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体育高考 > 正文

四川卷佳作选评(5篇):高中生精选佳作精评

时间:2019-02-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许多疑问。有人好问,有人不好问;有人主张有疑就问,有人主张三思再问。问天问地,问古问今,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以“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问生命
  
  滚滚逝水,亦如生命之流!浩浩之典,亦如生命之树!问逝水,问典籍,亦如问生命。
  ――题记
  站在大河之畔,望滚滚逝水,我叩问生命:成,你能否有朗月照花,深潭微澜的美艳?你能否有不计逆顺,不计成败的超然?你能否有扬鞭策马,登高望远的旷达?败,你能否有滴水穿石,汇流入海的意志?你能否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傲岸?你能否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倔强?
  一、逝者之魂
  历史,总是这样的承重,它载负着古往今来的沉淀,让后来者鉴照不断轮回的人生。
  还记得汨罗江畔那踽踽独行的屈子吗?那浊世中纵身一跃的悲壮,使多少人在阵阵清波涟漪中明白了何为“苟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就是那个湘江边徘徊的身影,沧浪间翻滚的灵魂,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年代,执著地求索着生命的皈依,“质本洁来还洁去”,他用香兰般的身躯筑起了一个神圣的祭坛,让生命在献身的高贵中不朽!
  心而无色,何能示如此之鲜红?人而无格,焉能矗如此之巍然?
  至今犹记,那茅屋前振聋发聩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 “漂泊”如“沙鸥”般潦倒的生命何以能有如是与黎民苍生共温暖的情怀?即使生命之途总是“旅夜”“孤舟”相伴,仍然熟视岁月如流,浮华万千,“处涸辙以犹欢”,“诗圣”杜甫用那不屈的精神鼓胀了一面“济天下”的帆。
  诠释生命的要义,让多少匍匐者在跪拜中腐朽!西子湖畔,那白铁铸就的佞臣就是对漠视生命尊严的严正警示!
  继往开来,后行者在不断的攀登。吹拂八面来风,衣袂飘飞。站在历史的祭坛上,追问生命的归属。
  念天地之悠悠,前有古人,我们大声叩问:后来者何?
  二、生命之淀
  查看历史的典籍,我们叩问世间所有的生命,才惊奇地发现,每段生命的生长方式都不会相同。有的一如瓦缝间的蒿草,有的一如峭岩边的孤松,有的亦如蚌壳间的珠粒,有的亦如天空中的流星。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美的过程。在继承中沉淀,在升华中涅?,让生命蜕其浮华,变得纯粹而厚重。
  许是千年漫漫风沙过,堆砌了大漠中的雕塑;许是万里滔滔江河流,涤荡了心灵间的神气。蓦然回首,生命之淀竟是如此之厚重!
  三、魂兮归来
  当亘古的《国风》吹过,当千年的玉门箫起,我们问茫茫寰宇,万里之遥的塞外,是谁在挥舞着大汉的旌节向东眺望?铁马冰河,孤村僵卧,是谁在弥留之际幽然长叹?
  昔我往矣,日月曾几何,而生命之约不改!
  峰峦如聚,江山如簇,是谁挥舞着巨手,在茫茫天地间擎柱主沉浮?南极风光,皑雪飘飘,是谁在异域他乡抒写炎黄之骄傲?渺渺苍穹,浩浩乾坤,是谁向寰宇作睥睨之俯视?
  那是黄河灌注的血脉,那是轩辕传承的子孙,那是方正的汉字教会了我们顶天立地!
  爱吾之所爱,彰显千年的精魂,我们将迎来蛰伏腾飞的盛世中华!
  点评:磅礴的大气,真挚的情怀,深厚的积淀,扎实的功底,洋洋洒洒,已然成就了这篇考场佳作。作者选定“问生命”做统领,再配以题记和三个小标题,为读者布下了一方精彩的决胜妙阵。一组疑问句构成的排比,很有分量。不但将世人成败的心理形态曝光,而且总领下文,让世间所有的灵魂在震悚中反思警醒。通过问屈子,问杜甫,问秦桧,问历史典籍,问茫茫寰宇,对比反衬,彰显了人杰生命的伟大崇高,鞭挞了某些灵魂的丑恶卑鄙。作者目光犀利,感情真挚,言辞肯綮,语言精美,佳句迭出,不能不令人颔首称是,鼓掌赞美。
  (唐仕伦)
  
  问,与探索同行
  
  大千世界充满了无数未知的领域,形成了一个个诱人的谜团。喜欢探索的人们往往不服输,总要坚持不懈地调动一切智力、毅力和体力的因素,去探索,去征服。
  问,始终与探索同行。面对光怪陆离的世界,面对芸芸众生,我们问天问地,问自己也问他人,以求探索出那些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真理。我们问天问地,从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中得到灵感。18世纪中叶,维也纳一个叫盎布鲁格的医生诊治一位奄奄一息的病人,始终查不出症结所在。病人死后,经过解剖才发现胸腔内积满了脓水。他问自己,如果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还这样束手无策吗?不能!最后,他从用手指敲击酒桶的情景上得到启发,探索出了通过叩击胸腔,倾听胸腔音变就可以诊断出胸部疾病的方法。
  我们问自己问他人,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中深入探索,就可以得到真理。亚历士多德认为,推一个物体,当不再推它时,物体会归于静止。1000多年后,伽利略对这个似是而非的论断产生了疑问。于是,他用实验推翻了这个结论,奠定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
  问,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明确的目标。问,引发了思考;问,又能牵引思考。问,是荒漠中水草丰美的绿洲,始终激励着在荒漠中勇敢穿越的旅人;问,是暗夜里永远悬在北方的夜空中的璀璨的北极星,始终为在探索中无畏的勇士们指明方向。
  在卢瑟福从阿尔法粒子小散射的实验中证实原子核存在后,发现原子核的质量数与质子数不符,他产生了疑问。于是,他不断地问古人问自己,积极思考,坚持实验,终于成功地证实了中子的存在,极大地推动了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这对于一个只知重复实验,不善于提出质疑并思考的人来说,是不可想像的。如果我们都像卢瑟福的那位学生那样,只知埋头工作,而不善于发问,不善于思考,成功了不知为什么成功,失败了也不知为什么失败,好像是在兢兢业业工作,其实这只是木偶度日。
  问,不但能使人类战胜自然,战胜自我,而且还能使人类占领高科技领域,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
  哥白尼说过:“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而在勇于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具有问的精神,好问,勇问,善于问。让我们问天问地,从天地万物中获得知识;让我们问自己问他人,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吸取营养,不断充实自己。让我们带着问上路,让问与探索同行,不断上下求索,去获取知识,获得真理。
  点评:作者用一拟人修辞作标题,既亮出了自己的主张,又彰显了文章的主旨。文章写得很大气,纵横驰骋,大开大阖,如行云流水。阐述问题深刻透彻,既有典型事例的列举,又不乏理性思考和分析,使事实论据和理性的分析有机结合,水乳交融。所举的事例,既典型,又匠心独运。分别从问自己、问别人两个角度证明和强化了中心论点。另外,文章在结构上还采用分论点支撑的方法,不但化难为易,而且使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结构严谨。作者紧紧抓住话题导语中的重点语句“问天问地,问古问今”,使之成为文章的气脉,在文中暗香流动。
  (唐仕伦)
  
  美在尽力
  
  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我们可以不完美,但我们努力。
  ――毕淑敏
  人总是那么奇怪:茫茫雪原上,留下坚定笔直道路的人总懊悔错过了沿途烂漫的风景,行色匆匆;一路弯弯曲曲赏尽风景,尝尽生活滋味的人又抱怨自己人生为何走得如此艰难,为何那句“两点间线段最短”的公理未渗透人心?奇怪的人们望着身后的那一串或直或曲,或深或浅的脚印而迷茫而思索。其实,无须懊悔,无须抱怨,抑或笔直而辉煌,抑或蜿蜒而惨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雪原上留下与众不同的那份全属自己的道路,你就坐拥了人生的美丽。
  还记得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过他自己走过人生的一句贴心感受:“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尽吾志”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则可以无悔矣。而“力足以至焉”而不至,就会像美国第39任总统吉米?卡特那样为人嘲笑。1946年,年轻的吉米?卡特从海军学院毕业后,遇到了当时的海军上将里?科费将军,将军让他随便说几件自认为比较得意的事情。于是,踌躇满志的吉米?卡特得意洋洋地谈起了自己从海军学院毕业的成绩:“在全校820名毕业生中,我名列第58名。”他满以为将军听了会夸奖他,孰料,将军没有,反而问道:“你为什么不是第一名,你尽自己最大努力了吗?”卡特满脸惊愕,继而,羞愧得脸红。后来,吉米?卡特牢牢记住这句话,每走一步,每烙上一个生命脚印,他都问自己:“你尽自己最大努力了吗?”正因为这样,他不再在乎脚印的直或弯、深或浅,只要每一个脚印里留着奋斗的力量,只要每一段人生路上都洒满了努力的汗水,只要蓦然回首人生的时候,能摸着自己均匀跳动的脉搏说一句:“我努力了。”他就满足了。
  有时候觉得人生总是走得很累,迈步之前要选择岔口,立起航向,每走一步,要调整步伐,要追赶前列。在走累了歇歇的工夫里,又忍不住回首看看人生路上的那一串自己的脚印,与他人比一比,你会发现,或许脚印弯得人心颤,浅得人心酸。这时,你头脑不免闷热,眼前也甚迷茫,那一句“道路该怎么走”会扯得你神经发酸。那么,我们不妨想想,虽然在臭气熏天的垃圾堆里拾着破烂,却能骄傲地说“劳动了就是美的,尽自己最大努力了就无悔”的叶辛夫妇,想想走过高考落榜阴影,尽全力办起芳香四溢的馨园庄的孙长亮,或者静心念念那句“天空没有留下我的痕迹,但我飞过”的佳句,你就会心中坦然而豁亮。
  用真心演绎生活,尽全力走好每一步人生,那你的道路就是美的极致。
  点评: “美在尽力”,多么简洁而深刻的哲学命题,以此立意巧解话题,不能不佩服作者审题的独到,立意的高明,标题的精彩。行文时,作者不乏睿智和清醒。或引证,或例证,或喻证,或正反对比论证,纵横驰骋,谈笑风生,把道理阐释得生动而深刻。另外,文章语言精彩,豹尾重槌,言谈中充满诙谐和机智,也是获得高分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指出的是,文章在例举美国第39任总统吉米?卡特的事例作论据时,太多叙述的成分,不符合议论文的风格。
  (唐仕伦)
  
  问灵魂
  
  到底什么是人的灵魂?
  说白了,就是人的某种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老夫子的魂;“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岳元帅的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李白的魂;“我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杜甫的魂……
  滚滚历史长河,历代烟雨之中,抬眼望去,那些璀璨的夺目的光辉仍在闪耀,我觉得,那就是灵魂!正是这些魂凝聚成我们民族的骄傲,带我们涉过五千年文明,成为我们的脊梁。
  如果说第一个神是普罗米修斯,那么斯巴达克斯就是第一个人。自从他和他的兄弟握紧扭断的铁锁而躺进血泊之中,被屈辱被损害的人们于是不再相信眼泪。我曾追问自己,是什么支撑着他内心的坚强?于是,在模糊得有些沧桑的镜头里,出现了一双摄人的眼睛,隆凸起的肌肤,还有一个冷冷的声音传来:“听说过生活在囚狱中的两个汉子康帕内拉和葛兰西吗?我和他们一样,只是为了守卫梦中的太阳城,还有,为我不屈的灵魂!”
  哦!太阳城,正是它支持着他们的灵魂高高屹立于芸芸众生的头顶。他们所有的骄傲和不屈在他们无比艰难的途中就像一副脊梁,他们的灵魂就像一条生生不息的血脉,古往今来,虽死犹生。
  我想到了矮小的贝多芬,以他旋风击电般的音乐,扼住命运的咽喉。米勒毕生以农民的身份抵挡巴黎精致的画室艺术,对于上流社会,他始终有一种宁静的藐视,当人们向他啧啧描述王子命名仪式的场面时,他感叹道:“可怜的小王子!”他只是那样固执着地画他笔下的农民。在铜黄色所铺设的宁静安详底下,我突然读懂了他的灵魂,那是一种精神的亢奋和难言的内心的悸动。对于米勒来说,任何财富都阻挡不了他对完美的追寻,他只是勇敢地追寻灵魂的高洁,决不肯在自己的土地上让出哪怕是木鞋大小的地方。
  我一直在追问,什么是人的灵魂?他们的声音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人一旦有了某种精神,并为之战斗不已的时候,他的灵魂会屹立于云霄,生生不息。”
  灵魂,是上天在骨子里根植下的一方净土,让卑微的生命变得纯净、肃然和旷世。
  点评:读完此文,让人感受到的是拥有灵魂的人生命的壮美,文章气势恢弘,处处显示出大气。文章一开始就惊天一问:“到底什么是人的灵魂?”紧紧地扣住了“问”的话题。然后作者引用一系列的古诗词,让人感知到什么是“灵魂”,接下来,作者又用简洁的语言论述了斯巴达克斯、贝多芬等这些伟人的灵魂,最后得出了“人一旦有了某种精神,并为之战斗不已的时候,他的灵魂会屹立于云霄,生生不息。”这样一个道理,至此,文章也就水到渠成。整个文章也就有了“灵魂”!让人读来充满了感召力和鼓动性。
  (刘志刚)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踏着铺满层层石砾的崎岖之路,我茫然;握着已被雨打日晒得满身疮痍的雨伞,我哀叹;举目眺望我将踏上的漫长历程,我祈盼;聆听头上无数伟人的歌唱,我欣然。
  面对人生的多舛,仰视成功的彼岸,跋涉已荆棘满布的丛林,我埋怨人生多难。我要问,成功为何不青睐我的港湾。
  问名人
  我问那个在绿菌场上所向无敌,将自己的一生都献于足球的球王,他用他粗糙有力的大黑手拍拍我瘦小的肩膀,自信地告诉我,“只要你真心付出,上帝不会亏待你”。我问那腰缠万贯,稳坐世界首富这把宝座的商人。他笑了笑,用手指着前方的一座山说,“翻过去,你就能看见灿烂的阳光”。我问那虽长相、身材都不能令人满意,却用气势磅礴的歌声征服了世界的大学音乐教授。他摇了摇短粗的脖子,写下“勇于拼搏”四个字。
  我用心去体会他们的教导。
  问伟人
  我问贝多芬。他伸出手指,在钢琴上拨弄着。琴声悠扬飘进我的耳朵,我的心随着音乐飞向了远方。突然,琴声的节奏似发疯了,冲上高潮之处,我的心又随之上升,直入云霄。猛地,琴声却又低沉起来,我的心又随之跌入低谷,掉进冰寒刺骨的海水中。最后,琴声又恢复了温暖与和谐,让我顿觉心情舒畅,全身舒展。我向他深深鞠了一躬,微笑着走开了。
  问英雄
  我问毛主席。他点燃一支香烟,看着慢慢腾起而又散开的烟圈圈,亲切地说:“黄河的水,你见过吗?它那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是从寒冷的青藏高原上流出,历经无数石块的打击,经过无数大浪,从而形成的”。我笑了,用我的心去感受黄河的气势。他最后拿出笔,挥洒着写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我不再茫然,不再哀叹,这些历经沧桑的人们用心灵告诉了我一切。我不再埋怨命运的多舛,不再祈祷前路平坦,我用心去迎接前路的崎岖。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点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是本文的论点。论点虽然有些老套,但作者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却能出新、出奇,从而征服了读者。构思上作者摒弃了过去那种提出论点,引用事例,最后总结的写作套路,而是将全文分成三个小标题。这样一来,事例还是以往的事例,说理也没什么变化,但经过这么一构思,却使原本易流于俗套的题材有了新鲜感。在这里我们不能不叹服作者在构思上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
  (刘志刚)

标签:佳作 四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