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散文 > 正文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

时间:2017-04-0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以《文化苦旅》为例分析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征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毕业设计(论文)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设计)

课题名称 以《文化苦旅》为例分析余秋雨

文化散文的艺术特征

分校名称 马鞍山电视(网络)大学

年级名称2010春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本科)

学生姓名 高小明

指导教师 郭庆生 .

2012年5月30日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选取大题材,表现恢宏的主题 ……………………………………………………1

二、抒情与议论相结合,充满着睿智的理性思考………………………………2

三、透过历史名人与山水古迹,解释深层文化意蕴 ……………………………… 3

四、散文具有极强的叙事性特征……………………………………………………4 注释 ………………………………………………………………………………… 6 参考文献???????????????????????…………………6

【摘 要】余秋雨散文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将散文置于民族文化的背景,“意”和“思”结合,借山水人物,对文化进行严峻的审视和理性的思索,以强烈的文化意识和冷静的文化反思,去寻求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人生的真谛,“传达了沉重的沧桑感”,其中《文化苦旅》就充分体现了他“文化散文”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文化苦旅;余秋雨;文化散文;主题;特征

以《文化苦旅》为例分析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征

余秋雨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作家。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散文集,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和好评。当代文坛群星璀灿,优秀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而余秋雨的散文却恰似一株奇葩傲立苍穹,格外引人注目。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他将散文艺术有机的融合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史学当中,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历史文化展现于世人,表现出了一种历史浓郁的厚重感与沧桑感。他的散文是澄澈精致、万物溶情的,同时也是兼收并蓄且耽思旁讯的,这是一种知识的积淀、理性的升华,它可以启人心智、教化人伦。

《文化苦旅》这本书是余秋里教授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全书共235万字,有《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祠》、《白莲洞》、《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山脚下》、《上海人》、《五城记》、《牌坊》、《庙宇》、《夜航船》、《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腊梅》、《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华语情结》、《这里真安静》三十七篇。这本书的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是,在那一处处古迹的的背后却隐藏着人们不为人知的一面,而作者运其妙笔,给我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

余秋雨散文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将散文置于民族文化的背景,“意”和“思”结合,借山水人物,对文化进行严峻的审视和理性的思索,以强烈的文化意识和冷静的文化反思,去寻求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人生的真谛,“传达了沉重的沧桑感”,其中《文化苦旅》就充分体现了他“文化散文”的独特风格。

一、选取大题材,表现恢宏的主题

中国古典散文向来以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写法自由为审美规范,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散文的表现内容。余秋雨从全新的角度去透视中国文化,通过描写大题材,扩展容量,来表现大主题。余秋雨散文的篇目不仅字数多、容量大,而且情节复杂,容纳古今,具有气壮山河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从秦朝开始建造,经过历代整修,至今依然横亘于祖国的北疆。巍巍长城历来是我们祖国的骄傲和象征。古老的长城,是历史的见证。中华民族所有的屈辱与苦难、成就与辉煌,它都历历在目。但华夏大地还有没有比长城更值得骄傲的工程?余秋雨以学者机敏的目光肯定了答案的存在,果断地推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文章开篇出人意料而又大气磅礴, 何况它还有明、清两代的政治大潮,还有近代和现代的殷殷血火。”南京,作为六朝故都,经历过风雨洗礼,饱受过沧桑苦难,创造过灿烂辉煌。从古到今,多少墨客②①

骚人搜肠刮肚为文赋诗尽情讴歌,但作家余秋雨却用如椽之笔高度浓缩了南京一千多年的历史,把它作为第一节,使文章开头先声夺人、气势恢宏,给读者强烈的震撼、深刻的思考和无尽的遐想,为后文写寻找南京的奇崛怪异打下了基础。其实,余秋雨在《五城记·开封》里也有这样的开头: 再如“它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宋代,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然器宇非凡。”这里对开封的地理位置、形象气质都作了高度的概括,虽只短短一句,但开封像一座巍然耸立的雕塑神韵气派毕现。 ③

二、抒情与议论相结合,充满着睿智的理性思考

由于对中国历史的情有独钟,探寻古迹成了余秋雨散文的命脉,在这探古寻幽的内容中,作者将诗话的语言与理性思考相结合,使文章灵动起来,富有情趣又充满睿智。在余秋雨的描写下,我走过敦皇,进了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一个死了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在这儿,我完全被“历史的洪流消融”。“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是的在这千年文化的积累面前,我又是什么呢?在这朝圣者众多的圣地,却偏偏出了个王道士。从此,它蒙了辱,中华民族蒙了辱,但不也是王道士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异彩吗?中国文化何其多,却偏偏忽视了这座文化宝库,何其的悲哀!余秋雨用一种抒情散文的形式普及文化,通过抒情散文来唤醒人们的生命意识、历史忧患意识的民族意识,并对读者起到浸润作用。他能用散文般流利的语言叙述艰涩的哲理问题,把智性的议论和诗性的抒情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使深奥的理论包含着情感色彩,情与理统一了起来。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情理合一。余秋雨的抒情,主要表现了一种低徊、感伤的历史情怀。余秋雨最初的散文诞生在大西北,这是中国最古老文化中最粗犷最苦涩、最苍凉的地域之一,从这里的文化起笔,也就无形中定下了余秋雨全部散文的那种宏大、苦涩、沧桑的艺术情调。早有相当多的评论家和读者认为,余秋雨散文的最大特色除了它浓郁的学术味和文化味外,便是那种诗意的写作风格,而构成这种诗意风格的,恰好就是那种雅致高贵的忧伤,神驰古今的浪漫,充满终极关怀的文化品位。在《文化苦旅》的每一篇,我们几乎都可以看到一个哲人瘦瘦的影子,背着手,低着头,皱着眉在慢慢踱步,或自言自语,或宣泄倾诉,或捕捉外界刺激下感觉心理的微妙动荡,或以“情”景化,或以“景”情化,或精细地把捉隐而无形的潜意识、幻觉??,都让读者听到了哲人那种低徊、感伤的历史心音。如《道士塔》开头一段:“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朔风凛冽的莫高窟,孤独、悲哀、寂静地耸立在一片大漠之中,这不是一般的风物描写,而是作者将自己的感受、思考都倾注其中,在这无言的莫高窟中寄寓了他强烈丰富的思想感情。这种历史沧桑感与悲剧效果,使得全文有了一种诗的意韵。这,应该是《文化苦旅》广为畅销的奥妙所在吧。

“历史,从来不给附庸以地位。”“历史,从不给弱者以怜悯。”上海人就是有一种精神,他们要证明他们是强者。“真正的强者,永远占据一席之地。‘这不正是中华民族所需要的吗?

“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

篇二:浅谈余秋雨散文中的文化人格

浅谈余秋雨散文中的文化人格

[摘 要]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深入挖掘封存于自然山水以及人文风物中的文化意蕴,探索着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以其独特的文化感悟对文化健全人格的构建进行了多层次的探寻,执着地追求文化人格的完善,为现代进程中的中国文人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文化人格参照。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 文化人格 人格完善

20世纪90年代,中国一度消沉的散文界呈现出异常的活跃和繁荣,一大批散文家带着各自的散文文本齐登文坛。在散文的多元格局中,余秋雨和他的“文化散文”独树一帜。他像一个朝圣者,又像一个苦行僧,一路走来,思接千载,深入挖掘封存于广袤中华大地的文化内涵,探索着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文章中充盈着浓重深厚的文化气息。他的《文化苦旅》系列作品,因其对中国历史、文人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的解读,对生命意识的高度关注,表明了我国当代散文已经超越了平庸,日趋成熟。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把笔触直接指向古代文人的文化良知,展现了中国文人的艰难心理构成,并以严峻的理性和浓郁的人文意识,将历史文人一个个展现出来,不断思索和审查,企图在这个群体里找到新的起点,建立起一种健全的文化人格。

余秋雨热情讴歌了肩挑起历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古代文人。他们无论为宠臣还是遭贬谪,都忧国忧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革弊兴利。《柳侯祠》中,柳宗元被贬永州,中国文化史有了《永州八记》;而被贬柳州,修成政绩,“朝廷万未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柳宗元凭着自己的文化人格,营筑着一个可人的小天地。苏东坡从长安到雷州,再从雷州去海南,经历了无数挫折坎坷。然而,这种贬谪和摧残却使他坚定地保持了一种“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更坚强地执著着他那“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的思考”,终于找到了精神突围的缺口,还原为真正的文人并找回一个真正的自我。余秋雨以柳宗元、苏东坡为镜子,映照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史,并启示当代知识分子独立思考行世、超然不群的人格自觉。

在《都江堰》中,作者开门见山地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他对由李冰治水及其后人的代代延传,中国由此“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感到欣慰,李冰“他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

篇三:论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高 等 教 育 自 学 考 试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论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作者姓名: 邢 * 昌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主考学校: 兰州大学

准考证号:232313100***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高 *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

2016年10月31日

论文标题

(论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论文标题

(On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Yu Qiuyu's Prose)

论文作者(邢*昌)

论文作者(XingY*chang)

目录

内容摘要????????????????????(1) 正文目录????????????????????(1)

一、对传统观念的突破?????????????(1)

二、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2)

三、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3)

四、将散文与小说结合追求小说化效果??????(4) 注 释?????????????????????(6)

参考文献????????????????????(7) 致谢??????????????????????(7)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

邢*昌

内容摘要:当代文坛群星璀灿,优秀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而余秋雨的散文却恰似一株奇葩傲立苍穹,格外引人注目。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从尘封的史料和那平淡无奇的山水中挖掘出深厚的内涵,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哲理与形象相交融,进而呼唤“文化传承”,呼唤“建立健全的文化人格”,呼唤“对文明的思考与追求”,让人们去思考历史、自然、人生。他的散文是澄澈精致、万物溶情的,同时也是兼收并蓄且耽思旁讯的,这是一种知识的积淀、理性的升华,它可以启人心智、教化人伦。

关键词:人格精神 文化意蕴 审美形态小说化

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浇灌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1] 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

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一、对传统散文观念的突破。

他大胆突破了传统的散文观念,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饱含着作家的个性、独创性的艺术表达程式:其一,从理性回到感性,同时,在这种回复的过程中充分注重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其二,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从而导致其散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比如其《白发苏州》是

一篇写景散文,按照传统的写法,无非是先介绍苏州有哪些美好的景点,这些景点的美学特征,然后再抒发一点主体的感怀完事。”[2]然而,《白发苏州》的写法全不是这样。作者并没有介绍人们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苏州美景,“苏州”在作品中就是一个已经综括了全部苏州美景的情感符号,一个言说的起点,围绕着它,作者所着重强调的,是主体对这一人间之美的多维穿透。作者将苏州摆放到世界背景上突出其过去的辉煌与今日的黯淡:“前些年,美国刚刚庆祝过建国200周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把他们两个世纪的历史表演得辉煌壮丽。前些天,澳大利亚又在庆祝他们的200周年,海湾里千帆竞发,确实也激动人心。与此同时,我们的苏州城,却悄悄地过了自己2500周年的生日,时间之长,简直有点让人发晕。”[3]从中可看出苏州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却不公平。其三,以感性的意象衬托、推导象征性意象;其四,大胆借助“想象”艺术复现为传统正史所不载的,已经淹没在历史阴影之中的历史瞬间或历史画卷。《一个王朝的背影》浓墨重彩所编织的更是清王朝三百年历程中不足为外人道的心灵秘史。如果说传统散文中的想象是一种技巧,想象的至多是一个场景,一两个细节,像余秋雨这种大规模地、整体地运用想象修复一段历史运动轨迹的做法,在虽然可以接纳想象但决不能虚构的散文中还是不多见的。其五,从体裁上考察,余秋雨的散文无论是“苦旅”系列抑或是“山居”系列,均属于“游记”。“游记”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在古典时代,山水游记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构成了那一文苑中极为光亮的一部分。

二、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

余秋雨清楚的知道,知识分子对于文化传承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最能牵动余秋雨敏感神经的还是那些同类,那些文化的真正载体,那些留有生前孤傲与死后空名的文人,那些戚戚惨惨凄凄四处飘零的文化孤魂。”[4]在他笔下,闪现出一大批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们都是才华横溢而又命运多蹇的人:苏东坡《苏东坡突围》、柳宗元《柳侯祠》、范仲淹《洞庭一角》、阮籍、嵇康《遥远的绝响》等,他们都具有“高贵又苦闷的灵魂”,他们因富有才华和个性而不容于朝廷,受到小人的诋毁。他们被冷落、被流放、被贬谪,他们的生命力受到挤压和摧残,但是,无论他们处在怎样的险恶条件之下,都有不变的文化良知,恶劣的环境没有折服他们,反而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更大的智慧,创作出更丰富的作品。余秋雨曾把身在仕途的传统文人划作两类,一是甘于平庸的“无生命的棋子”,一是到处遭受撞击的有生命的“弃子”,而中国文人的绝大部分价

标签:秋雨 散文 文化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摘抄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