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散文 > 正文

【《高陶事件始末》法理解读】 理陶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高陶事件始末》   陶恒生 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2年2月   10年前曾出版,此次修订再版。“高陶事件”是指高宗武、陶希圣在抗日战争初期追随汪精卫鼓吹“和平”运动,后认识到汪精卫所谓的“和平”运动就是投降与卖国。于是,二人逃离上海,抵达香港,并以二人名义在香港《大公报》揭露汪日密约《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及其附件。
  
  1940年1月的“高陶事件”,既是一桩涉嫌另立政府抢夺政权的政治事件,也是一桩涉嫌越权外交卖国求荣的法律事件。其主角是34岁的前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高宗武,配角是40岁的前北大教授陶希圣。但是,事件发生70多年来,竟然没有一位文史学者,依照现代文明社会的宪政法理予以分析解读。日前读陶希圣的三子陶恒生先生补充再版的《高陶事件始末》,该书虽汲取了最近10多年来才公开出版的《高宗武回忆录》、《蒋中正日记手稿》等重要文献资料,但在宪政法理方面也没有取得明显突破。
  这里所说的宪政法理,首先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个人生活自由自主、意思自治;甲乙双方契约平等、权责明确;公共领域人人平等、民主公决;国家政权宪政共和、依法限定;国家之间平等交往、大同博爱的价值体系。其次才是以人为本、主权在民、权为民所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程序正义优先于实体正义的刚性体制。对于这样的宪政法理,毕业于北京大学法科,此后大半生致力于党化教育的陶希圣,终其一生都是格格不入的。
  1937年7月17日,陶希圣与胡适、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等人一同出席牯岭茶话会,蒋介石在会上正式宣布“战端一开,只有打到底”的抗战决心。同年8月,陶希圣加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的侍从室第五组,在组长周佛海指导下专门从事国际宣传。同年9月被聘为国民参政会议员。
  1938年12月18日,在抗日战争最为惨烈的危机时刻,汪精卫依照高宗武、梅思平与日本方面秘密达成的“重光堂协议”和“渡边计划”,离开重庆前往昆明,并于12月19日与陈璧君、陈公博、周佛海、梅思平、陶希圣、陈春圃、曾仲鸣、陈昌祖等人同乘包机前往河内。12月29日,汪精卫亲笔签署主张中止抗战对日求和的《致蒋总裁暨国民党中央执监委》的声明稿,交给陈公博、周佛海、陶希圣带往香港,于12月31日公开发表。
  同样是在12月31日,已经在事实上背叛蒋介石及重庆国民政府的陶希圣,在致驻美大使胡适的信中写道:“自武汉、广州陷落以后,中国没有一个完全的师,说打是打不下去了⋯⋯到了这样一个外交情势,当然应考虑存亡绝续的办法。”他所谓的“存亡绝续的办法”,就是撇开由蒋介石主持的重庆国民政府,去与发动侵略战争的敌对国日本进行秘密谈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于第二天即1939年1月1日做出决议,永远开除违法乱纪的汪精卫的党籍,撤除一切职务。汪精卫至此既丧失了国民党副总裁、国防最高会议主席、国民参政会会长的政治权力,也丧失了救国救民的政治合法性。
  在汪日之间随后展开的“和平”谈判中,陷身于卖国火坑的高宗武、陶希圣,逐渐认识到日本方面的最终目的是全面征服占领中国领土;汪精卫的所谓“和平”运动其实是完全彻底的屈服投降。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戴罪立功的逃跑脱离。1940年1月3日,他们在杜月笙及其大弟子万墨林秘密协助下逃离上海,抵达香港后遵照蒋介石的指令公开揭露汪日密约《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及其附件,从而以第一手铁证擦亮了中国军民的眼睛,激励了中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到了晚年的《八十自述》中,陶希圣对于自己当年意思不能自治、人格不够健全的不由自主、不自量力,给出了还算真诚的历史反思:“希圣更无自主与自由行动之余地。既脱离战地,背叛国家,至香港不愿去广州,尤不肯去上海,既至上海又不愿参加谈判,既参加谈判又拒绝签字,凡此皆属徒然。”
  在现代文明社会里,开刀救治一名心脏病人,是拥有专业资格的心脏科医生的职责所在,一个杀猪的屠夫,是不可以自告奋勇去开刀救治心脏病人的。拯救一个陷入战争动乱之中的主权国家,既需要专业系统的学术智慧和高度组织化的军政实力;更需要在以人为本、主权在民、权为民所赋的宪政法理层面上,切实提升完善政府公共权力的合法性;而不是撇开拥有最大份额的民意支持和军政实力的政府公共权力,在没有任何法定授权的情况下,仅仅打着报国爱国、和平救国之类的美好旗号,便要擅自越权到发动侵略战争的敌对国一边去谈判求和。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的法学博士高宗武和毕业于北京大学法科的陶希圣,偏偏不能恪守最低限度的宪政法理和权限边界,这才有了他们一度陷身于卖国火坑而后又奇迹般戴罪立功的人生传奇。
  
  125位英美名作家评出200年来最伟大的书
  美国诺顿出版公司2007年出版了一本《十佳:作家选好书》(The Top Ten: Writers Pick Their Favorite Books),该书邀请125位英美名作家评出他们心目中十佳。日前,《大西洋月刊》网站撰文提及此书,并配以“125位英美名作家评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书”这样的“标题党”标题。该榜单包括20世纪最佳作品、19世纪最佳作品、入选作品最多的作家和得分最多的作家四项。其中,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分获19和20世纪的头名,莎士比亚有11部作品入选榜单,而得分最多的却是托尔斯泰。随后,俄国媒体《莫斯科时报》刊文欢呼,盛赞俄语经典文学在世界范围的强大影响力。
  
  20世纪最佳作品
  1、《洛丽塔》 纳博科夫著
  2、《了不起的盖茨比》 菲茨杰拉德著
  3、《追忆似水年华》 普鲁斯特著
  4、《尤利西斯》 乔伊斯著
  5、《都柏林人》 乔伊斯著
  6、《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著
  7、《喧哗与骚动》 福克纳著
  8、《到灯塔去》 弗吉尼亚•伍尔芙著
  9、《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全集》 奥康纳著
  10、《微暗的火》 纳博科夫著
  19世纪最佳作品
  1、《安娜•卡列尼娜》 托尔斯泰著
  2、《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著
  3、《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著
  4、《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马克•吐温著
  5、《契诃夫小说集》 契诃夫著
  6、 《米德尔马契》 乔治•艾略特著
  7、《白鲸》 梅尔维尔著
  8、《远大前程》 狄更斯著
  9、《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
  10、《爱玛》 简•奥斯汀著
  入选作品最多的作家
  1、莎士比亚 11部
  2、福克纳 6部
  3、亨利•詹姆斯 6部
  4、奥斯汀 5部
  5、狄更斯 5部
  6、陀思妥耶夫斯基 5部
  7、海明威 5部
  8、卡夫卡 5部
  9、[并列]乔伊斯、托马斯•曼、
   纳博科夫、吐温、伍尔芙 4部
  得分最多的作家
  1、托尔斯泰 327分
  2、莎士比亚 293分
  3、乔伊斯 194分
  4、纳博科夫 190分
  5、陀思妥耶夫斯基 177分
  6、福克纳 173分
  7、狄更斯 168分
  8、契诃夫 165分
  9、福楼拜 163分
  10、简•奥斯汀 161分
  
  《传家》
  任祥 著
  新星出版社 2012年3月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是任祥表达出来的生活智慧和生活态度,也是她践行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这本书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涉及我们了解的各个节日、风俗、礼仪等,但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而是结合日常生活。作者任祥用自己的生活实践告诉我们这些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每个人都可以践行的,比如,养鸡、种菜、做衣服,能够传家的东西,其实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把这些做好,我们的传统就传承下来了,渗透进来了。
  
  《暴风雨的记忆》
  北岛 曹一凡 维一 著
  三联书店 2012年3月
  北京四中,1965-1970年间有着什么样的激荡与疯狂。曾是四中六八届高一学生的北岛编的《暴风雨的记忆》,收录了十八位四中学生的“文革”记忆,除个别外,都是“老三届”(六六、六七、六八),六六年“文革”爆发时,正值青春年少的他们,如何在四中这个小小舞台上,上演那场动魄的历史剧。
  
  《英国史》
  [英]大卫•休谟 著
  吉林出版集团 2012年2月
  《英国史》的版本很多,公认比较权威的是麦考莱那本,而哲学家大卫•休谟这本应该算传播比较广的一本。休谟的哲学著作国内都有译本,这是他惟一之前没有中文译本的作品。该书英文版共6卷,超100万字,讲述从罗马―不列颠时代到光荣革命的英国历史。
  
  《世界文明史》
  丹尼斯•舍曼 等著
  中国大民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
  《世界文明史》的版本也是众多,比较著名的是美国学者威尔•杜兰特的那套。而这本汇聚了众多西方学者编著的文明史,更注重常识和材料意义,通过历史证据和线索,引导和培养读者的历史研究能力,并且让读者在开放、繁杂的历史记载中锻炼成为一个“熟练的历史侦探”。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50年史》
  薛龙 著
  新星出版社 2012年2月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作为美国乃至全世界最为卓著的现代中国研究机构,其学术发展史对广大现代中国研究者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系统地披露了大量珍贵的学术文本信息和第一手访谈材料,折射出美国和世界范围内中国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史。
  
  《负伤的知识人》
  陈远 著
  商务印书馆 2012年2月
  陈远是我的前同事,也是我的历史老师。这本书中的很多文章以前看过,内容涉及民国历史上的一些文化名流。在考察这些知识分子命运时,力求在有新材料的支撑下推陈出新。附有作者与李泽厚、余英时、许倬云、唐德刚等四位当下大师级学者的对话。
  
  《书店传奇》
  钟芳玲 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年2月
  钟芳玲是让人羡慕嫉妒恨的“书女”,她每次来北京,都会找我聊聊天,说说她又发现了哪些好书店,这些书店有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在她几本书店风景之后,这本书店奇遇记越发让人惊讶,原来世界各地的书店远比我们看到的美丽得多,好玩得多,传奇得多。
  
  《路上书》
  蒋勋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3月
  蒋勋的跨度很大,美学、艺术、文学,什么都能产生自己的气场。新近的《路上书》、《忘言书》、《欲爱书》等都是他的散文作品,是他在世界各地旅行和参观博物馆的思考和想法。尤其是《路上书》这本,对同样喜欢旅行的我来讲,有着强烈的吸引。
  
  《上课记》
  王小妮 著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年2月
  作为一位诗人,王小妮有更为敏锐的心思,去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经验,也耐心观察着年轻学生们的精神和思考状态。本书记录了来自城市、更来自农村的“90后”一代大学生彷徨、躁动又不失纯真的日常生活和思考。她深深地理解学生们的焦虑,让我们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重新想起“理想主义”这个被遗忘和误读的词汇。
  
  《再见童年》
  张倩仪 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年4月
  童年的生活不是“小儿科”。童年的成长过程,大到关乎一个人的一生。本书研究了1828至1938年出生的多达150余位民国名人的自传,专门研究他们的童年。从中捕捉他们童年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物之微,条分缕析串连组合,活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流传有序、行之久远的童年生活形态,引人深思。
  
  《西藏的战争》
  杨志军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年1月
  以英国十字军入侵西藏为背景的历史小说。1888年英国军队悍然入侵西藏,到了1904年,更是大面积入侵。但战争只是手段,上帝与佛主在西藏共存才是英国人的最终目的。面对西藏人民对故土的热爱、对佛教的虔诚,英国人无法为基督教找到立足之地。
  
  《寻找中道》
  秋风 著
  语文出版社 2012年3月
  中道是人类各文明普遍追求的处理伦理、政治事务的最高智慧。《中庸》的定义是:“不偏之谓中”。只有坚守中道,我们才能实现全人类的公平正义。本书对上世纪初以来启蒙运动进行再思考,结合各代学者的观点,构建一个古今中西、各司其美的社会。
  
  《张之洞致张佩纶未刊书札》
  丁玲 林锐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
  收录的是晚清重要人物张之洞致其同乡、“清流”干将张佩纶的六十二通书信及两首诗稿,内容主要为两人相约前往琉璃厂搜购古玩、书画、文献和交流鉴赏心得,以及筹商修建畿辅先哲祠和编纂《畿辅先哲录》等事,反映了二张当年交往的频繁和密切程度。

标签:始末 法理 解读 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