刺你的心灵,引起你震撼甚至触目惊心的是什么呢?

狂人发现了令人震惊的“吃人”这一现象,那么,是什么诱使他发现这一现象的呢?(我们可以在第一节的文字中寻找一下。

篇三:叙事学角度解析《狂人日记》

叙事学角度解析《狂人日记》

摘要:《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小说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主要从叙事学的角度就叙事内容,叙事话语,解析《狂人日记》。

关键词:吃人 狂人 思想启蒙 象征 主人公 叙述者

《狂人日记》写于一九一八年,那时的鲁迅受新思想启蒙,清楚的认识到了中华民族的劣根性。决心用文学的形式唤醒中华民族,于是,他创作了《狂人日记》,该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矛头直指中国封建礼教和封建家族制度。《狂人日记》是一部日记体小说,小说通过叙述一个狂人身处“吃人”的社会随处可见“吃人”事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具有迫害症的“狂人”形象,以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

就叙述内容而言,叙事就是讲故事,是通过一定的情节再现某几个事件。而故事中最重要的便是情节和人物。《狂人日记》作者通过叙述一个迫害妄想症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揭露了从家族到社会的“吃人” 现象抨击了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现代人最初的觉醒意识。从作品表面来看,狂人确实是个疯子,他具有疯子的症状,如,混乱的思维逻辑,变态的心理,以及虚幻的幻觉。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的笑,这是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再比如,第二则中“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哪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赵家的狗是没有情感的,况且跟狂人是没有联系的,而狂人却硬要把狗的眼神看成是有特殊意义的。这是不符合逻辑的。狂人不仅仅是心理变态,逻辑混乱,他还经常出现幻觉,而这些幻觉又是不自然的。比如“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长着嘴,同那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道是鱼是人?”当陈老五送饭来时,狂人看到的不是可口的饭菜,而是幻想成吃人的人的样子,这是荒诞的。再比如“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虽然小说的字里行间都透漏出狂人的疯子特征,但小说通过精细的叙述,使狂人还具备完全相反的特点,即先进性,启蒙性。狂人是一个思维敏感,行为举止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他知道了太多的吃人事件,狼子村的吃人事件,古代的易子而食,甚至自己的妹妹也可能被吃了。他每时每刻都不安,总想自己生活在一个吃人的社会,“我也是人,他们也想吃我。”他“晚上总是睡不着。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他清楚的认识到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可见,狂人是一个有文化,具有现代知识分子思想的先进的人。狂人不仅思想上具有先进性,而且他的行为具有反封建性,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

年流水簿子,是对于吃人社会的“经典”“戒律”的蔑视和斗争。通过“古久”和“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义,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保守的传统文化。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对自我的估价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可见狂人是一个生活在自己幻想世界里的既具有迫害症症状又有先进的思想和独立的思考能力的既疯癫又清醒的人。

《狂人日记》在中国文学上产生重要的影响不仅仅因为他塑造了生动的,有特定时代意义的狂人形象,还在于他的文学形式。

就叙述视角而言,小说在叙事学上属于内聚焦叙述,即叙述者只叙述某个人知道的事,也就是从某个人的单一角度来讲述故事。就小说而言,“狂人”在小说中,既担任了叙述者的身份又成为了角色之一,他既参加了讲述“吃人”的社会这一事件过程,又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价。“狂人”作为整篇小说的主人公实则是作者借主人公的眼睛,观察了他周围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吃人。作者为此感到不解和愤怒。小说还写道:“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狂人的大哥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作用!你们也会吃尽。”在作品的最后一日记里,作者深切地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并具大声疾呼:“救救孩子?”狂人在文中是一个象征意义,他象征着身处封建社会,坐看封建的吃人礼教却又着一颗反抗封建的心的进步青年。当然,这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叙述者只是角色之一,这就限制了叙述的主观性,小说中的狂人便是这样,《狂人日记》相当于狂人的自传,叙述内容就只可以以狂人的角度来叙述。所以狂人看到赵贵翁的颜色才会觉得怪,看到一伙小孩也觉得他们在议论自己。

小说是日记体形式,序言为文言文,正文为白话文。序言中的叙述主体为“余”,是讲述“余”听说其友昆仲的弟弟生病的故事。叙述者为“余”,故事主人翁则为昆仲之弟。而正文中,故事主人公为作者虚构的“我”,由“我”来为读者讲述一个“吃人”的社会的故事。故事主人公为“狂人”,叙述者为作者。也就是说,这个故事不是“余”的故事,不是鲁迅的故事,也不是狂人的故事,而是三者的交错。这种选取三个角度来叙述的方式,可以使作者自由灵活出现在文本中。“余”作为叙述主体时,使故事更具真实性也将故事框定在某个特定的背景里。在序言中,有具体的名字,身份,(“某君昆仲”)而正文中只以“我”狂人这个形象为代号,有了名字,身份,就说明了这个故事的一定的社会真实性。这使得小说具有一定的真实可靠性。另一方面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主体,“我”既是狂人,主人公“狂人”以叙事者“我”的身份在文本中出现,用狂人的内心独白表现叙事内容,面对读者,向内了解自己,向外了解周围人,在狂人眼中自己是正常的,受迫害的,而周围人都“想要吃我了”,“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就是真实发生在狂人身上的事,便于生动的,形象的,有条理的叙述故事,但是狂人这一形象是具有迫害狂病症的人,是虚构的,因此他的一些言语又不利于读者理解。如:“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就文本而言,是讲狂人发现他哥哥也是会吃人的,而且还是想吃自己的人。但是,狂人的迫害狂病症决定了他的言语是混乱的,不可信的。然而,“余”“我”

这些对象又都是作者鲁迅创造出来的,这就弥补了作为叙述主体的“余“我”的缺陷。使得故事既有一定的真实感又不受文本环境限制。

就叙事内容而言,《狂人日记》通过叙述狂人的所见所感,淋漓的刻画了一 个既清醒又疯癫的狂人形象。就叙述话语来讲,作者运用内聚焦的视角生动再现了狂人的心理活动。又灵活运用多个叙述者,使整篇小说形式上新颖特别,内容思想上深切。

标签:主要内容 狂人 日记 狂人日记主要内容 狂人日记读后感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