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说课稿 > 正文

对十说课稿

时间:2017-06-0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说课稿

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0的认识”这一课安排在学生学完了1-9的认识,组成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本课的的编排是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然后从数一数的活动中抽象出数

10.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出物体是10的事物。学生再通过直尺图认识10以内数的顺序,通过比较点子图的多少会比较1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并且能够通过摆小棒的过程认识10的组成和分成,并能快速的说出10的组成和分成,为后面10的加减法打下基础,它也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10的认识的教学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因此学生在学起来并不陌生,本课中10的分成和组成是一个重点,因此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正确地数出数量是10的物体的个数

2.让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3.掌握10的组成,会读,会写数10

能力目标:

1.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情感目标:

1.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比较熟练地掌握10的组成。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10的组成,能够在生活中运用知识。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点子图,直尺图,小棒,数字卡片,计数器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1、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入手,通过动手摆小棒操作,课件演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10,建立数感。

2、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前教育时,就初步认识了数1—10,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而且这一阶段孩子的思维过程都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特点,因此,根据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方法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操作法、游戏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本课的教学从直观到抽象,从生活到数学,再从数学回到生活,使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

学法:通过知识迁移,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前面已经学习了8,9的认识,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新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内容,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故事引入、新知学习、动手操作、巩固

知识 (一)、(一)故事引入。

上课开始,利用数字小朋友按大小排队的故事吸引学生。引起了学生的思考:1和0用什么办法使9没话可说?很自然引出今天要学习的数“10”。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在这样的问题情境里,学生的数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新知学习。

我首先放手让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可以找到哪些物体?分别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学生数出鸽子的只数后引出数10,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可以用10表示的物体有哪些,找找身边的“10”,通过以上的设计,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数一数的活动加深对数10的进一步理解。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感悟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然后揭示课题:10的认识,让学生用学具小棒摆一摆,摆出10根,同桌互相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相当于让学生又一次经历数数的过程。

(三)、动手操作

学习10以内的顺序和相邻两个数的比较

1、出示计数器,在计数器上拨出9颗珠子,让学生数一数,然后提问:我再增加一颗珠子是几颗?学生在思考的同时,老师边拨珠子边让学生观察,学生通过观察发现,9添上1是10,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拨计数器,在拨的过程中加深印象,也为后面比较9和10的大小做好铺垫。。

2、出示点子图,让学生通过数点子数,比一比发现9和10的大小关系,并且把数对应写在点子图的下面,更加的形象。

3、多媒体课件情境出示:小动物们排队,必须是按号码排队,可其中的几名小动物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请你帮帮他们! 配合多媒体的演示,出示直尺图,让学生从中掌握了1-10的顺序。并且还发现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的规律。

4、前面已经学习了9的分成与组成,那么10的分成与组成是怎样的呢?要求学生把10根小棒分成两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摆一摆手中的小棒,边摆边记录。学生们马上进行分工合作,有的摆小棒,有的检查,有的数一数,有的记录,整个过程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并且汇报时有的小组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汇报从而出现漏掉的情况,马上被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补充,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按一定顺序说的好处,从而为学生理解打好基础,为了让学生更熟练的说出10的组成,我又采取了男女生比赛说的形式,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其中。

5、最后采取游戏的形试,找朋友两个数合起来要是10 ,给学生分发数字卡片,然后请拿1的同学站起来,问他的朋友在哪里,那数字9的同学就要站起来回答你的朋友在这里,然后全班一起回答1和9组成10,用这种学生喜欢的游戏巩固10的组成,效果很好。

本教学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计数器、让学生通过拨一拨、数一数,使他们明白9颗珠子添上一颗就是10颗珠子,知道9添上1就是10,9后面的数就是10,10去掉1就是9,10的前面是9。再利用课件中的直尺图,让学生观察两位数10与一位数之间的顺序关系,充分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并为下一步的比较大小做好铺垫。接着,让学生观察点子图,通过对比发现,,9比10小,10比9大,充分理解10 以内数的大小。教学10的组成时,我组织学生动手摆小棒,把10根小棒分成两堆,怎么分?有几种分法?让学生进行组内合作交流。等学生全部完成后,叫部分学生在黑板上利用教具演示所有不同的摆法,明确10的各种不同组成。

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着“学”来教,把课堂变成“学”堂。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环境。

(四)、巩固练习

1.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连一连,连好后并说一说谁和谁组成10.

2.练习九的1,2,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学写“10”

大家都会读10,那么怎么写呢?先让学生观察后说说10的书写,后由老师讲解示范,生练习在田字格写10。

六、儿歌固新知

“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边做拍手游戏边念儿歌,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七、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生说一说有什么收获。

篇二:10分钟说课稿

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鞠躬)

我是报考小学数学教师的11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轴对称图形》。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轴对称图形》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后学习中心对称图形、图形的旋转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掌握判断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渗透数形结合、方程,对比的数学思想), 培养学生初步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感受数学思考与研究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培养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精神)

(由于四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思考问题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所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正确判断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

三、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遵循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将主要采用讲授法、问答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实际操作法和点拨教学法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提炼问题(复习铺垫)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我直接出示课件,观察轴对称图形(剪纸工艺品、建筑平面图、交通图标),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特征,直观感受,引出课题。

(2)引导探究、构建新知(走进新课)

出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探讨长方形的对称性,学生通过对折的方式,发现长方形也具有“对折后的图形完全重合”这一特征,从而给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接着我提问,长方形有几条对称轴?正方形呢?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得出了“观察对折后,所得图形是否完全重合来判断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方法,这样教学设计,使学生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3)反馈提高、巩固新知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

在练习反馈中(我采用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订正的方法进行)我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是轴对称图形的例子,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踊跃发言后,我从旁点评;再对学生进行分组,三人为一组,合作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进行小组作品展评。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4)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点评。

五、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知识,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轴对称图形

1、含义:对折完全重合 2、对称轴:一条直线

3、举例 4、作品展示:

板书设计简单明了,层次清晰,突出了本节课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结束语: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鞠躬)

请问可以擦黑板了吗?(擦黑板、退场)

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鞠躬)

我是报考小学数学教师的11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轴对称图形》。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说教材

《轴对称图形》是小学数学第4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基本图形后,从对称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生活中的图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既对基本图形有了更深的认识,又为后面学习图形的变换打下了基础,因此学习《轴对称图形》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了解轴对称和对称轴二者的区别;

2能力目标:准确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能画出对称轴;动手制作轴对称图形 3德育目标:感知我国传统剪纸工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发现生活中的对称美。 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会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制作一个由基本图形组成的轴对称图形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知识特点和单元设置要求,我将主要运用观察法、实际操作法和点拨教学法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出示一组图片(包括剪纸工艺品、对称建筑平面图、常见交通图标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这些图片有哪些特征,直观感受,引出课题。

2.新课学习、感知定义

带领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进行对折,从而给出轴对称图形的含义,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新定义,同时,强调“对折中完全重合”这一关键要素,突出教学重点。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接着,我将指引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准确指出轴对称图形,并尝试让学生画出各自对称轴。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了新定义,教师从旁指导,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新教学观念。

3巩固新知识、深化情感

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是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并发现生活中的对称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也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4动手操作、探究创新

为体现现代教学观中提倡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节课设计了如下环节,具体要求:三人一组,合作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图形要体现对称和新颖),并进行作品展评。这一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5完成课后练习,并说说本节课你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知识,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轴对称图形

1、含义:对折完全重合 2、对称轴的作法:

3、举例 4、作品展示:

板书设计简单明了,层次清晰,突出了本节课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结束语: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鞠躬)

请问可以擦黑板了吗?(擦黑板、退场)

篇三:一年级上册《10的加减法》说课稿

一年级数学上册《10的加减法》说课稿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0的加减法》,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分析学情、教学流程这四个方面来说一下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一、 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10的加减法》这一内容。

(二)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10的组成,并且通过一图四式的练习,初步认识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为学习10的加减法作了知识上的铺垫。10的加减法是以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的重要基础,是本单元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实现学生由看图数数计算到想数的组成计算的能力培养,同时也可以体会到迁移的应用。

根据本节课的重要性和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结合课标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口算的书是10的加减法和10减几的减法。

2.学会看一幅图能正确地说出四个又相互关系的加减法算式。

3.逐步培养数学思考的能力、由数数计算到想数的组成来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作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会10的加减法,正确口算。教学难点是理解相应的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三、 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自主学习和尝试法为辅、讲练结合的优化组合。练习中注重算法多样化和知识情趣化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明主、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四、说教学流程

围绕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分为四大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儿歌引入。

(课件出示)儿歌:

你拍1,我拍9,我们都是好朋友;

你拍2,我拍8,团结起来力量大;

你拍3,我拍7,我们从小爱学习;

你拍4,我拍6,说话老实不吹牛;

你拍5,我拍5,五五凑成一双手。

板书:10的加减法

设计意图:背儿歌说10的组成,使其一一对应,对已有知识10的组成进行复习和巩固。

第二环节: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逐一出示课本圆圈图,有条理的整理出10的加减法算式

(1)出示圆圈图1:9个蓝○,1个红○。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看到这幅图,你能想到10的哪个组成呢?引导学生说出:(10可以分成1和9,或者9和1组成10)板书: 10

1和9组成10,9和1也组成10,说到10的组成你能写出哪两道加法算式?板书:1+9=109+1=10

听到10可以分成1和9这句话,你又能写出哪两道减法算式呢? 10-1=9 10-9=1

仔细观察这幅图,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并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有9个蓝○,1个红○,合起来是10个○:9+1=10

有1个红○,9个蓝○,合起来是10个○:1+9=10

有10个○,拿走9个蓝○,还剩1个红○:10-9=1

有10个○,拿走1个红○,还剩9个蓝○:10-1=9

如果没有图,怎样想这些题的得数呢?把你的想法和你们组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算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小组交流。)

谁愿意选择一题,把你的算法告诉大家?

师小结:小朋友的办法真多!可以想10的组成来算,也可以利用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来算。

(2)出示圆圈图2:8个蓝○,2个红○。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并写出相关的10的组成。

看到10的组成,你能想到哪些算式呢?

(3)出示圆圈图3:7个蓝○,3个红○。

同学们,你们能看着这幅图写10的组成吗?试试看!

能写出哪些加减法算式呢?指生板演,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4)出示圆圈图4:6个蓝○,4个红○。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5)想一想:出示:5+5=□ 10-5=□

要求: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后,集体订正。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5和5组成10,所以5+5=10;因为10可以分成5和5,所以10-5=5;

因为5+5=10,所以10-5=5??

(先让学生看第一副图,写出4个加减法算式,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整理出其他的加减法算式。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使本课的教学重点得以突破。)

第三环节:分层练习,拓展运用。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知的认识,巩固解决问题的方法,练习时我采取了内容丰富、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做到逐层深入、拓展延伸。

练习一:找朋友。

1、老师拿出1~10的数字卡片,让小朋友做“找朋友”的游戏。 甲:我是数字3,我的朋友在哪里?(举卡片3)。

乙:我是数字7,你的朋友在这里。(举卡片7)。

甲:7加3等于10,3加7等于10。

乙:10减3等于7,10减7等于3。

(一年级学生,由于注意力较短,通过这个练习让他们动起来。)

2、第2题:练习十三第4题:哪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加得10。 两人一组拿一套0~10的数字卡片,找一找,哪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加得10,每一对说出两个加法算式。学生反馈,师板书: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后,集体订正,并选择其中的一两题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练习二:小孔雀看到大家玩得这么开心也赶来了。你们知道小孔雀美丽的羽毛上该填几吗?(学生独立在课本62页填空后,开火车口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练习三:课本63页6、7、8题,新知的综合运用。

第四环节:归纳总结,内化知识。

(学生针对本节课说说自己学会了什么?对所(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 资 源 网:对十说课稿)学知识有一个梳理的过程,也是一个简单的回顾与反思。)

标签:说课稿 十个数说课稿 论语十则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