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说课稿 > 正文

概率的说课稿

时间:2017-04-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频率与概率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B版必修3 , 3.1.3《频率与概率》 △ 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说课内容: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理念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频率与概率”,而概率的意义是高中概率教学的核心问题,它是学生学习了统计知识的基础上,对上节课“事件与基本事件空间”的延伸,也为后续学习古典概型、几何概型及选修部分打下基础。

同时概率是研究事件规律的学科,它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理性地认识随机现象,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与学生当前及未来的需要息息相关。

2、 学情分析

一方面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会运用列举法计算简单随机事件的概率,并初步感知频率可作为概率的估计值,但仅是表象认识,没有深入概率的本质;另一方面,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大量的有关概率的信息,两

概率的说课稿

者都为本节课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经验

△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以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经历数学实验,观察、发现随机事件的统计规律性,了解通过大量重复试验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以随机的观点来理解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 重点:概率的统计定义

难点:概率与频率的区别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 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活动探究式”式教学,还原概率定义的原发现过程,还原学 生的思维过程。

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学习活动,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合作交流探究概率的定义

四、 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包括以下四个环节(停顿,不用念)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2、试验探究,形成概念3、深化理解,拓展延伸

4、归纳小结,自我反馈)

1、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本环节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展示课前搜集的与概率相关的实例(看课件,简单一说)

通过这些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概率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科学、医学等各个方面,感受到学习概率的必要性;同时唤醒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率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这些数据是如何得到的,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进入第二环节

2、 试验探究、形成概念

本环节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也是难点,我打算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屏幕上有不用说)

第一步动手操作,让学生进行分组投币试验,教师借助Excel表格绘制出各组频率折线图和累积频率折线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随着试验次数的增 加,“正面向上”的频率的变化趋势有什么规律?

△△

学生当堂统计的结果有可能偏差较大,分析原因还是次数少,通过展示历史上学者所做的试验,△

与课堂学生所做试验进行对比,补充,更有利于学生观察数据波动的规律,为概念形成做好铺垫,同时渗透了数学的人文素养。

抛币试验简单无趣,道理似易实难,我认为,抛币试验是本节课的精华,唯有亲历随机过程,体会其随机性与规律性,才能真正理解概率概念

通过抛硬币试验,学生初步认识到随着抛掷次数的增加,“正面向上”的频率呈现一定的稳定性,在0.5附近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小,与理论值相吻合,鉴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电脑模拟掷骰子,△(点击动画) 通过以上三步,丰富了学生的体验,进一步体会频率与概率的关系,至此概念自然生产。

△(概率的定义,在屏幕上有,不用说)

△ 学生在概念形成中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借助图形直观感知,探究规律理性认识,抽象思维形成概念

△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在形成概念后,我设置了三个问题,(读) ? 1、本节课我们采用了什么方法求随机事件的概率?

? 2、概率P(A)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 3、频率与概率是同一概念吗?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展示,明确了以下四点:

⑴概率的取值范围是0?P(A)?1,当A是必然事件时,P?A??1,当A是不可能事件时,P?A??0

⑵概率是一个确定的常数,是客观存在的,与试验次数无关,是随机事件自身的一个属性,而频率是随机的,试验前是不确定的

⑶ 概率是可以通过频率来测量的,频率是概率的一个近似

⑷ 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呈现一定的稳定性,而某一次试验的频率具有不确定性

△ 3、深化理解,拓展延伸

通过本环节的设置,强化了学生对频率与概率关系的理解,消除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这类问题的错误认识,引导学生回到情境引入的实例中,体会用频率估计概率的的方法,同时结合例子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4、效果评价、自我反馈

从反馈练习、自我小结、布置作业三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

最后是我的设计理念,我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三个尊重。

1、所用实例务求真实,避免编造,以求尊重生活

2、组织学生动手试验,操作确认,以求尊重科学

3、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突破难点,节节攀升,以求尊重认知规律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篇二:《频率与概率》说课稿

稿

鹿邑县三高毛新正2012年9月20日

《频率与概率》说课稿

I.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作用和特点: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频率概念,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而本节课又为学生高中阶段较为系统的学习概率知识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试验让学生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以及大量重复试验下又表现出的频率的稳定性”这一抽象知识点;通过剖析试验数据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正确理解事件A出现的频率的意义和概率的概念和意义,

②明确事件A发生的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获取试验数据,归纳总结试验结果,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使学生正确理解事件A发生的概率的意义,真正做到在探索中学习,在探索中提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亲身试验来理解概率的含义,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正确理解概率的意义; 难点: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随机性,以及随机性中表现出的规律性。

难点突破: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对随机事件发生的随机性以及随机性中表现出的规律性的直接感知。

II.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情况,本节课主要突出运用了 “探究式”教学方法,在试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穿插运用了“发现式、讨论式”教学法;

2.学法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的过程。 主要是创设“掷硬币时‘正面向上’出现的比例是多少”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科学知识。

(2)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观察、试验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提高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III. 课堂结构设计

1. 创设故事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营造了较好的氛围。

2. 设计掷硬币试验,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掌握知识

让学生亲身经历试验的全过程,在试验的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统计、交流、对比试验结果,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总结概括能力;于不知不觉间掌握了知识,同时又突破了理解上的难点:随机事件发生的随机性以及随机性中表现出的规律性。

3. 巧妙引导,归纳总结

利用试验结果,适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结论,得出概率的定义,同时总结概

率与频率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布置作业

通过第一部分作业检验课堂教学效果,通过第二部分作业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IV.教学媒体和试验器材:

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全班学生各准备一枚一元硬币;

V.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财富梦想调查:你有买彩票的经历吗?

(2)买之前你确定能中奖吗?

(3)你意识到买彩票中大奖的机会有多大吗?学生带着悬念开始学习

2、知识回顾

频率的定义是什么?由频率的定义引入问题探讨

随机事件在一次试验中是否发生虽然不能事先确定,但是在大量重复试验的情况下,它的发生是否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呢?

试验:学生分组进行抛硬币试验

对掷硬币试验说明几点:将全班分成三个大组,同学们每两人分成一小组做掷硬币试验.,分别掷硬币20次,一个同学掷硬币另一个同学记下正面朝上的频数和频率,.注意抛的次数、力度保持一致,力图保证在同一条件下做同一实验.。老师抽查部分小组的结果。

结合教材上掷硬币试验结果和历史上曾有人做过的掷硬币的大量重复试验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归纳出:

当抛掷硬币时,正面向上在每次试验中是否发生是不能预知的,但在大量重复试验中,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正面向上的频率是稳定的,总在0.5左右摆动.试验次数越多,越接近于0.5;

一般来说,随机事件A在每次试验中是否发生是不能预知的,但在大量重复试验中,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会逐渐稳定在[0,1]中的某个常数上.这个常数越接近1,表明事件A发生的频率越大,频数就越多,也就是它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反过来,这个常数越接近0,表明事件A发生的频率越小,频数也就越少,也就是它发生的可能性越小。所以我们就用这个常数来度量事件A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在学生经历上述历程后,再给出

(一)事件A的概率:

一般地,当试验次数充分大时,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m/n 总稳定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那么就把这个常数叫做A事件的概率,记作P(A).

注意:(1)只有当频率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时,这个常数才叫做事件A的概率;

(2)概率是反映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意义)

(3)概率的性质:必然事件的概率是1,不可能事件的概率是0。

随机事件A发生的概率P(A),0≤P(A)≤ 1 。

思考问题: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是不是不变的?事件A发生的概率P(A)是不是不变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二)、频率与概率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1)频率本身是随机变化的,具有随机性,试验前不能确定。

(2)概率是一个确定的数,客观存在的固定不变的,与试验次数无关。 联系: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概率是频率的稳定值。

VI、知识运用讲解例题

例题:连续抽检了某车间一周内的产品结果如下表(精确到0.001)

(2)本周内,该厂生产的产品是次品的概率是多少?

VII.归纳小结:引导学生对本节主要知识点的回顾。

篇三:《概率的意义》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概率的意义》,它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第一节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习了25.1.1节随机事件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通过大量重复试验,体验用事件发生的频率去刻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从而得到概率的定义. 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面学习理论概率的意义和用列举法求概率打下基础。因此,我认为概率的正确理解和它在实际中的应用是本次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节课内容非常贴近生活,因此丰富的问题情境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但学生过去的生活经验会对这节课的学习带来障碍,因此正确理解每次试验结果的随机性与大量随机试验结果的规律性是教学中的又一大难点。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学中,我设置四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形成概念 深化认识,变式训练 拓展提高,小结归纳 课堂延伸1.对概率意义的正确理解,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大量重复试验后,发现事件发生的频率可以刻画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特点,这节课以用两个实验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猜测试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的探索过程.这符合《新课标》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的理念.贴近生活现实的问题情境,不仅易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热情,而且会促进他们面对要解决的问题大胆猜想,主动试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为寻求问题解决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在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中,促进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更重要的是,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经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2.随机现象是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概率的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设计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对随机事件的探索过程,通过与他人合作探究,使学生自我主动修正错误经验,从而逐步建立正确的随机观念,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概率有关知识打下基础.3.在教学中,本课力求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同伴的合作交流提供保障,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之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标签:概率 说课稿 概率初步说课稿 概率说课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