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说明书 > 正文

县总体规划说明书

时间:2017-05-2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齐河县总体规划说明书

齐河县总体规划说明书

1 齐河县总体规划概况

1.1 齐河县概况

1.1.1 自然地理概况

1. 地理区位

齐河县地处鲁西北平原,山东省会济南市西,黄河左岸,属山东省德州市。地理坐标在北纬36°24′~37°00′、东经116°23′~117°03′之间。西南邻东阿、茌平两县,县城距东阿县城68.5公里,距茌平县城50.5公里。西北与高唐、禹城两县接壤,距高唐县城40公里,距禹城县城

19公里。北界临邑县,距县城45.5公里。东北与济阳县毗连,距县城45.5公里。东南隔黄河与济南市郊区、长清区相望,距济南市28公里,距长清区城区26.5公里。县城距德州市区83公里,距北京市355公里。县境南北长73公里,东西宽22公里,西南东北向呈哑铃状。县域总面积1554.49平方公里。

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规划)、济聊高速公路、京福高速公路、青银高速公路从县域中部穿过;干线公路有308、309国道及041省道,为二级路面,道路通畅,与济南联系除现有黄河公路桥外,还有三处较大型渡口,同时距济南遥墙机场不到到40公里,对外交通联系便捷。

齐河县城区位于齐河县中部,于1974年由齐河城搬迁至晏城镇。2002年底,县城建成区面积12.8平方公里。县域户籍人口60761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7194人,按非农业人口计算的城镇化水平为12.70%;全县城镇常驻人口16.4万人,按城镇常驻人口计算,城镇化水平27.00%左右。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通中心。

2. 经济区位

齐河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黄河沿县境的78.87公里河段,成为齐河南部天然县界。1949年以来,沿黄人民年年治黄引黄,黄河为发展齐河工农业提供

了条件。齐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资源丰富。作为山东省城济南的西北门

户,齐河与济南一衣带水,隔黄河相望,是省会连接鲁西北三区的交通咽喉。自古以来,兵家或进或退,或攻或守,无不把齐河作为举措重筹。

齐河历史上商业发达。据1933年版《齐河县志》记载:“县境与济南仅隔大清河,河建石桥,交通方便,商业常得信息于先,因之发达”。1736——1820年(清乾隆、嘉庆年间),齐河商业盛极一时。1934年,县境私人经商者约30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

在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今天,齐河有南(南京、上海)来北(北京、天津)往之便,处东(东部沿海)西(西部腹地)交通之要,位置非常有利。齐河境内的铁路、公路、水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为发展经济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位于齐河县中心的县城具有优越的经济和地理区位条件,青银、京福高速公路分别从县城北侧、东侧穿过,308国道从县城北侧穿过,使齐河县城成为山东省经济轴的一个重要节点。这对于促进齐河县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1.2 社会经济概况

近五年来(1998-2003年),齐河的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2002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3亿元,年均增长2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18.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997年的55:21.9:23.1调整到28.1:44:27.9,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82亿元,年均增长19.7%。农民人均纯收入2755元,比1997年增加604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7.79亿元,年均增长10.2%。齐河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现正向现代化迈进。

全县历年经济指标一览表

注: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

齐河县与德州市其它县、市、区经济状况比较:

1.1.3 县城人口概况

1997年晏城镇人口34739人, 非农业人口6453人;至2002年晏城镇人口为134639人, 非农业人口58774人。人口增长率波动不定, 1997-2002年期间城镇人口平均增长速度为145.77%。现状城区在县域内的首位度为48.76%。

从人口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及机械增长率的变动关系来看,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在逐渐下降。从1998年的16.66‰,下降到2002年末的9.24‰。这反映了计划生育工作的落实和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与此相对应的是:人口的机械增长率

篇二:固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 概述

一、规划背景

1、固镇正在步入一个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各省及安徽省各地都已广泛开展了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的研究。安徽省规划提出了构建“一圈(省会经济圈)二群(沿江城市群、沿淮城市群)”省域城市空间总体发展战略。同时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视察安徽时的重要指示,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设立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而固镇同属于沿淮城市群规划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范畴,同时又是安徽省加快“皖北和沿淮三市六县”发展的县(市)之一,具有“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和全方位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区位及环境优势。因此,为充分发挥县城(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与指导作用,及时开展固镇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2、但是,固镇也面临着空前激烈的竞争。

同处沿淮城镇群的五河、泗县、灵璧等县也都在纷纷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迎接之一重大历史机遇的到来。并且固镇地处宿州市和蚌埠市相接地区,如何发挥地域优势,承接两市产业转移,是固镇县面临的重大挑战。

3、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全县一盘棋”的统筹规划

如何在激烈的发展竞争中与对手抗衡乃至脱颖而出,是固镇当前所面临的最大考验。固镇的发展机会在哪里?固镇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全县上下如何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统一思想通力合作?一切均取决于明智的规划和理性的抉择。

二、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6、《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7、《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设部建规[1995]333号文);

8、 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和《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规[2002]218号文);

9、国家和安徽省的有关标准、技术规范;

10、《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04-2020)

11、《蚌埠市总体规划》(2005-2020)

12、《固镇县总体规划规划》(2003~2020年);

13、《固镇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

14、《固镇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5、固镇县其他相关资料

三、 规划年限

本次总体规划年限近期为:2009-2015年;

远期为:2016-2030年。

第二章 固镇县现状条件发展分析

一、目标导向——固镇可能的发展前景

1、安徽省层面:抓住构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积极进行产业升级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视察安徽时的重要指示,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设立合芜蚌自主创新综

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固镇县应当积极抓住这次历史机遇,强化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业品质与档次,构建自主研发的高科技产业基地。

固镇作为蚌埠市的次中心,应当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强化推进蚌埠自主创新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构建,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2、沿淮城镇群层面:区域联动发展,凸显固镇在宿埠地区的纽带作用

固镇县地处安徽省沿淮城镇群的极化发展地区,应当积极迎合沿淮城镇群发展战略,强力打造沿101省道的工业走廊,促进区域产业关联和互动发展,同时积极发展自身特色产业,积极提升自身的区域竞争力。

固镇位于蚌埠与宿州的紧密联系地区,承上启下,可发展成为联系宿州蚌埠的重要耦合点,重点发展101省道产业走廊,使其成为沿淮城镇群宿蚌城镇经济带乃至安徽京沪铁路沿线城镇的重要纽带。

3、蚌埠市域层面:优化竞合,凸显固镇在蚌埠市域中的次中心地位

蚌埠市是安徽省重点发展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皖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固镇县作为蚌埠市城内的次中心城市,应主动寻找与蚌埠合作的机会,并在合作中突出自己的能力,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同时充分利用紧临蚌埠的区位优势,借势发展, 提高自身的区域竞争力。

固镇要处理好自身在蚌埠市域内的位置,避免出现与蚌埠或周边县城产业同构的现象,主动寻找与蚌埠合作的机会,并在合作中突出自己的能力,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二、资源导向——固镇现实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方向

1、濒临宿蚌,有利于接受两市的经济辐射

固镇凭借其优越的区域位置,有助于建设成为宿蚌的重要耦合点,有利于直接承接蚌埠的产业转移,可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产业、商贸流通产业以及休闲度假产业等。

2、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适宜发展新型制造业和现代大工业

固镇位于皖北平原地区,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背景下,土地资源优势使固镇具有相对较强的竞争力和后发潜力。

3、生态环境良好,历史资源浓郁,适合发展旅游休闲产业

固镇县域水资源丰富,自然环境良好,同时拥有浓郁的楚汉文化,为发展旅游休闲度假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4、县域工业呈线状发展,有利于工业纽带的构建

目前固镇县工业布局主要集中在101省道两侧带状发展,有利打造出承接宿蚌的经济纽带。

5、交通条件完善,有利于县固镇的跨越式发展

固镇县对外交通便利,101省道的改建以及京沪高铁、蚌宁高速的拟建都将给固镇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同时固镇县域范围内县乡级道路建设比较完善,有利与县域均衡式、网络式发展。

三、问题导向——固镇发展的不足和应采取的对策

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脱节,不利于构建环境友好型固镇

经济发展加快但环境保护重视不足,将会导致环境质量快速退化,不利于构建环境友好型固镇。要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发展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2、建设用地拓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不利于构建生态型固镇

目前各镇规划缺乏统筹,延续外延式土地利用模式,这种完全基于各镇视点而忽视从全市角度考虑的城市发展部署,在土地资源消耗、生态景观、环境利用、城市用地布局等多方面存在一定冲突与失衡,需要在进一步的规划整合中加以完善和调整。

3、设施的供给不能满足强烈的开发需求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不利于构建和谐发展的固镇

固镇处于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阶段,对配套设施需求逐渐增加,目前现状交通设施内通不足,外通不畅,同时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均衡,城乡差别巨大。

4、发展资源有限而镇村各自为政,不利于整体竞争实力与效益的提升

就固镇而言,分散发展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隐患,亟需对资源进行整合,从“分散发力”逐步走向“整体合力”发展。需要一个规划来统筹整合城乡空间、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5、规划管理重城轻乡、部门协调不够,不利于加强政府对空间资源的调控能力

在日益重视城乡统筹发展,城乡规划公共政策属性日益突出的时候,各类规划的衔接与协调,部门规划的衔接与协调问题已显得越来越必要,如何来搭建城乡协同、部门合作的空间平台,共同推动城乡发展,共同管理市域空间资源,需要在市域空间规划的视野下,建立空间的分区、分级管治,引导城乡合理开发,科学发展。

6、外部竞争激烈,固镇面临被边缘化的威胁

固镇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两不管”的边缘化威胁。如何在激烈的发展竞争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避免被边缘化的宿命,是固镇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四、小结——本次规划关注的重点

1、确定固镇的发展方向,为固镇县委、县政府提供一个可供操作的 “抓手”

顺应区域的发展趋势,利用固镇现有条件,解决固镇面临的发展问题,在区域发展中找准固镇的发展地位,确定发展方向,在区域竞争中占领有利先机,从目标、资源、问题三方面进行分析,科学确定固镇发展定位、城镇职能、发展规模等。

2、规划要明确县级政府可以有效控制的战略性资源,有效指导固镇的可持续发展

本次县域总体规划从落实上层次规划确定的战略性资源,以及县政府可以控制的资源出发,明确县政府需要控制影响区域长远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地区,如区域绿地、重要交通通道、战略性产业地区等资源予以明确和管治起来,同时制定措施指导使用这些战略性资源。

3、规划要明确空间和设施安排,为固镇的布局提出指引

在优先关注不可建的原则下,统筹部署区域的城乡发展,提出统筹市域各类用地和建设的地域控制要求。在空间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以构建和谐有序发展的城乡空间结构为目标,以城市的职能和产业、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规模为依据,合理布局各类建设用地和生态保育用地,布局交通、市政、公共安全等各项设施。

4、规划要制定空间管治措施和具体行动计划,明确相关部门事权,落实各项战略措施

规划是对各项事业的统筹协调,最终是为了实施规划。本次规划要对具体规划目标 的实现手段予以明确和落实,要对战略性资源和战略性地区进行区划识别,并且对这些地区提出不同级别的空间管治措施。同时还有提出近期行动计划,明确县直各部门的事权和流程,真正使规划能够操作起来。

5、编制相关规划指引,协调各部门规划,实现”一级政府、一级规划“的目标,

根据发展目标和空间安排,制定各部门规划指引,实现不同部门规划协调,发挥县域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双平台“作用,发挥县域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双调控“的作用。

6、规划过程要强调公众参与,力促规划成为公众意愿的共同选择

制定规划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规划管理和审批的需要,作为管理的依据必须要为大多数人达成共识,成为公众共同遵守的契约。因此规划各环节各主要阶段要充分反映公众的意愿,规划目标定位要为大众所接受,具体空间管治措施要被公众所熟知和理解。

第三章 固镇县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一、 社会经济战略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发展现状及影响未来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为:全面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以日益提高的人力资源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规划预计到到2030年,固镇县GDP翻两番,人均GDP超过30000元,相当于目前东部发达地区发展水平,率先实现小康社会。

2、社会发展目标

到规划期末,力争把固镇县建设成为有充足经济实力,社会环境相互协调,产业结构合理,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的现代化城市;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初步实现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3、城市建设发展目标

充分利用良好的区位条件和资源条件,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优化城镇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制造产业与旅游业。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环境质量,注重生态建设,建立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及区域城镇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

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1、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结合固镇县发展条件及现状基础,确定其经济发展方向为以现代制造业为核心,依托101省道等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力构建101省道产业带;大力发展商贸金融并以此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把固镇县建设成为蚌埠市的经济强县乃至安徽省京沪铁路沿线产业带上的经济核心之一;积极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初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可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2、产业布局与经济分区

(1)总体布局:结合固镇县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现有的产业分布特征,确定固镇县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空间布局为:以101省道为轴线,以县城为发展核心,南北向拓展,同时,加强产业集群发展,优化与蚌埠市区的关联度,打造均衡的经济发展格局。

(2)经济分区:

根据县域的自然地形、社会经济基础等特点,规划将全镇划分为东、西、中三大经济区,应制定不同发展政策,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协调发展态势。

中部经济区:包括县城和连城、石湖、固镇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是固镇县的主要经济区、行政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以县城为中心,强化其县域中心功能,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职能,依托京沪高铁打造县域物流核心,从而形成功能齐备的综合性经济区。

东部经济区:主要包括濠城、刘集、王庄、新马桥三个乡镇,规划以旅游休闲和生态农业为主导发展功能,是具有良好城乡环境系统的综合经济区。

西部经济区:主要包括湖沟、任桥、仲兴、杨庙等四个乡镇。依托湖沟煤化工基地以及高速下道口大力发展工矿产业和商贸流通产业。

第四章 城镇化水平及发展规模预测

一、县域总人口预测

预测固镇县县域总人口为:

二、城镇化水平及城镇人口预测

考虑固镇县在蚌埠市、安徽省域内的地位,确定城镇化水平及城镇人口如下:

县域近期2015年城镇化水平为45%左右,城镇人口为30~35万人;远期2030年城镇化水平为65%左右,城镇人口为50~55万人。

第五章 区域定位与空间发展策略

一、 总体发展定位

综合考虑固镇的发展条件及发展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确定固镇的总体定位是:

抓住机遇期,调整结构,实现集约增长和效率增长,全面提升固镇的整体竞争力,将固镇建设成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适宜创业与居住的现代化滨水园林城市。

二、 具体定位

1、联结宿蚌的重要耦合点

充分发挥固镇县的区位优势,以及101省道沿线的工业基础,打造出沿101省道的工业走廊,双向承接两市的经济转移,将固镇建设成为沟通宿州与蚌埠的产业中心、物资流通中心和信息中心。并籍此强化与周边县城关联度,提升区域竞争能力,带动周边发展,使其成为蚌埠市域乃至沿淮城镇群的重点发展区域之一。

2、蚌埠市自主创新产业基地之一

积极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设立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决定,强化产业升级,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在县城及重点乡镇分别设立自主创新园区,努力打造成为蚌埠市的自主创新基地。

3、京沪铁路城镇带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商贸流通中心

依托现有工业优势,大力发展自身特色加工产业,打造制造业产业集群。同时抓住京沪高铁、蚌宁高速拟建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构建成为蚌埠市域范围内的交通枢纽,大力发展物流商贸产业,打造市域范围内的商贸流通中心。

三 发展职能

1、 自主创新高科技产业基地

结合科教园区,从县城到乡镇布置不同等级的自主创新园区,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孵化,打造自主创新品牌,形成县域范围内的自主创新体系,以科技促产业,打造高品质的产业发展道路。

2、 食品、材料等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

依托现有产业资源,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丝绸、玩具、建材等现代制造产业,加强产业关联度,构建一体化产业集群,打造出沿101省道的产业延伸轴线。

3、 面向宿蚌的物流商贸基地

抓住京沪高铁、蚌宁高速拟建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构建成为蚌埠市域范围内的交通枢纽,大力发展物流商贸产业,打造市域范围内的商贸流通中心。

4、 蚌埠市的旅游休闲基地

固镇县域范围内拥有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张家湖湿地、胡洼闸风景区、香雪度假村、垓下霸王城、园艺二场等多处风景名胜。固镇应当大力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依托楚汉文化,结合自然环境,着力打造成为蚌埠市的旅游休闲基地。

5、 绿色生态农业生产加工基地

固镇绿色农产品生产应大力挖掘本地特色和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贯彻“农户+公司+基地”的运作化模式;农产品的生产朝着规模化、品牌化、深加工的方向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四 空间发展策略

1、 外部空间发展策略

固镇县应当对外构筑发达的基础设施体系和社会公共服务系统,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积极承接宿蚌的产业转移,推进与周边地区的共同发展

(1)主动承接,融入蚌埠

通过101省道发展轴线,强化与蚌埠市的联系,在产业发展、空间拓展、基础设施共享上主动融入蚌埠都市圈。

(2)承南启北,沟通宿蚌

抓住固镇县优越的地理区

县总体规划说明书

位,将固镇打造成为沟通宿蚌的重要桥头堡。积极发挥固镇的自身优势,大力承接两市的资源转移,

篇三:磐安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磐安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

说明书

目 录

第一章、现状概况和规划背景………………………………… 1

1.现状概况………………………………… 1

2.规划背景………………………………… 2

第二章、规划依据与原则 ………………………………… 4

1.规划依据………………………………… 4

2.规划原则………………………………… 5

第三章、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 7

1.规划期限………………………………… 7

2.规划范围………………………………… 7

第四章、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与发展目标 ………………………………… 8

1.国际、国内与长三角社会经济发展背景 ………………………………… 8

2.磐安县历次总体规划回顾 ………………………………… 9

3.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1

4.产业结构 ………………………………… 11

5.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识别 ………………………………… 13

6.城市发展的优势条件 ………………………………… 14

7.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 ………………………………… 15

8.城市发展总目标 ………………………………… 17

9.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17

10.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 ………………………………… 18

11.经济与社会发展策略………………………………… 19

12.土地利用开发策略 ………………………………… 20

第五章、县域城镇体系布局 ………………………………… 23

1.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23

2.城镇体系规划 ………………………………… 26

3.县域人口发展 ………………………………… 30

4.县域土地资源与城市建设用地发展………………………………… 32

5.县域基础设施规划………………………………… 34

第六章、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 36

1.城市性质 ………………………………… 36

2.城市人口规模控制………………………………… 36

3.城市用地规模控制………………………………… 38

第七章、城市总体布局 ………………………………… 45

1.城市功能布局与发展方向——两个支柱、三种职能、四个板块…………… 45

2.城市用地展方向及布局调整 ………………………………… 46

3.城市道路交通架构………………………………… 47

4.城市产业布局及发展引导………………………………… 47

5.城市特色的形成 ………………………………… 48

第八章、居住用地规划 ………………………………… 50

1.居住用地发展状况………………………………… 50

2.规划原则 ………………………………… 50

3.规划目标 ………………………………… 51

4.布局结构 ………………………………… 52

第九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 54

1.公共设施的范畴及发展目标 ………………………………… 54

2.行政办公用规划 ………………………………… 56

3.商业贸易设施用地………………………………… 56

4.教育设施用地 ………………………………… 58

5.文化设施用地 ………………………………… 60

6.社会福利设施用地………………………………… 62

7.医疗卫生设施用地………………………………… 63

8.体育设施用地 ………………………………… 65

第十章、工业用地规划 ………………………………… 67

1.工业发展状况 ………………………………… 67

2.工业发展策略 ………………………………… 68

3.工业用地布局现状………………………………… 69

4. 工业用地规划………………………………… 69

第十一章、仓储用地规划………………………………… 71

1.现状及存在问题 ………………………………… 71

2.仓储用地规划布局………………………………… 71

第十二章、绿地系统与城市景观规划 ………………………………… 72

1.绿地系统 ………………………………… 72

2.城市景观规划 ………………………………… 73

第十三章、对外交通规划………………………………… 75

1.对外交通系统的现状及问题 ………………………………… 75

2.对外交通设施发展前景分析 ………………………………… 75

3.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77

第十四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 79

1.内部道路交通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79

2.内部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 79

3.公共交通发展战略………………………………… 80

4.道路交通设施 ………………………………… 80

第十五章、市政基础设施………………………………… 83

1.现状概况 ………………………………… 83

2.现状设施评价 ………………………………… 85

3.市政基础设施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 86

4.基础设施规划依据………………………………… 88

5.给水系统规划 ………………………………… 88

6.排水系统规划 ………………………………… 92

7.电力系统规划 ………………………………… 94

8.邮政电信系统规划………………………………… 95

9.燃气系统规划 ………………………………… 96

10.环境卫生工程规划 ………………………………… 98

11.城市防洪规划 ………………………………… 100

12.城市消防………………………………… 102

13.人防规划………………………………… 102

14.防震、抗震规划 ………………………………… 103

15.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 104

第十六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105

1.生态环境保护………………………………… 105

2.县城环境质量分析 ………………………………… 106

3.环境分区及环境控制标准 ………………………………… 107

4.历史古迹与传统街区保护 ………………………………… 108

第十七章、旅游资源开发与发展规划 ………………………………… 111

1.磐安县地理条件概况………………………………… 111

2.旅游资源分析………………………………… 111

3.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13

4.旅游规划 ………………………………… 114

第十八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 117

1.规划原则 ………………………………… 117

2.近期建设年限及发展规模 ………………………………… 117

3.近期建设目标………………………………… 117

4.近期建设重点项目 ………………………………… 118

第十九章、城市远景规划构想 ………………………………… 125

第二十章、城市郊区规划 ………………………………… 127

1. 郊区范围 ………………………………… 127

2. 郊区范围内城市对外交通设施规划布局 …………………………… 127

3. 郊区范围内市政公用设施规划布局 ………………………………… 127

4. 主要农副食品基地规划 ………………………………… 128

第二十一章、总体规划的实施、管理建议 ………………………………… 129

1.相关规划的编制 ………………………………… 129

2.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运作机制………………………………… 129

3.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 130

4.制定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导向的公共政策 ………………………………… 131

第一章、现状概况和规划背景

1.规划背景

2002年年底,磐安县建设局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始商讨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磐安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事宜。经过几个月的酝酿与准备,2003年2月,双方进入项目合作的实质性阶段。春节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磐安县建设局共同组成的

磐安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组开始现场工作。

2003年2月底,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全面总结现场工作资料,进行了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根据项目合同,磐安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应于2003年3月完成规划纲要(方案)工作,于2003年4月进入总体规划设计阶段,并于4月底、5月底前后进行总体规划方案的讨论工作,于2003年7月完成初步工作成果,2003年9月磐安县人大常委会审查通过了磐安县县城第四轮总体规划。2003年12月由金华市规划局领导主持磐安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技术鉴定会,并通过磐安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月金华市人民政府对磐安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批复。

在春节后的工作组现场工作中,涉及到统计局、民政局、发展计划局、县政府办公室、经贸局、公安局、交警大队、建设局、国土资源局、林业局、农业局、旅游局、人民银行、文教局、卫生局、交通局、公交公司、水利局、自来水公司、供电局、电信局、邮政局、广电局、消防队、燃气公司、环保局等,各个部门提供了图纸标示和书面意见。

1.1 修编工作方法

本次总体规划修编正处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整时期和长三角经济发展高潮期,也处在国家的城市发展政策、土地资源和环境保护政策的调整时期。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环境使得城市政府和城市规划专业人员都能够比较冷静地回顾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得失和城市规划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能够更加理性地分析与思考城市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前景,选择比较切合实际的城市发展目标,制定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强的发展规划。

本次总体规划修编在磐安县于1984年、1991年、1997年三次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结合城市发展情况和宏观政策、经济环境调整的进一步修编工作。经过3轮规划的编制和执行,使得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设计研究单位可以认真地总结20年来城市总体规划技术工作的得失,吸取成功经验,进行技术手段和方法上的尝试和完善。在磐安县政府的支持下,在城市规划院技术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在规划修编工作组和协作单位的努力下,本次规划修编工作在满足国家、省、市、地方关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基本要求的同时,尽可能对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在技术层面进行调整和完善,使本次规划修编更好地服务于磐安的城市发展与建设的需求。

1.2 修编技术路线

以磐安城市发展与规划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规划成果的实用性和适应性为目标;在深入细致的现状调查和专题研究基础上,重点把握区域与城市发展条件、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与开发、生态环境、交通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与利用等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成果的可操作性。

1.3 技术方法

加强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开展既有一定广度又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扩展规划思路。

2.现状概况

2.1政区概况

磐安县建县历史虽然不长,但行政区划归属多变。今磐安地域在春秋战国时代属越国统辖范围,自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始,分属东阳、永康、缙云和天台。清初曾设四平县,稍时即废。1939年7月1日正式置县,以1939年设立的大盘山绥靖区为基础,划东阳、永康、缙云、天台四县边缘山区建县,县治设今大盘镇学田村。

1949年10月30日,磐安县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县城设安文,属金华专区。1958年撤县,辖境并入东阳。1983年7月,国务院决定恢复磐安县,县城仍设安文镇。恢复后的磐安县比原来增加岭口、玉峰、尖山、胡宅、前山五个乡镇,属浙江省金华地区。1985年5月,金华地区撤销,金华市升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制,磐安县属金华管辖。

2.2 地理位置

磐安县地处浙江省中部地区,位于东经120o17’——120o47’、北纬28o49’——29o19’。东与天台县、新昌县相连,南与仙居县毗邻,西部与缙云县、永康市接壤,北与东阳市相连。县域呈东西短、南北长的形态,东西47公里,南北54公里,总面积1198.88平方公里。

磐安县目前县城所在地安文镇位于县域西部,东经120o26’、北纬29o’03,镇域面积90.03平方公里。镇区北距杭州市216公里、南至温州市261公里、西至金华市126公里、北至宁波市212公里。

2.3社会经济概况

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亿元,比2001年同期增长12%,比1998年增长9.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6795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2.41%;按三次产业分,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6.5:48.2:25.3。全市农业总产值6.29亿元,工业总产值31.71亿元,财政收入1.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130万元。

2.4县域人口分布情况

到2002年底磐安县人口共计20.62万人,其中:乡村劳动力10.94万人;劳务输出3.59万人。磐安县现状管辖范围内的总人口,即所辖安文、尖山、新渥、方前、玉山、尚湖、仁川、大盘、冷水的总人口,据2001年统计年鉴显示:在册人口206080人,县域总面积为1196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185585人,非农人口20495人。其中:安文镇3.11万人;深泽乡0.93万人;云山办事处0.23万人;新渥0.74万人。

2.5地形地貌

磐安县属浙中山区县,全县受天台山、会稽山以及括苍山、仙霞岭余脉影响,地势较高,地形复杂,山峦重叠,一般都在800m以上;中南部较高,境内的青梅尖、大盘山、高二山海拔均在1220m以上,最高峰为南部青梅尖,海拔1314m;西部低,最低处是东北部夹溪谷地,海拔150m,相对高差1164m。

2.6 地质构造

县内地质以断裂构造为主,有新华系构造、华厦式构造、东西向构造、南北向构造等四个构造体系。出露地层为中新生代,上侏罗统岩系最发育,次为白垩系陆相碎屑,再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少量第三系玄武岩。

2.7 河流水系

磐安县位于浙江中部,是浙江省四大水系的分水岭,钱塘江的支流金华江、曹娥江的干流澄潭江、瓯江的支流好溪、灵江支流永安溪、始丰溪均发源于本县山区。

2.8 水文气象

磐安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温度为16℃,最热月(7~8月)温度25.6o~ 28.4℃,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全年大于10℃的年积温4859~5306℃,无霜期200~243天。全年日照时数为1441~2031小时。

平均降水148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550mm,多年平均径流量930mm,年内降水分布不均,三、四月份出现春雨,常年雨量250~400mm,占全年雨量的17~24%;五至六月进入梅雨季节,常年雨量350~700mm,约占年雨量的21~40%;七、八、九月份,主要受热带风暴影响,常年雨量在304mm左右,占年雨量的20%。

标签:总体规划 说明书 公安县总体规划 南乐县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