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散文 > 正文

【以人为本与人性化关系辨正】 怎样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模式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以人为本与人性化是两个既有区别又内在关联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中,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是一种价值观,而不是历史观;而人性化是新的时代精神,是以人为本的深化和现实化,而不是泛化和任性化;以人为本的实质在于解放人,人性化的实质在于“使人成其为人”。我国现在所倡导的以人为本,还不是真正的人性化,而是一种执政理念。当前,需要在人性化引导下将以人为本推向现实。
  关键词:社会主义;以人为本;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1-0054-05
  人性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当前中国,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其实质是要在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推进人性化进程。但是在对以人为本与人性化的理解中,均存在泛化之误区,为此,有必要从理论上澄清以人为本与人性化的科学内涵。
  
  一、以人为本: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
  
  从19世纪到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无论是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都为人类的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在资本主义社会弊端日益凸显的情况下,植根于对社会公正与平等的不懈追求,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应运而生。在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的简单刻画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推进到了科学,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运动的方向。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将人性湮没在庞大的社会生产组织中,资本奴役劳动,物支配人,人沦为机器的一部分而得不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打破资本的桎梏,将人从资本和物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马克思指出,“整个社会主义的原则只是涉及真正的人的本质的现实性的这一个方面”[1] ,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就是要解放人,使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社会主义资本不再占有劳动,而是劳动占有资本,使劳动者获得平等的发展;物不再统治人,而是物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目的服务,使人获得真正的发展;机器不再支配人,而是全面发展的人驾驭机器,使人获得自由的发展;旧式分工被消灭了,人获得完整的发展。总之,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
  既然社会主义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那么社会主义就是要解放人和发展人,也就是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目标。因此,在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中,“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程度必然要成为衡量社会主义成败得失的标准。然而,虽然在理论上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上是“轻视人、蔑视人,进而使人非人化”的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是一个“重视人、尊重人、以一切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新社会,但是“由于现实社会主义都是在经济文化不够发达、政治民主化、社会法治化严重缺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腐朽传统的影响一时难以消解,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等等,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产生过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严重背离的失误。”[3]社会主义偏离了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偏离了社会主义解放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其结果必然导致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谈人色变”,不尊重人的价值。社会主义运动想要摆脱面临的困境,出路就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重新回到解放人和发展人,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道路上来。
  反思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了一条从“谈人色变”到“以人为本”的道路[4]。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没有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一度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按照“一大二公三纯”的标准理解和实践社会主义,甚至把社会主义与以人为本对立起来,认为人的问题是资产阶级的专利,“谈人色变”,结果使我们国家遭受巨大损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痛定思痛,深刻反思教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从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出发,从人性发展需要和人性化要求出发,逐渐形成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有利于”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形态――邓小平理论,在理论上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把社会主义阐释成“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373邓小平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和解答,重新使社会主义建设回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取向上来,使我国走上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以人为本”丰富了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一般而言,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什么程度,对“人”的认识也就达到什么程度。过去,我们片面地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理解社会主义,把“人”抽象为物,把“人”的问题看作资产阶级的专利,“见物不见人”、“谈人变色”、“谈资色变”,一度把社会主义等同于单一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把不断提高公有制的社会化程度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提高计划经济的水平视为社会主义先进性的表现,把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和消灭人的个性差异视为社会的平等。这些理论上的曲解和误解是导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生重大挫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识到:“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的因素,只有把“人”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人”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不能对“人”视而不见,在生产和生活中要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主义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以“人”的解放和发展来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人”的解放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要促进人的解放和发展必须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发展。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把“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372作为判定社会主义成败得失的具体标准,就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可见,只有全面理解“人”,真正回归“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建设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只有从“生产力”的角度来重新理解“人”,才能真正把社会主义建设的落脚点放在人的解放和发展之上。
  历史经验表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不能有丝毫的偏离,否则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在社会主义建设当中,真正将我们的一切事业都与解放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联系起来,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落实到我们的各项事业当中,是实现社会人性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如前所述,社会主义产生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非人化”的批判之中。社会主义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奴役劳动、物支配人的现实以及支配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运行和发展的资本逻辑,痛斥了资本主义的“非人化”发展。因此,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人性化。社会主义社会应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的社会。可见,只有在以“人”为核心的新社会里,人性才能得到彰显,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每个人才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推动社会的人性化发展,将社会的发展推动到一个以人的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的阶段;同时将我国进行的改革置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之下,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社会的人性化进程。
  
  二、人性化:新的时代精神
  
  近代以降,“人性”与“理性”一起成为人类近代史上两面高扬的旗帜。如果说“理性”是使人祛除愚昧,那么“人性”则是人回归自身。“理性”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人”自身,因此,可以说,整个近代史就是人类不断彰显人性化的历史过程。人性化是对以人为本的深化和现实化。所谓“人性化”就是把人当人看,真正将社会发展的目标定位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社会发展的成果造福于人本身。“人性化”表明了人性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社会的人性化正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基本目标。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人性化”追求是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非人化”提出的。资本主义产生以来,在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摆脱愚昧状态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创造了比以往所有社会更多更大的物质财富,并且促进了现代科学的巨大进步,使理性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自身“非人化”的特性就逐渐显露出来。首先,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价值理念,使整个社会一切向钱看,金钱变得至高无上,人们用金钱衡量一切包括能力、理想、信念等;其次,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的市场经济境域下,一切围绕着利益转动,人的发展让位于经济发展,人沦为创造财富的工具;再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专业化,导致人的片面发展,人终其一生都走不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组织的牢笼;最后,阶级矛盾尖锐,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财富分配失衡,社会不公正现象严重。因此,资本主义的发展偏离了人性化的时代精神。
  人性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向人自身的回归,必须正视资本主义社会的“非人化”发展,使社会发展重新回归到人性化的道路上来。社会的人性化发展就是要把“人当人看”,“使人成其为人”。马克思主义对于人性化的理解也正是体现了这两点。马克思与黑格尔一样“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7],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历史就是人类劳动不断改造自然的历史,人的劳动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又使得人不断认识自身。劳动不但是人存在的方式,而且劳动的成果也确证了人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分离,劳动发生了异化,劳动产品不但不是劳动者确证自身存在的东西,反而成为支配和压迫劳动者的东西,劳动者沦为简单的商品生产工具。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不断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缩短工人的自由时间,同时不断提升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将工人的能力局限于生产活动的某一方面,使得工人片面发展。这样,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劳动的异化,使得劳动者不能通过劳动确证自身的存在,使得劳动者陷入对自身存在的困惑当中,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人情冷漠、精神空虚、道德滑坡,等等。因此,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的人性化发展就是要扬弃劳动异化,重新确立劳动作为人的本质的地位,使人在劳动中确证自身的存在。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力,使人有充分的自由时间去发展适合自身兴趣和需要的能力,使人真正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这一点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显得尤为明显,比如,越来越多的人在满足物质需求以后,开始追求精神生活,希望获得协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从事本职工作以外的其他事业,希望获得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社会不公平现象,希望获得共同发展。所有这一切都是社会人性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社会的人性化发展是人民的正当要求,它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回应。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建设也面临着一些问题:精神荒芜、个性丧失,贫富分化、社会不公,道德缺失、价值迷失,等等。因此,人性化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应有之义。进入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八荣八耻”正是对理性化和人性化的时代趋势做出的应对。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破除僵化思维,破除人性化的制度、体制和机制障碍,合理建构适合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思想体系和政治构架。首先,在思想上,将“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价值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标准,切实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真正做到“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其次,在行动上,要把解放人、尊重人的思想贯彻到广大党员干部的执政方式和行为方式当中,继续发扬“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最后,在成效上,要切实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各项权利包括自由、生命、财产、教育与就业等,要在制度上和法律上形成相应的制度性保护与法律保障;要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正的目标,减少社会不公正、不公平现象,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教”。总之,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将一切工作的重心放在促进人的解放和满足人的全面发展上来,将人性化落实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
  社会发展的人性化必须是以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基础的。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改善人的生存境况,打破人的发展桎梏,创造一个适合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关键是要防止在实际工作中陷人性化误区:一是不能将人性化泛化。人性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势必要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得到体现,在社会发展的目的、方式、结果中体现出人性化特征。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打着人性化的旗号行事,将人性化泛化。二是不能将人性化任性化和随意化。人性化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方向,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在思想里和实践中切实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性化需求,但是却不能把人性化僵化,将其置于社会建设之上,要把人性化完全融入到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使人性化的思维牢固扎根于人们的头脑当中并以之指导我们的各种行动。三是要防止人性化的空洞化。人性化不能流于形式,将任何事情都冠之以人性化之名,使之沦为“口号”。总之,人性化如果要真正落实到实处,就必须在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贯彻落实人性化理念。
  
  三、以“人性化”实践深化和落实“以人为本”理念
  
  当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生产力飞速发展,现代化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理性精神真正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理性也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毫无疑问,与西方的现代化一样,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是一个培育理性精神、不断理性化的过程。但是,它却又有着自身的特殊之处,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须走一条与西方现代化不同的道路。因为中国现代化所面临的的问题“主要不在于理性化的程度如何,而是在于现实中非人性化的现象太严重,人的自由、生命、财产等基本权利由于传统与现实的原因,特别是由于缺乏法制的基础而得不到有效保障……而这一切的根源,在特定的意义上说,缘自一种非人性化的文明秩序。权利没有保障,一切创造财富的个人空间皆被封杀,现代化自然也就无法进行。”[8]因此,就中国而言,现代化的进程必须首先是一个解放人和发展人的过程;是一个顺应人性,将人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的种种桎梏中解放出来的过程;是一个把人们过去受到压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出来、重新确立人的主体地位的过程。在我国整个现代化进程中,必须使人性化与现代化并举,以人性化带动现代化,以现代化促进人性化。在中国现代性语境中,人性化高于理性化和个性化。人性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一种价值目标,更是当代中国人的一种现实追求。“人性化追求不仅凸显了以人为本的实践意识,而且易使以人为本理念深入人心,强调人性化有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9]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之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客观上顺应了人性需要的必然。中国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门槛,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信息的积累,以及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主动性精神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因素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因此,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人性化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必须把人性化置于现代化的本质与核心,将现代化与人性化结合起来才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人性化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将人的解放和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适应了我国社会发展人性化的趋势。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成为一个不断促进人的解放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人性化主要是在‘以人为本―人性化―人的工作和生活’三者关系中使用的概念,是以人为本走入人的工作和生活的中介性范畴,它既指使一种事物符合人的积极的自然需求、合理满足人的正当社会诉求和体现人的高尚精神需要的实践努力及其过程,也指使以人为本或理想人性化为某种行动的努力及其过程。”[10]因此,我们不能把以人为本仅仅停留在价值理念的层面,必须将以人为本切实落到人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将以人为本现实化――人性化。
  当前,必须在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将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落实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政治上,大力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制度,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破除社会层级结构与权力运作体制的阻滞”[11],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走出“权力本位”的误区,回归和重塑“权利本位”,保证人民享有各项公民权利,积极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经济上,必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GDP主义”转向“民生为本”,这就需要把以人为本理念注入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之中,从而使经济发展具有目的与手段的双重合理性,推动中国经济由“物本经济”转向“人本经济”。这种注入应当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从目的方面注入,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经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目的,反对只见物不见人;二是从手段方面注入,通过“人”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发展,反对虚幻的以人为本。总之,既要把提高人的自主创新能力看作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又要把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看作经济发展的根本方式。
  文化上,充分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特别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结合起来,使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把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建设根基的当代意义,重构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12],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社会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保障民生,大力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共建共享;“必须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一个基点”[13],将社会公正作为社会建设的首要目标,努力消除社会不公正现象;以社会成员的发展为目标,给予每个社会成员以更多的关怀和尊重,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追求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协调一致,最终建构起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尊重诉求、和谐有序、共建共享、共生共进的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5.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83.
  [3]徐贵权.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历史性回归[J].探索与争鸣,2005(6):31-33.
  [4]韩庆祥,张艳涛.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哲学思维方式[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3):6-9.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1.
  [8]陈嘉明.“理性化”或是“人性化”:中国现代性问题的一点思考[J].文史哲,2009(4):139-143.
  [9]张艳涛.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中的“中国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40.
  [10]韩庆祥,张健.论人性化[C]//中国人学学会编.人学论丛:第九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55-68.
  [11]张艳涛.马克思哲学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13.
  [12]韩庆祥.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三个问题[N].人民日报,2010-05-17.
  [13]胡仙芝.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和目标追求[N].中国社会报,2006-11-13(3).
  
  责任编辑 任浩明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 Between Human-Oriented and Humanization
  
  ZHANG Yantao LI Wei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5)
  
  Abstract: Not only are there inter-relations but also differences of these two concepts which are human-oriented and humanization. In Marxism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the concept of human-oriented is the fundamental value of socialism rather than a historical view; while the concept of humanization is the spirit of time in new era, which deepens and actualizes the human-oriented concept. The essence of human-oriented concept is the human liberation, then, the nature of humanization is that it makes human beings to be real human beings. The human-oriented concept that we advocate in China is not the real humanization fully but an administrative idea. Currently, what we need to do is to put human-oriented concept into practice under the guidance of humanization.
  Key words: socialism, human-oriented, humanization

标签:辨正 人性化 以人为本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