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说课稿 > 正文

对外友好往来说课稿

时间:2017-05-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丝绸之路说课稿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大新庄初级中学王红娜

各位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我将通过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资源利用、说特色等五个环节阐述我对本课的理解。

首先是说教材环节。

(一) 课程标准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这将是本课设计的重要依据。

(二) 本课选自人教课标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的国家建立》中的第15课。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长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对于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也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三) 根据课标要求、初一学生的学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所能利用的资源,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使学生识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使学生正确认识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理解西域都护设置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 过程与方法方面:利用资源整合多媒体课件,提供丰富的历史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让学生

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努力寻找解决历史问题的办法。这是过程与方法目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在师生合作、小组探讨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四)

1、本课的重点是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我将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辅以网站图文材料加以突破。

2、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则是本课的难点,我将通过从外国传过来的商品,宗教以及中国走出去的商品宗教等、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他在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上的重大作用

二、教法方面 我将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以生动的视觉效果和情感氛围引起学生对学习丝绸之路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同时利用合作探究法,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确立必须依据对于学情的掌握

1、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方法,知识体系很松散,但求知欲强,在教学中将着眼于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方法的培养。

2、 针对本课内容较为抽象的实际情况,利用图文等直观材料,使学

生通过对材料、图片的阅读和分析,更直观地感受、认识和理解问题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四、说教学过程和网络资源利用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利用图文结合引入新课,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二)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张骞通西域

1、为何去? 创设情境一。温故知新,结合前一课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复习回顾,提出系列问题“汉武帝招募使者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为什么汉武帝要攻打匈奴?”

2. 西域在何方? 教师提出问题:“西域到底在哪儿?”通过这一问题考察学生对于“西域”地理概念的掌握情况,利用图片结合教材让学生明确西域的地理概念。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结合教材中提到的“玉门关、阳关”,鼓励学生说出相关的诗句,联系诗句简要说说西域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前往西域道路的艰险,过渡提问“谁要冒险出使西域?”

3.谁来去?创设情境二。多媒体展示“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设计汉武帝与张骞在临行前的对话。

4.怎么去?创设情境三。利用多媒体设置竞猜题,模拟知识竞答节目,设计四个题目,学生可自由选择一题回答。问题分别为:张骞出使西域的出发点在哪儿?途中经历的那些重要的国家?最远到达哪里?

大多数国家位于我国现在的哪个地区? 在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在地图在找出相应的位置,并且作出标记。

5.能去吗? 结合资料让学生说说张骞去西域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折?他能去西域吗?、 在教师讲述张骞匈奴的遇到的劫难后,使学生感受前往西域的艰险和不易。鼓励学生说出最敬佩他的何种精神,从而教育学生想要成为成功者说应有的基本素质。

6.成功否?教师辅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学会辨证地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能因为张骞没有完成出使西域的目的就否定了他的西域之行。由此过渡到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通过指导学生填表对比分析两次出使西域的背景、任务和成果。以此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西域都护 多媒体展示秦和西汉的疆域图,通过对比,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疆域的拓展,对西域都护设置的重要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并过渡到其所维护的“路上丝绸之路”内容的学习上。 丝绸之路

1、路上丝绸之路 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路线和大漠风光,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分别介绍:丝路名称的由来、丝路路线、丝路上的明珠、丝路上的新疆。给学生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情绪,同时可以找寻导入设问中的答案,让学生体会到探究与成功的喜悦,再通过教师的鼓励和积极评价,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实现教学目标。

2、海上丝绸之路教师提问,“在马来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瓷

器,这说明了什么?”从而导出另一条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多媒体展示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加深学生印象。

3、丝绸之路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播放视频。安排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同时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上的重要地位。 班超经营西域 该内容为学生自学内容,将通过布置练习的方式,安排学生课后自学。

(三)网络讨论、课后延伸 设计“畅想丝路未来”活动,假如由你来负责开发今天的丝绸之路,你认为我们可以开发的资源有哪些?开发的时候又应当有哪些注意事项? 同学们可以在课后思考后进行在线网络讨论,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发表在www.ahyhp.com/bbs中的指定讨论板块上。 围绕这一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西部大开放的重要性和丝绸之路的现实作用。并且通过丝路古国的兴衰,树立一定要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从而培养“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能力。

五、说特色 如何利用无限的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将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卫星资源等整合到多媒体教学中来,主要应做到“选为教用”。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对教材进行了自己的处理,在掌握教材结构和掌握教学重难点后,在互联网中选择我所需要的资源,既要做到“拿来主义”,又要为自己的教学所用,以达到拓展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因此,我最终选用了以上所需的文字、图片和影像素材整合到了多媒体课件和自己

篇二:16、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历史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说课人:登禹中学张素兰

2013年11月18日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首先我们来进入第一部分。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中的重点内容,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开通带动了西域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同时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进了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对教材进行分析之后,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也就是我说的第二部分。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比较两图的不同;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坚强的意志;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根据教学目标我设立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难点:张骞出使西域。

为了实现我的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选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四、说教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分析讨论,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优化教学的的目的。

五、说学法

本课讲授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对事物缺乏理性的认识,但他们对许多新鲜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故事、视频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探究知识。

以上是我对教法学法的阐述,接下来进入说课的最后一部分说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这一板块又包括四大部分:1、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3、课堂小结 4、课后练习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大汉天子》中中原与匈奴战争的片段,并提问质疑,导入新课。(用视频片段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学习,进入新课:

一、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首先出示战国时期匈奴王冠图片,让学生了解匈奴是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古老游牧民族,经常南下到黄河流域掠夺。然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第一目填写《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填写表格,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归纳能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中原王朝和匈奴关系总是一战一和,和战相交,要么努力征伐,要么和亲,汉武帝通过征伐的方式没有根除匈奴,那么和亲是不是长久之计呢?出示《新全球史》中的一则材料,通过阅读史料让学生了解两种方法都没有获得长久的成功,所以汉武帝在外交政策上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昭告天下招募大汉使者联合西域大月氏夹击匈奴。那么谁会出使西域呢?从而过渡到第二目。

二、张骞出使西域

1、多媒体出示《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找到阳关、玉门关、大月氏,了解西域的地理范围,然后让学生谈谈如果你出使西域你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地理知识畅所欲言,感受此行的艰辛,教师给予充分肯定)。

2、接着播放视频短片《张骞出使西域》。(增强教学直观性,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3、然后根据视频短片结合课本,说出张骞出使西域的具体路线,多媒体动态演示路线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接下来让同学们讨论,张骞出使西域的经历中,他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显示了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学习张骞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

5、最后提出问题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九死一生,那么他两次出使究竟有什么样的成果呢?多媒体展示三则图文材料,组织学生讨论逐一得出答案。

(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通过展示三则图文材料,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得出答案,改变学生机械的接受知识到主动的学习知识,从而突破难点)

过渡语:鲁迅先生说过:“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张骞用他的毅力、勇气和非凡的胆识踏出了一条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交往之路,从此一条横穿欧亚的路上通道产生了,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丝绸之路。(导入下一目)

三、丝绸之路

1、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示意图,请学生说说这条道路得名的原因。

2、然后自主探究并说出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随后播放“丝路游”视频短片,带领同学做一次旅游观光,依次展现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玉门关、阳关、新疆、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产。

3、随后把同学们分成两队,长安商队(从长安出发到西域去)和西域商队(从西域出发到长安),打点你们的行囊你们会带些什么东西回去呢?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通过这个环节的探究得出丝绸之路是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进了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三)课堂小结

给出下面的提示,让学生小结本课内容:

一个人物:张骞, 一件壮举:张骞通西域,

一条道路:丝绸之路, 一座桥梁: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四)、智力闯关 ,本环节将本课的一些基础知识制作成竞赛题的形式,进行小组抢答、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做一评价。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老师!

篇三:《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各位评委: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我将通过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资源利用、说特色等五个环节阐述我对本课的理解。

首先是说教材环节。

(一)

课程标准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这将是本课设计的重要依据。

(二)

本课选自人教课标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的国家建立》中的第15课。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长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对于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也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三)

根据课标要求、初一学生的学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所能利用的农远资源,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

使学生识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使学生正确认识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理解西域都护设置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

利用农远资源整合多媒体课件,提供丰富的历史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努力寻找解决历史问题的办法。这是过程与方法目标。

3、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在师生合作、小组探讨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加深师生情感交流。

(四)

1、本课的重点是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我将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辅以图文材料加以突破。

2、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则是本课的难点,我将通过学生模拟导游、播放视屏等方式使学生更好的理解。

二、教法方面

我将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以形象的视觉效果和情感氛围引起学生对学习丝绸之路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同时利用合作探究法,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确立必须依据对于学情的掌握

1、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方法,知识体系很松散,但求知欲强,在教学中将着眼于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方法的培养。

2、

针对本课内容较为抽象的实际情况,利用图文等直观材料,使学生通过对材料、图片的阅读和分析,更直观地感受、认识和理解问题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四、说教学过程和农远资源利用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利用多媒体图片展示,比一比,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找出图中所画的物品哪些是中原原有的,哪些是从西域传入的。教师不急于对学生的猜测给予评价,而是要求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发现答案,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以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张骞通西域

1、西域在何方?

教师提出问题:“西域到底在哪儿?”通过这一问题考察学生对于“西域”地理概念的掌握情况,利用图片结合教材让学生明确西域的地理概念。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结合教材中提到的“玉门关、阳关”,鼓励学生说出相关的诗句,联系诗句简要说说西域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前往西域道路的艰险,过渡提问“为什么张骞还要冒险出使西域?”

2、到西域去!

(1)为何去?

创设情境一。温故知新,结合前一课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复习回顾,提出系列问题“汉武帝招募使者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为什么汉武帝要攻打匈奴?”

(2)谁来去?

创设情境二。多媒体展示“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设计汉武帝与张骞在临行前的对话。

(3)怎么去?

创设情境三。利用多媒体设置竞猜题,模拟知识竞答节目,设计四个题目,学生可自由选择一题回答。问题分别为:张骞出使西域的出发点在哪儿?途中经历的那些重要的国家?最远到达哪里?大多数国家位于我国现在的哪个地区?

在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在地图在找出相应的位置,并且作出标记。

(4)能去吗?

结合资料让学生说说张骞去西域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折?他能去西域吗?、

在教师讲述张骞匈奴的遇到的劫难后,使学生感受前往西域的艰险和不易。鼓励学生说出最敬佩他的何种精神,从而教育学生想要成为成功者说应有的基本素质。

(5)成功否?

教师辅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学会辨证地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能因为张骞没有完成出使西域的目的就否定了他的西域之行。由此过渡到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通过指导学生填表对比分析两次出使西域的背景、任务和成果。以此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西域都护

多媒体展示秦和西汉的疆域图,通过对比,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疆域的拓展,对西域都护设置的重要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并过渡到其所维护的“路上丝绸之路”内容的学习上。

丝绸之路

1、路上丝绸之路

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路线和大漠风光,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分别介绍:丝路名称的由来、丝路路线、丝路上的明珠、丝路上的新疆。

给学生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情绪,同时可以找寻导入设问中的答案,让学生体会到探究与成功的喜悦,再通过教师的鼓励和积极评价,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实现教学目标。

2、海上丝绸之路

教师提问,“在马来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瓷器,这说明了什么?”从而导出另一条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多媒体展示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加深学生印象。

3、丝绸之路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播放视频。安排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同时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上的重要地位。

班超经营西域

该内容为学生自学内容,将通过布置练习的方式,安排学生课后自学。

(三)网络讨论、课后延伸

设计“畅想丝路未来”活动,假如由你来负责开发今天的丝绸之路,你认为我们可以开发的资源有哪些?开发的时候又应当有哪些注意事项?

同学们可以在课后思考后进行在线网络讨论,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发表在www.ahyhp.com/bbs中的指定讨论板块上。

围绕这一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西部大开放的重要性和丝绸之路的现实作用。并且通过丝路古国的兴衰,树立一定要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从而培养“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能力。

五、说特色

如何利用无限的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将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校园网资源、互联网资源、卫星资源等整合到多媒体教学中来,主要应做到“选为教用”。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对教材进行了自己的处理,在掌握教材结构和掌握教学重难点后,在农远资源库中选择我所需要的资源,既要做到“拿来主义”,又要为自己的教学所用,以达到拓展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因此,我最终选用了以上所需的文字、图片和影像素材整合到了多媒体课件中。

【网络综合 - 教师资格考试指南】:

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

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对外友好往来说课稿)糊。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学生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和地理学科整合。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讨和今昔对比,汲取历史教训和营养,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四、本课重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五、本课难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让学生认识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对当今的启示。

六、教学方法设计:(展示课件首页)

根据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形式。用Webquest为载体,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网络探究的形式。在网络逐渐普及的时代,信息更为广泛,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提高兴趣应当是我们教学当中充分考虑的问题。本节课通过Webquest平台,学生自学、搜集资料、讨论、动手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在此当中我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评价、作品与交流。

如何有效的评价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习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

标签:友好往来 对外 说课稿 对外友好往来ppt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