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说课稿 > 正文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

时间:2017-04-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说课稿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下)午好!我是( )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板书),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说说我的认识和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5课,本课讲了新中国诞生之初的外交态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提出到推广并在世界上被多国接受、万隆会议召开和外交斗争等问题。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生获得以下知识:新中国成立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美苏对中国的外交态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

(2)培养学生读书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归纳概括和表达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2)学生自主读书、合作交流。(3)教师启发、点拨、促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建国之初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和万隆会议等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新中国自主形象的确立,是经过与国际帝国主义坚决斗争的结果,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非凡气度和新中国对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难点是建国之初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攻击所揭示的国际关系的本质。

四、说教法、学法:

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阅读课本等各类资料,学会从中采集有效信息和认识分析问题,并进行整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材料:周恩来对旧中国外交评论的一段话(在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 “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

设问: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的外交又如何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学生预习:教师提出预习要求。

1、通读全课

2、找出历史事件和知识点,做好笔记;

3、根据所学内容和与本课相关的内容提出问题、解决 问题。

(学生齐读完成预习任务)

(三)、自学检测

完成《高效课堂》的“学前预习”。

(四)、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一)交流自己所得:找出的历史事件、知识点、提出问题。

二)讨论问题:

1、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2、建国初的外交环境是怎样的?

3、建国初期(1949-1955年)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就?

三)和平共处的原则的提出

1、过渡:作为一个新兴的独立国家,新中国在积极主动展开外交活动的时候,我们特别重视搞好与邻国的关系,并在此过程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外交原则,这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学生先看一段视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然后

2、处理基础知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问题探究

(1)为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够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核心理念:尊重、平等、和平;指出:这些理念代表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心声,在那个充满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时代里,以尊重、平等、和平为核心理念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犹如一股春风,温暖了世界各国的心灵,因此能够赢得各国的支持和认同。)

(2)、强化记忆——挑战自我:1分钟背会五项原则的内容。(提示:背修改后的提法)

四)以求同存异的智慧感动世界——万隆会议

1、过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但在具体的外交实践的过程中,面对着国与国之间客观存在着的巨大差异,如何才能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落到实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周恩来在随后的万隆会议上,是如何创造性地处理这个问题的。

同学们带着问题看一段视频:《参加亚非万隆会议》,然后

2、处理基础知识:万隆会议概况

3、问题探究:小组讨论完成

4、阅读书上材料: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分析“同”和“异”分别指什么。

(五)、同学们归纳一下本课中周恩来对中国外交做出了哪些重大贡献?——链接图片说明。 激发学生兴趣,播放周恩来少年时代立下远大理想的视频片段。

(六)、课堂小结。

由学生说出这一节课所学到的内容知识。

篇二:2014-201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 新人教版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历史学科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对初中学段的具体要求

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基本理念

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

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而课程改革也应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三)对初中学段的具体要求

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展开,可概括为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使学生逐渐了解中国国情,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的知识体系、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

(一)教材知识体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叙述了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直至

当今60多年的历史,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也就是中国现代史的内容,共七个单元,有 21 课,还有 4 课活动课。

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

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教育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七个部分的内容。

(二)本册教材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

本册教材在内容上第一单元为后面几个单元提供了基础,没有新中国的成立便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

立与发展及其他内容。

在结构上可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来看

纵向上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前两个时期以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为

界限;其中1949年至1956年是新民主主义过渡时期,1956年至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包括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失误,后一时期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后)。

以下我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线索,从纵向上对本册教材进行阐述

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49-1956)

1949 年到 1956 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并取得社会主

义改造的决定性胜利,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这一时期共七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三年,主要是祖国大陆的统一,巩固政权,进行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后四年,我国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 1956 年,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根据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本册教材在这一历史时期共安排五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最可爱的人” “土地革命 ”“工业化的起步”和“三大改造”。这五课分布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 以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两个单元中。

2.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76)

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文化基础。但是,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却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左”的错误,使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后)

“文革”结束后,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步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成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即第三单元“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从横向方面看,后四个单元分别从新中国建国后的民族关系、国防建设、外交成就、科教文化及人民生活方式发生剧变五个部分分四个单元进行了阐述。

三、说《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课

一、说教材

11.教材地位和内容

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中的第2课,主要介绍了新

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本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开始,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为下一节课70年代我国外交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2、教学目标

课标依据: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①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知道万隆会议 ,理解“求同存异”方针。

② 过程与方法目标:

比较新旧中国外交本质的不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建国初外交政策的背景,提高读图和分析史料的能力。

③ 情感目标:

认识新中国在国际上自主形象的确立,是经过了与国际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破坏进行坚决斗争的结果;

感受周恩里非凡的外交智慧,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3、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

①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

处理方法:用材料、图片等资料创设情境,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运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感知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的内容、意义等,感受它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②难点:建国初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

处理方法:通过补充《新中国建国初外交形势图》,《建国初期美国对华军事包围示意图》引导学生分

析美苏两国对待新中国的不同态度,引出新中国实施“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万隆会议上面对指责,通过问题创设历史情境,体会周恩来的机智和伟大。

(二)说学情

初二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由于世界史还未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不会将国际形势的

变化与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和调整结合起来分析。所以在学习中,要从学生熟知的、有浓厚兴趣的话题入手,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

①讨论教学法:通过导学提纲,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意 义,万隆会议的基本知识等,学生参与性较高。

②合作探究法:教师引导对重难点问题提出探究方向让学生共同参与,如求同存异的含义。

③创设问题:注重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2.学法

①材料学习法和自主探究法:运用材料、图片,生动直观的引导学生主动从各种历史材料中和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②讨论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在合作交流中感悟历史。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和材料

图片:一幅反映旧中国外交形象的漫画

一位清朝官员,苍老的脸上布满伤痕,因为痛苦而张大着嘴巴,手里抱着一大堆不平等条约。被周围的强盗强行摁着,他只得匍匐着身子、撅着屁股,一副任人宰割的模样。而周围那群强盗有的举着鞭子,有的举着刀枪,似乎在威逼这个可怜的清朝官员在条约上签字画押。不远处还有几个强盗正迫不及待的追赶而来。这是旧中国外交的真实写照。

材料:一段周恩来评价旧中国外交的史话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

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一幅漫画,一则史话。你能用几个词来形容旧中国的外交吗?(不独立、不平等、无自主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弱国无外交!” 但也更加坚定了:只有国强才有说话的权利。一百年后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与日益强大,中华民族彻底丢掉了屈辱的包袱,中国也翻开了外交史上崭新的一页?? 设计意图:通过八上的学习,学生对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已经有一定的认知,但是迁移意识还不够。八下教材直接切入现代外交,学生会感觉比较突兀。因此导入设计两史料,帮学生形象、简洁、准确把握住近代外交,最后一句话直接过渡到现代外交。

展示学习目标

根据课标和学情制定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走进课堂

①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简单过程和主要内容、作用。

② 简介万隆会议的主要过程(时间、过程、性质和会议主题)说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主要作用。 根据导学提纲,学生自主学习

重难点问题教师要给出探究方向,师生共同参与

(1)新中国成立时面临怎样的外交形势?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有何成就?

①展示《新中国建国初期外交形势图》和《建国初期美国对华军事包围示意图》图片,结合教材76页内容,分析建国初我国面临的外交形势,是以美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和沿海军事封锁。理解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政策,培养读图能力

②展示《建国第一年同中国建交的17个国家》,让学生感受在建国第一年取得的突出的外交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过渡:从图上可以看出,这17个国家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我们也应同意识形 态不同的邻国、新兴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有何影响?

看课文77页图片《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为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现在中国与菲律宾之间的矛盾还未解决,你有什么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追加的几个问题,帮助学生识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加深对意义的理解。联系时政热点,体会到历史与现实、课本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提高以史借鉴的能力。

(3)找出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性质和会议主题

(4)周恩来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 “求同存异”?“同”和“异”分别指什么?有何作用? (可以相互交流)

①阅读78页文字,补充材料

万隆会议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帝国主义国家攻击共产主义)

面临这种遭遇,周恩来该怎么做? 第一种:如果对这些攻击直接反驳的话,会出现什么情况?

第二种:如果不予理睬,你们看行不行?

周恩来是怎样做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

——周恩来

思考: 从材料中看出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中“同”和“异”各指什么?

面临问题相同: 如何发展国家经济,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世界和平.

异:社会制度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的历史史料,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学习习惯,进而突破难点。

引用美国记者的话理解周恩来做出的贡献

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

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你认为周恩来为

篇三:第23课新中国的外交说课稿

课标要求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采用专题式编写,必修一属于政治卷内容,讲述了中外古今的政治文明,体现了政治文明的传承性和创新性。本单元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50多年来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上承中国政治活动史,下启世界政治活动史,是中国政治活动史的收尾部分。是学好政治活动史和国际关系史的关键。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地位重要。对于学生理解新中国在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困难环境下,能够取得如此重大的成绩,去体会新生政权确立的艰难以及中共领导人的外交智慧与才能。同时又承上启下,既可以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史作对比,又是学习“外交关系的突破”和“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的基石。

本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步入世界外交舞台。讲述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成就。

学情分析

初中已有的知识基础看,由于初中《历史与社会》已经对“建国初的外交政策”作了初步介绍,学生理解本课的难度相对降低。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时,正处在高一年级开始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从历史学习角度看,具有明显的从初中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高中抽象思维为主的特征。对于外交活动虽有了解,但对于外交政策还是较为陌生,应注意培养学生探究较深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知道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有关内容;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及完善;知道我国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有关史实

2、理解:简述我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国际环境;概述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政策的意义;认识我国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发挥的重要作用。

3、运用:比较分析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本质区别;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探究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的本质区别,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通过学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

习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通过对我国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所起的作用的学习,体会我国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教学重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

教法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讲授法与讨论法结合,及比较法、启发式等

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材料研习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四幅图片,引发学生对旧中国外交的认识,从而思考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学习新课:第一部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国际环境

先由老师提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怎样的国际环境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老师分析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及对新中国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2)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内容 这个问题是教材的重点。先让学生看书预习,用三句话概括出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然后再向学生解释这三句话的基本内涵,分析其意义,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新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用一句话概括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含义。最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根据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学习,探讨旧中国与新中国外交的本质区别。

第二部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这部分既是教材的重点又是难点。突破方法:图片我先展示周恩来访问印度的照片,引导学生看双方领导人双方促膝相谈,神情和悦,正可以用“和平共处”来形容。提出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什么情况下提出?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看书归纳。材料,展示两则材料,提出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中国和世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思考讨论,老师总结归纳。学以致用,借用二战后的历史史实,明确这五个原则在当今社会外交领域的重要地位。 得出唯有遵循这些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也可以和睦相处。反之,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会发生尖锐对抗。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进一步加深理解五项原则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走向国际舞台

(1)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我先向学生展示周恩来率领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照片,老师讲述万隆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然后让学生观察周恩来身上穿的和戴的,与他平时穿的衣服作比较,由此提出三个问题;中国政府对这次会议持何种态度?对大会做出了什么贡献?对新中国有什么意义?学生看书讨论问题,请学生发言。老师总结概述。

(2)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

课堂上播放历史视频-——《万隆会议》,并结合课本让学生自己总结中国参加万隆会议的背景、目的。老师着重讲述中国做出的贡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突出它的含义和作用。最后,对会议形成的万隆精神,我引用胡锦涛主席在参加纪念亚非会议50周年的讲话,给予高度肯定。简略引导学生理解万隆会议的意义。

总结巩固新课

教学反馈

通过对学生听课时的反应和课后作业的效果来进行反馈

教学效果预测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取得的外交成果,并让学生站在世界的角度理解中国的政策,感受建国初期面临的困境和伟人的外交智慧,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标签:独立自主 外交 和平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独立和平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