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散文 > 正文

阅读的散文

时间:2017-04-0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如何进行(原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源网:阅读的散文)散文阅读教学

张华清

如何进行散文阅读教学

散文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自由灵活的文体,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它既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对七~九年级则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些要求告诉我们:在散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自主地位,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如此,才能使其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自己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授之以渔。

从本质而言,阅读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多向的对话过程,其中主要的一个方面是阅读者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鉴于此,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关键的一点就是“读”。教师指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文本,在读中挖掘作者运用语言的褒贬色彩,品味语言的格调、情调,揣摩语言的内涵、内蕴,联想语言的文外之意,想像语言的空白形象,从语言中吸取营养,以提高语言的鉴赏力。而且,还要学会“披文入情”,善于从作者寄情的事物中捕捉诗意,以求与作者的思维碰撞,心灵交汇和感情沟通。在此基础上,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个性化的自我感悟,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化、升华。可见,散文阅读教学不同于其他文体。教师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针对文体特点和学生实际安排教学。

然而,由于种种因素影响,在实际的散文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仍是以讲析代替学生的阅读。零乱肢解,架空分析,剥夺了学生走进文本、对话文本的机会,使充满人文情趣的散文教学索然寡味。学生的感受都是教师的感受,更可悲者是教材编写者的感受。能力来自于实践,感情来自于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就一些教师的做法看,不用说学生难形成“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恐怕连基本的读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难培养。这不能不说是对现代文化的糟蹋,不能不说是散文教学的失败。

为此,我们在实际的散文阅读教学中对其进行了较为细致地研究,将操作过程概括为“读——感——品——悟”四个环节。

“读”。读又可分为朗读、略读、速读等,此处专说朗读。其实,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朗读是学生走进文本、认识文本的过程;朗读

也是品味感受的过程;朗读还是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语文新课标要求“反复朗读”,就是因为朗读是一门艺术,朗读是一种能力。

1.要读得正确、流畅。这是朗读文本的最基本要求。教师要训练学生面对生疏文本就能准确把握语音、语流顺畅的阅读能力。

2.要读出韵味。一篇优美的散文在内在的神韵上、意境上,以及外在的结构组成上、语言形式上都有丰富的内涵。学生朗读,就要掌握好语调、语速、语气、节奏、停顿等方面的技能。仅仅依靠标准的普通话是很难达到这一要求的。

3.要读出情致。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描绘的是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思索过程,但重在冶情。面对这一感情物,学生就应带着感情去读,用声音传达出文本内蕴的丰富细腻的情感。平淡无味无情趣,“新闻播音员式”的朗读不是真正的散文朗读,不是艺术性的朗读,更不是创造性的朗读。

“感”。这是对文本的深入,是对文本的总体认识。能“感”的人,视文本为一个整体;会“感”的人,能及时筛选出有关信息,捕捉到重要信息点。

1.感知文本内容。这是整体阅读的一个方面,即首先要知道文本“写了什么”。在此基础上,能流利地复述出内容,能简练地概括出内容。同时,能准确定位文本内容的重点所在。

2.感受作者思路。思路是作者结构文章的思维程序。感受思路、理清思路是阅读理解的前提。其实,感受思路的过程,是学生与作者心灵对话的过程,是对文本解读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具体的例子教会学生善于探寻作者的思维方向,达到与作者思维的契合。 “品”。这是揣摩、品味,是对重点内容的琢磨、感受、体验。

1.品味文本语言。散文属于文艺语体,具有形象性与生动性的特点。作者在行文时,往往会采用各式各样的修辞方法,采用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颇具特色的句式。而这些语言一般除具有表层的具象外,常常还隐藏着深刻的含义,内在的意蕴。学生在阅读中就要抓住重要的语段和关键的词句,把握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意义,品析其巧处,体会其妙处,从而达到“悟意审美”的目的。

2.品悟作者感情。散文无不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要侧重引导学生以审美的视觉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品悟、感受文本的情感美。同时,这反过来又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达到“以情解文”之目的。

“悟”。悟即领悟、觉悟。这是在对文本内容理解之上的阅读联系、阅读发现,更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形式。

1.悟人生。“文以载道。”学生在阅读中要认真学“文”,把握“文”的意义、内涵;同时,还要从字里行间发掘出更深的东西,悟道明理,并运用这些道理去思考人生。

2.悟社会。文本在反映作者思维、情感的同时,自然会折射出社会。学生要在阅读活动中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跨越与社会的距离,间接认知古今中外的社会,贴近广远的世界,挖掘出文本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3.悟自我。即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跨越“旧我”与“新我”的距离。具体来说,就是使自身的知识经验得以扩充,观点得以改变,思想感情得以升华,方法技术得以迁移,实现自我在量度上的增加,在本质上的提高,在价值上的飞跃,在能力上的练达。同时,还要学会将自我放进文本,与作者以及文中人物心灵沟通,确定自己的思维方向和认识价值。

总之,上述“四环节”散文阅读教学方式,注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注重了人文精神的弘扬,遵循了学生认知规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是行之有效的。

当然,散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不止一种,教师们可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采取不同的方法。但无论怎样,教师们都要切实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转换教学新理念,灵活处理教材,并将朗读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引导学生品味赏析。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指导学生在字里行间揣摩体会出强烈的情感和独到的见解。如此,才能真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确定散文阅读教学内容

作者:李健 点击:306次 日期:2012-06-08

一、散文和散文教学现状

散文教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散文是什么”。

从广义上来说,散文是指诗歌以外的一切写作文体,包括文学作品和科学论文、应用文等。从狭义上来说,指纯粹的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即通常所称的文学性散文或艺术性散文。

以上,是从散文的外延来说散文是什么,那么散文的内涵是什么呢?

当代散文研究的重要学者刘锡庆有一个精彩概括:散文姓“散”(散行成体),名“文”(文学),字“自我”(具有独特个性的真实作者)。

李晓虹说:“散文是以表现内心为主的,它所展示的是作家?情?的世界。”

郁达夫说:“现代散文的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韩向东说:“散文是主体性最强、最?自我?的抒情方式。”

他们从不同角度指出了散文的核心特质:

1、抒发情感。散文展示作家的情感世界。《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4次,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2、展现个性。散文展现作家自己的个性,因此这一篇散文区别于其他散文,这个作家区别于其他作家。

3、倾诉心声。作家主要不是为了发表文章,而是在跟读者对话,在诉家常,掏心窝。《青海高原一株柳》陈忠实就是通过柳树发表自己的心声:“同是一株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树如此,人不也是这样吗?

4、反映生活。作家在他的作品中自然展现的生活都打上了那个时代地域的、人文的、风俗的烙印。《第一场雪》是作家峻青1962年在胶东半岛农村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我国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粮棉歉收,人们都期盼丰收年的到来。文章通过写胶东半岛入冬以来下的第一场雪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目前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语文教学的内容随意性过大,“教什么”与“不教什么”完全依据教师个人的喜好。很多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 基本上没有经过严格的研究与分析, 而是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或照搬他人的套路——“我就是要教这些”。 但是如果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教这些?是否应该教这些?许多教师通常会比较困惑,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所有的方法事实上就失去了意义。具体到散文教学,目前主要存在着如下问题。

1、散文教学不符合散文体式 。把散文教成小说,教成说明文、议论文,比如说《黄河的主人》《天游峰的扫路人》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去分析人物形象。

2、散文教学不考虑当下阅读文本的具体特点。把“这一篇”散文教得像“这一类”散文,或将所有的散文教成同一类散文。

3、不注重散文中蕴涵的情感而关注散文中所涉及的事物。这一现象尤其突出。比如《早》教师们的教法,各有特点,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都把焦点聚焦在“三味书屋”“腊梅”“早字的来历”上。讲授或者讨论作者如何按方位顺序写“三味书屋”,如何从色泽形态上写腊梅,如何回忆鲁迅刻早字的叙述上。布置作业:让学生也去观察自己的书房或者教室,模仿三味书屋的方位描写,写写自己的书房或者教室。当然学有所得,一课一得,这很好。但是,学习这篇吴伯萧的散文,仅仅做到在这些适合吗?到位了吗?

二、散文阅读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

1、研究学情

散文教什么首先是由学情决定的。一篇散文在手,学生不管目标理念,也不管成长发展,他们似乎并没有这样的长远眼光,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的阅读———朗读的、默读的、指读的、品读的———懂得了什么,疑惑有些什么?我们教者不得而知。这就要研究学情。

2、文本特点

确定散文内容的另一条路径就是是文本特点。应该说,从学情分析与文章体式分析两条路径来确定教学内容显然合理全面多了。不过,两条路径得来的结论完全重叠是不可能的。事实可能更多会这样: 两条路径得来的结果部分相关,或者完全无关,或者互相冲突。这时,该怎样确定教学内容呢? 于是,我们的研究就要深入下去。

3、学情需求与文本特点的聚焦点是教学内容确定的最佳区域

我们认为,从文本特点与学情出发固然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两个基本依据,而它们之间的聚焦点则往往是确定教学内容的核心所在。

根据文本特点,有些最核心的内容要素必须作为教学内容;但是如果根据学情分析发现学生理解这一内容可能存在缺失,教师就要唤起学生的需求,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在教学中比比皆是。

如果根据学情分析,发现学生全体的关注点均偏离文本,这时教师应分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从众心理还是学生认知水平的共同反映?教师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需求,还要保护学生的合理需求,通过课外渠道满足学生,通过更广阔的背景来理解散文。

4、具体到一篇特定的散文阅读教学,教师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确定教学内容:

其一,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

散文的语言自由随意,风格多样。 既有最本色的如话家常、娓娓道来的语言,也有最优美的经过精心锤炼,讲究文辞的语言。因此,散文语言非常值得也最适合学生的揣摩与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语言表达庄重,结构严谨,环环相生,因为作者是写一种四季常青,能驱虫的樟树;不是写一种娇艳的花,是写一位伟大的女性,不是写一个歌女,所以语言工整庄重;《只拣儿童多处行》语言表达节奏非常欢快,因为是写孩子,写春天,因为作者爱孩子,作者在字里行间洋溢着快乐。这些东西,因为是四、五年级,无法和孩子言说,但是,从老师对写法的总结中,从孩子们一次次朗读中,这些内容就渗透进去了;《安塞腰鼓》语言表达是完全陌生化,讲究排比、对仗,运用大量比喻,语言本身就在传递安塞腰鼓的特点,气势。换成其他的语言,就传递不出来。

其二,作者个人化的言说对象。

散文是抒发作者的情感的,而不是解说文本中所涉及的对象的。 散文确实有现实所指,有外在的言说对象;但散文是文学作品,它是作者个人化的言说产物,是作者眼中心中特殊情境中的独特的感觉,客观的外在对象不在散文阅读视野中。每个人心中眼中都有 “孩子”,这个形象,“闹嚷嚷”“叽叽呱呱”“东一堆,西一堆”“莽莽撞撞”,“冒者汗珠”如果,换成我们会觉得孩子很喧闹,学生们说汗酸味。但是,阅读《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却需要感受冰心心中的“孩子”,这个典型的文人眼中的“孩子”,是小天使,是太阳,是花,是春天,是飞涌出来的,因为冰心“爱”孩子,“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所以,我们读《只拣儿童多处行》一定是读冰心的情感,永远是作者的情感,不是让学生去体会我们老师的情感。

其三,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

根据散文理论研究成果,目前多数学者都强调散文的艺术理性成分,强调散文中的“情思”和“理 趣 ”。 散文重思想 ,但是 ,散文中的 思想感受 ,是充满情感浸染的思想,而不是纯粹的理性的思考与论证。散文教学必须重视散文的这一鲜明的特征。

三、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

教师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要完成两大任务:1、使学生获得与课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2、使学生学会与课文理解、感受相呼应的阅读方法。什么是阅读方法?我觉得,所谓阅读方法,就是学生拿到一篇文章,眼睛往哪里看,试图看出什么东西来。这个什么东西,就是文字背后的生活

散文阅读教学构思2009-02-02 12:33

篇二:散文阅读方法

散文阅读方法

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自小学一年级到高中阶段,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的数量是可观的,应该具备了最基本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应付高考是绰绰有余,但情况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事实上,学生在进行大量的阅读中,并非伴随能力的提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缺乏有效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总结,而结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除了一些文学素养特别高的学生能得高分外,大部分学生只能听天由命,很多资深教师在这方面做了很有价值和意义的探索,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正是站在这些人的肩膀上,我们前进的脚步迈得更大更快了。

要提高阅读效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除了在阅读量上进行积累外,关键是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方法指导,教给学生开启阅读之门的钥匙,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本人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只有三年,在这期间,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我迷惘过,也在探索着,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阅读散文的规律和方法,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散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整体阅读,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

散文是一种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重在“形散而神不散”。要想领略要旨,首先要有一个整体把握,获得一个全局印象,得到一个理解的支点。而为了阅读的效率,及对文本信息进行更有效的猎取和运用,我们更要化被动为主动。这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从形象入手把握主旨

散文如同诗歌,通过形象来表情达意。散文中的形象既包括具体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具体群体或个体,甚至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的象征。要领会散文的主旨,就应以整体阅读为基础,注意形象的特点、意义及背景。如:《班公湖边的鹰》这篇即物见神的散文,要理解作者塑造鹰这一形象的目的和意义,就必须把握作者笔下刻画的鹰的特点,并结合它生活的典型环境,来挖掘这一形象的深层意蕴。通过整体阅读,很快就能概括出鹰的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执著、顽强不屈、搏击长空的精神,再结合它生活的环境——西部高原,不难发现作者刻画鹰这一形象意在赞美生活在自然和物质条件都很恶劣的西部高原人的顽强不屈,敢于拼搏的精神。

2、从理清文脉入手把握主旨

文章脉络是作者思维的方向,是文章构筑的框架。一般分为文脉、语脉,文脉指上下文意义的内在联系,语脉是上下文照应,衔接的语言线索。语脉是思路的外部标志。我们这里所说的理清,更多的是一个寻找语言线索到理清思路的过程,从而达到整体把握的目的。

如:《攀登我的南山》是一篇比喻象征性的散文,要把握这篇文章的主旨就必须理解“南山”的象征意义,这就要结合全文的内容来理解。文章前两个自然段分别讲“人群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置身人群的时候,精神含量较低,欲望成分较高”,第三段用六个伟人的例子证明:只有远离人群,与天地对话,与自然对话,与宇宙对话,才能产生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为人群带来丰盛的精神礼物。到这里我们基本上能够理解“南山”象征着远离世俗欲望的崇高的精神家园。这篇文章就是从上下文意义的内在联系即文脉入手来理解全文主旨的。

3、 从材料入手,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有些散文的主旨比较明确而集中,把握起来相对容易,只需要找出文中能直接表达作者感情或观点态度的关键语句稍加锤炼即可。但大部分散文主旨比较含蓄而分散,这就需要从各种材料中归纳提炼,进行全面把握。如:《下辈子的职业》是一篇即事抒情的散文,作

者说下辈子想做中医,这其中的原因分布在整个文章中,需要从材料中进行概括,总的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环境的熏陶,作者从小生活在全国三大药都之一的古城——湘潭,父亲也是位中医;二是与西医比较,中医有其独特的地方,这些都让作者喜欢。

二、深层解读,弄清作者是如何表现文章主旨的

我们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初步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如果要进一步深层理解文章,全面地把握文章,就要进行细读,从各个方面审视作者是如何表现文章主旨的,一般可从三个方面思考。

1、作者选用了哪些材料来表现主旨

这里说的材料,除了语言材料外,更多是指形象材料,事理材料。形象材料就是作者为表现主题所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一种景物,一种情景,还有可以是一些画面。

如:《故乡的榕树》作者回忆了儿时与小伙伴在榕树上玩耍的情景和夏天人们在榕树底下乘凉的场面,表达了浓浓的思想之情。

事理材料就是作者选取的能表现文章主旨的事例和理论,一些叙事抒情的散文、叙事说理的散文都是选取典型的事例来抒情说理的。而历史文化散文是抓住一些文化古迹的独特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

2、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表现主旨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都是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应该联系文章的主旨与背景联系作品的具体内容与语境,不能架空分析。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表现手法有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等。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借代、设问、反问等等。阅读散文,不仅要能够把握主旨,也要学会欣赏这些表达技巧的妙处,以便对一篇散文有个全方位的把握,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如:柯灵的《望春》在表现手法上就用了记叙、描写 、抒情相结合来表达自己对望春花的喜爱,在表现手法上用了象征、想象、对比

,开头作者把望春花与梧桐、黄杨、小草进行对比,突出望春花开得早的特点;又把望春花想象成一位追求光明和理想的少女,表现她的勇敢顽强,热切追求美好事物,乐于奉献的精神,望春花是大胆追求光和理想的勇敢者的象征;在修辞上主要运用拟人手法。

3、 抓重要语句,准确理解其含意

对语言的理解是阅读散文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能准确地理解一些重要语句,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而深入地把握散文的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观点态度。散文中的重要语句有两大类,具体形象性语言和抽象概括性语言。具体形象性语句主要指那些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的语句,还包括含有形象生动的形容词、动词、名词的语句以及含有意蕴丰富的词语的语句,准确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直接影响到文章主旨的把握。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可结合修辞手法的作用来理解。如:“愤怒是以人的生命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 “双刃利剑”一般是比喻事物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这里把愤怒比喻成双刃剑,也就是说愤怒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可以通过喻体的本义来推求其比喻义或引申义。又如:《孟庙的树》结尾写道:“孟子就是一棵不老树,这棵树历经两千三百年风雨,枝叶繁茂,蓊蓊郁郁,荫庇天下。”这是作者对孟子思想的高度评价,把孟子的思想比喻成不老树,“不老树”

历经两千三百年风雨仍枝叶繁茂,蓊蓊郁郁,荫庇天下是比喻孟子的思想经历了两千三百年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滋养着后人,给人以启迪。运用了借代手法的语句要理解其

借代义。如:《横穿〈诗经〉的河流》有这样一句话,“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这句话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要理解它的含义,就要弄清楚“斧头砍伐树木”在这里代什么,这句话出现的段落里引用了《诗经·伐檀》的语句,而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古代先民生活中砍伐树木这一劳动场面,是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现实生活的,因此,这句话是说整部《诗经》都是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现实生活的,是一部现实主义诗作。理解了比喻义、引申义、借代义也就理解了句子的深层含义。

意蕴丰富,含义新颖的词语,要结合其在文中的位置来理解。如:《世界》(铁凝)中“世界就在这儿”“世界就是我”和文题“世界”,这三个“世界”的含义就不一样,前两句话分别是说,母亲绝望之时,是孩子给了她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孩子是她的精神支柱,是母亲的世界;同时,在危险中,母亲给了孩子温暖和安全,母亲是孩子的依靠,是孩子的世界。因此文题就应该包含这两个方面的含义,文题“世界”是指母亲和孩子相互依赖,构成了彼此的世界。

含有形象生动的形容词、动词、名词等词语的语句,要结合其语境和这些词本身的特点来理解。如:《送你一轮明月》(林清玄)禅师最后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结合这个故事看,应该是说在禅师善心的感召下,小偷终于悔悟了,就“明月”的特点看,她是皎洁的、明亮的,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禅师终于让小偷有了一颗纯洁善良的心灵。

抽象概括的语句,有的是作为观点态度在文中出现,这类语句应结合阐述这一观点态度的材料来理解;有的是作为材料在文中出现,这类语句应结合它支持的观点来理解。另外,有些抽象概括的语句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来具体透彻理解。如:《生命的暗示》中有这样一句话:“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最直接的方式”是指有些人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走了弯路,不是用最直接的方式,鲁迅就是用曲折的方式。抽象概括的语句在不同文体的文章中有不同的特点,比较复杂,总之,理解这类语句,要结合文中阐述它的材料。

三、读出个性,创新阅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阅读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于交流,乐于交流,自我探索的阅读方式。创新阅读,或者说创造性阅读,恰恰是要让我们一改过去灌输式的学习方式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走到知识的最前沿,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即“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笔者认为:创新阅读的关键在于“质疑”,即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完成一个由“无疑——有疑——无疑”的质变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多用些商对式、征询式的话语,多问几个没有唯一答案,思路开阔的问题,多提供几处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自身生活体验相联系的场景,我们的阅读就一定会拥有一个自主、个性、互动的新平台。

如:学《夜深还照读书窗》,我让学生就文中提到的两种读书方式,即伏案苦读和披卷漫读各抒己见。

又如:学《生命的暗示》,我要学生观察自然和社会中的各种生命现象思考生命的意义。

散文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在整个实践过程中,以学生的思考领悟为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归纳总结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再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这样学生就掌握了阅读的主动权。我们要有从方法中要效率,不仅阅读如此,其它的知识也应该如此。希望本人在阅读方面的这点浅薄的见解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文章录入:xsf7984 责任编辑:xsf7984

篇三:高考现代文阅读-散文(完美版)

文学类文本复习教学案——散文

散文鉴赏的基本常识

一、散文鉴赏的基本要求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散文的基本 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关于散文鉴赏的要求: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散文的基本特征

散文的构思特征是“形散神不散” ,就是散文的材料零碎、大跨度;所谓“神不散”就 。所谓“形散”是文章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选材特点:典型、新颖、真实。

表达方式的特点:灵活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线索:散文的线索常常就是文章的中心,散文的凌乱材料就是被一根中心线,或者思想线索,或者情感线索,或者时间线空间线牢牢地牵引着。找出线索,就容易理清文章的构思和中心。

三、散文的类型

(一)抒情散文 ( 《荷塘月色》 《春》 ) 《白杨礼赞》

抒情散文是通过形象来表达情感的散文样式。表现手法主要有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象征)。抒情散文类型主要有写景类散文和状物类散文。

(1)写景散文是把自然山水、人工场景、民俗风貌当作主要描写对象,写形写声写色味、情态,以描写为主,辅之以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手段来抒发感情,采用的手法,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时间、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对景物加以生动的描绘,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的作用。

(2)状物散文是以某一种物件作为表现主体,通过对物件的描摹、刻画来为物件写貌传神,从而达到托物寄意的写作目的,表现手法多托物言志、象征、人格化手法。这类散文的特点是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有的自然景物,被作者赋予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二)叙事散文(《背影》《金岳霖先生》《纪念刘和珍君》) 叙事散文是一种记叙人、事为主要内容的散文样式。这类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叙事散文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情的本质,或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叙事散文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记叙事件常往往只是选取生活中的某一侧面或片断;描述人物,只选择最突出性格的某一方面。以记叙、描写为主,也有议论、抒情,情感多含蓄,通过场景渲染、环境烘托、人物描写流露出来。

(三)哲理散文 ( 《人是思想的苇草》) 哲理散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散文样式,主要包括杂文和小品文。文笔自由灵活。它通过刻画某种具体形象,将作者要表达的哲理寓言于形象之中,以形象来启发读者,让读者明白其中寓含的抽象哲理的一种散文。一般采用象征手法。

三、散文表达技巧的基本常识

(一)表达方式

1.记叙

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人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可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

2.描写

(1)肖像描写:描写相貌、神情、打扮,以形传神,揭示身份个性,传达内心世界,甚至还可以暗示人物际遇。

(2)动作描写:描写人物的行为举止,表现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

(3)语言描写:描写人物之间的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4)心理描写:描写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

(5)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①生动再现景物特征,②渲染一种气氛(氛围),③烘托人物的心理和思想情感,④为议论、抒情作铺垫,⑤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主要有以下作用:①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②为人物活动提供环境(如《孔乙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 ;③烘托或强化人物性格;④表现主题(如《祝福》开头和结尾部分的鲁镇祝福场景) 。

(6)细节描写:描写小举动,小事情,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可以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个性特点。既可精雕细刻,具体传神,纤毫毕现;也可用白描,勾勒轮廓,简洁传神(白描手法) 。

(7)白描手法:不用语言修饰,寥寥几笔勾勒出形象或环境,效果是简洁传神。

(8)描写角度:①动景与静景,②远景与近景,③仰望、平视、俯看,④整体(面)与局部(点) ,⑤视觉、听觉、味觉与触觉。

3.抒情

(1)直接抒情:直接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所谓直抒胸臆,具有强烈性、震撼性的效果。

(2)间接抒情:①借景抒情,②叙事抒情,③托物抒情,好处是含蓄深沉。

4.议论

(1)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类散文中的议论,其作用:①表明作者的思想情感,即点明中心,又称 “画龙点睛” ;②揭示事件的意义,发人深省;③结构上,总结上文,领起下文。

(2)议论类散文,按照思想或者情感的线索,形成明确的基本观点。

(二)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感情,能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一人称在结构上有线索作用。 (鲁迅《藤野先生》《纪念刘和珍君》)

2.第二人称:①拉近距离,形成对话,②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抒情,③有时运用人格化手法,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朱自清《绿》)

3.第三人称:能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灵活自由地反映生活。

(三)散文的基本结构

(1)总领—分述—总结。(总-分-总)

(2)纵式,即文章层次主要以纵向形式展开。

①以时间为序; ②以作者情感发展脉络为序; ③逐层深入。

(3)横式,即文章层次主要以横向形式展开。

①以空间为序 ; ②以题材性质的分类划分层次 。

(四)常见的表现手法

1.联想和想像:由此及彼,延伸写作的范围,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多彩,使主题更深刻;使形象更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2.虚实结合 :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虚”包括三种类型:①虚幻世界和梦境,②回忆往事、历史。③想象、设想之境。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为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

3.对比: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的某一特点,形成反差,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的某种感情。

4.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可分为正衬和反衬。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

5.正面与侧面相结合: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直接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或写肖像,或写语言,或写动作,或写心理。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侧面描写是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景与物烘托人物,或以次要人物烘托主要人物,使所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侧面描写往往与正面描写结合起来。法国作家小仲马在《茶花女》中这样写玛格丽特的美貌的:“这天晚上她真是惊人的美??当她出现 ”的时候,一个个脑袋此起彼伏,连舞台上的演员也对着她望,她仅仅一露面就使观众这样骚动。 《口技》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6.铺垫:在写主要人物前,先写一些相关的材料,作用是蓄势,蓄情,突出主要人物。比如《背影》 ,在写车站送别前,文中写了祖母去世,家道衰落,父亲失业,典当家产一些列不幸事件,这些描写就是为了铺垫后文的父亲车站送别。

7.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8.象征: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 ,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如《白杨礼赞》 《海燕》等。

9.托物言志(托物抒情):借助某个事物形象含蓄而形象生动地表达思想情感,如《爱莲说》 。

10.人格化手法:将动物、植物及非生物赋予人的特征使其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为了突出事物的形象和特点,抒发作者感情,从而突出文章中心思想;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抒情意味。如朱自清散文《春》等。

11.以小见大:就是以小切口、小侧面、小题材等反映大主题。以小见大”构思法的特点是紧凑集中,内涵深刻,它适用于散文、记叙文、小说等文体。有托物言志,例如《爱莲说》 ;有以物喻人,例如《海燕》抓住看似平凡细小的事情,以此体现重大的主题,深刻的思想。

12.引用: ①引用神话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②引用诗词:丰富文章内容,可增强文章的文学(文化)色彩,使文章语言典雅,有诗意。 ③引用名言:证明作者的观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13.设置悬念: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可以吸引阅读兴趣,引人入胜。

14.扬抑:欲扬先抑,或者欲抑先扬,以前面为铺垫,效果是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

象形成反差,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15.动静结合:效果是:以动衬静,或者以静衬动;动静结合,使画面富有动感和生机。

16.点面结合:概括交代是面,写具体事件是点;叙述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具体情节是点。点面结合可以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物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1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18.借古讽今:借鉴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方面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些方面的鉴戒。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或表现作家的思想情怀。

(五)语言表达

1.修辞手法:

(1)比喻:借助相似点以彼物比此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 。

(2)夸张:夸大、缩小或超前;使感情更强烈,增强文字感染力;创设氛围,引人入胜;揭示本质,给人启示。

(3)拟人(比拟):物被赋予人的神情、动作、感情,富有情趣,充满生机。

(4)借代:借助于某种关系以彼物此代物,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5)对偶:句式整齐,意义丰富,有节奏感,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6)排比:节奏鲜明,加强语势,丰富内容,加重感情。

(7)反复:起强调突出作用,语势紧凑连贯,给人以深刻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

(8)设问: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引发思考,吸引读者。

(9)反问:加强语气,突出观点,语气强烈,增强感情。

2.词语运用: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3.句式运用:

(1)长句短句结合:①长句:字数多、结构复杂的句子。长句的特点是结构复杂,节奏舒缓,表意严密、精确。一般用于书面语。②短句:字数少、结构简单的句子。短句的特点是结构简明,节奏紧凑,表意简洁、明快、有力。一般用于日常谈话、演讲、文学作品和一般记叙文。

(2)整句散句结合:①整句: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或相近的句子,主要是排比句和对偶句。整句的表达功能是气势贯通,形式整齐,音节和谐。②散句:结构不整齐,形式错落的句子。整句以外的句子均可称为散句。整句的表达功能是灵活自然,能加强表达的亲切意味。整句与散句结合得好,整齐中有变化,参差中见匀称,能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而又连贯畅达。

4.语言风格特点:

(1)语言风格的常用术语: ①平实(朴素),形象生动,华丽多彩;②简洁凝练,浓笔重彩;③精辟深刻、富有哲理、含蓄委婉,通俗浅近,幽默诙谐;④清新优美、行云流水(自然流畅)、清新雅致等。

(2)关于叙事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一般口语化,有个性化,符合人物身份,符合人物性格。

四、常见题型

题型大致可以归为几类: 概括要点或主旨探究、形象分析、布局谋篇、表现手法、语言修辞。

标签:散文 阅读 关于阅读的散文 散文阅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