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四年级作文 > 正文

请说“Yes,please”、“No,thank you”(1):No thank you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雅非先后就读于北京航空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英美文学学士、美国当代文学硕士,后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一九八七年留学美国,就读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史密斯女子学院,获美国教育学硕士学位。自一九九一年起,在马萨诸塞州定居,边教书边写作,有短篇小说、各类文章及译著在大陆及台湾发表、出版,现在新浪开有博客,并为美东中文报纸撰写专栏文章。
  
  暑假快结束了。孩子们又长了一岁,又升了一个年级,又要上学了。在美国,这就意味着中国家庭的孩子要离开自己所熟悉和习惯的家庭环境,和美国同学、朋友和老师度过每天的大部分时间了。侨居在美国的中国人在美国毕竟属少数民族团体,所以任何时候都有一个融入主流文化的问题。主流文化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有一个看上去微不足道但实际上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待人接物的礼貌问题。这个问题对孩子比对成人更有急迫性。为什么?因为成人具有足够的观察能力和敏感性,只要一个人不是有意抵触主流文化,他就可以在跟主流人群的接触中学习和效法那些他认为自己需要学习和效法的东西。而孩子就不同了。孩子做一切事都是自然的,都是靠把学来的东西变成第二天性,然后才能自觉地去做的。
  我为什么要在即将开学之际谈到这个礼貌问题?因为据我的观察,有一些中国家庭的孩子在美国学校不大能够跟同学打成一片,原因之一是他们的行为举止有些“异样”。“异样”在哪里?就在这待人接物的礼貌方面。比如,我们的孩子不会把“Yes,please”、“No,thank you”挂在嘴边;我们的孩子要插话的时候想不起来说“Excuse me,may I…”;我们的孩子在跟同学的父母打招呼时也不习惯用“Mr.”或者“Mrs.”。不会、想不起来或者不习惯的结果不是什么都不说,就是用某些肢体语言去暗示。在该说这些的场合什么都不说或者用肢体语言去暗示,其结果就是显得“异样”,或者说“怪怪的”。这个“异样”或者“怪怪的”往好里说是拘谨、害羞,往坏里说就是不懂礼貌、没有规矩。怎么说都不是对我们的孩子行为特征的准确描述,怎么说都是我们的孩子吃亏。所以,要开学了,孩子们又要到主流环境中去了,家长们有责任帮助孩子学习这些在主流人群中通行和被公认为合适的行为规矩和方式。
  那么,是不是说临开学了,家长对孩子们叮咛嘱咐一番就可以了呢?要是那样能解决问题就好了,我就没什么可说的了。这个看上去小而又小、微乎其微的问题,其实是颇为棘手、很难解决的问题。它难在孩子们的行为规矩和方式不是靠听家长的嘱咐学会的,而是靠看家长的行为学会的。美国的孩子在家里就是那样做的,他们晨起后相互说“Good morning”,临睡前相互说“Good night”;他们在接受帮助时说“Yes,please”、在谢绝帮助时说“No,thank you”;他们在饭前说“May I start please?”、在饭后说“May I be excused?”他们对父母、对兄弟姐妹、对朋友都是这样说、这样做的。可以说,他们是训练有素。我们的孩子就不同了。我们多数家庭是无意地忽视这些,因为我们素来没有这些习惯。有的家庭则是有意地忽视这些。我就听到过一个做父亲的说过这样的话:那些礼貌用语是对外人的,在家里就不必了。都是家里人,那么客气做什么?这话乍听上去挺有道理的,可仔细一想,就会发现它很荒唐。家里人为什么就不必了?家人之间是奉献最多的,家人的辛苦和努力是最值得其他家人的尊重和感激的。如果我们心里存有这种尊重和感激,我们就应该把它说出来,让其他家人感受到我们的尊重和感激。可惜,我们的文化创造了这种语言,却没有创造这种习惯。我们的文化创造了尊重和感激的话语,却只把它用在外人身上,不把它用在家人身上。我们的文化对外人很慈悲、宽容,它教我们随时认可和感激外人的努力。我们的文化对家人却很苛刻、吝啬,它教我们要求家里人无声地劳作、默默地奉献、从不被认可、从不被感激。
  如果是生活在我们自己的文化环境中,我们都会是正常的、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大家都如此,都互相认同,没有人会显得“异样”、“怪怪的”。但事实是,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异国文化环境中。这个环境中只有我们如此,我们的孩子在家里学的是我们的文化教给他们的行为规矩和方式,这种行为规矩和方式已经变成了他们的第二天性。我们难道能期待一两句叮咛和嘱咐,就能改变他们的行为吗?
  如果家长们要想自己的孩子不显得“异样”,要让他们成为主流人群中大方、得体的一员,就请从这些微不足道的话语开始吧,就请和孩子们一起说“Yes,please”、“No,thank you”吧,就请和孩子们一起在晨起后说“Good morning”,在临睡前说“Good night”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久而久之,定见成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