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散文 > 正文

人民日报散文

时间:2017-03-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作文素材:《人民日报》美文选粹(101页)

"txt">徐贵祥 《 人民日报 》( 2009年10月5日03 版)

是谁最先发现了这个可以藏身逃命的地方,已经无法考证了,也许是不约而同吧。地震后短短3天,在小木岭发电站的引水涵洞里已经聚集了700余人。可是很快他们就陷入新的绝望,随着余震不断,老天爷把通道退路全部齐刷刷斩断,700多人拥挤在涵洞里,犹如蹲进了水牢。有几个头面人物四处探路,全都无功而返。

这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小木岭这块山坡成了一座孤岛,700多人坐以待毙。

到了这个时候,出路似乎只有一条,那就是等死。一位老大娘痛心疾首,一直后悔不该走上这条路,地震那天她都已经爬到雪山的半山腰了,就算是冻死在雪山,也比挤在这里要安静得多。一位被砸断双腿的中年男子气息奄奄地对妻子说,你已经背了我这么多天了,你已经仁至义尽了,假如有一线生还的希望,你就逃生吧,再也不要管我了,再背着我,你也活不成。妻子说,要死一起死,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不能把你撇下。一天,两天??五天过去了,小木岭上每天都面临着生离死别的危险。

希望之光一天天黯淡下去,直到有一天,出现了一个意外。

5月18日上午,一个在洞口观察的妇女,发现引水洞洞口下方出现了异常,起先只是一个黑点,在云雾中晃动并且逐渐地放大,很快就有十几个人挤在洞口,一个人嘀咕,那是谁?另一个声音不假思索地回答,还能有谁?一定是解放军!解放军来救我们了!这个爆炸性的喜讯迅速传遍了涵洞。尽管只出现了一个解放军,也还是天大的喜讯,一个人的背后一定有一支部队,对此人们深信不疑。小木岭上的人们是幸运的,确实,来人是解放军;这支部队还当真是空降兵;他们最幸运的还是,前往营救他们的,是一支在当年抗美援朝战争中打出赫赫声威的英雄部队。

早在5月15日,黄继光生前所在的某部团长孙向东就接到报告,地震发生之后,尚有几千群众被困在深山,孙团长派出两路人马,一路由政治处主任曲凡东率领,沿水路进发,侦察前进道路;另一路由上甘岭特功八连十几名党员骨干组成,突击进入黑木岩,果然搜寻到一名逃生群众,报告小木岭水库上方的涵洞里有大股被困群众,小木岭发电厂背后有一条引水渠道,可能就是通向涵洞的惟一通道。

孙团长当即组织突击队,由作训股长吴雪冰带领5名战士先期抵近小木岭,可是抵近之后才发现,情况比他们想象的还要糟糕,从山脚到涵洞,高差约500米,坡度约65度,山路全被震塌。整个山坡,就像一堆蓬松乱石,一触即垮,踏上去就是死亡陷阱。幸好还有一块长不到30米的混凝土石壁,这大约是过去

用来固定山体的,然而石壁上光溜溜没有依托,只有一些零星散布的钢筋头,最短的仅3厘米。这些钢筋头,奠定了700多受困群众得救的基础。

第一个上去的是七连班长刘彬。刘彬是四川人,仗着在山里长大,动作轻巧,背着捆绑绳,开始了短暂却又漫长的攀登。

在攀登的过程中,一块石头砸到刘彬手背上,他心里一惊,把脑袋紧紧贴在石壁上,试图躲过可能随后而来的更大的打击,幸亏没有大面积的泥石流。刘彬说,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一块石头下来,你就完了。我攀爬的时候,幸亏没有余震,哪怕小小的余震,也会引起泥石流,那我今天肯定不能坐在这里了。是的,危难之中,容不得他多想,就像他的前辈军人,当年黄继光纵身扑向敌人的机枪眼,那也是一个没有选择的选择。假如他粉身碎骨了,其英勇程度和献身精神,同黄继光应该是一脉相承的,不同的仅仅是方式。刘彬经历了多少艰难坎坷,不用细说了。他最终爬上了洞口,并且用捆绑绳把战友拖了上来,那副用废弃电缆和木棍捆绑的、95米长的软梯也随后架设成功。这就是小木岭大营救的“生命天路”。

解放军来了,就像一剂强心针,霎时就把昏沉的人群激活了,就连那些等死的人也不再等了,争先恐后涌向洞口,终于演变成吵闹、厮打、冲撞。大家都想尽快逃生啊,那样的迫不及待,又是那样的不顾一切。负责维持秩序的战士秦钱和殷金良几次被人流冲倒,秦钱还被咬了一口。新的悲剧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一旦群众涌向洞口,挤出涵洞,等待他们的仍然是深不见底的峡谷,后果不堪设想。吴雪冰当机立断,指挥仅有的5名战士,首先封锁洞口,对山顶小路实施警戒。吴雪冰抓住短暂的安静,给群众做动员。吴雪冰说,乡亲们,请相信我们,我们一定会把所有的人全部救出去,因为我们是黄继光的部队,我们是上甘岭特功八连,只要还有一位乡亲没有救出,我们就绝不下山。吴雪冰的话很简短,但是效果明显。上甘岭,黄继光,这都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上甘岭黄继光的部队,那还有错吗?大家相信黄继光,也相信他的传人。

经过一番努力,群众被组织起来了,按照先伤员、老人、妇女儿童的原则,开始下山。吴雪冰对仅有的6人重新分工,他和刘彬扼守涵洞至洞口之间的通道,一个一个放人,秦钱和殷金良为群众捆绑保护绳,杨万忠在山下接应,老弱病残者则亲自背送。战斗从5月18日上午开始,至20日傍晚,历时3天2夜。据刘彬回忆,战士李华南至少背了200人。当第756名被困群众身上的绳索被杨万忠解开之后,这个还算强壮的汉子,扑通一下跪在地上,半天没有起来。参与指挥小木岭营救的黄继光生前所在团政治处主任曲凡东以后用深情的笔调记叙了大营救最后一个片段——

直到14时左右,已经从山上下来740多人,还是没有她的丈夫,她泪已流干,已经不抱希望了。14时20分,又下来一批人,听说这是最后一批了。她慢慢地坐起来,远远地无神地看着。这时,人群后面冲出来一个蓬头垢面的男人,

她眼睛一亮,风一样的跑了过去,两人抱头痛哭。那情景叫我今生难忘,眼泪一下子模糊了我的双眼??

被泪水模糊了双眼的还有我们的战士。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默默地看着这一幕人间悲喜,内心涌动着巨大的温馨。57年前,他们的前辈黄继光在朝鲜战场惊天地、泣鬼神;在新中国成立近60年的今天,他们作为继承者,仍然不辱使命。他们在小木岭上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置自己生死于不顾,他们的行为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他们中间仍然会站出无数个黄继光。

在这里,看到不同的鲁迅(书里书外)

本报记者 董 阳 《 人民日报 》( 2009年10月6日04 版)

走进《鲁迅的艺术世界》,透过一幅幅画作、书法、篆刻、书籍封面装帧、徽标设计及收藏的碑帖、邮品,我们看到一个颇为艺术、如此不同的鲁迅,那一张张精美的信笺,亲自设计的书籍封面,仿佛留有他的温度,影影绰绰显出一张可爱的面庞,那分明是一个顽童,忘我的,在海滩上玩赏一枚枚拾到的心爱贝壳。在1936年的《死》中,鲁迅留下遗嘱,希望后代切不可做空头评论家或美术家;他还曾表示,“关于绘画,我本来是外行,理论和派别之类,知道是知道一点的,到这并不足以除去外行的徽号,因为所知道的并不多。”

然而鲁迅对美术的热爱,却是源自孩童天性,这种热爱在他的文字中有过多次流露。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写到:“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绘图本《山海经》也曾经让少年的鲁迅时常惦念。当保姆阿长送给他一包有画儿的“三哼经”时,鲁迅回忆说“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

来??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那些美好的回忆深深地烙在鲁迅的心头,像闪光的露珠散落于清晨的片片花瓣。少时的经验往往影响人的一生,后来鲁迅集藏了大量汉画像石刻拓本,曾手摹《秦汉瓦当文字》一卷,印过大册的珂勒惠支画册,他还支持新生的中国青年木刻家,不遗余力??

是的,鲁迅并不是美术家,但谁能说鲁迅与美术没有一种更为亲密的关系?1929年5月鲁迅北上探亲期间,适逢许广平怀孕待产,这是两人自3年以来第一次分别,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所用信笺两张,一张是许广平喜食的琵琶,一张为寓意孕育其子的莲蓬,许广平后来在回信中说:“那两张纸必不是随意选择的。”

素雅的笺纸,隽永的笔迹,别有寓意的图案,显现了一个为人夫者的温情眷恋,一个人间鲁迅的亲切面庞。或许,在他的文字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嬉笑怒骂”,而在《鲁迅的艺术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更多是爱,对艺术的爱,对生活的爱,对亲人朋友和万千青年的爱。

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说:“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也许正因为这一点,鲁迅十分经心美术教育。

1913年,任职教育部佥事的鲁迅在《教育部编纂处月刊》上发表了《拟播布美术意见书》,集中阐述了他对美术教育的观点。

他指出“美术之用”在于“表见文化”、“辅翼道德”和“救援经济”,尤其在“救援经济”一条,鲁迅的见解可说是超越时代的,他以为“品物材质,诸国所同,其差异者,独在造作??故徒言崇尚国货者末,而发挥美术,实其本根。”这与我们今天“创意文化产业”的要义是毫无二致的。尽管鲁迅早已深谙“美术之用”,但对于美术教育,却并不“沾沾于用”,他以为,美术的真谛在于发扬真美,以娱人情,而美术的“见利致用”,“乃不期之成果”。因此他主张将美术“传诸人间,使与国人耳目接,以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更以冀美术家之出世也”。

在今天听来,鲁迅这番话仍有不寻常的意义,即“见利致用”并非美术教育的初衷,“沾沾于用”以及师长过高的期许往往破坏了孩童本性中的爱。对于美术启蒙者而言,其目的并非要人人都成为美术家,他们的第一要务是“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从而有益于修养,有益于人生。而这一点,鲁迅不正是最好的例子?

黄裳在序中说“他在美术园地的辛勤耕耘与他在《自由谈》上写战斗杂文,几乎是‘双峰并峙’的同样的战斗工作。”在《鲁迅的艺术世界》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如此不同的鲁迅。

阅读可以很个性(读书管见)

孙小宁 《 人民日报 》( 2009年10月6日04 版)

越来越认为,阅读可以很个性。年轻人可以扎堆地看郭敬明,中年以上有人还凑堆儿读书,不免有些尴尬。所以,我对各种看起来不算流俗的“国学读书会”、读经会也颇多抵触,别人拉我入伙,我总是挑剔地问:和谁读啊?同样,我不认为,各大书店的图书销量排行榜,能反映阅读的真实。恰恰相反,这是阅读非理性的显示。这种数据给没创意的书商做选题参考可行,让书媒记者借此总结时下的阅读潮流也可行。但,都还与个人的阅读无关。说到底,阅读是文化私生活,你家的厨房不可能炒出和别家同样的菜,同理,你的阅读需求怎么可能恰恰就和排行榜上的书吻合呢?有些人不迷排行榜,但迷一些专家列的必读书单,这也大可不必。年轻时听人劝吃饱饭,权当给生命补充ABCD,但若一直跟着别人走,那不用说,思想也会像浮萍一样没个定处。

以心探求,我们往往会找到最切合自己的书。甚至一本不起眼的书,也会在某时某地,起到适时的功效。我身边就有例子存在。当年生病时一位主治大夫,后来我们成为朋友。他从海外归来,专业一级棒。棒是说,你找他看病,他不仅会开出恰切的药方,而且会给你讲出病的治愈原理。如此对病人的耐心,已是时下罕见,所以我格外珍视与他的友谊,有时会把家中的闲书递他,只说未必都有用,拣有用的看。没想到有一年岁末,他发来长长的短信,郑重地向我道谢。他说其中有一本书,来得非常及时,因为有一段他其实焦虑不堪,几近崩溃边缘。是这本书点醒并拯救了他。坦率说,如果不是他说出书名,那本书我几乎想它不起(否则它也不可能被我列为闲书)。另外以我对他专业知识的判断,我也不认为这本书一定能入他的眼。但我尊重他的感受。阿巴斯的电影《樱桃的滋味》中,是一枚樱桃,救了一个处在崩溃边缘的人,谁又能说这枚樱桃此时不是光芒四射呢?这也可能是许多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书存在的理由。

相反,一些公认伟大的书,如果我们生命中内在的感应器没有形成,那么即使理性地知道它好,也可能是油盐不进。真要有所感应,会有阅读的迷狂,我是亲眼见过的。一位作家朋友,小说写得不错,但并不像别的作家那样博览群书。相反,他只读少量作家的书。我曾多次注意到他的包里有一本早年间出版的博尔赫斯小说集,书页都卷边了,里面勾勾划划,还在一遍遍读。我说,博尔赫斯有新版的,你还不换一本。他说,新的在书店翻过,没买,还是这个版本译得好。我形容他的阅读是一种吸血鬼式的迷狂。因为热爱,便仿佛要敲骨吸髓,狠是狠了点儿,但我相信,九泉之下的那位作家有知,也会颇感欣慰。

还有一些书的价值与魅力,只在特定的时空才得以彰显。对我,《藏地牛皮书》就是一例。没去西藏前,我只认为它作为书,设计用纸及编排上有创意。但是真和朋友到了拉萨,朋友又因高原反应第二天就返回,孤独无助间,《藏地牛皮书》的神奇就显现了。我在这陌生之地碰到的一个个细小难题,竟然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由此,开始理解,世界上为什么会存在类似LP这样的旅游书,被“驴友”奉为在路上的《圣经》。

篇二:2016年8月4日(星期四)【阅读100之五②(总1158】----瀑布交响曲(散文)文档

刘玉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08月04日第09版:华文文学)

大凡世间景色,最美莫过于自然山水,而自然山水中最诱人也最为动人的莫过于大瀑布。你看,一道白水河千回百转、亦浪亦苍,连名字也难得有人知晓,黄果树悬崖上的纵身一跃,却使其赢得了亚洲第一瀑的美名。“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太白的一首庐山瀑布诗,更是把人们带进如诗如画、如痴如醉的境地。

揭阳黄满寨瀑布因开发晚,至今还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境地。这让我多出几分好奇。

黄满寨瀑布群位于揭西县城东北的群山中。进山门,沿首一条或宽或窄的山路向前,不一会儿面前便出现了一条山间河流;始而沉着平顺,见不出多宽多深,渐渐地,随着山势越来越高、林木越来越密,河流才不知不觉变得粗犷起来。河水在乱石和山崖中冲来撞去,不时形成一道道流瀑,在阳光下烁烁闪亮。

这是两山之间的一道峡峪,两边是陡峭的山崖和遮天蔽日的林木。沿着一条长蛇般的山间栈道爬过一道山梁,前边出现了一座木桥,木桥上方是一道耀眼的瀑布,木桥下方又是一道耀眼的瀑布;瀑布下泻,激起一片沸反盈天的喧哗。

攀着山间栈道的围栏,接连翻过几道山梁,陪同的老徐告诉说,黄满寨瀑布群由三级大瀑布和两级小瀑布组成,刚才看的是第五级小瀑布。“前面就是三叠泉了,那才是大瀑布呢!”

三叠泉瀑布的三个瀑布一个比一个高,却并非简单地层层迭加,而是错角相联,一波三折。三叠中,第一层呈垂直状,水势恰如高台跳水,一倾而下;第二层则是一道斜坡,跌跌撞撞,把清澈的河水铺成了一条银带;第三层则综合了前两叠,激越狂放中挟带着从容和舒展;合三为一,三叠泉瀑布恰似一首出自古典音乐大师之手的交响曲,在山谷里经久不息地激荡着。

“美,真是太美啦!”我赞叹着。

地处亚热带丛林,栈道两旁触目皆是苍竹古藤。那些苍竹古藤缠绕纠葛,架起了一道厚厚的绿荫长廊。沿着绿荫长廊前行不过200米,落九天瀑布出现了,这是黄满寨瀑布群的第三级,也是落差最大的一级。它像一条天河,从高空倒灌而下,在山谷中挂起一条巨大的银练,有如长虹着陆,溅起漫天水雾。

谷底是一片平缓的岩石带,自天而降的瀑布在岩石带上喷雷吐电、呼啸怒放。没等我和老徐下到谷底,就被遮天弥地、劈头盖脸的水雾裹挟其中,一股透心的清凉和酣畅顿时贯通全身。我双手高举,跳着、喊着,回到了狂欢的童真年代。

无须问,“落九天”的名字取自于李白的庐山瀑布诗,而无论从形态还是气势上说,落九天瀑布都与庐山瀑布同出一轨。

告别落九天,抓着栈道的扶手和苍枝古藤奋力上行,没过多久飞虹瀑布便赫然现于面前。 “飞虹瀑布”是黄满寨瀑布群的第一级,也是最大的一级。瀑布下方是一个平潭,平

潭上水雾缭绕终年不散,每逢太阳升至半空,水雾上方还会出现彩虹飞架的景致,飞虹瀑布因此得名。飞虹瀑布宽80余米,高50余米,更妙的是潭水下泻,形成了一个90度的拐角和一个宽三十几米、高近20米的次瀑布。从高处和远处看,主、次两个瀑布形成了一横一竖相互勾联映照的画面。

爬上近乎直立的栈道,我登上了漱玉亭?;扶栏放目,飞虹瀑布上方的山野尽收眼底。老徐说,上游有一个汇集千壑万溪的大水库,水库的水流经面前这段绝崖险谷时,才成就了黄满寨的峥嵘和雄奇。我凝神品味,心中不禁荡起一重涟漪:绝境出奇迹,艰险见壮行,自然界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任何真正意义上的伟大、崇高和奇迹,无不与绝境和难以想象的艰险联系一起,要创造人生的“大瀑布”,唯有奋不顾身,一往无前,舍此别无他途。

如对文章太史公(诗词赏鉴·大好河山)

辛弃疾《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词赏析

钟振振《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08月04日第 09 版)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此词约作于宁宗庆元二年(1196)前后,当时词人56岁左右,罢官闲居今江西上饶。灵山,在上饶西北。

“叠嶂”三句,形容巍峨群山如万马狂奔,先一路向西,最后又折转过来,要向东反扑。

“正惊湍”四句,谓湍急的涧水从高处直泻而下,冲击着山石,水花如珍珠弹跳溅起;小桥拦腰横截涧上,侧影弯似初弦的月亮。

“老合”三句,说我老了,合该被朝廷罢官,置于闲散;可老天爷偏让我多事,来管这片松林。牢骚语,却出之以幽默。

“吾庐”二句,取于宋石延年《古松》诗“影摇千尺龙蛇动,声撼半天风雨寒”。松树枝干夭矫,树皮斑驳块裂如鳞片,形似龙蛇;松涛听起来像风雨交加,故以为喻。

“争先”二句,谓晨起看山,云雾开处,群峰争先恐后地露面,清爽之气向人扑来。《世说新语·简傲》篇载,东晋时,王徽之在车骑将军桓冲手下当参军,桓冲对他说,打算关照他,让他升官。他却不答理,眼睛望着高处说:“西山朝来,致有爽气。”辛词即从王徽之语化出。

以下七句,密集借用各种人文典故来赞美群峰。谢家是东晋及南朝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谢家的青年男子,多风流倜傥,仪表出众。相如,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其客游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有车马随从,气度从容大方,人也标致丰美)。太史公,指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唐代韩愈赞美柳宗元的文章“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

“新堤路”三句,谓走在新堤上,很关心偃湖蓄水工程何时才能竣工,好让山间平添一番烟水濛濛的新景致。

本篇是辛弃疾山水词中的精品。起三句用奔腾旋折的万马来状写群山磅礴回转的气势,化静为动,先声夺人。下片采取博喻手法,叠用谢家子弟、相如车骑、太史公文章等一连串比拟句,为姿态横生的林峦传神写照,使得自然景观也染上了人文色彩。历来的文学作品多以山喻人,辛词反过来以人喻山,便有“熟悉的陌生感”这样一种美学效果。全篇重在写山,于水着墨不多,仅上片中、下片末两处稍作点缀。但一为溪涧,一为湖泊;一出于纪实,一出于虚想;一以险急跳荡见奇,一以平缓潋滟称胜;亦相映成趣。模山范水之外,作者也没有忘记写人。“检校长身十万松”七字,见出词人的将军本色。即便是解甲归田了,看到魁梧密集的长松茂林,他仍情不自禁地联想而及自己往日统率过的精兵悍将。然而如今所能管领的,只有这无知的林木了。戏谑的言语背后,又潜藏着一片悲凉。可见他英雄失路的愤懑不平,并未能消释在山光水色之中。这是他的山水词与忘怀世事的高人逸士的山水诗词在“质”上的根本区别。

游梦柯冰川

-- 百花 -- 版次:[ 11 ]巩炜

冰川,在我的心中,一直是幽远、宁静的所在,是明净、圣洁的象征。我向往冰川,但没想过能够登上冰川。

一个偶然的日子里,我登上了冰川,并且是“透明梦柯”冰川。只听那冰清玉洁、如梦如幻的名字,就够令人神往。

这是一个初夏的清晨,太阳还没有跳出戈壁滩东面的地平线,我们就已经驱车从敦煌出发了。从敦煌到瓜州110公里车程,公路平坦笔直,车速很快,就像期盼一睹冰川芳容的我的心情。从瓜州到肃北石包城乡160公里,感觉车一直沿着祁连山脉的走向,蜿蜒前行。车窗外天色慢慢透亮起来,看着千回百转、苍茫挺拔的祁连山,我脑海里不时萦回着从书本上认识的梦柯冰川——

梦柯冰川位于肃北祁连山区大雪山北坡老虎沟内。大雪山平均海拔4000多米,最高峰5555米,是祁连山北端最高的山体。在疏勒河一带浩瀚的戈壁滩上,南望祁连,能看到她雪峰巍峨、山舞银蛇的壮美景象。大雪山降水丰富,形成众多冰川,其北坡老虎沟的12号冰川,就是“透明梦柯”冰川,最高峰海拔5483米,是祁连山区最大的、也是最负盛名的山谷冰川。

“透明梦柯”是蒙古语,意为高大宽广的大雪山。这里雪峰终年皑皑,空净幽雅,卓尔独立,被誉为“中国最美六大冰川之一”。

这样想着,车已驶进石包城乡,我们下车,伸展一下腿脚。天气晴朗,时有微风掠过,略感凉意。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很少,环顾四周,我们的车辆以及从车上走下来的我们略显孤单。决眦望去,满眼是起伏悠远、苍茫空旷的戈壁,间或有骆驼在远处的草滩上悠闲地吃草,

也有憨态可掬的旱獭、身手敏捷的野兔和娇小玲珑的土拨鼠狂奔而去。我不禁慨叹大自然的雄浑博大,生命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以及为生存焕发出来的强大毅力。

稍事休息,我们便向60余公里开外的梦柯冰川开拔了。

离冰川越近,心情越激动。车在戈壁滩河床旁的砂石公路上行驶,路窄弯多,时有颠簸,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透明冰川的向往。同行的刘君知识渊博,善于表达,多次登临梦柯冰川,他绘声绘色地向我们介绍着梦柯冰川:朝霞映照下的冰川色彩斑斓,丽姿迷人:晨光出岫,升腾的轻雾袅袅漫过冰面,似被缓缓揭开盖头的羞涩的新娘,圣洁美丽。晨曦冉冉,雾去冰现,太阳金黄色纯净的光线透过湿漉漉的空气照过来,丝丝清晰可辨,映在冰川上,折射出无数耀眼的光彩,引人入胜。此时,沐浴着新鲜的朝阳,呼吸着温润的空气,人好似处在一个缥缈梦幻的世界。

夕阳下的冰川同样楚楚动人,刘君说,河西地区污染少,空气明净,橘红色的晚霞从西边洒过来,使冰川披上了一袭粉红的纱丽,宛若眉清目秀的少女,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渐行渐远的夕阳。夕阳在移动,少女也不断变幻柔美的身姿,娉婷婀娜,引人无限遐思。

我们来的时段无缘欣赏如此美景,但只听这声情并茂的描述,就已撩动了我们期待面晤冰川的激情。

此时,车停了,不知谁喊了一声:“到了!”我们迫不及待鱼贯而下,整装前行。

首先看到的是正在消退的冰舌。

平视过去,冰舌一望无际。由于冰川运动和消融,冰舌坡面间杂了不少泥土石砾,但在山谷间,可见几米、甚至几十米厚的冰层,冰面突兀险峻。阳光明媚,风止日静,尽管海拔很高,但站在坡面上,一点也感觉不到寒意。倒是较高的气温,使冰层在缓慢融化,特别在山谷的冰体,形成了许多纵横交错、形态各异的冰沟、冰斗、冰凌、冰拱和冰洞等奇妙景观。仔细端详,深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消融中的冰体,有的像山脉、有的成树木;有的如书、有的似画;有的是行走的人,有的成奔跑的兽,惟妙惟肖,形象生动。一滴滴融化的冰水从冰凌上有节奏地滴下来,接一掬在手,晶莹剔透,清凉可人;尝一口,原汁原味,甘洌在喉。我猛的感到,这其中体现出的是一种多么平凡的、甘守寂寞的本质精神啊!千百年来,冰层在有规律地结晶着、融化着,水珠在不紧不慢地孕育着、滴答着,顺其自然,千回百转,成流、成溪,直至汇聚成河。如果人的一生都能够保持人性的率性本真该有多好啊!再想象这点滴晶莹经过暗道明渠,不断向前,逐渐形成党河、疏勒河等大河大川,滋润着生生不息的青柳绿禾,养育着祖祖辈辈的戈壁生灵,这又是一种多么渺小的伟大啊!

看完冰舌,我们继续沿着冰面缓慢前行,渐行渐远,猛然抬头,一个冰雪的世界已真真切切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一座座高耸的冰峰嶙峋恢宏,气势磅礴,冰峰周围雪岭重重,纵横起伏。湛蓝的天空下,时有浮云出岫,或浓或淡,不断变化,映衬得冰峰似乎有了活力,如玉龙飞舞,似银蛇浮动。环顾四周,冰塔、冰桥、冰林等景致随处可见,如精雕的玉器,绮丽诱人。尤其是冰下飞瀑,似银河倒挂,玉珠缀帘,飞流直下,柔丽温婉;高耸陡峭的冰

墙,生在绽开涟漪的巨大冰湖上,宛如出征的船舰,英气逼人。还有许多景象丰富的冰体,层层叠叠,变幻奇特,游人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叫出不少诗情画意的名字来。

阳光尽情地挥洒在动人心魄的冰面上,反射出璀璨的光芒,缭乱了拥入冰川怀抱的游人的心绪。同行的许多人早已忘却了在高海拔冰川应缓慢行走的警示,惊呼着、感叹着、疾进着,四处寻找自己的最爱。我也禁不住感慨连连:举头是旷达辽远的蔚蓝天空,脚下是万年不化的原始坚冰,四周是洁净无瑕的冰雪景色,空气甘甜滋润,直沁心脾。在这样不染纤尘、纯真清凉的天地,怎能不使久浸红尘、不得一时安歇的人的心灵体味到异样的感觉!

感慨中,我们结束了冰川之行。回望冰川美景,依然天蓝如洗,白云如棉,冰峰巍峨,琼光璀璨。远眺戈壁草原,苍茫无垠,雄浑阔远,在冰川的映衬下,更加壮美宁静。仿佛在印证着我的慨叹与收获。

梦柯冰川,梦的航向。

收藏者说

肖从容

斗转星移茫茫时空,历史长河滚滚奔腾。艺海拾贝爪西麟东,收藏人类文明遗珍。华夏文明五千载,地大物博数家珍。

马家窑彩陶名四海,齐家古玉惊中外。商周青铜泣鬼神,《连山》《归藏》《易》周公。秦俑兵马震寰中,《雅》《颂》《诗经》咏《国风》。北魏佛像世人仰,大唐金器玉环丰。宋瓷“汝、官、哥、均、定”,元代青花夺天工。成化鸡缸抵万金,宣德蟋蟀震乾坤。数不完奇珍异宝,道不尽鬼斧神工。

收藏天下万象,收藏百态人生。藏界有魔有鬼假恶丑,藏界可歌可泣美善真。管宁割席绝华歆,冰雪何缘逢夏虫。桓公贪鼎,引火齐鲁战争。赵王谗璧,戏弄江山池城。太宗痴迷《兰亭序》,与墨宝昭陵葬身。徽宗艺高人胆大,丹青竟耽搁朝政。珍品留去似花开花落,宝物聚散如月落日升。伯驹倾家《游春图》,倾国倾城。

大千神差“莫高窟”,天下为公。大家大爱之境雁过留声,略识皮毛之辈斗宝骄横。假亦真时真亦假,真亦假时假亦真。金碗镶玉独饥寒,“车马衣裘”同舟温。“物华天宝动和风,一派萧韶仙苑同”。

乱世黄金盛世玉,古今龙虎排头阵。七十二行出状元,藏界乱象我从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金铜玉瓷凭陶冶,气清卓绝自通神。世界如过客之店,拥宝似共枕一梦。韶华已退,思想森林无惊鸿。宝藏沉浮,心如止水一冰轮。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锋。人类遗珍善保存,心血护宝职神圣。

蒸煮秋天

张金刚

凉秋渐至,多情的乡野便次第或扎堆奉出各色美味,以飨世人。一道道或蒸或煮、或繁或简、或荤或素的美食,丰富着餐桌,逗趣着味蕾,更搅动着人们享秋的欢愉。

篇三:《人民日报》精彩美文

t">选 编

吁请常态追索(艺坛走笔) .............................................................................................................. 2

红松擎天 .............................................................................................................................................. 3

弯弯的石径 .......................................................................................................................................... 5

整脸(大地漫笔) .............................................................................................................................. 6

归来吧,小精灵(神州情思) .......................................................................................................... 6

孙道临的“字典”(心香一瓣) ...................................................................................................... 7

“喜羊羊”成功的启示(快人快语) .............................................................................................. 8

早春消息 .............................................................................................................................................. 9

开掘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 ................................................................................................................ 10

二十年和两千万 ................................................................................................................................ 11

武汉三赋 ............................................................................................................................................ 13

圆融·思辨·质朴 ............................................................................................................................ 14

熊猫福香 ............................................................................................................................................ 15

文学家不应放弃精神担当(文艺点评) ........................................................................................ 16

名人传记片,为啥总惹祸?(文化观察) .................................................................................... 17

“国学热”与文明传承(金台随感) .............................................................................................. 18

乡情 .................................................................................................................................................... 19

新桃花源记 ........................................................................................................................................ 20

守住孤单(世说心语) .................................................................................................................... 21

有一种热爱 ........................................................................................................................................ 22

什刹海边识宗江 ................................................................................................................................ 23

文学的张恨水 .................................................................................................................................... 24

黄山春雨(笔墨山水) .................................................................................................................... 25

叶落时节又逢君 ................................................................................................................................ 26

把汉字写好(金台随感) ................................................................................................................ 27

道州红瓜子(多味斋) .................................................................................................................... 28

惟常态方可持久(艺坛走笔) ........................................................................................................ 29

气和心暖 ............................................................................................................................................ 30

茶事悠悠(四时佳兴) .................................................................................................................... 31

牯牛降一宿 .....................................................................................

人民日报散文

................................................... 32

板仓雨湿清明祭 ................................................................................................................................ 33

寒食与清明(金台随感) ................................................................................................................ 34

黄陵问柏 ............................................................................................................................................ 34

神农炎帝赋 ........................................................................................................................................ 35

妈妈睡了(心香一瓣) .................................................................................................................... 36

道德需要理由吗 ................................................................................................................................ 37

晋祠清思 ............................................................................................................................................ 38

交友之道 ............................................................................................................................................ 39

读雨 .................................................................................................................................................... 40

“简化”与“今译”之辨 ................................................................................................................ 40

齐如山:生死为戏剧 ........................................................................................................................... 41

拜谒真纳墓 ........................................................................................................................................ 43

幸福的奶牛和母鸡 ............................................................................................................................ 44

古城信步 ............................................................................................................................................ 44 风华远去 风范长存 .......................................................................................................................... 45

科学家排第几?(金台随感) ........................................................................................................ 46

财富如水 ............................................................................................................................................ 47

杜鹃花王 ............................................................................................................................................ 48

打碗花 ................................................................................................................................................ 50

陕北的山 ............................................................................................................................................ 50

真味(多味斋) ................................................................................................................................ 51

网络文学的现实意义(文艺点评) ................................................................................................ 52

忙碌的现代生活 ................................................................................................................................ 53

书中自有人生乐(金台随感) ........................................................................................................ 54

可爱的小毛驴 .................................................................................................................................... 55

槐花汤(九州风物) ........................................................................................................................ 56

萝北最后的知青(岁月记痕) ............................................................................................................. 57

韩流与汉风(五洲茶亭) ................................................................................................................ 58

又见香椿 ............................................................................................................................................ 59

布鞋 .................................................................................................................................................... 60

天安门见证 ........................................................................................................................................ 61

吁请常态追索(艺坛走笔)

剑 武 《 人民日报 》( 2009年3月1日07 版)

虽然咱们举国愤慨,法国佳士得公司依然如期拍卖了流失海外的圆明园文物铜制兔首与鼠首,这委实令人尴尬。

明明是英法联军从圆明园偷走的,明明是战争掠夺物品,明明有相关《国际公约》,为什么铜制兽首的现在持有人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漫天要价,为什么佳士得等公司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高调推出拍卖,为什么海外有关司法机构与政府部门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听之任之??而我们的有关部门只是口头反对拍卖,甚至可以说是雷声大雨点小??看来,问题远比我们了解的复杂,手续远比我们想象的繁琐,工作远比我们所做想做的巨大。

因此,我们有必要吁请国家建立专门机构、设立专门基金,让文物源源回流。

从国家文物局的网站上,我们得知:近年来,我们成功追索走私到英国的中国文物3000多件,追回流失海外14年的北朝石刻菩萨造像,流失到丹麦的156件中国文物得以返还。此外,发挥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的带动作用,多渠道争取流失海外文物征集工作取得进展。特别是自2002年以来,先后从海外成功征集了包括北宋米芾《研山铭》、商代重器子龙鼎等在内的6万余件(套)珍贵文物。但是,和我们流失在海外的文物相比,这几万件文物只是凤毛麟角。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贸易与不正当贸易等原因,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但是,这只是一个概数。这些文物现在何处、因何流失、交易经过、收藏历史等等情况,我们所知不详。许多时候,我们就像一个公子哥儿,大大咧咧,毫不在意,因此,我们有必要综合文物、外交、民间团体诸方面力量,建立专门机构,抓紧开展工作。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参与了相关国际公约的制定与签署,与一些国家签订了关于文物的双边协定文件,与一些相关国际组织与机构建立了联系机制,但是,对于海外流失文物的追索工作基本处在单项追索状态、突发追索状态、被动追索状态。过去的某一天,我们得知国外某处进入拍卖市场的一些文物是多年前我们被盗的文物,于是,文物、公安、外交诸部门协同作战,雷厉风行,卓有成效地将文物追索回来。即便这样,也往往是事倍功半,而且每次都是重新启动,成本极高。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包括海外华侨社团的力量,建立常规追索机制,开展全面追索工作。

目前,面对非正常手段流失的文物回流主要有三种形式:回购、追索和捐赠,其中回购是比较常用的市场手段。此次圆明园铜制兽首进入拍卖掀起的轩然大波,就在于海外商人的贪得无厌。如果法国商人依循前些年美国收藏人的“公益方式”转让铜制兔首与鼠首,我们会感激的。问题是,这些铜制兽首当年的出让价很低,大约每尊一两千美元,几次转让而达千万,令人心惊胆跳。随着中国经济建设大步向前,一般中国文物便身价百倍,更何况一些历史与艺术价值很高的文物,通过拍卖回购文物的成本会越来越高,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回购的起点前提,把工作做到拍卖之前,做到收藏家的门前。如此,我们需要有人日夜为之操劳。上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在国家经济极度困难之时,拨出48万港元购回名帖《中秋帖》与《伯远帖》。如今,此两件名列清宫“三希堂”的法帖价值几何,自不待言。现在,国家的实力大了,但也要多做这种“四两拨千斤”的事。

我们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工作千头万绪,但总得分个轻重缓急。在我看来,有两个方面小觑不得,一是教育,这是关于人的素质,关于建设与发展的动力;一是环境,这分为生态与人文两个方面,文物得到保护就是人文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翼,就能使我们以及子孙后代常处阳光下雨露中和风里。千秋功业,当从速为之、着意为之。

红松擎天

张抗抗 《 人民日报 》( 2009年3月2日16 版)

伊春城像一个巨大的绿色沙盘,隐没在起伏的丘陵与林海之中。在山丘与山丘连接的小平原,建有大片高高低低的楼房,红黄蓝白色彩缤纷的城镇,浮游在苍翠的绿海中。视线越过山峦间的空地,见更远的山后,镶嵌铺陈着一大块一大片齐整的楼市,那是伊春市分散的各行政区。

30多年前的一个冬季,我曾随农场连队,在距伊春不远的鹤北林业局某林场伐木清林。雪地、暖泉、森林、冰坂,曾是我知青年代珍贵而美好的记忆。然而,重新回望那个年代,让人心生愧疚。还记得男生手中锋利的电锯,将远近茂密的树林呼啸扫荡;深山里的卡车,满载直径十几米长的原木,一车车运出山去。七八个女生围着一株锯倒的巨木,为它清理枝

桠,需花费好几天的力气。我们曾将一棵棵粗壮的大树锯断、劈成拌子,然后塞入炉膛,熊熊火焰给帐篷带来温暖,同时将几百年成材的原木,燃为灰烬??长期过量的采伐,使得小兴安岭林区可采林木锐减,生态逐渐恶化。在那些倒下并消失的大树中,当然有红松。红松,分布于俄国、朝鲜、日本东北部以及中国的长白山和小兴安岭。伊春,小兴安岭中麓林区,目前尚存亚洲面积最大、最为完整的红松林,如今已成为红松在中国的最后一片原始保留地和红松原乡。自然界但凡珍稀物种,对生存的地理气候条件要求苛刻,决无苟活之意。这种生长于高纬地带的珍贵树木,生长极其缓慢,而人类采伐的速度却远远高于它们的生长速度。几十年前,小兴安岭还是红松满山,巨木林立。然而,历经20世纪战火硝烟的损坏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连年的大量砍伐,红松已所剩无几。近半个世纪以来,伊春为国家输送了2.3亿立方米红松材质,据说,若是把砍下的红松原木装满火车,一节节车厢连接起来,可从最北端的漠河,一直排至最南端的三亚。若是一根一根连接,其总长度可从地球至月球绕六圈半??

红松,你们如今安在?

时值盛夏,林间浓荫匝地,凉风爽滑。在溪水国家森林公园的“乔木观赏园”,我寻访红松。溪水属于上甘岭林业局,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因参加上甘岭战役的连队全体转业至此而得名。“乔木观赏园”所在地,本是原始森林一角旮旯,山陡林深不易采伐,天长日久几近遗忘,竟在不经意间,保存了完整的原始森林品貌。经普查后发现,该地存有614种原生树木,是一座天然的森林博物馆。沿山路上行,只见草木葳蕤,蕨苔遍地,低矮灌木与高大乔木,针叶阔叶高低错落。迎面扑来树叶与青草、朽木与落叶混合的浓郁森林气息。新铺的石阶木桥、草亭木屋,与山林浑然一体。吸气、吐气,再吸气,肺腑通透、神清气爽。微微出汗,汗如清溪甘泉。一路漫游,走享森林浴。

那一刻,四周忽然幽暗:一株褐红色的巨木,挡住去路。大树如一门超长巨炮,横空出世。树干浑圆敦实,直上数米绝无旁枝。似一位森林巨无霸,居高临下、冷傲威严。它的躯体健壮,厚重的树皮鼓胀得似要裂开,鱼鳞块状寸寸皴裂,呈现出清晰的时间刻度。那是——红松!

在溪水,我仰视红松——它们列队而来,在路边,在树林深处。树高达数十米,一株、又一株,如同一个威风凛凛的森林卫士方阵。它们已经在这里巍然伫立了几百年,饱经风霜却是容颜依旧;腰板挺直,直得甚至让人怀疑树干中是否嵌入了钢管或钢筋。不,它更像一枚等待发射的火箭,直指天穹。岁月悠长,红松心无旁骛地向上生长,中途决不分叉。一直到树冠部分,才打开伞状的枝条。阳光透过树顶苍绿而粗硬的松枝倾泻而下,五针一束的松针,玉簪似地插在头顶,可望而不可即。

在溪水,我拥抱红松。红松应是世上最有骨气的树种之一。它直立如柱,表里如一,就连木材的纹理也是直的。它喜酸耐寒、外刚内柔,质地轻软细腻,不易曲裂。它是如此坚韧,耐腐蚀抗风雪,可作桥梁、枕木、电杆之用的栋梁之材。红松的树皮可提取烤胶、采割松脂。松针可提取松针油;松子为美味坚果,亦可入药??

红松,在这冰雪之地延续了千万年的完美物种,由于它过于优秀,而受到了人类的过度青睐。仅仅一个多世纪,红松便遭到了毁灭性的掠取和破坏。当人类终于醒悟的时候,红松林已所剩无几。仅在伊春,还能见到原始红松林留下的些许踪迹。

然而,这个夏季在溪水,我要为红松祝福。伊春市五年前,在当时地方财政特别困难的情况下,作出了全面停止采伐天然红松的决定。同时,开展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现存中龄红松活立方,实行建档立卡管理。伊春人绝不能让“红松的故乡”,变成回忆中的“红松的故事”。人所皆知的伊春伐木工马永顺,一生伐树3万余株。退休后,倾晚年余生之力,植树3万余棵,被国人传为佳话。登上溪水森林公园内的观光塔,可见群峰滴翠,环山苍郁,森林像一块巨大的“祖母绿”,在阳光下发出碧玉的荧光。山坡上人工红松母树林,树梢上

悬挂着一只只油绿的松果。高高的红松树下,喜阴喜湿的细弱幼苗正在耐心生长。我曾见过一只硕大如菠萝状的松塔,待到饱满的松子在松软的黑土中裂开,将会繁育出无数红松幼苗。几百年以后,美丽的伊春城,该是一座隐没在莽莽红松林海之中,竖立着无数根罗马式圆柱(红松)的巨型绿宫殿。

伊春五营国家森林公园,保留着更为集中、完美的红松林,更具观赏性。那里的红松一排排高耸入云,犹如一根根擎天柱,托起伊春的未来。

我在溪水“认领”了一棵红松。我愿日日为那棵遥远而伟岸的红松祈福。当我老去的时候,红松依然不老。但我想红松不一定喜欢被人们“认领”。红松本是天地日月的精华,是在风雪冻土中伫立了千年万年的北方汉子。红松高高擎起了绿色的火炬,若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了红松,蓝天还能用什么来支撑呢?

一掬悲凉的泪,从树冠滴落我心。不是我认领红松,而是我愿被红松认领。

弯弯的石径

丁吉槐 《 人民日报 》( 2009年3月2日16 版)

老家的小山村孤独地躲藏在大山的山窝里,一条条石径从小山村怀抱里向四面八方伸出来,东拐西拐,爬上爬下,曲曲弯弯,通往山民劳作的田地,通往深山里另一个村庄,通往走向遥远县城的公路上。一条条石径活像一根根美丽的银色缎带,将小山村与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小山村便不再孤单。

山桃花含苞待放时节,小山村通往大山里的条条“缎带”便开始忙碌起来。天刚蒙蒙亮,柴扉徐开,便有村夫村姑荷锄走出农院,三三两两做伴,沿着弯弯的石径去村外的地里做活儿。村子里的耕地都在离村很远的大山里,他们要沿着弯弯的石径走很远的路。有时,他们还要拉着犁,背着筐,牵着牛。

山桃花盛开的时候,天气转暖。嫩嫩的小草间拱出尖尖角,山坡上一片朦胧的嫩绿。一条条灰白色的石径,便将进山做活儿的村夫村姑一下子带进梦幻般的嫩绿之中。太阳明亮而艳丽,山桃花落下来的花瓣随春风飘飞,村夫村姑的头上、衣服上便涂上了一层胭脂红。一群群蝴蝶、蜜蜂飞来,围着他们飞舞着,也许那些蝴蝶蜜蜂早已辨别不清哪儿是山桃花,哪儿是村夫村姑了吧。

枣花开了,浓重的枣香,早已将这里的一切包裹起来。山沟里石径两旁的庄稼早已长高,山坡上石径两旁的野草也早已开出各种各样小小的花。满山沟的墨绿,满山坡的野花,小山村和它周围的大山一派生机勃勃,绚烂多彩。灰白色的石径便埋进一派苍翠和绚丽之中。山沟里石径两旁长高了的庄稼遮掩住行人的视线,走在窄窄的石径上,只能看清前边几丈远的路。看不见远方弯弯的石径,看不见姑娘小伙儿矫健的身影,但能听见他们愉快调皮的嬉闹声。那是哪位姑娘娇嗔地尖叫呢?那些姑娘小伙儿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走不到他们跟前,谁也说不清楚。

收获的季节非常劳苦繁忙,后生们是无暇嬉闹的。地里庄稼要靠他们打成捆一担担挑到村里的打谷场上;树上的红枣要靠他们装进硕大的柳条篮里,一篮篮挑回家来。

蓝天白云,金黄山野,挑着一篮篮大红枣的村夫村姑排成一条条长龙,疾步走在高山坡的石径上。扁担颤颤悠悠,挑夫疾走如飞。远远望去,恰似一行行大雁在空中飞翔,也恰似一队队青年演员在欢快地舞蹈。

冬天来了,西北风吹走了小山村的喧闹,吹秃了小山村四围的山峰,弯弯的石径几乎丢失在一片灰白之中;一场大雪封山,皑皑白雪覆盖了这里的一切,弯弯的石径也便真的不见了踪影。

标签:人民日报 散文 人民日报散文精选 2015年人民日报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