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散文 > 正文

浅谈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谈政府公信力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作者简介:杨榕(1987年9月-),女,上海海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都市干群文明素质教育。          摘 要: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管理社会的基石。本文通过对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从政党、政府和社会公众三个角度来探索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公信力;政府;现状;弱化成因;提升;政策建议
   政府的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是指公众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达到了何种程度,是民众、社会组织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判断或价值评价。自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届政府都为建设诚信政府责任政府而不懈努力过,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现阶段的我国与北欧国家相比,政府公信力仍然有待加强。当前现状是,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弱化导致了社会矛盾日益显现,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狭义上,政府公信力2是指政府履行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信守对公众的承诺,从而获得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运作方式、行政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以及与政府自身行为相关的整个制度系统的理解和信任。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要求,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础,是社会稳定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前提,是我党执政立足的根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我国政府公信力现在却呈现出弱化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一)政府行为公信力弱化
   政府行为公信力的弱化,指由于政府行为(包括政府行政人员的行为)不规范而导致的信用危机。其主要表现在如下三点:第一,政府行为的越位。当前一些地方政府仍把政府自身当作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这必然会涉及一些本不应政府去涉及的领域,造成资源不必要的浪费,效率的低下,从而导致政府公信力弱化。第二,政府行为的缺位。例如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不到位,环境资源保护的不力,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分配的不公等。第三,政府行为错位。简单来说,就是指地方政府之间或政府部门之间只能行为的混淆与错位,导致了政府公信力行为的弱化。
   (二)政府政策公信力弱化3
   政府政策公信力弱化指的是公众对公共政策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正当性和科学性等信任程度的降低。政府政策公信力的弱化包括:政府决策程序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决策随意性较大;公共政策呈现出不稳定性与不连续性的特征;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偏差。
   (三)政府权力腐败问题
   近十年来,政府中各种腐败现象频频发生。一些地方政府及其主要行政人员为了谋取自身的不正当利益,在政策过程中不讲诚信、弄虚作假、滥用权力,漠视公众的切身利益,使公众对政府官员失去了信心,从而导致政府公信力不可避免的下降。
   二、从制度的角度分析我国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原因
   (一)权力监督体制不健全
   权力监督机制作为监督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其关键内容。当前,我国的监督制度建设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一些问题一直仍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一方面,某些政府官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另一方面,某些政府部门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个人化现象较严重,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运用自由裁量权随意地扩大自己的处罚权、审批权、收费权等等,行政行为随意化、人格化,使得法律的严肃性、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扭曲,严重破坏了政府的公信力。
   (二)行政管理制度不健全
   如今,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建设的步伐仍没有跟上社会大环境变化的需要,在某些领域尚不健全甚至只是流于形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公开制度的不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早已开始实施,但有了信息公开条例并不意味着该制度已经完善,其法律层次显然还不够,对于公民知情权和隐私权因信息公开与否而带来的侵害情形仍处于划分不清的状态,对于公开后的救济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实现。
   2.行政问责机制的不完善。建设责任政府,必须建立起一个有效的问责机制,但目前的现状与理想相距甚远。不少地方行政问责的成效仍仅仅取决于媒体与社会的关注程度,只有像“钓鱼执法”、“躲猫猫”这样的引起强烈的舆论反响的事件才会致使有关部门的问责制得以启动,而且只是处理几个官员来敷衍公众舆论。我个人认为,如果缺乏舆论的广泛关注或公众压力较小,问责程序就很能够难正常地运转起来。这样的结果是:对于一些舆论关注的渎职、失职事件,往往问责的力度较大,但即使追究责任也只是高调问责,低调地降迁,或是只是追究执行者却不追究决策者;对于那些未受公众广泛关注的渎职、失职事件,问责就显得力度不够,往往只是象征性地让当事人写个检讨或是写个事情经过说明,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并且明显地忽视了问责那些在渎职、失职事件中明哲保身、不作为、无作为的官员或当事人。行政问责机制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制度本身的不健全导致了行政行为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长此以来,不仅降低了政府的凝聚力、号召力,影响政府了的合法性、有效性,也会弱化政府的公信力。
   3.公民参与机制的落后。公民参与是指公民个体或公民组织依法投票选举政治代言人,参与公共政策中的制定、执行、公共事务的管理和评估,作为政府的合作伙伴,共同供给公共产品和服务,并对政府的活动与过程实施监督。从新公共行政到新公共治理理论都要求将公民参与纳入到公共管理的过程中来,公民参与的内容和形式也必须日趋多样化。随着公民参与的兴起和发展,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在我国,公民参与还面临着许多的困境,如由于受政治、历史统文化的束缚,我国公民表现出普遍的政治冷漠,即使参与也只是被动的参与;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参与成本的巨大,使公民不愿参与或者不积极主动地参与。当前,公民参与的动力机制仍不健全,更重要的是公民参与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包括参与的方式、途径、参与的有效程度能否得到了保证。在我国,只有部分普通公民能以合法的形式、制度化的渠道理性地参与公共生活并影响行政行为及过程,导致公民参与的积极性严重受挫,致使了政府公信力的弱化。
   三、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政策建议
   政府公信力就是公民基于个人利益的满足程度对政府作出的评价。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个人利益的满足是人们对政府评价的物质基础,一个总是不能满足公众的个人利益的政府,它存在的必要性就非常令人值得怀疑。但是个人利益没有得到满足的人对政府的评价并不一定低,个人利益得到满足的人对政府的评价也不一定高,这就是公众对政府评价的另一维度―――公平。从利益分配的角度来看,公平是人们对人与人之间经济利益关系合理性的一种认同,它包括过程公平和机会均等。一个公平的政府,即使个人利益没有得到满足的人也会对它作出较高的评价,反之,即使个人利益得到满足的人对政府的评价也不会高。
   基于以上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在公信力建设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我们主要从政府角色的方向出发,提出建设我国政府公信力的路径选择。
   第一,从政党的角度来看。意识形态是政党的标志和阶级属性,在革命党时期,鲜明的意识形态是团结和凝聚人心的思想理论基础。政党是公民控制政府的手段,是表达民意的工具,执政党能力的高低与公民参与政府的程度、公民政治权利实现的程度成正比,进一步影响政府信任的程度。政府可以从执政理念、体制供给、执政制度、干部升迁等方面规范政府的内部管理和外部关系,对政府进行监督和规制,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加深公众与公众权力的联系,使政府能够更好地赢得公众的信任。
   第二,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提高公信力的关键环节是政府自身的建设,下面将从观念、制度、管理等方面阐述了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具体措施。首先,要树立民本意识和诚信意识,这是建设诚信政府的思想理论基础。要树立以诚信守信为核心的行政道德观、以为民谋利为目的的行政权力观和服务群众的行政群众观。其次,制度建设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关键环节。建立和完善行政听证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行政信赖保护制度、行政执法责任制度,目的在于保证立法、决策的科学性,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话语权。再次,要提高行政管理水平。要构建服务型政府管理模式,从行政发展的趋势、行政价值的取向、行政职能的转变、行政权利的来源、政府角色的定位等不同角度探讨了政府管理模式转变的必要性和具体途径;弥补公共政策在指定、执行、监控、评估过程中的缺陷,满足公共政策合法、合力、科学、民主的要求,才能被公众认同;政策制定要做到规范程序、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强化决策责任制、增加决策透明度;政策执行的关键是要坚持依法行政,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政策监控是要通过多渠道的信息发布机制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话语权和监督权;政策评估是要建立以和谐社会为价值导向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赋予公众了解、评判政府服务工作的权限。同时,加强行政管理作风建设。要推进勤政廉政建设,反对、惩治和预防腐败;要加强行政人员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教育,建设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第三,从社会公众的角度来看4。建立政府与社会的共同治理模式,培育公民社会,重视公民权利,保证公民监督,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径。在西方,人们一般把民意视为政府信任的试金石以及政府与人民之间沟通的桥梁,制度化的政府满意度调查已经成为政府信任的晴雨表,因为它既能定期反映民众对政府官员和政策议题的感受,又能成为规范政府行为,推动政府改革和创新,提高政府绩效的重要驱动力。在我国,政府要努力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公共服务需求。要在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注重公共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系统,不断加大对社会公共领域的财政投入;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要加强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级政府都应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群众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及突出矛盾。要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要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特别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真正从社会公众的角度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难题。(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
  
  
  
  参考文献:
  [1] 裴婷婷,田瑞云:《完善制度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行政与法2010年11月
  [2] 胡溢文:《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原因和对策》,东方企业文化?策略2011年10月
  [3] 周万中,鲁丽莎:《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途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

标签:公信力 浅谈 对策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