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说课稿 > 正文

小学语文说课稿一等奖苏教版

时间:2017-04-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苏教版说课集-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集

《三亚落日》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内容分析

《 三亚落日》是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写景短文。作者运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正确生动地描绘了三亚落日的漂亮景象,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漂亮风光的赞美的思想感情。本文层次清楚,词汇丰富,语言清新,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三亚落日的深深喜爱和赞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情感熏陶、背诵积累的好教材。根据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应以阅读为主的要求,结合课后四道练习题,我们不难看出编者选编着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结合课文学会文中的10个生字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二是继续进行朗读、背诵的练习,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品味中受到良好情感的熏陶。本文安排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把握了识字记词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进一步丰富语言的积累,进一步把握写景文章的学习方法,提升体验文本的能力。本文篇幅不长,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以上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没去过三亚,也没亲眼看到三亚的落日。基于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拟定基本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情感目标:朗读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三亚落日的漂亮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指出:“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任何僵化的教学目标都是不足取的。因此,以上预设的教学目标只是一个大致的教学方向,而不是课堂教学的教条。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要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的实际和生成的教学情境,灵活调动教学目标的内容和达成的水平。其中目标2是教学重点,目标3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也是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

下面我重点讲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不同水平的发展,本节课教学,我根据课文的特点,主要采用“朗读指导法”、“情感感悟法”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学会读书,这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引导学生认真地读,使之见于书,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所以,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主要在“读”“画”“悟”进行学法指导,加上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小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我力求体现以下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感悟文章的美言美景,在理解和体验文本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唤起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根据这些理念,我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教学流程为:

默读课文,感受日落画面

组织交流,指导朗读

品味语句,想像体悟

图文对照,指导背诵

1

1、默读课文,感受日落画面。在活泼轻快的音乐声中默读课文,看看日落的过程由哪几幅画面组成?估计学生能够找出日落的三个过程: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像一个动作优雅的跳水员。

2、组织交流,指导朗读。通过“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描写?” 组织学生交流。结合交流,媒体出示相应的画面,再指导学生读出喜爱之情。

3、品味语句,想像体悟。主要抓住太阳的变化、海水的变化来帮助学生理解日落的三个过程: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像一个动作优雅的跳水员。如第3自然段的学习,我是这样进行的:先理解第一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学生不难回答“像孩童”。再进行研读:哪些地方写出了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估计学生很快就会抓住“红扑扑、抖落、溅出”这些词语体会到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为了让学生体会蕴含在语言文字中作者对夕阳的喜爱,我采用教师范读,学生想象并结合动作去感受夕阳“孩童”般的快乐形象。再指导朗读,抓住要害词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由此体会三亚落日那富有诗意的情景。

学习第4自然段其它两句比喻句时,我也将采用上述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如,我让学生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轻读想像,体会大红灯笼在“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蹦跳的可爱情趣,感受似跳水员“轻快灵敏弹跳入水”的日落情景。

三亚落日的全过程,我紧扣文中三句描写落日的比喻句,引导学生体会三亚落日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并穿插课件中相应画面的播放,通过引导点拨、朗读品味、想象日落时变幻奇异、瑰丽无比的大自然景象,从而深深体会到三亚风光美,在这(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 源 网:小学语文说课稿一等奖苏教版)样饱含诗意的地方看那么美的日落,使学生对作者情不自禁的赞叹“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转化为发自肺腑的感受。

4、图文对照,指导背诵。课的最后,我将留5分钟左右,让学生先理后背,逐段击破,再连段成篇进行背诵练习,以竞赛加星插红旗来激励学生,提高背诵能力。让优雅活泼的日落画面定格在学生脑中,让诗意的文字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达到感悟理解——品味深化——积累运用之目的,为学生今后的阅读写作类似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完课文,进入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我设想让学生观察我们这个地方的日出或日落景象,进行一次小练笔,学习作者用丰富的词汇,正确生动的比喻、拟人等写法,进行写作练习,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螳螂捕蝉》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螳螂捕蝉》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历史故事,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的道理,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应全局整体思考的寓意,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来看,基本能体会到文章的主旨。那么我们语文老师怎么办呢?语文犹如人文宇宙中承载生命讯息的一艘小船,教师能在文本背后这个意义世界走得远些,学生就能跟得远些。(当然,老师不能让学生过分深入,也要根据学生年龄决定)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育,其设置目的不只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它是要培养具有我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因此,我仔细阅读了这篇故事,发现两个串联的故事之中蕴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交际法则(在当时是君臣之间的交往法则)。吴王乃一国之君,且独断固执,少年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具有谋略意义上的劝说呢?这是一个难点。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和教育性的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是它的基本特点。因此,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确定综合的目标体系。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2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内容复述;掌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含义,会用“自由自在”“恍然大悟”造句。

2、掌握“思前想后”的读书法,学会推己及人、推测事物发展可能性的思维方式。

3、通过对文本语言材料的阅读,懂得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保持社会和谐共处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㈠直奔重点,引向最精要处

课堂中的活动安排不应该是随意、任意的,而是需要对活动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并进行科学组合,在教学过程中构成一个逻辑环。

本文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是一个表象,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所以它应在逻辑线路的第一层。我问“故事中哪几段直接讲述了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我指名学生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在这个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几个具体对象。

借板书画一个关系链:蝉——螳螂——黄雀——少年。在这个关系链中,蝉是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它整天叫着“知了,知了”,却对自己将遇到的灭顶之灾浑然不觉。这样的人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呢?得意忘形、自鸣得意……等等,学生体会“自由自在”“悠闲”中强烈的讽刺意味就不难了。而其他几个具象由于比较类似而可以一笔带过,不再浓墨重彩地进行处理。

这一组块最后,我请学生借助关系链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完成复述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中的口语交际应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让学生承担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老师先扮演小弟弟的角色,请学生讲给小弟弟听,引导学生尽可能采用生动、简洁的口语来复述;再变换角色,老师当吴王,引导学生注意语气的转换。

㈡多元体验,引向最广阔处

“吴王听了少年的故事,恍然大悟。”什么叫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明白过来了。这时候老师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再次凸显寓意:吴王明白了,你小子说这么一大段话,无非就是为了说一句话。哪一句?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齐读,加深巩固。

贾志敏说“三分文章七分念”。到这里,我请学生再次好好读书。“吴王还明白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间,也可以因学生理解特点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答案。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种读法。出声朗读比较适合一开始接触课文和对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之后,而默读有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把思维更向纵向深入。我送给学生一种读书方法:思前想后法,也就是读读前面的,看看联系后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获?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得出:

1、吴王明白了少年说的寓意。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身处的情势实际与寓言故事相差无几,自己也是这个关系链中的一员。怎么得到的?课文第一自然段早有交代,引导学生读一读,说一说。

2、吴王明白了少年的用意。结合着少年的行为体会一下,少年几天来异样的表现有了原因。

3、吴王明白了自己该如何决断。“取消了攻打的念头。”便是证明。如此思前想后,全文贯通!

㈢适时点拨,引向最深远处

文及此,似乎意已断。但诚如前面所说,是人的课堂,是文化的课堂,是民族的课堂。因此,结尾处,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吴王明白了少年的用心,从好的来讲是用心良苦,从坏的来说则叫居心叵测。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全在吴王一念之间。那么吴王会怎么处置少年呢?从结果可以推想应该不会处罚。那么少年这次说服成功的奥妙何在呢?这个问题故事里没有揭示,但生活中却十分需要,让学生讨论一下。通过交流,可以小结出两点:

3

1、少年方式巧妙,增强了成功的可能性;

2、少年是站在吴王的利益角度着想,忠心可嘉。以此类推,我们在生活中,若要说服别人,也当注意这样两个原则。最后,我给学生留一道口语交际题。

说服大师

在试图说服别人时,先确定自己的目的,并把握住“站在对方立场设想”和“事情的可能发展”两大原则,就能增加说服力!请你也来试试看。

先勾选你说这段话的目的,再写出说服别人的话。

《给家乡孩子的信》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十一册的第18课《给家乡孩子的信》。本文是一封书信。作家巴金爷爷在信中,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家乡孩子真诚的关怀、亲切的勉励,抒发了自己要让生命开花地美好情感,给人生启迪。

全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孩子们的信给巴金爷爷带来温暖,巴金爷爷表示感谢;第二部分为了不让孩子们失望,巴金爷爷带病写这封回信,代替他与孩子们见面;第三部分写巴金爷爷无限热爱祖国和同胞,他认为自己是平凡人,但仍让自己生命开花。第四部分写巴金爷爷认为自己的时间有限,他十分珍惜每分每秒。第五部分写巴金爷爷希望孩子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第六部分是对孩子的祝福语。

根据教材建议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巴金对家乡孩子关心、热爱的思想感情,同时懂得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道理。

3.能结合文章的重点词句,围绕中心句谈出自己的真实感想,加深对巴金爷爷的认识。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本课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课文本身的特点,可制定了以下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重点句的意思,说出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通过信中的语言文字,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的关心,激发为社会添光彩、为别人奉献、让生命开花的愿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准备用导读式教学法、演示法、自学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对于六年级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来说,如果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读去思,往往会使他们只停留在文章精彩的情节上,或是抓不住文章的魂。如果为了让他们听懂而老师一味的讲解,学生则会感到乏味不堪。因此,我用导读式教学法,就解决了以下教法存在的问题,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前,老师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或核心问题,给孩子一个思维的定向,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随

4

着老师的思路去阅读、去理解。这样一来,既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的乱读,再加之好奇、探求一切是孩子的本性,他们一定会在不自觉中,兴趣浓厚地进入文章,探求问题的答案,进而学懂课文。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定向阅读,对中下等学生起到引路作用,对上等学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阅读能力差的学生,会在书上划注出现成答案;能力强的学生,会边读边想,准备概括出完整答案。这样上中差兼顾,既避免了学生读书漫无目的,走过场的形式,同时也向学生暗示着抓一段话中重点句子理解文章内容的阅读方法,体现了导学式的原则。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巴金,我运用演示法,通过媒体出示课件,进行演示,结合书中文字进行例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辅之以生动、极富感染的语言表述,紧扣重点词、句细嚼慢咽。让学生在紧张、极富感染、深受教育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根据本课特点和我采用的导读式教学法,以及大纲对六年级学生阅读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阅读理解、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自读文章奠定扎实的基础。我依然教学生用“读(发现并提出问题)──思(思考问题)──议(讨论解决问题)──再读的方法仔细口味、体会文章的情感”。这里的学法指导、学法的应用将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再现。

三、【教学程序】

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要求,我准备用2课时教学全文。

今天我主要说第二课时,教学程序可以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复习导入。

(二)、指导读懂重点段,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第3自然段,教给学习方法。

第一步:出示思考题(见教法),指名读课文;

第二步: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第三步:各抒己见,讨论问题。

这一步,是学懂课文的关键,不仅要引导学生完成思考题,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句,评议结合,揣摩作者的用意,体会文中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同时,老师再用引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中情感。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引导,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出巴金爷爷无限热爱祖国和同胞,他认为自己是平凡人,但仍让自己生命开花。

第四步: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在理解讨论巴金内心活动的句子:“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学生通过读文了解到巴金爷爷不仅爱孩子们还爱自己的祖国和同胞们,同时把巴金爷爷那种谦逊的美德表达出来。通过分析重点词、句,如:“无限、终于”,“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再与享受”,“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抓住这些词、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怀着对老人崇敬的心情把巴金爷爷在回信中想表达的意思读出来,体会巴金老人的品质多么高尚。

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对巴金爷爷有了深刻的了解而且激发学生为社会添光彩、为别人奉献爱、让生命开花的愿望,到此,突破教学难点,突出中心。

第五步:回读全段。

2、引导学生当堂归纳本段的学习方法:读—思—议—读

3、运用所归纳的学法,自学四、五自然段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再现由“教”到“不教”,由“教学”到“会学”的教学原则和规律。

5

篇二: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全册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1《老师,您好》

一、教学内容:

《老师,您好》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七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抒情诗,赞美了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抒发了孩子们对老师的感激、热爱的思想感情。

全诗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描写和咱美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另一条是孩子们对老师的无限感激和真诚祝愿。两条线索交错发展构成了明快的节奏和鲜明的主题。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前面三年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质疑习惯和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对于含义深刻的词语的理解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所以面对这首抒情诗,学生通过多读能了解本首诗的含义。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和实验目标: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3、 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实验目标:

利用教师节这一契机,以筹备教师节庆祝活动为目的,让学生去搜集资料,调动已有知识和情感,加深对教师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热爱教师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难点是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五、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情况,我确定本课的学法主要为以下三点:

①注重学生读书的个体情感体验,充分运用读、思、议、练的方法学习课文,做到以读的为本,注重读的效果;

②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③注重课堂交流。做到师生间交流,学生间交流,共同体验成功的欢乐。

六、教学方法:

本文的教学我选择了“激情导练”为主要教法,主要依据有两条:依据之一是我认为激情导练法最能体现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完美统一,以情带动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依据之二是我觉得这种以导练为主体的训练程序,最适于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七、说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学生课前走访教师。

八、教学时间:2课时,本次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安排。

九、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本课教学时,我以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为主线,主要从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学习目标。

(一)谈话导入,调动情感。

1、汇报走访教师的感想,主要谈谈他们教书育人的感受。

2、教师在你们心目中的形象?

(二)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就要来了,我们中队决定举行一次庆祝教师节的活动,大家来出出主意,你想出什么节目?生自由交流。想唱的就唱两句,想说的就说两句。

相机引导出诗朗诵。

(三) 提供诗稿、自由练读

1、 师配乐范读。

2、 小组合作,自由练读。

(1) 自学生字词,分析字形,简单记忆。

(2) 小组互读,纠正读音,初步确定朗读感情。

(3) 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小组表演,生生互评。

(四) 教师指导,提高朗读

1、 分句训练。

(1) 自由读,体会一下,你最喜欢哪一句话,说说为什么。

(2) 其他学生补充说明这句话的精彩之处。

(3) 指名朗读这句话,生点评。

(4) 生竞赛读这句话,达到朗诵水平。

2、 如上,对相关句子进行训练。

3、 重点部分,拓展训练。

(1) 生质疑:哪些句子不太理解?

(2) 指名读这些句子,师生共同解决。

(3) 再读句子,抒发感情。

(4) 重点句子: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带学生理解“春晖”、“朝霞”、“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壮的新苗”的象征义。

(5) 相机出示句子: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① 指名读;

② 理解“浸透”、“蕴含”的表层意思。

③ 换一种句式,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有什么不同?

④ 根据你搜集的资料,来证明这句话。

⑤ 饱含感情地再读一读。

4、 齐读。

(五) 补充资料,增强积累

1、 调动学生积累,说说赞美教师的诗句。

2、 师出示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文,小故事。

(六) 小练笔

1、 你们一定也有好多话想对教师说,你是不是也仿照课文写一首诗,长短不限,我们来个新的节目――诗歌联诵。

2、 各自起笔。

3、 主动朗读,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提出改进性意见。

4、 修改后进行诗歌联诵。

(七) 作业:

1、 抄写优美词句

2、 小组合作,排练诗朗诵。

十、说板书设计:

本课在设计板书时,紧紧抓住重点词语展开。板书设计重点突出,脉落清晰,既展示了教师的教路,又体现了学生的学路,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都有所提示还体现了诗歌独特的形式,对学生理解诗歌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5、老师,您好!

昨天 今天

崇高 现实 理想 感激

浸透 、 蕴含

教师

事业

篇三:最新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三亚落日》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内容分析

《 三亚落日》是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写景短文。作者运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正确生动地描绘了三亚落日的漂亮景象,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漂亮风光的赞美的思想感情。本文层次清楚,词汇丰富,语言清新,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三亚落日的深深喜爱和赞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情感熏陶、背诵积累的好教材。根据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应以阅读为主的要求,结合课后四道练习题,我们不难看出编者选编着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结合课文学会文中的10个生字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二是继续进行朗读、背诵的练习,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品味中受到良好情感的熏陶。本文安排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把握了识字记词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进一步丰富语言的积累,进一步把握写景文章的学习方法,提升体验文本的能力。本文篇幅不长,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以上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没去过三亚,也没亲眼看到三亚的落日。基于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拟定基本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情感目标:朗读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三亚落日的漂亮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指出:“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任何僵化的教学目标都是不足取的。因此,以上预设的教学目标只是一个大致的教学方向,而不是课堂教学的教条。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要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的实际和生成的教学情境,灵活调动教学目标的内容和达成的水平。其中目标2是教学重点,目标3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也是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

下面我重点讲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不同水平的发展,本节课教学,我根据课文的特点,主要采用“朗读指导法”、“情感感悟法”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学会读书,这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引导学生认真地读,使之见于书,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所以,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主要在“读”“画”“悟”进行学法指导,加上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小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我力求体现以下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感悟文章的美言美景,在理解和体验文本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唤起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根据这些理念,我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教学流程为:

默读课文,感受日落画面

组织交流,指导朗读

品味语句,想像体悟

图文对照,指导背诵

1

1、默读课文,感受日落画面。在活泼轻快的音乐声中默读课文,看看日落的过程由哪几幅画面组成?估计学生能够找出日落的三个过程: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像一个动作优雅的跳水员。

2、组织交流,指导朗读。通过“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描写?” 组织学生交流。结合交流,媒体出示相应的画面,再指导学生读出喜爱之情。

3、品味语句,想像体悟。主要抓住太阳的变化、海水的变化来帮助学生理解日落的三个过程: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像一个动作优雅的跳水员。如第3自然段的学习,我是这样进行的:先理解第一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学生不难回答“像孩童”。再进行研读:哪些地方写出了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估计学生很快就会抓住“红扑扑、抖落、溅出”这些词语体会到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为了让学生体会蕴含在语言文字中作者对夕阳的喜爱,我采用教师范读,学生想象并结合动作去感受夕阳“孩童”般的快乐形象。再指导朗读,抓住要害词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由此体会三亚落日那富有诗意的情景。

学习第4自然段其它两句比喻句时,我也将采用上述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如,我让学生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轻读想像,体会大红灯笼在“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蹦跳的可爱情趣,感受似跳水员“轻快灵敏弹跳入水”的日落情景。

三亚落日的全过程,我紧扣文中三句描写落日的比喻句,引导学生体会三亚落日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并穿插课件中相应画面的播放,通过引导点拨、朗读品味、想象日落时变幻奇异、瑰丽无比的大自然景象,从而深深体会到三亚风光美,在这样饱含诗意的地方看那么美的日落,使学生对作者情不自禁的赞叹“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转化为发自肺腑的感受。

4、图文对照,指导背诵。课的最后,我将留5分钟左右,让学生先理后背,逐段击破,再连段成篇进行背诵练习,以竞赛加星插红旗来激励学生,提高背诵能力。让优雅活泼的日落画面定格在学生脑中,让诗意的文字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达到感悟理解——品味深化——积累运用之目的,为学生今后的阅读写作类似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完课文,进入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我设想让学生观察我们这个地方的日出或日落景象,进行一次小练笔,学习作者用丰富的词汇,正确生动的比喻、拟人等写法,进行写作练习,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螳螂捕蝉》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螳螂捕蝉》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历史故事,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的道理,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应全局整体思考的寓意,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来看,基本能体会到文章的主旨。那么我们语文老师怎么办呢?语文犹如人文宇宙中承载生命讯息的一艘小船,教师能在文本背后这个意义世界走得远些,学生就能跟得远些。(当然,老师不能让学生过分深入,也要根据学生年龄决定)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育,其设置目的不只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它是要培养具有我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因此,我仔细阅读了这篇故事,发现两个串联的故事之中蕴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交际法则(在当时是君臣之间的交往法则)。吴王乃一国之君,且独断固执,少年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具有谋略意义上的劝说呢?这是一个难点。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和教育性的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是它的基本特点。因此,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确定综合的目标体系。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2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内容复述;掌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含义,会用“自由自在”“恍然大悟”造句。

2、掌握“思前想后”的读书法,学会推己及人、推测事物发展可能性的思维方式。

3、通过对文本语言材料的阅读,懂得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保持社会和谐共处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㈠直奔重点,引向最精要处

课堂中的活动安排不应该是随意、任意的,而是需要对活动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并进行科学组合,在教学过程中构成一个逻辑环。

本文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是一个表象,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所以它应在逻辑线路的第一层。我问“故事中哪几段直接讲述了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我指名学生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在这个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几个具体对象。

借板书画一个关系链:蝉——螳螂——黄雀——少年。在这个关系链中,蝉是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它整天叫着“知了,知了”,却对自己将遇到的灭顶之灾浑然不觉。这样的人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呢?得意忘形、自鸣得意……等等,学生体会“自由自在”“悠闲”中强烈的讽刺意味就不难了。而其他几个具象由于比较类似而可以一笔带过,不再浓墨重彩地进行处理。

这一组块最后,我请学生借助关系链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完成复述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中的口语交际应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让学生承担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老师先扮演小弟弟的角色,请学生讲给小弟弟听,引导学生尽可能采用生动、简洁的口语来复述;再变换角色,老师当吴王,引导学生注意语气的转换。

㈡多元体验,引向最广阔处

“吴王听了少年的故事,恍然大悟。”什么叫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明白过来了。这时候老师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再次凸显寓意:吴王明白了,你小子说这么一大段话,无非就是为了说一句话。哪一句?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齐读,加深巩固。

贾志敏说“三分文章七分念”。到这里,我请学生再次好好读书。“吴王还明白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间,也可以因学生理解特点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答案。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种读法。出声朗读比较适合一开始接触课文和对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之后,而默读有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把思维更向纵向深入。我送给学生一种读书方法:思前想后法,也就是读读前面的,看看联系后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获?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得出:

1、吴王明白了少年说的寓意。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身处的情势实际与寓言故事相差无几,自己也是这个关系链中的一员。怎么得到的?课文第一自然段早有交代,引导学生读一读,说一说。

2、吴王明白了少年的用意。结合着少年的行为体会一下,少年几天来异样的表现有了原因。

3、吴王明白了自己该如何决断。“取消了攻打的念头。”便是证明。如此思前想后,全文贯通!

㈢适时点拨,引向最深远处

文及此,似乎意已断。但诚如前面所说,是人的课堂,是文化的课堂,是民族的课堂。因此,结尾处,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吴王明白了少年的用心,从好的来讲是用心良苦,从坏的来说则叫居心叵测。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全在吴王一念之间。那么吴王会怎么处置少年呢?从结果可以推想应该不会处罚。那么少年这次说服成功的奥妙何在呢?这个问题故事里没有揭示,但生活中却十分需要,让学生讨论一下。通过交流,可以小结出两点:

1、少年方式巧妙,增强了成功的可能性;

3

2、少年是站在吴王的利益角度着想,忠心可嘉。以此类推,我们在生活中,若要说服别人,也当注意这样两个原则。最后,我给学生留一道口语交际题。

说服大师

在试图说服别人时,先确定自己的目的,并把握住“站在对方立场设想”和“事情的可能发展”两大原则,就能增加说服力!请你也来试试看。

先勾选你说这段话的目的,再写出说服别人的话。

《给家乡孩子的信》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十一册的第18课《给家乡孩子的信》。本文是一封书信。作家巴金爷爷在信中,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家乡孩子真诚的关怀、亲切的勉励,抒发了自己要让生命开花地美好情感,给人生启迪。

全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孩子们的信给巴金爷爷带来温暖,巴金爷爷表示感谢;第二部分为了不让孩子们失望,巴金爷爷带病写这封回信,代替他与孩子们见面;第三部分写巴金爷爷无限热爱祖国和同胞,他认为自己是平凡人,但仍让自己生命开花。第四部分写巴金爷爷认为自己的时间有限,他十分珍惜每分每秒。第五部分写巴金爷爷希望孩子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第六部分是对孩子的祝福语。

根据教材建议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巴金对家乡孩子关心、热爱的思想感情,同时懂得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道理。

3.能结合文章的重点词句,围绕中心句谈出自己的真实感想,加深对巴金爷爷的认识。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本课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课文本身的特点,可制定了以下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重点句的意思,说出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通过信中的语言文字,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的关心,激发为社会添光彩、为别人奉献、让生命开花的愿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准备用导读式教学法、演示法、自学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对于六年级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来说,如果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读去思,往往会使他们只停留在文章精彩的情节上,或是抓不住文章的魂。如果为了让他们听懂而老师一味的讲解,学生则会感到乏味不堪。因此,我用导读式教学法,就解决了以下教法存在的问题,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前,老师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或核心问题,给孩子一个思维的定向,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随着老师的思路去阅读、去理解。这样一来,既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的乱读,再加之好奇、探4

求一切是孩子的本性,他们一定会在不自觉中,兴趣浓厚地进入文章,探求问题的答案,进而学懂课文。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定向阅读,对中下等学生起到引路作用,对上等学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阅读能力差的学生,会在书上划注出现成答案;能力强的学生,会边读边想,准备概括出完整答案。这样上中差兼顾,既避免了学生读书漫无目的,走过场的形式,同时也向学生暗示着抓一段话中重点句子理解文章内容的阅读方法,体现了导学式的原则。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巴金,我运用演示法,通过媒体出示课件,进行演示,结合书中文字进行例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辅之以生动、极富感染的语言表述,紧扣重点词、句细嚼慢咽。让学生在紧张、极富感染、深受教育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根据本课特点和我采用的导读式教学法,以及大纲对六年级学生阅读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阅读理解、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自读文章奠定扎实的基础。我依然教学生用“读(发现并提出问题)──思(思考问题)──议(讨论解决问题)──再读的方法仔细口味、体会文章的情感”。这里的学法指导、学法的应用将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再现。

三、【教学程序】

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要求,我准备用2课时教学全文。

今天我主要说第二课时,教学程序可以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复习导入。

(二)、指导读懂重点段,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第3自然段,教给学习方法。

第一步:出示思考题(见教法),指名读课文;

第二步: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第三步:各抒己见,讨论问题。

这一步,是学懂课文的关键,不仅要引导学生完成思考题,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句,评议结合,揣摩作者的用意,体会文中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同时,老师再用引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中情感。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引导,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出巴金爷爷无限热爱祖国和同胞,他认为自己是平凡人,但仍让自己生命开花。

第四步: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在理解讨论巴金内心活动的句子:“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学生通过读文了解到巴金爷爷不仅爱孩子们还爱自己的祖国和同胞们,同时把巴金爷爷那种谦逊的美德表达出来。通过分析重点词、句,如:“无限、终于”,“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再与享受”,“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抓住这些词、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怀着对老人崇敬的心情把巴金爷爷在回信中想表达的意思读出来,体会巴金老人的品质多么高尚。

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对巴金爷爷有了深刻的了解而且激发学生为社会添光彩、为别人奉献爱、让生命开花的愿望,到此,突破教学难点,突出中心。

第五步:回读全段。

2、引导学生当堂归纳本段的学习方法:读—思—议—读

3、运用所归纳的学法,自学四、五自然段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再现由“教”到“不教”,由“教学”到“会学”的教学原则和规律。

5

标签:小学语文 苏教版 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