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散文 > 正文

长安的散文

时间:2017-03-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唐代散文

逐渐摆脱了六朝以来骈文的浮华之风,恢复了秦汉散文内容充实、行文自由、

朴实流畅的传统,,与骈文相对而言,是一种奇句单行,不讲声律对偶的散体文。

初唐散文,虽然仍以骈体为主,但已经透露出新的气息。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尽

管也多用对偶句式,却不受形式的束缚,笔力雄健,言之有物,令人耳目一新。

中唐散文,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提倡质朴的文风,注重反映真实的社会人生,

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就卓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晚唐散文,杜牧的《阿房宫赋》,骈散结合,借古讽今,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

《师说》韩愈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

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

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

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韩

愈、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曾巩、欧阳修、王安石)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

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说:是论说文的一种,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是古代用以记叙、

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它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

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捕蛇者说》偏重叙事,《爱莲说》说明中抒情,《师

说》偏重说理。

这篇文章使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事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

于从师的陋习,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师说》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充分,说理透彻,气势磅礴,有

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先从历史事实“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只能“传道受

业解惑”、学者定会遇到疑难“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三个方面证明了从师学

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于老师的年长年少,作者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

所存,师之所存也”,明确了择师的标准。接着就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

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人们对自己与对儿

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

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揭露士大夫之族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

的真正原因。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指出了他们在“从师”问题

上的不同态度,点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作者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

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

而已”的论断。为了证明这一论断,作者选择了孔子的言行来作证。在当时人们的心

中,孔子是圣人,圣人尚且如此,那一般人就更不必说了。而且作者虽只用了寥寥数

语,而孔子的言行却写得具体,因而很有说服力。这样,文章以其鲜明的中心、清晰

的层次,充分的说理体现了逻辑思维的严密。

全文分4段:

第1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

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

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

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

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2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

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

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

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

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3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

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

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

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

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的观点。

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

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

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

《阿房宫赋》杜牧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士族。晚唐著名诗

人和古文家。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曾任中书舍人(中书省别名紫微省),人称杜紫微。

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是晚唐著名

作家。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

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

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其诗英发俊爽,为文尤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在晚唐成

就颇高,时人称其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杜樊川”。

赋:起源于楚词,值荀况始有定名,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这种文体。

这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讲究铺陈,重视词藻、对偶、押韵的文体。以铺叙事物

为主的是"大赋",以抒情为主的叫"小赋",接近于散文的称"文赋"。篇幅长短不限,

句子以四、六言为主,且允许有错落参差,讲究文采,多用铺张手法。

这篇赋是借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

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希望唐朝的通知者不要只图自己奢侈享乐,重蹈覆辙。但是

杜牧的忠告没有使统治者更改。两年后,王死,半个世纪后,黄巢起义后唐王朝与秦

王朝一样归于灭亡。

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半部分用铺陈夸张的手法,描写秦始皇的荒淫奢侈:

第一段写阿房宫工程浩大,宏伟壮丽;

第二段写宫廷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生活的奢靡、腐朽。

这两段又是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写得条理井然。后半部分,由描

写转为带有抒情色彩的议论。

第三段夹叙夹议写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横征暴敛导致了农民起义,

推翻其统治,一举亡秦

第四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

意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

为鉴,还会重蹈覆辙。这两段议论由古及今,层次很清楚。

本文无论是描写还是议论,都充满了激情,语言精美,富于文采;有时骈散兼行,

于整齐中有变化;有时比喻贴切,生动形象;有时运用排比句式,使文章气势充畅。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

或河北馆陶市)人,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

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

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

镜矣。”

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章、奏议。《论积贮疏》

(贾谊)

②表: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的文体。《陈情表》(李密)

③策:科举考试问之于策而令应举者作答被称之为策问的文体。

④讽:古代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别人接受下级意见的文体。《邹忌讽

齐王纳谏》

⑤谏: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

⑥诽:背地里议论别人的过失

⑦谤:公开的指着别人的过失

⑧讥:微言讽刺

⑨讽: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自己的意见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谏议大夫魏徵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在这篇文章

中,魏徵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

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

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

于初唐的强盛。,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

其主题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魏徵敢于直谏,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强

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

全文主要阐明的是为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一二思:”:“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

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

三四思:“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

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

五六思:“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

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纵容;

七八思:“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

坏人,这是戒轻人言;

九十思:“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

戒赏罚不公。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

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

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

等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汉族。代宗大历八年(773)

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

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他的散文创作以寓言、山水游记和传记成就最大,寓言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传记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他的叙事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寓言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抒情诗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自己的心情。不论何种体裁,都写得精工密致,韵味深长,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极其沉厚的感情,呈现一种独特的面貌。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这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散文。柳宗元在参加“永贞革新”前两年,即贞元十九年至二十一年(803—805),曾任监察御史里行,是御史的见习官,可以和御史一样“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可以到各地检查工作,民事、军事、财政都可以过问,品秩不高而权限较广。这篇文章,可能就是在此期间写的,是针对当时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现象而作的。这篇文章可以看成是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的先声。

第一段, 简介郭橐驼的形象特征及名号来历。看似闲笔,却生动有趣,给文章带来

了光彩色泽。

第二段, 介绍郭橐驼高超的种树技艺。

第三段, 写郭橐驼介绍种树的经验并说明别人不如他的原因。

第四段, 写郭橐驼把“长人者”与“他植者”进行类比,指出地方官吏好像是

“爱”民,其实在害民。

第五段, 最后说明写作本文的目的。

综观全文,我们应注意三点:一是无论种树或治民,都要“顺天致性”,而不宜违逆其道;二是想要顺天致性,必先掌握树木或人民究竟怎样才能“硕茂以蕃”,亦即摸清事物发展规律;三是动机效果必须统一,不允许好心办坏事,或只把好心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把这三点做好,才算懂得真正的“养人术”。

宋代散文

宋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长河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从古代散文演变的历程来看,宋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的鼎盛时期。同时在散文理论和体式上也多有开拓,从文体理论的角度来看,宋代是“散文”概念提出并渐趋成熟的时期。宋代散文在体裁上多所创新,值得注意的散文新体裁有文赋、诗话、随笔和日记等。文赋是古文向赋渗透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体赋,由欧阳修用散体文改造骈赋、律赋而形成,代表作品《秋声赋》是文赋的形成的里程碑。宋代的古文运动,虽然是韩、柳古文运动的继承和发展。但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在散文创作上,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宋代的散文风格,和唐代的散文风格是不大相同的。大致有下列几个方面:

一、宋代散文舍弃了韩柳散文的古奥艰深、「沉浸浓郁」的特点,发展了平易自然、「文从字顺」的特点。欧、苏、王、曾的长处虽各有不同,但却有共同特点:他们的风格比起唐代散文更见议论透辟,叙事生动,写景自然,抒情真实,这些完全是在适应历史的环境下发展起来;更切合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需要。因此,宋文对后世的影响远较唐文为大。

二、谋篇布局不大相同:唐文讲求纵横开阖、波澜起伏的气势,在转折连接处,讲求出人意外;宋文贵乎迂徐舒缓,不露锋芒,要如行云流水,舒展自如,洋洋洒洒,而又富有逻辑性和表现力。

三、语句安排不大相同:唐文注重推敲字句,时杂入险怪新奇句式及字眼;宋文平顺简易,语言通达流畅,最为特色。

《六国论》苏洵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

苏洵擅长于散文,他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

古议论文体

①原:古代探源究理的议论文体。《原君》(黄宗羲)

②辨;是古代明辨是非的议论文体。

③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马说》《师说》

④论: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六国论》

本文属于史论(转载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网:长安的散文),但并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

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段落大意:

第一段:下笔立论,指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不赂秦的国家也受连累,相继被秦所灭。

第二段:论述赂秦之害,指出赂秦而失的土地远较战败而失去的土地多出百倍,赂秦只会削弱自己的实力,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分。且秦人贪得无厌,而诸侯之地有限,赂秦只会燃起秦的欲望,最终招致灭亡。

第三段:论述齐、燕、赵三国不赂秦,但仍遭灭亡的原因,说明「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进一步说明赂秦之害。

第四段:假设六国若能团结一致,礼贤下士,合力西向抗秦,而统治者也不为秦人积威所慑,则或有战胜的可能。

第五段:借古讽今,讽谕北宋政府不应采取妥协政策讨好外族,以免重蹈六国的覆辙。

內容分析

第一部分:立论

即文中的第一段,确立论点,指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非兵不利,战不善:作者首先破除传统的看法,指出六国破灭并非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作战不完善。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然后作者正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六国破灭真正原因在于割地赂秦,因赂秦力亏而导致灭亡。

不赂者以赂者丧:事实上并非六国均有赂秦(只有楚、韩、魏三国赂秦),作者在补充阐明没有赂秦的国家受赂秦之国牵连,失去别国的强大支援而不能独力抗秦,致使六国皆被秦所灭。

第二部分:论证

篇二:精选散文

说。不得不说,那时对未来的认知,全都在郭敬明的小说里,虽然现在已经不喜欢他,但我还是不能否认,他的作品我真的有感动过,甚至落泪。这部愿风裁尘,是一部散文集,对于已经不喜郭敬明许久的我,还是看了这本书,是在我从广州回沈阳的火车上,看起来很轻松,讲的都是郭敬明这些年的经历,光环之后的故事,很诚恳,也很煽情。这很符合郭敬明。有几个故事是有人说郭敬明的妈妈,郭敬明说了自己当时的心里感受,还是挺难受的。不论是说脑残还是怎样,毕竟年少的青春岁月还是你陪过来了。

《倾城之恋》张爱玲最美书评:在那个兵慌马乱的年代一位是受尽封建之苦的独身女子,一位是受到冷眼仇视的私生子,继承财产后又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他们都看尽了世间冷暖。在那个为了一点利益可以撕破脸皮,却又想做得体面的乱世。他们却彼此看见了真心。白流苏和范柳原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相遇了。他们是一个奇妙的搭配。一个为钱为名,一个为填补生活的空虚。他在她的面前虽然表现得像个君子,但是他没有诚意;而她则不甘心掉入他的圈套,因为她要的是名分。不可否认,流苏和柳原是相互喜爱的。但这种喜爱却掺着了太多太多其他的东西。因为他们不去付出和奉献,这种喜爱便永远不能升华为爱情。但是香港的沦陷却改变了他们。战争打破了一切,人们无法预知下一秒的生死。他们在战争中相依为命。他们于是开始明白,在这样一个动荡的世界里,什么都变得不可靠了,可靠的只能是身边的人。张爱玲说: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爱情本来就是那么质朴。不为名利,只需要真诚地相爱。在残酷的世界里能够相濡以沫、举案齐眉。

《恰到好处的幸福》毕淑敏最美书评:那三间精神的小屋,是盛着我们爱与恨的小屋;是装着我们事业的小屋;是安放我们心灵净土的小屋。幸福很简单,它便是付出和分享;是遇事时的豁达;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境界!毕淑敏说:“恰到好处,是一种哲学和艺术的结晶体。它代表的豁达和淡然,是幸福门前的长廊。轻轻走过它,你就可以拍打幸福的门环。”就像现在,我安静的坐在桌前,写下这些文字,旁边是一杯柠檬水,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这就是恰到好处。《平生欢》七堇年最美书评:读这本书的时候哭了好几次。第一次是陈臣父亲的死。作者用

“像突然停电的舞台,戛然而止,一切陷入黑暗”来形容陈臣的离开。而对于陈父的命运却用了“一个小人物的悲剧,何以上演得如此惊天动地,好像全世界唯独亏待了他一个人。而陈臣对原野暗生情愫的原因,只是原野随口的抱歉和谢谢。或许这就是教养给每个人不一样的人生。像白杨心里的陈臣一样 “有些旧人旧事,就这么盘桓在心里,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它已经生了根“。就像平义劝她的话 “不是你过不了他那一关,是你过不了你给过的心。”

《目送》龙应台最美书评:记忆中的龙英台是尖锐的,犀利的,批评的,野草的那时还是中学生吧?初中?高中?只记得捧着她的书血脉贲张,与其说是书,不如说是炸弹来的确切。那时的大陆和野草时的台湾真的很像,龙英台的愤怒在印成铅字流传到大陆正当其时,那狂怒之下隐藏的浓烈的爱,在叛逆期的心里烙下了印。

《西决》笛安最美书评:羡慕东霓的敢爱敢恨,更喜欢西决的善良与温柔。现实生活中,我永远都得不到像西决那样的人的关心与呵护。当所有的人都在变,东霓毅然决然的离开,追逐她的幸福,爱人不顾他的感受回到了曾经的老师的身边,只有他,永远待在那个小地方,当着他的老师,默默地守着每一个人,在他们身边给予帮助、鼓励、温暖。我爱这样的西决!作者对每个人性格的描写,刻画的深入人心,我被她西决深深吸引。

《橙》安东尼最美书评:没有标点符号的书很真挚的情节不一样的生活简单 但又美好似乎别人的故事总有那么多的美好橙,是看的第一本安东尼的书看了之后有去看第一本都是很简单 很生活却有可以吸引我。

《东霓》笛安最美书评:东霓,光书名就感觉有东西结合的感觉·我不喜欢这本书的主角,但是她们残忍却现实的活在每个人身边,这本书是以东霓为主角来描述,很少看到一个这么极端的角色为中心去写的小说,活生生的故事,但人物更戏剧。相比,我还是更喜欢西决,因为他像我。

《南音》笛安最美书评:看这本书是在期末考前那个留校的夜晚。一边要提防着老师从后面走过来 一边压抑着情绪奇怪的是我并不奇怪西决会做出那样的事 他温顺太久了 一个人压抑太久总是要爆炸的 也许是因为孤独 这世上他在无人可信任南音也许是真的爱过那个人吧 但是 和苏智远在一起 才是最好的结局于是在压抑下读完了上下两本 真的很影响考前情绪阿也许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要赔上一切才能疯狂一次 不顾后果的疯狂一次。

《长安乱》韩寒最美书评:长长久久的安宁与乱世本就是相违背的东西,纷纷扰扰的江湖与安定又是如此的不和谐,武林盟主叫释然与悲苦生活名喜乐,怎么听来都觉得如此矛盾。我们是江湖中的独立个体,我们是争夺中的黑白棋子,我们却想象着门前流水、风吹落叶的生活,我们却憧憬着花前月下、儿孙绕膝的岁月。这是为何?我们身不由己的在似乎已经被安排的道路上浑浑噩噩的行走,我们不得已的做着一些我们并不喜欢的事情,我们排斥、呐喊、奔跑、自求出路,却发现岔路的岔路走不出既定的生活,远方的远方还是纷扰的江湖,我们委屈、哭泣、无奈、接受,我们拥有着无形而来的使命,我们在刀光剑影和鲜血尸骨中实现成长。武林盟主,这个至高无上的尊崇赢得了无数世人的哄抢,有人因此付出,有人因此收获,有的人摇旗呐喊,有的人命丧黄泉,而有些人他们的初衷未改,只愿长安平静,他们的守护未变,只愿爱人相伴。这便是江湖,谁又能说,这不是社会呢?人们只道韩寒写了一部武侠剧,我却觉得这是彻头彻尾的生活写照。“从小受困,四面高墙,却不知为何”这是他的生活,也是我们的生活,我们不懂生活为何会是如此的模样,一切不符我们理想的模样。所幸,最后的最后,归隐山林的他们,释然终于真正的释然,喜乐终于真正的喜乐,那便让我们的理想有了希望,最初的梦想有了可以继续憧憬的可能。这是韩寒带给我们的猜测与惊喜。 既已长安又何来乱,这是作者的矛盾,也是生活的矛盾所在,就像寒冬出生的孩子取名温暖。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矛盾的社会,而我们却要永怀希望,若如此,只愿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青春》韩寒最美书评:经常读韩寒的文章,每次都不禁想韩寒的思路为何如此之让人击节赞叹,好似一直郁闷在胸,莫名、难言的东西却被韩寒畅快淋漓的说出来, 又仿佛吃了人参果,浑身上下不舒畅通透。这本《青春》基本上就是韩寒以前很多博客的收录。以前几个月才得读一篇的文章,这次可以一口气读个过瘾,但是酣畅淋漓的感觉就难免打些折扣了。

《只是路过你》安宁最美书评:那天陪饺子去买莎士比亚诗集选,无意中看见这本书,起初只是单纯的喜欢书名。后来读着读着,颇有些感触。。作者肯定走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风景,听过很多人的故事,描述了很多情侣的状态。这本书有个优点,不对你说大段大段的道理,让你自己看,自己悟出道理。这是一

本非常好的书。作者行文流畅,措辞简单,语气亲切平和,但每每在涉及“爱”这一话题时,表露出的想法强烈而决绝放松自己过简单的生活,凡事不奢求,不强求;不放任,不放弃;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试婚》安宁最美书评:一本情侣写给情侣的书,细细读来 真的不错 没有添油加醋的描写 没有摄人眼球的文字 一切很平淡却很真实我想这就像婚姻一样 注定是杯白水 虽然没有咖啡的浓郁 酒的醇厚果汁的香甜但毕竟这是人所每日必须的缺一不可的 婚姻对我们这些还处在围成外的人来说 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用什么样的心态进入婚姻 用什么能力保持鲜度 用什么方法去解决矛盾或许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 他们的模式未必适合所有人 但可以参考《明媚》匪我思存最美书评:冲动之下买了这本随笔。其实真的算不上随笔,就像她自己说的,娱己娱人,很多词句都经不起推敲。我才拿到的时候,十分的激动,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觉得每个字都是好的,静下心来,想写篇读书笔记,发现题目都很美,可那都是现成的。匪大取名字的方法我真的不敢恭维,还是多费心想想吧 ,不要老是百度一下。现在想起,里面的爱太狭义了。世上不只是有爱情呢,有一种避世的思想,现实生活不如意吗?看小说吧,看编织的虚拟世界,只需要掏钱。

《明媚》,看到书名,一开始觉得是短篇小说集,原来,是评论集。匪大的博客和官网一直在关注。所以,基本上她的评论都看过了。但是还是很惊喜的看了一遍又一遍。还是喜欢拿在手里的厚实的感觉。电视剧的专栏都在看,甚至里面提到的每一个人每一部电视剧每一部电影都艘来看,希望体会一下匪大的感觉。明媚的阳光,这几天天气很好。老师在上面喋喋不休,我在窗户旁边细心的看着,就好像时光刻在书桌上。

《绝世风光,突然七年似尘埃》夏七夕最美书评:一个女孩独身前往异乡,期间几度挥洒汗与泪,终于活的恣意昂扬让所有人钦羡。这本书汇集了她近年的所历所感。一直以为七夕是个决绝悲情的女神,但让我惊异的是,她的文字也可以如此温柔且美好看书的时候哭了很多次,并不是有多么能让人感动,而是在经历过后,才能感同身受。比天空还要遥远的距离是怎样?是我想念你的时候,却只能提醒自己你已离开,永远不再回来。或许正是七夕的这些经历才让我爱上了她吧。

篇三:古文散文类(Ⅲ)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长安雪下望月记

舒元舆

今年子月月望,长安重雪终日。玉花搅空,舞下散地。予与友生喜之,因自所居南行百许步,登崇冈,上青龙寺门。门高出绝寰埃,宜写目放抱,今之日尽得雪境,惟长安多高,我不与并。日既夕,为寺僧道深所留,遂引入堂中。

初夜,有皓影入室。室中人咸谓雪光射来。复开门偶立,见冱云驳尽,太虚真气,如帐.

碧玉。有月一轮,其大如盘,色如银,凝照东方,辗碧玉上征,不见辙迹。至乙夜,贴悬天心。予喜方雪而望舒复至,乃与友生出大门恣视。直前终南开千叠屏风张其一方东..原接去与蓝岩骊峦群琼含光北朝天宫宫中有崇阙洪观如甃珪叠璐出空横虚。

此时定身周目,谓六合八极,作我虚室。峨峨帝城,白玉之京,觉我五藏出濯清光中,俗埃落地,涂然寒胶,莹然鲜著,彻入骨肉。众骸跃举,若生羽翎,与神仙人游云天汗漫之上,冲然而不知其足犹踏寺地,身犹求世名。二三子相视,亦不知向之从何而来,今之从何而遁。不讳言,不嘻声,复根还始,认得真性。非天借静象,安能辅吾浩然之气若是邪?且冬之时,凝冱有之矣,若求其上月、下雪,中零清霜,如今夕或寡。某以.....其寡不易会,而三者俱白,故序之耳。

(《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 101、1 102页)

【注】 ①冱(hù)云:寒云。②甃(zhòu)珪(ɡuī)叠璐:堆砌着美玉。甃,垒。珪、璐,都指美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见冱云驳尽 驳:消散。 .

B.乃与友生出大门恣视 恣:纵情、尽情。 .

C.如今夕或寡 或:或许。 .

D.中零清霜零:没有,零数。 .

答案 D [本题考查对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零:下雨。引申为“落下,凋落”。如:《古诗十九首》“泣涕零如雨”,《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成语有“感激涕零”。注意:在古代汉语里,“零”不当零数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望舒复至?予喜方雪而.?A. ?履至尊而制六合?.

?且冬之时,凝冱有之矣?.B.? ?东割膏腴之地?.②①

?上月、下雪,中零清霜,如今夕或寡?若求其.?C.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寡不易会,而三者俱白,故序之耳?某以.D.?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答案 C [本题考查对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C项,第一个“其”相当于“这样”,第二个“其”相当于“自己”;A项均为连词,表承接关系;B项均为助词,“的”;D项均为介词,“因为”。]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直前终南/开千叠屏风/张其一方/东原接去/与蓝岩骊峦/群琼含光/北朝天宫/宫中有崇阙洪观/如甃珪叠璐/出空横虚

B.直前/终南开千叠/屏风张其一方/东原接去与蓝岩/骊峦群琼/含光北朝天宫/宫中有崇阙/洪观如甃珪/叠璐出空横虚

C.直前终南/开千叠屏风/张其一方东原/接去与蓝岩骊峦/群琼含光/北朝天宫/宫中有崇阙/洪观如甃珪叠璐/出空横虚

D.直前/终南开千叠/屏风张其一方/东原接去/与蓝岩骊峦/群琼含光/北朝天宫/宫中有崇阙/洪观如甃珪/叠璐出空横虚

答案 A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小品,它记叙了作者与友人站在冬日的长安城外青龙寺、终南山一带雪下望月的情景和感受。

B.形象化的比喻和细腻的描摹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那澄冷的天空、银盘似的明月,皑皑白雪和雪月交辉下的山峦宫阙,共同构成了一种光明澄澈之美。

C.明月、白雪、清霜??这些优美的景致,不由得使作者的精神升华到一个返璞归真、超凡脱俗的境界。

D.作者先在第一段简要地交代了白天观雪景的情况,然后写了晚上一更二更时的明月与雪影等景致,后面则着力抒发了自己的感受。

答案 A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要点的归纳。A是在长安城外青龙寺一带。终南乃“恣视”。]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既夕,为寺僧道深所留,遂引入堂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三子相视,亦不知向之从何而来,今之从何而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非天借静象,安能辅吾浩然之气若是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天黑后,(我们)被青龙寺僧人道深所挽留,于是被他引领带入寺堂中。

(2)我们几人相对而视,也不知道从前都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如今又要到什么地方去。

(3)如果不是上天呈现出这一派静谧的景象,怎能辅佐我浩然之气达到这般程度呢?

【参考译文】

今年十一月十五日,长安下了一整天的大雪,白玉一样的雪花在空中搅动,飞舞下来散布在地上,我和朋友们都为此感到欢喜。于是(我们)从我所居住的地方向南走一百多步,登上高冈,踏入青龙寺的大门。大门高得超越凡尘,适合放眼远眺使心胸开阔。今天白天我把长安的雪景欣赏得淋漓尽致,只是长安可以登高的地方很多,我没能都去(有的书上翻译成“只是长安地势很高,我不能与之相并”)。黄昏到了,(我们)被青龙寺僧人道深所挽留,于是被他引领带入寺堂中。

刚刚入夜,有白色的光影映入室内,室内的人都说这是雪光照射进来。于是又开了门,几人并排站在一起(赏雪)。看见寒云散尽,天空像碧玉制的帐子一样笼罩着(大地)。有一轮明月,它的大小像盘子,色泽像白银,明亮地照着东方,(像车轮一般)碾着碧玉般的青天上升,看不见轮辙的痕迹。到了二更时分,(月亮)粘挂在天空中央。我很喜爱这刚刚下雪而明月又升起的景色,于是就和朋友出了大门尽情观赏。直面远眺终南山,(崇山峻岭)就像展开了一千层屏风,在这方土地上伸展。(终南山)东面的平原又连接着蓝田山和骊山,群山像玉一样含着光。往北看面向皇宫,里面有高大的宫殿建筑和楼台,像用美玉层层叠起,高耸入云,凌天横空。

这时站定身子,环视四周,正所谓天上地下、东南西北和极远的八方都化作了我的心。巍巍皇城,如同天帝所居之处,(我)感到自己的五脏六腑在清澈的光芒里荡涤过,凡尘俗物都落在了地上。(我)全身被寒气冻住,(身上的雪花)晶莹剔透,像给我穿上了闪亮的衣装,寒气深彻地渗入了我的骨肉。身体充满活力,好像长出了翅膀,和神仙一起在广阔空远的天上邀游,仿佛凌空,感觉不到自己的脚还踏在寺庙的土地上,感觉不到自己还要追求世俗功名。我们两三个人互相对视,也不知道从前从哪里来,现在又要到哪里去。我不再为所说的话是否犯忌讳而谨小慎微,对事情也不再发怨言,回复到本原,认识了我的天性。要不是上天借着宁静的景象(来启发我),怎么能如此地帮我助长了浩然之气呢!况且冬季大有凝聚寒气的日子,(但)要想求得这种上有月,下有雪,中间降下清霜的景致,像今晚这样的时候或许就太少了。我因为这样的时候少有而不易遇到,月、雪、霜三者都是洁白的,所以把它记录了下来。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教战守策

苏 轼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

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资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

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销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

于多疾。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

疾之所由生也。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是故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票;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此不亦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欤?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

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

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

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怨,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己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

岂不亦甚明欤?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致:召集。 .

B.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 乘:利用。 .

C.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至:周到。 .

D.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渐:加深。 .

答案 D [渐:逐步训练。]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人民日以安于佚乐?甲兵顿弊,而.?A.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多疾?而其平居常苦于.?B. ?王而负赵?臣诚恐见欺于.

?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庶人之.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军法从事?而行之既久,则又以.?D. ?斧斤以时入山林?.

答案 D [A项,“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B项,“于”;介词,“在于”/介词。表被动;C项,“之”: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以”均为介词,“按照、依照”]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

B.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 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

C.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

D.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

答案 C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苏轼呈递给君王的策论,根据当时战争不可避免的形势,建议早做准备,以免发生不测之患。

标签:长安 散文 不见长安散文 有关长安的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