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散文 > 正文

先秦诸子散文

时间:2017-03-2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先秦诸子散文

>漆园丁

内容提要 老子与《老子》的概况,孔子与《论语》的 概况,墨子与《墨子》的概况,孟子与《孟子》的概况。《老子》、《论语》、《墨子》、《孟子》核心思想的区别。《老子》、《论语》、《墨子》、《孟子》文 风的区别。诸子语录体具有一定的共性,发展过程中又有各自的特点。《孟子》散文尚未脱尽语录体形式,但已呈现为具有对立情绪和说服性质的论辩文,形成独特 的论辩风格

关 键 词 老子孔子墨子孟子无为仁爱兼爱仁政语录论辩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的变革,政权、文化下移,出现百家争鸣。《老子》的深邃,《论语》的雍容,《墨子》的质朴,《孟子》的雄辩,对后世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老子与《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生卒年不详,大约与孔子同时代,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任东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官吏。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是道家经典,亦称《道德经》,凡81章,5000字。相传为老聃所著,实出于战国时 期,内容基本是老子的思想。世传《老子》道经在前,德经在后,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德经在前,道经在后。1993年湖北荆 门郭店出土的《老子》被认为是最早的版本。《老子》较早的重要注本是三国魏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自汉魏以来,注释《老子》之多,仅次于《论语》。今人 陈鼓应有《老子今注今译》。

《老子》的思想。首次阐述“道”的学说,认为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源,是人类社所必须遵循的准 则。概括出最高实体的道,对前人是一个突破,标志着人类理性思维的进步。阐释虚玄模糊,没有区分精神和物质,导致后世学者向唯物和唯心两端发展。其朴素辩 证法认为事物相互依存,对立统一,具有相对

性。万物归结于矛盾的两极,相辅相成。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祸福相倚,正复为奇。柔弱胜刚强,以消极退避的表象掩 盖积极进取的实质。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理想社会,反映了战乱中人们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却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揭露和抨击当权者的残酷剥削,具有强烈的批 判精神。

《老子》的文风。《老子》,文章简洁精练,寓理于形,情思深邃。文体属于语录体,没有对话的痕 迹,只述论点,略去论据,适应采用整齐的句式说理。韵散结合,某些章节全用韵语,大多随文成韵,并无一定程式,但音调和谐,富于节奏感,呈现为形式精美的 哲理诗。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抽象的哲理。语句凝练,精警深邃,善于对复杂事物作抽象的概括,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格言的特 性,警句广为流传。

第二节孔子与《论语》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 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为“圣人”。孔子的祖先为宋国贵族,出生于鲁国,做过管理仓库和牧场的小吏,曾任鲁国的中都 宰、司空和司寇,短期行摄相事。孔子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他的主张违反历史发展的趋势,始终不得用事之机。暮年回到鲁国,整理过《诗》、 《书》、《礼》、《乐》、《易》等,根据鲁国的史料修订《春秋》。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见《史记·孔子世 家》。

《论语》是孔门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撰,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后为儒家 经典。汉代有《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三种版本。《古论语》和《齐论语》失传,流传至今的《论语》凡20篇500余章,是经过融合的《鲁论 语》。《论语》通行注本有《十三经注疏》中的《论语注疏》,用三国魏人何晏集解,宋代邢昺疏。宋代朱熹《四书集注》有《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父子有《论 语正义》,今人杨伯峻有《论语译注》。

《论语》的思想。核心思想是“仁”,仁是由家庭关系出发的有等级差别的爱。仁由礼和乐相辅相 成,礼区别人与人之间的等级,乐调节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教育思想:首开私学,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文艺思想:重视文艺的 社会功能,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的社会功用事父事君的伦理教化作用。审美情趣:辞达而已。绘事后素。文质彬彬。

《论语》的文学性。《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章幅短小,篇章之间一般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以题概 篇。篇名取首章首句的关键词,章名一般取首句。文学性不因语录体而削弱,《论语》的文学性高出诸子。一是刻画出孔子和孔门著名弟子及其他人物的形象。描绘 出人物的仪态举止、神情口吻和音容笑貌,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语言风格言简意赅,雍容和雅,朴实含蓄,生动传神,

明白易懂,含义深永,具有概括性, 富于哲理性,不乏个性化,传世成语特别多。

第三节墨子与《墨子》

墨子(约前468——约前376年)名翟,鲁人,一说宋人,墨学家派创始人,战国初期著名思想 家、教育家。墨儒并称显学。墨子死后墨家分裂,一派著《墨辩》,发展逻辑思想,一派推行宗教,演变为游侠。墨家到战国末期已经衰微,汉代以后几乎后继无 人,销声匿迹。《史记》中墨子之传附于《孟子荀卿列传》之末,只有短短二十余字。

《墨子》原有71篇,今存53篇。或为墨子本人所著,或为弟子记录整理而成,或为墨家后学所 写。《墨子》历来不受重视,少有人研究,因为墨家宣扬平等,封建统治不接受;墨文不讲文采,封建文人不欣赏。司马迁将墨传附于《孟荀列传》末尾,仅二十四 字。清代孙诒让是作《墨子间诂》。

《墨子》的思想。十大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 “兼爱”是《墨子》的核心思想,是提倡人与人之间无差等的爱,与儒家强调等级差别相对。“兼爱”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是“非攻”,即反对攻伐性战争。但 支持、参与并且擅长防御性的战争。“尚贤”即任人唯贤,以反对贵族世袭制度,“尚同”是“尚贤”的发展,倡导国家政治和道德标准的统一,这两大主张与儒、 法诸家相近似。“节用”、“节葬”是指节约活人的用度和死人的丧葬。墨家信鬼神,不同于诸子用神话传说说理。

《墨子》的文风。《墨子》产生于战国前期,但成书很晚,因而体例较复杂。有早期的对话语录体, 由论辩文,也有后来完整的专题论文,多数文章能够以题概篇。《墨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特色鲜明。一是文章体的例有因革,从对话语录体到专题论说 文,反映了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历程。二是逻辑推理很严谨,明确三表法、类推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首创中国古代形式逻辑的运用和阐述,同时首开论辩散文之 先河。三是朴实无华,不加修饰,尚实尚质,通俗流畅,说理透彻,体现了墨家特有的审美情趣。

第四节孟子与《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中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 家和散文家,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后人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是鲁国孟孙氏的后裔,但家道衰落,家境贫困,

他的成长得力于母亲培 养。《荀子·非十二子》将子思与孟子相联系,《史记·孟荀列传》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故世称“思孟学派”。孟子学成之后曾游事齐宣王、梁惠王,游历 宋、薛、鲁、滕等国。其政见不合于当时连横合纵、攻伐为右的形势,故未能为各国君主所采纳,于是只好退而授徒,著书立说。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的概况。《孟子》记载孟子及时人的言论,是继《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史 记·孟荀列传》记载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汉书·艺文志》载“《孟子》十一篇”,东汉的赵岐认为外篇四 篇是赝品,不作注释,于是亡佚。七篇各分为上下篇,篇内分为若干章,篇章之间一般没有必然的联系。篇名取首句首句的关键词,章名一般取首句,仍然是语录 体,但章幅一般比《论语》的长得多。《孟子》的通行注本有《十三经注疏》中的《孟子注疏》,保存东汉赵岐注,采用宋代孙奭疏。南宋朱熹《四书集注》中有 《孟子集注》,清代焦循在东汉赵岐注的基础上作《孟子正义》,今人杨伯峻有《孟子译注》。

《孟子》的思想。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王道仁政”,是对孔子“仁爱”的继承和发展。提倡王道,则 反对霸道;提倡仁政,则反对暴政。揭露和批判统治者的贪婪残暴,包含浓厚的民本思想。“仁政”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是对孔子“性相近”的继承和发 展。孟子认为如同人人有四肢,所有的人都先天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萌芽。文艺观主张:“知人论世”, 将作品与作者及社会背景联系考察,以求正解。理解作品“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即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正确探求作者的本义, 而不至于望文生义,穿凿附会。

《孟子》的文风。《孟子》散文尚未脱(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 源 网:先秦诸子散文)尽语录体,但不同于《论语》的气度雍容,坐而论道,而是以 论辩为特色,是为论辩文。其特点一是感情强烈,气势逼人;二是善设机巧,欲擒先纵;三是长于譬喻,说理生动。感情和气势来源于内在的浩然之气和外在的铺排 手法,机巧和擒纵体现在掌握论辩的主动权,娴熟地运用逻辑推理。譬喻不见堆砌,用得恰到好处。此外作品通过对话过程和表情,展示出孟子的个性:傲岸梗直, 坚持原则,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有的寓言善于刻画人物,成为讽刺小品。如《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章。《孟子》文章自然流露中心论点,自然形成篇章结构, 有些长篇已经初具起承转合的规模。

【精读作品】

《小国寡民章》、《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季氏将伐颛臾章》、《长沮桀溺耦而耕章》、《非攻》、《公输》、《孟子见梁襄王章》、《齐桓晋文之事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齐人有一妻一妾章》、《鱼我所欲也章》。

【思考练习】

1.简述《老子》的“道”

2.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季氏将伐颛臾章》看《论语》的文学性

3.从《非攻》、《公输》等篇看《墨子》的文风

4.从《齐桓晋文之事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看《孟子》的文风

先秦诸子散文(下)

漆园丁

内容摘要 庄子、荀子、韩非子、吕不韦等均为战国中 后期的人物,《庄子》、《荀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诸子著述有自创也有集体创作。《庄子》讲究逍遥无为,《荀子》主张礼法兼用,《韩非子》总结 法、术、势,《吕氏春秋》集合先秦诸子成为杂家。这一时期说理文体制成熟,而诸子文风各具特色:庄文恣肆,荀文浑厚,韩文犀利,吕览渊博。

关 键 词 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无为礼法法术势恣肆犀利

先秦诸子论说文体制渐趋成熟,《庄子》内篇以题概篇,《荀子》的文章具备论点、论据、论证等基本要素,《韩非子》的文章创作立论、驳论和解说等多种形式,《吕氏春秋》进而讲究全书的严谨布局,战国后期诸子散文体制的发展达到最高阶段。

第一节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前369年——约前289年)名周,宋国蒙邑(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道家的代 表人物,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作家。其生活年代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年龄小于孟子而大于荀子和屈原。庄子曾经做过蒙邑的漆园吏,不算入 仕。往来游历于齐、魏诸侯之间,因其剽剥儒墨,放言

篇二: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

="txt">引言:古代文学对我们有着很深远的意义,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遗产,是历史上无价的瑰宝。从小《论语》中的语句我们就烂熟于心,但是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诸子散文深深影响后代。从这个兴趣点出发,对于《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这个专题从诸子百家的形成,发展以及特点做了一次简要的概括与探究。

诸子散文的形成

说理散文蓬勃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从根本上说,是由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所决定的,而其直接原因是士的阶层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具体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需要人才,并且能够产生人才的时代。当时社会激烈动荡,兼并战争频繁。

到了战国,诸侯间的存亡斗争更为激烈,奋发图强就能捷足先登,扫灭群雄,统一全国;不图强则必然削弱萎缩,最终灭亡。面临这种严峻局面,各国统治集团在展开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同时,也展开了智力资源的竞争。他们纷纷礼贤下士,争相延揽人才,人才的价值空前升值。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事情的另一个方面是,当时的历史提供了人才产生的条件。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分封制度解体,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一部分贵族随着贵族身份的丧失,沦为平民,把他们的文化知识带到民间;而更为重要的是学府下移,民间聚徒讲学之风兴起。比如说孔子,本为殷商苗裔,但至孔子时已经从贵族降到一般平民。他早年受到了比较全面的文化教育,也从事一些平凡的工作,有短暂出仕经历,后周游列国,率不得志,晚年整理文献,教授生徒。孔子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开创了儒家学派;墨子聚徒讲学,组织成颇有纪律的集团,形成墨家学派。战国之际,私人讲学之风更盛,孟子、荀子等都曾是同辈中的老师巨擘。这种局面使社会下层人民获得了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的机会,从而极大的开发了人才源,使得人才源源不断地以空前的规模生产出来。促成了“士”这一特殊阶层便迅速崛起。

时代的变革,历史的发展,需要新的思想和理论,对社会现实做出解释,对社会未来作出设计。于是,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学说讲学授徒,相互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论难,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散文是见道明志,论难说理最便捷的文体,于是,以探讨哲理人生,研究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诸子散文便勃然兴起

诸子百家的分类

按学术思想流派划分,

司马谈把他们分归为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而刘歆又分其为十家: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

诸子中影响最大的是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代表性的著作有《道德经》、《庄子》。

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代表性的著作是《论语》、《孟子》、《荀子》。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代表性著作是《墨子》,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代表性著作有《韩非子》等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

先秦诸子散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老子》和《论语》(产生于年龄末期制战国初期)。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要的议论断章。

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产生于战国中叶)。《孟子》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明显的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围绕一个主题而设立,以论说为主体,初步具备驳论性质。《庄子》则突破语录体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

第三阶段是《荀子》和《韩非子》(产生于战国末期)。《荀子》和《韩非子》的文字基本上是议论文的语言,抽象说理的部分增加,逻辑周密,结构复杂而严谨,标志着议论性散文体制的成熟,反映了先秦说理文的最高成就。

先秦诸子散文的主要特征

最先面世的是老子《道德经》。也叫作《老子》, 其最主要的内容是对“道”及其规律的论述。老子以天之道来推论人之道,主张社会的规则应效仿自然规律。我最喜欢老子说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用“上善若水”来说明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还以大自然中的水为例子,说明“以柔克刚”的道理,从而引申到“以退为进”“甘居下流”“不为民先”的处世观与政治观。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对于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至为深远,对于世界思想文化也产生了并正在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这是我国哲理性著作《易经》的文体的嬗变,也蕴含着《诗经》的风韵,是老子独创的一种文体。作为议论文,《老子》采用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显示出独特的魅力。老子以道为学,以诗为文,并把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创了我国散文以神理为体,以形文为用的文章体制。

《论语》

比老子稍晚。它的体制与《老子》全然不同。这是一部语录体著作,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多是些叙说性文字或断语,篇幅短小简约,还未形成结构完整的单独篇章。但是,这些语录也具备了散文的基本特征,表现提供对话的语境以及出了与《老子》不同的艺术特色。首先,《论语》刻画了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提供对话的语境以及富有很强表现力的任务举止言谈,取其,展现任务的性格特点和情感世界。有时寥寥几笔,就可把不同人物的不同情态刻画得活灵活现。如《侍坐》章,历来为人称道。还有孔子的一些弟子的形象,等都比较鲜明。其次,《论语》的语言也很有特点。它以口语为文,亲切自然,而又生动传神。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表达含蓄而意味深长。《论语》注重实用而又文质彬彬的文风深刻地影响到后世散文的创作,成为先秦说理文的主要形态。

总之,春秋时代的散文,在论说文的体制、表现方法、语言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了高度的艺术性,并且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从而奠定了诸子散文的基础

《孟子》

的文章在语录体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些章节依然是《论语》式的片言只语的记录,而有的

章节则出现了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反复论证的对话体文体。文章的篇幅明显的增长了。有时为了论述一个问题,可以使用多达数千字的篇幅。《孟子》发展了辩论艺术,善用比喻,寓言说理,使得文章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孟子》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远胜《墨子》,而其文章体制却不如《墨子》成熟,这也许与孟子墨守儒家家法,作文模仿《论语》有关。 《庄子》

的散文极富创造性,首先,它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来撰述说理文。文章很少使用逻辑方法进行辩论,而是多用寓言故事连缀成篇,用形象直接说理,理隐事中,意在言外。从文体是看,《庄子》基本摆脱了语录体,文章具有专论体的倾向,但依然保留着对话体的成分。《庄子》还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千百年来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文学创作。鲁迅称:“文辞之美富者,实惟道家。”老子发轫于前,庄子继轨于后,共同创造了散文艺术极品,在先秦诸子中独放异彩。

篇三:先秦诸子散文--《论语》文言知识整理

class="txt">一、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孔子生活在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具有志道据德、传承文明、振兴华夏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责任论的言谈,主要涉及家庭责任论、社会责任论和国家责任论三个方面。两千多年来,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激励、鼓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的繁衍和国家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所体现的积极向上的责任意识和精神原则带有普世性和永恒性,当今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及其当代意义》

【记音】

①木铎( ) ②桀溺( ) ③长沮( )④执舆( ) ....

⑤荷蓧( ) ⑥黍 ( ) ⑦怃然( )⑧殆 ( )....

⑨八佾( ) ⑩见其二子( )?耦而耕( ) ?耰而不辍() .....

【解释实词】

①二三子何患于丧乎:②使子路问津焉: ..

③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④往者不可谏: ..

⑤今之从政者殆而: ⑥不仕无义:..

【通假举要】

①长沮、桀溺耦而耕: ②是鲁孔丘与: ③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④植其杖而芸:

【一词多义】

(一)实词 ——见

悠然见南山 项伯即入见沛公

吾未尝不得见也于是见公输盘

汝真女子之见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其二子焉 才美不外见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二)虚词 ——而

①蟹六跪而二螯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植其杖而芸 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吾恂恂而起 ⑦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⑧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⑨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⑩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词类活用】

①耰而不辍: ②子路从而后:

③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④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古今异义】

①遇丈人 古义: 今义:

②子见夫子乎 古义: 今义:

【文言句式判断及翻译】 ①隐者也 ②而谁以易之? ③二三子何患于丧乎?④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名言名句】

①,来者犹可追。 ②, ,孰为夫子?

二、 当仁,不让与师

1、为下列加线字注音。

绥之()喟然()莞尔()饥馑()哂笑()沂()牖()

2、掌握如下通假字。

君子一言以为知 道之斯行

夫子矢之曰 毋吾以也

鼓瑟希 莫春者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叔孙武叔毁仲尼 :多见其不知量也: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 循循然善诱人 如有所立卓尔: 当仁: 子之武城: 莞尔而笑: 予所否者: 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 且知方也:以俟君子: 舍瑟而作: 异乎三子者之撰: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是故哂之:

4、“是” 字的意义与用法小结:

(1)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2)偃之言是也

(3)问今是何世

5、“之”字的意义与用法小结:

(1)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2)夫子之得邦家者

(3)仰之弥高 (4)天厌之

(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6)亡之,命矣夫

(7)子之武城

6、 “焉”字意义与用法:

(1)割鸡焉用宰牛刀(2)赡之在前,忽焉在后 (3)愿为小相焉

7、固定结构:

(1)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2)予所否者,天厌之。

8、判断特殊句式并翻译:

(1)吾无隐乎尔

(2)居则曰:“不吾知也。”

(3)当仁,不让于师

(4)浴乎沂,风乎舞雩

(5)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6)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7)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9.名言积累:

(1)仰之弥高, 。瞻之在前,。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

(2)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

(3)莫春者, ,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 。

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为下列词语注音。

诲_____ 弘_____ 莒父_____ 柏_____ 輗____ 軏____ 彫____ 昼_____

2、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知也:____________。

(3)更也:____________。

(4)小人之过也必文:____________。

(5)人能弘道,非道弘人:____________。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

(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________。

3、指下列句中的通假字是通什么字。

(1)无欲速 _______通________。 (2)如日月之食焉 _______通_______。

(3)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____通_ _。(4)诲女知之乎_______通_______。

4、指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知之为知之 为____________ 子夏为莒父宰为____________

(2)过而不改而____________ 人而无信 而____________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而____________ 必不得已而去 而____________

(3)过而不改过____________ 君子之过也过____________

孔子过之过____________

(4)人而无信信____________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_______

信可乐也信____________

5、指出词类活用

(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3)欲速则不达

(4)足食,足兵

6、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并翻译。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其何以行之哉?

(3)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7、名句积累

知之为知之,,是知也。

君子之过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 岁寒, 。,不舍昼夜。

无欲速,无见小利。 , 。,不知其可也。

四、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1、为下列字或词语注音。

雍_____樊_______ 皋陶_______ 伊尹_______ 恕_______ 譬_______

2、解释下列加划线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1)天下归仁 ______________

(2)为仁由己 ______________

(3)请问其目 ______________

(4)回虽不敏 ______________

(5)请事斯语矣______________

(6)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______________

(7)尧舜其犹病诸 ______________

(8)能近取譬 ______________

(9)士不可以不弘毅 ______________

(10)死而后已 ______________

(1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______________

(12)克己复礼为仁 ______________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问知。子曰:“知人。” ________通___________

(2)举直错诸枉 _________通__________

(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_________通__________

(4)知者利仁 _________通__________

4、明确词类活用现象。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举直错诸枉

(3)不仁者远矣

5、注意一词多义的用法。

举 举直错诸枉 病 尧舜其犹病诸

举大计亦死 君之病在肌肤

杀人如不能举 病树前头万木春

举头望明月

6、请从本课中找出一古今异义现象。

7、判断句式类型并翻译。

克己复礼为仁。

问知,子曰:“知人。”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8、名句积累

己所不欲,。

,任重而道远。

志士仁人,, 。

夫仁者, , 。

五、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给下列的字注音

肱绰 忿 適谄 恶卞

2.解释下列通假现象

①富而可求也

②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③若臧武仲之知

3.解释古今异义现象

①子路问成人

②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③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④造次必于是

4.解释下列划线实词的意义

富而可求也

以告者过也

夫子时然后言 其然?岂其然乎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颠沛必于是

见危授命 忿思难

闻义不能徙

今之成人何必然

5.一词多义

比 义之与比尚 君子尚勇乎

比及三年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6.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义然后取 饭疏食饮水

不义而富且贵

7.解释句式类型并翻译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

文之以礼乐

以告者过也

君子义以为上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8.名句积累

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人不厌其笑;,人不厌其取。 不义而富且贵, 。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学之不讲, , ,是吾忧也。

标签:诸子 先秦 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 先秦诸子散文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