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四年级日记 > 正文

[江西卷(3篇)] 江西卷

时间:2019-02-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真题回放】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灾患),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请选择三乐中一乐作文。
  要求: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题目自拟;3.不少于7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考题解析】
  江西卷一贯注重学生个人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心时事、关注社会,形成独立思考的个性,培养社会品质。“三乐”都是从学生熟悉的角度,引导考生对现代生活方式进行思考。2011年的江西高考优秀作文应该是要能展现自身思考深度或体会深刻的文章。那么如何在规定的“乐”中实现这些要求呢?
  第一,读准文意,自择“一乐”。
  自择“一乐”有两个隐性要求,一是读准“三乐”,读准首先必须读懂文意,再明确“三乐”的实质:亲情之乐、为人处世之乐、教育之乐。这样,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立意角度与写作素材。二是只能写“一乐”,要注意题干要求“请选择三乐中一乐作文”,千万不能以“三乐”为中心,以亲情之乐,为人处世之乐,教育之乐为三个分论点来写作,这就会严重离题。
  第二,把握倾向,联系现实。
  写议论文,要写出深度,一定要注意材料中的限制语“其实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这句话流露出了命题人的情感倾向,“其实”表明现实中人们可能忽略了孟子的“三乐”,“这也应当成为”说明命题人希望考生认同“孟子三乐”。前者是批判,后者是建议。明白了命题人的倾向后,写议论文时思路就打开了:因现实淡化了亲情,如缺乏对父母的感恩,对父母要求过高,我们才提倡孟子的亲情之乐;因现实追逐利益,丧失自我,愧对天地,如食品安全问题堪忧,我们才提倡孟子的为人处世之乐;因现实想得英才教育而受门槛限制,如南科大招生受限,我们才提倡孟子的教育之乐……当然我们也可以从正面的角度提倡孟子的“三乐”。
  第三,细节体现,曲折突出。
  记叙文强调以自我经历、所见所闻的感受、体会来体现中心。写记叙文,可从细节描写或者小处着手谈对孟子“三乐”中“一乐”的理解,也可通过曲折变化来突出自我对中心的感受,如可通过自我的为人处事方式转变的一段经历来谈对为人处事之乐的感悟。如可通过富二代的对金钱和亲情关系认识的转变来谈亲情之乐……通过这些转变体现文章的曲折,突出对中心的感悟。
  
  【考场佳作】
  无愧铸就人生之乐
  
  孟子说过“君子有三乐”,我认为其中的第二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为天下之至乐,换言之,也即“无愧铸就人生之乐”。
   仰,无愧于国家,为人生之乐也。古有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造福一方百姓,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在我看来。他无愧于刘备,无愧于蜀,虽死犹乐。今有英勇牺牲的海地维和士兵,他们在撕裂天地的地震中失去生命,但他们的战友、他们的亲人告诉我们:他们虽死犹荣,虽死犹乐,因为他们出色地完成了每一次任务,他们拯救了海地百姓的生命,他们使中国获得了荣誉,他们无愧于自己的祖国。这样的人生,难道不会感到真正的快乐吗?而那些诸如汪精卫之类的大汉奸,尽管活着时不可一世,“荣光”无限,却最终被送上历史审判台,订在耻辱柱上,永世受到道德、良知的谴责。这样“快乐”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俯,无愧于良心,亦人生之乐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似乎对财富不屑一顾、嗤之以鼻,他们常常批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现象。孔子也曾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孔子所批判的“于我如浮云”的“富贵”是“不义”而来的。 如果“富贵”是正当手段而来的,我们该怎样对待呢?孔子又有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财富是很多人所希望得到的,关键是如何去获得。网坛名将李娜在接受采访时就坦然地说:“我打比赛就是为了奖金。”她对财富的追求,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非议,相反,大家却更欣赏、佩服她,因为她的直爽,更因为她的钱财来得问心无愧。反观那些高官巨贪,他们在临刑前也许会忏悔说:“我这一生没有过过一天快乐的日子。”是啊,他们的钱财来得问心有愧,这样的人生何来快乐?
   人的一生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才能获得人生之乐。我们要做到无愧,就应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要记住,无愧的人生才是快乐的人生,没有束缚,没有羁绊,心灵才能飞上云端,享受人生之至乐。
  【名师点评】
  这是阅卷组评定的一篇考场标杆佳作。文章以中心突出,结构严谨,论述透彻而被评为一类卷。本文有以下两个亮点:1.条理清晰,层次井然。文章审题准确清楚,按提出观点――“无愧铸就人生之乐”, 分析问题――“无愧于什么” (无愧于国家,良心),解决问题――“怎样做到无愧”(创造价值、砥砺自我)来构思写作全文,总―分―总的结构布局使文章行文思路备显明晰。2.论证多样,说服力强。本文语言质朴,不事雕琢,但行文中自有一股无可辩驳的说服力,这得益于文章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作者论述观点时,既运用正反事例对比论证,又在讲道理,摆事实的同时,善于引用名人名句论证观点,做到有理有据,使文章气势饱满 底蕴深厚,散发浓郁的文化气息。
  (黄绍文)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乐也
  
  常有人说父母和睦,兄弟无故是一种快乐;常有人说互帮互助,团结合作是一种快乐;也常有人说修身养性,怀德一身是一种快乐。而我要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的大快乐。
   天下“英才”,多为有志之士,教之,乐也。孔子弟子三千,而多为知志立礼之人,孔子讲学,非在讲学也,而在叙道也,叙心中之志,才能得于心中乐矣。同样,毛泽东从事革命,而写信招致有学之才,教之以共产主义理论,这当然是一种快乐。同样在当今社会,自己如能为人之师,并携有志之士,谈人生哲理,谈生活感悟,这难道不是件很快乐的事吗?
   与天下“英才”共叙心志,既有知音之间的惺惺相惜,又有大道得于传递,这便是教育之乐的缘由啊。
   天下“英才”,不论长幼贵贱,如能遇之得之并与之互相学习,共叙人生之志,畅叙理想抱负,不是件快乐的事吗?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既有贵族,又有平士,既有求道者,又有干禄者。然孔子有教无类,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对待弟子,故常受弟子谬驳,但他却欣喜不已,言这是教学的至高境界;毛泽东与革命主义“信仰”者一同学习,一起借鉴见解,这也是一种独有的快乐呀!而我们,与朋友一起学习,与老师共同探讨,两者并驾,这不光是战胜困难的法宝,更是教学得乐的前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却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而是一种融洽的互动学习,这不愧是人生的快乐啊!
   传天下“英才”于道,是快乐的缘由;互学互动,是快乐的前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并将道传遍九州,人生极乐也!快乐不必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那种君子心灵的独乐,快乐需要共享,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就是把这种快乐传递给“英才”,在这种传递中会有更加多的“英才”涌现,营造一种良性循环的环境。这便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极乐了。
   快乐,不必言谈占有;快乐,不等于以君子自居而言他人之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与人叙志,乐之由也;与其互学,乐之基也;传递快乐,乐之极也。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人生的大快乐。
  【名师点评】
  本文因以下两个亮点而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1. 紧扣中心,层层递进。全文首先阐述了孔子及革命先驱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乐;接着论述教“英才”与互相学习是“乐之前提”,在交流借鉴之中共同探讨收获一份“独有”的快乐,最后阐释出“育人之乐”的传承与传递亦是一种快乐。层层分析推进,共同演绎和剖析了教育之乐”这一主旨。2. 同一素材,灵活处理。文章两处使用孔子的素材,第一处从孔子有三千弟子角度论述孔子得天下英才的大幸,与天下英才叙志的大乐,第二处从孔子弟子的不同身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从而引出得天下英才和教育之乐的前提条件。一材多用,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能力。
  (黄绍文)
  
  乐在无愧于天地
  
  “至圣人先师”孔子曾为我们留下一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话。的确,富贵无法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快乐,一个要想得到精神上满足的人,唯有无愧于天地,才能坦荡一生,从容一世。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被孟子视为“三乐”之一。当你的心胸能坦然地向天地敞开之时,笑看云卷云舒,不亦乐哉。多行不义必自毙,如果用不义的手段来牟取物质上的肤浅的快乐,而内心时时在谴责中度日,是无法快乐的,这样的人生简直是一种煎熬。谨记孔老夫子的告诫,顶天立地地生活,每日坦然地仰天俯地,即使清贫会折磨你的肉体,也无法驱逐你精神的快乐。因此,乐在无愧于天地。
  
  无愧于天地,在快乐中迎来成功的信念。在斯诺克球坛,久负盛名的球员希金斯因被曝“赌球”丑闻,曾遭被终身禁赛的危险,虽然事实已被澄清,但他的形象却在一些球迷心中轰然倒塌。有次世锦赛上,在被一球迷辱骂时,他安之若素地完成比赛,并一举夺魁。他声称他无愧于天地,他打球时是一种快乐,且为他找到了成功的信念。最终,希金斯不仅让我们目睹了王者归来的风采,而且也让我们看到了成功的信念源于无愧于天地的快乐。
  
  无愧于天地,在快乐中坚持自我。“人在做,天在看”,中国首善陈光标如是说。陈光标高调捐款,曾遭受了一系列劈头而来的“箭镞”,然而他却依然坚持行善。他表明自己的高调,是为了呼吁更多的爱心。因此,他无怨无悔,坚持自我,在无愧天地的快乐之中,依然忍受着诟骂与误解。他坚持自我的勇气,亦是源于无愧于天地的快乐。
  
  无愧于天地,在快乐中“追名逐利”,党员干部杨善洲坦坦荡荡地“追名逐利”。“名”,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名声;“利”,是百姓的利益。他的名利观得到了国家主席胡锦涛的高度肯定。无愧于天地的快乐,让杨善洲的“追名逐利”,也能挥洒得如此坦荡无畏。
  
  乐在无愧于天地。内心浸浴在坦然的快乐之中,不义之举抛于脑后,构建心中的一方净土。
  
  俯仰一世,坦荡一生。仰天,云淡风轻;俯地,生机勃发。乐在无愧于天地!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大气磅礴的议论文,文体非常明显。文章开篇由孔子的名言切入,非常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亦是中心论点:唯有坦荡一生,构建心中的一方净土,才能在精神上得到满足。然后,全文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展开,选取了希金斯的信念、陈光标的言行、杨善洲的名利观三个非常新颖、贴切而典型的事例进行论述。全文论证充分而有力,并注意了正反说理。全文分析透彻,逐层剖析,中心突出。文章语言精练而有气势;句式上注意整散结合而彰显出灵活;论述上一变枯燥的说理,为文采斐然、激情丰沛的论辩;结构上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尤其让人眼睛一亮的是,答卷书写非常整洁、美观,靓丽生辉。获满分无可争辩。(李弗不)

标签: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