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设问句 > 正文

古诗中的设问句

时间:2017-03-2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古典诗歌中的问句与意境

">课程目标及简介:意境是古典诗歌的核心范畴,问句是古典诗歌的常见表达形式。从问句中的奇问角度,对意境进行分析,以展示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境。而从这种分析中,又能看出中国人诗心深处永恒的焦虑。本课程从古典诗词的奇问出发,以意境为大背景,具体分析奇问对诗歌意境的独特表现力。借助这种分析,展示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境,折射出现代审美心理学的理性之光。

期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阅读兴趣,进而提升他们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导入:

无疑而问的问句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较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除了反问和设问之外,另外有种奇问句,它对古诗意境有很奇特的艺术表现力。本文从古典诗歌中的奇问出发,以意境为大背景,具体分析奇问对诗歌意境的独特表现力。借助这种分析,展示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境,折射出现代审美心理学的理性之光。

一、典诗歌中无疑而问的问句

无疑而问的问句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根据问话者的本意是否在问句之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其中,一类不在其中。

1、问话者的本意在问句中的,是反问句。列如:

(1)、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生年不满百》)

(2)、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曹丕《杂诗》)

⑶、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燕歌行》)

⑷、我几时离这绣罗帷?没来由劝我道不如归!狂客江南正着迷,这声儿好去对

着俺那人儿啼。(曾瑞《南吕· 骂玉郎 · 过感皇恩 ·采茶歌 ·闺中闻杜鹃》)

反问“是用问句的形式来表达确定内容的修辞方式。”①或用肯定的形式来表达否定的意,或者用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义。采用问句的形式,主要在于使诗歌的语言更富于变化,避免直露,同时加强或强调说写者的本意。

2、问话者的本意不在问句中,有两种,即设问和奇问。

1)、设问

(1) 人生到处应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2) 卖炭所得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3) 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春闺一觉伤春睡。柳花飞,小琼姬,一声“雪

下呈祥瑞”。团圆梦儿生唤起。谁,不做美?呸,却是你。(張可久《中吕山羊坡 闺思》)

(4)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身如飘絮,气若游

丝。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症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徐再思《又调摘桂令 春情》)

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即“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再做出回答”。②提出问题,是为了引起读者积极思考。在读者看到问句,思维展开之后,马上又给出答案,让思维集中到答案上,从而达到强调作者本意的目的。设问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引起思考之后,更进一步强调本意,让情感更有力地打动人心。

注释:①周生亚《古代诗歌修辞》

②史尘封《汉语古今修辞格通编》

2)奇问

说话者的本意不在本句中的问句是奇问句,如: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吴士文在《修辞格论析》一书中对奇问这样论述:“奇问是对提出来的奇特问题,无须也无法回答??奇问句并不要求别人回答,甚至连说写者自己也不想回答,或回答不出。它问得虽奇,但并不荒唐,而且使人感到颇富情趣,古代诗词中就不乏这样的‘奇问’”。

下面主要讨论奇问是怎样造成诗意境界,对诗的意境有用什么样的作用等问题。

二、奇问与诗歌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核心范畴。关于意境,我们采用一种“广义”的说法,即“它是特定形象与它所触发的全部艺术想象(包括幻想和联想)的总和。当人们从特定的艺术形象想到生活,由静态想到动态,由形体想到丰富的神韵,或由神韵想到不同情景下的形体??就会发出某种意境。”①“从审美心理结构而言,意境则是一种既包含形象、符号(艺术实境),又包含着深远的‘象外之虚’(想象中呈现的艺术虚境,包含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审美范畴,他的本质特征就在于由‘实’而‘虚’,由‘定’导向‘不定’,然后循环往复地虚实相生。”②也就是说,有意境,必定要有艺术想象(包括幻想和联想);诗歌要有意境,也一定要能触发人的艺术想象,让人在“特定形象”的基础上,融情其中。所谓的

“情景交融而又有无穷的回味”,也就在情景交融的同时,强调了在情景交融的“实境”基础上,能让“人”融入其中,产生具有无穷回味的“虚境”。

而奇问,说写者在“特定形象”的“实境”的基础上,问而不答――或因为根本答不出――都能让人融入其中,给听读留下再创造的留白空间,使人产生许多联想和想象,回味无穷。因此,对诗歌意境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1、有些奇问,在“特定形象”的“实境”的基础上,把人的艺术想象引向遥远空渺的历史时空,让“虚境”在奇问中变得空渺而幽远。

(1)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張若虚《春江花月夜》)在春江伴月望潮,视线由地面移向空中,之后聚焦到月亮上。把人的注意也引向了空渺浩洁的月空。春江、潮水、芳甸、花林、流霜、白沙、孤月,这多种意想的并置,构成了叠象美,本身就能触发人有关人生的种种联想。然而,诗人更发奇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把“人”的艺术想象引向空渺的历史时空。谁在江边最先看见了月亮?月亮又在什么时候最先照到了人?对人与月的双重追问,是人在历史时空中对自己的追问,是对人生命起源和生命价值的追寻。在这种追寻中,深隐着人类共有的生命渺小感和历史悲怆感。奇问之后的“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在情感深处,更是对这种人生不常、生命短暂的忧思的强化。江月江畔年年同,而人却一代一代更换,如江畔流水一样。一去不返,消失在苍茫的历史深渊。奇问引发的艺术想象饱含着多么深重的人生感悟和生命情怀!

(2) 莺随入户树,花逐下山风。 楝里归白云,窗外落辉红。古石何年卧?枯木几春空?(阴坚《开善寺》)同样,在例(2)中,在山顶眺望,“登临情不极”,

而且莺随树,花逐风,云归楝里,辉落窗外,构成一副生动和谐的夕照图。之后的“古石何年卧?枯木几春空?”却给人一种

注释:①②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P21

苍凉感。在前面所看到的实境基础之上,这一奇问,让人在观赏美景时,更面对人生的无常,把人世本来的“不确定”“投”了出来。面对投来的奇问,让人不能不融入到登高而望的情景中去体悟人生、体悟生命。随着对古石枯木的追寻,让人思绪万千回味无穷,人自己的情感和人生经历也融入其中。

(3)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时归年?(杜甫《绝句》)

例(3)是杜甫晚年的诗。杜甫晚年长期漂泊异乡,一年一年都盼望能够回家,与家人团聚。然而,一春又一春的期盼都在春与秋的轮回中破灭。好一个“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江碧山青,鸟白花红,春意分外浓。今春,再面对无限春光,却长问一句“何日是归年?”在心中涌起希望的同时,又涌出了过去希望破灭的哀(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古诗中的设问句)伤。来路艰辛,前路也茫茫。面对整个人生历程,思前想后,哀痛连连。喜景衬哀情,奇问在这里对诗歌意境的营造起到了支撑的作用,成为构成意境的有机成分。

此外,“何日是归年?”也让思乡的游子在为杜甫的哀痛而哀痛时,更引起对自己人生历程中酸甜苦辣的追思,本来就不平静的心湖,又投入了这么一个巨大的石头,又怎能不让人心潮涌动,浮想翩翩。

这些奇问,都在此时思前想后,引人怀旧而情悲,让人思后而情伤。它们都具有这样的的诱发作用:让读者在为诗中的“特定艺术形象”思前想后而悲伤的同时,不自觉地融入自己地情感,由他人想到自己,从而在追忆和展望中,悲他

篇二:古诗鉴赏题的设问角度及解题技巧

"txt">(一)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的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向)综合起来构建的

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示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绘时一

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

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二)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词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分析这首词的表达技巧。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有何效果?

2、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3、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使用这种表现手法

(3)此表现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色?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解答分析:这种题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的巧妙,而是要品味这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

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

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3、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2、解答分析: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

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3、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意思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在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五)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达

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往往以小见大,检测出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六)观点不同型

1、提问方式:有人认为这样,有人认为那样,你觉得呢?

2、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出原因、理由

3、答题步骤:找出原诗词的关键几点,分条作答,用翻译的形式即可

(七)对比鉴赏型

1、提问方式:两首诗或词之间进行内容、主题或方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的要求和学过的课文相对比(说

出相同点或不同点,有的比较氛围、感情,有的比较风格、方法)。

2、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要从原诗词中找理由

3、答题步骤:(1)先对诗词相关语句作解释,找出题眼,再列出几条作答

(2)关键是抓住其不同点,用原句中的词语回答

篇三:古代诗歌鉴赏的设问角度2

s="txt">一解题步骤:

连缀意象,疏通思路(顺接逆

接),明确感情,借助注释,借助作者(知人论世,时代背景))开始做题——审清题意,寻找要点,整理成文。

二答题技巧:

三设问角度:

结合诗句,尽量多答,分开层

次,善用术语

古代诗歌题的设问既可以从一

个角度设问,也可以从多个角度设问,还可以综合设问。具体到一首诗,只有对不同角度的问题都能解答,才能算是真正理解。下面举例说明设问的不同角度。

(一)从内容意境角度设问

1. 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

解:身份+性格+思想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问题:首句中的“刺”字,写

出小松怎样的形象和性格?

参考答案:形象:刚出土的小

松,虽小却不柔弱,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儿地向上

冲刺,锐不可当,在深草中不低头。

性格:“刺”字不但准确地勾勒

出了小松的外形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出来,显示出小松强大的生命力。

[解析]本题突出了形象和性格

的对比。形象侧重于外在美,而性格则侧重于内在美。

例 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

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

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问: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

句展现的?

答: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出诗人的开朗胸和坚强性格,诗人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自喻,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

2. 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表

层含义+深层含义

诗歌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等。

例 读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问: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衬托什么?

答: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美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

例 题菊花(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

一处开。

问:菊花的意象在本诗中有什么寄托?

标签:问句 诗中 问句中的逗号 古诗中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