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说课稿 > 正文

烛之武说课稿

时间:2017-04-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烛之武退秦师》。对于本节课,我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的教学理念,从教材、教法、学情、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和评价分析七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和教学的设计,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首先说教材。《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本文的学习在整个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课文被安排在本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为以后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至关重要。教材对于本单元的教学已有非常明确的定位。就本课来说, 即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在古代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中一些历史人物的生动表现, 抓住文章的叙事脉络, 欣赏文章的叙事艺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部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先秦历史散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要在诵读和背诵文言文的基础上, 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

因此我设计的教学三维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疏通文句、文意, 熟读成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赏析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把握烛之武的性格特征和论辩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 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的重点是:(1)理解、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常见的文言句式;(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的难点是:赏析评价烛之武的外交辞令,让学生明确烛之武的劝说用短短125个字,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这篇文章的课时安排是2课时。

其次说教法。为了达到我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即朗读法、点拨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文言文教学尤其应重视对传统方法的继承, 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 重视文言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 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语气、语调,并初步把握文章的词句, 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 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在教学时重点采用诵读为主的方法,使学生整体感知

课文,理解课文。教师范读,学生诵读,师生互动,逐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教师点拨课文语言方面的一些知识, 引导学生参照注解, 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动口动脑, 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对于文言中所表达出来的微言大义,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当然,为了课堂教学的方便和直观,我在课前准备了PPT课件和春秋时期的国家形势图以及秦晋围郑示意图,方便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接下来我们把目光转向学生,说一下学情。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一定的步骤,但不少学生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学习的方法还比较单一。像本单元这样古汉语知识繁多、叙事详备、人物形象鲜明的文章,学习起来仍有一定困难。《烛之武退秦师》是单元第一篇,情节相对简单,但涉及郑、秦、晋三国历史上的恩怨与利益,涉及人物称谓和外交辞令,当然,更涉及许多古汉语特殊词句。扫除了这些障碍,学生们才能领略文章理性之美、辞令之美。

针对这一现状,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说辞语言十分精彩,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就可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逐步改变其对文言文的看法,培养其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二要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充分预习,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扫除词句障碍,然后在教师导引下,课堂上提出问题,师生择要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而在学法上,为了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我主要采用了搜集资料法;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采用了朗读法、讨论法和归纳法,合作探究法,力求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和学习意识。

接下来是说我对教学流程的设计。我一共设计了七个步骤。在课前布置三个方面的预习作业:(1)课前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以及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讨论;(3)指导学生课前利用图书或网络等搜集有关《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故事。让学生亲自查找资料,从而培养学生的收集筛选材料的能力和自读能力。

在课堂上,首先用钱学森的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955年钱学森想回国,遇到了重重阻挠,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从而引出疑问: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让学生们带着求知的欲望尽快进入到课文的学习当中。

接下来检查预习的情况,请同学们准备好课堂上想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相关背景故事,并请同学起来介绍关于《左传》的知识,进入学习的状态。

在此之后正式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首先初读感知,通过诵读让学生体会文言的语感。对于本课中的可能产生读音问题的字词进行梳理,保证阅读的通顺。然后教师范读一遍,学生自读两遍,最后全班齐读,务必读准全部字音,熟悉课文。

在熟悉课文以后,学生应该就能进入文言文学习的状态,这时就进行疏通文意的工作。全文共有四段,主要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根据课文下的注释疏通文章的大意,对重要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则由教师提点。基本上按照“诵读一遍——对照注释翻译句子——分析重点字词和句式——补充背景介绍——用四个字概括段落大意——再次诵读,加深印象”的顺序讲解,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学生在翻译、概括,而教师起一个引导和点拨的作用。每一段学完之后,都留给学生一段思考和回味的时间,看看还有没有什么关于字词和翻译方面的问题。这个部分主要是问了让学生自主疏通文意,为理解文章内涵做基础。

在分析全文后,落实重难点。在我的设计中,我将使用课文后面“研讨与练习”(一)的四个问题为串联点,具体分析全文。

看第一段分析第一题: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从而明确秦伯可能被说服的客观条件(攻打郑国的起因与结果都和秦国无关)。

看第二段分析第二题: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从佚之狐、郑伯、烛之武三个人话语中重点分析烛之武的形象,明确烛之武被说服的原因表现他的爱国情怀。在这一段中,烛之武的形象表现得并不完全,所以要引导学生继续思考:“除了第二段,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烛之武的人物形象特征?”

看第三段分析第三题: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采用小组讨论探究的方法,分析烛之武劝说秦伯的一段外交辞令中体现出来的层次感,并尝试进行概括。对于“哪一点最关键”的问题,要说出理由。讨论、回答完之后,再看“研讨与练习”(三)中的一段文字,让学生自己思考,用简单的话进行概括,并用三句话谈谈感想。明确烛之武语言中体现出来的高超艺术;小组讨论的活动是对学生思考能力的锻炼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看第四段分析第四题:晋文公为什么不愿意向秦军进攻?简单分析晋文公话语中表现出的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展现出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

全文分析完成后,再次回到第二个问题的引申问题,即“除了第二段,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烛之武的人物形象特征”?明确第三段“夜缒而出”和说辞中体现出的烛之武的勇敢和智慧的形象。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 集中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

全文和重难点都分析完之后,学生还需要一段消化和回味的时间,所以此时要再给学生一段时间进行回味和思考,看看还有没有别的问题,此时要准备好一些可能会有学生提到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什么额外的问题,那么最后安排一次全班诵读,要求在揣摩和体会人物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加深记忆,争取背诵(或者至少能够背诵出一部分)。

最后一个流程是布置作业,作业也有三个方面:(1)完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二;(2)整理文章中重点实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词组、句式、古今异义;(3)课外推荐阅读《秦晋崤之战》、《重耳之亡》、《子鱼论鱼》、《介之推不言禄》等篇目,开拓视野

现在我来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是以文中情节发展为线索,以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分析和劝说辞令分析为两翼,设计了本课的板书。

最后我来说一下总结评价。我的教学设计的优势在于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和文言文学习的有效方法,主要采用朗诵法、归纳法、探究法等手段,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下完成了教学。初步培养了学生阅读赏析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而本课设计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否领会文中表现出来的利益关系,从而关系到能否理解秦伯、晋文公的做法以及后续的历史发展。二是给学生思考和提问的做法又可能会产生不确定的变数,教师的课前准备要做到全面也有一定的困难。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敬请老师批评指正。

篇二: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为了说明我的教学设想,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课文简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任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以利诱秦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保卫郑国。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 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历史散文。学习本单元,要在重视诵读和背诵上,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课文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一篇,需要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2.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一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并做到熟读全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本文确立两个教学重点。

(1)理解好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探讨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4.教学难点:

烛之武的劝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只有125个字。烛之武为了达到让秦军退兵的目的,将整个事件的利害关系以及自己的设想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让学生理解烛之武是如何用委婉的言辞去劝退秦军的,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

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也就是说,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我准备选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精读全篇,理解课文的内容。

2、自学、诵读、讨论、总结。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

3、泛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启发讨论、师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成教学。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针对一年级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一特点,为了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准备从这两方面入手:一是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需要进行学法上指导。

2.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参照注释全面理解课文的意思,正确掌握文中的字词。通过大声诵读课文来培养、增加语感,让学生形成主动动脑思考的能力。

(2)让学生自己对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疑点、重点、难点做出适当的

圈点、勾画、批注,努力养成读书好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本篇课文计划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1、布置预习

首先,我会在上这篇课文之前,要求学生预习。借助一些工具书,查看教科书上的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是:

(1)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2)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体到具体。学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

2、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开端,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在正式上课前,我需要设计一个导语。

我准备的导语是这样的:

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了秦王夺取和氏璧的阴谋,最终完璧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得孙刘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也是同样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让秦晋两国的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并且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今天一同走进课文《烛之武退秦师》。

3.知识积累

让学生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简要介绍《左传》的作者,春秋三传,以及一些相关史实

4.阅读课文感知全文

在简要的介绍了文学常识之后,我会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查看课文当中的注释,明确一些疑难字词的读音,让学生自己标出注音。在学生默读课文之前,我会提出这样的两个问题:“秦晋两国为什么会派兵围攻郑国?整个时间的结果又是如何?”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去认真阅读课文。

阅读完毕,我再次重复上述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只要是言之有理,我都会给予赞扬。但需要向学生明确:秦晋两国围攻郑国是因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与楚也”,事件的结果是秦晋退兵。

5.学习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在提问并明确了答案之后,我将带领学生开始这篇课文正文的学习。 首先向学生提问,?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学生的回答可能是?秦晋两国大军压境?、?无礼于晋且贰与楚”、“战争一触即发”等等。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晋国对此是怀恨在心。

接下来是课文第二段的学习。

课文的第二段主要是郑伯请求烛之武出山的内容。这一段我会让学生试着自己翻译并理解其中的内容:即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请烛之武出山的。

6.课后作业

本课时主要是通读课文并着重学习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课后,我会布置作业,让学生试着去翻译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1.导入 复习式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首先会向学生提问: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通关学生的思考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这一段主要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说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便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2.课文的学习

接着我会提问:?烛之武出场后说了哪些话??,以问题的形式引出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即课文第三四段的学习。这两段,一段是烛之武说秦的经过,主要是描写烛之武的语言,在全文当中占据了很大的篇幅,是文章的高潮部分;而最后一段,则是整个事件的尾声,晋国退兵及晋文公说明退兵的理由。

学习这部分的内容,首先我会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三段,并且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努力让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来

概括这段话。我需要让学生明确的是,课文的第三段主要讲的是烛之武说秦的经过,是全文的高潮。

而第四段,我会简单的说明:这一段是整个事件的结局,晋国也退兵了。

然后,我会带领学生逐词逐句的去解释意思,让学生能够大致地读懂这两段的内容。在精读这部分的过程中,我需要让学生注意一些文言词语的意思以及特定的句式。

例如:实词

鄙 本意是边邑。在文中作动词,把远地当作边邑。

阙 侵损、削减

虚词

以 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而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词类活用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古今异义

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文言句式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课文第三和第四段的内容,最主要是要让学生理解这两段文言的基本意思。课后,我会让学生去思考: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第三课时

1.引入

在前两个课时的学习之后,学生能够基本读懂课文的意思,对于一些难认难懂的字知道了读音和意义,学生能够正确的翻译课文并且可以表述其主要内容。在这一基础上,我需要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化透彻。这一课时,是我准备的公开课的内容。

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是?烛之武是如何劝退秦军?和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这两个问题。仍然需要继续深入讲解课文的第三段。

首先,我会带领学生去回顾前两节课的所学内容。

篇三:《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烛之武退秦师》属于古代记叙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编者希望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希望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理解和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 赏析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把我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中难点及确定依据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把探讨语言艺术定为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内容重组、拓展、安排

布臵预习

1.回忆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并结合书下注释、课后介绍了解《左传》。

2.了解本课历史背景。

a. 提供文言材料《重耳之亡》。

b. 了解“城濮之战”。

3.参看历史教材画出春秋时期的地图。尤其标注出秦、晋、郑的方位。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三、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臵措施。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语言、动作,形象激情的教学方法。

3、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矗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个性化语言以及动作演示等形象激情的方法来辅助教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文章叫《曹刿论战》,谁还记得当中所讲的故事?故事中的曹刿是怎样的形象?(学生回答)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当中的另外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来结识另一位谋臣烛之武。 烛之武要面对怎样的考验呢?那么就让我们一同展开当时的那幅历史画卷吧。找同学来画一下春秋时期的区域地图。 现在如果你是郑国的臣子,正面临一场考验:晋国联合秦国来公攻打郑国,面对军事实力悬殊的情况,你有什么退兵的良策吗?(可以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

大家想了这么多的办法,那个办法能奏效呢?

所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郑国危难,谁顾全大局,挺身而出了呢?

(二)讲授新课,分析鉴赏

第一阶段:扫清文字障碍,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相关知识。

1、教师范读全文,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

2、自读全文,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句,批注有疑问的内容。

3、组织讨论找出的疑难词句。教师要顾及全体学生,尤其是文言文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手(写)、动脑、动口,培养思考分析能力。

4、整理文章中重点词、词组、句式

实词:贰 军 师 子 是 鄙 远 陪 赐 朝夕 版 唯 一词多义:若 说 辞 鄙 微 之

词组: 以为 “所”字词组

句式: 判断句 宾语前臵句

第二阶段:分析鉴赏

设计四个大问题串连全文

1、 秦晋为何出兵围郑?郑国所面临的局势如何?(讨论)

由此问题引出(原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源网:烛之武说课稿)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

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1) 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2) 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3)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4)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5)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4、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提问\讨论)

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标签: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永远的烛之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