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通知书 > 正文

第三方支付【金融体系视角下第三方支付研究综述】

时间:2019-01-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第三方支付对金融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理论发展的视角,资金、风险和金融体系三个角度探讨了第三方支付现存的问题及其监管,探讨了其与银行的关系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 资金沉淀 合作模式
  
  一、第三方支付的内涵
  第三方支付是一个新兴事物,其发展历程也相对短暂。王晓毛等(2010)认为第三方支付利润丰厚、前景乐观,有望成为未来最主要支付手段之一,第三方支付的繁荣方兴未艾。狭义的定义认为第三方支付是是电子商务中的关键环节,是使得买卖双方在更加安全的环境下完成网络交易的交易支持平台(徐明(2010))。广义的定义认为第三方支付不仅包括网上交易支付平台,还包括商家、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等多个主体在内的系统。戴佳娴(2009)第三方支付,即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独立机构,采用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提供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接口的交易平台的网络支付模式。
  
  二、不同角度下的第三方支付
  从信用的角度来分析第三方支付的作用是国内研究的重点。陈艺云(2007)将第三方支付称为“信用缺位”时代的“补位产品”。王利锋(2010)从货币信用体系考察了第三方支付对我国金融体系,尤其是货币体系和信用体系的影响,认为第三方电子货币对现金通货具有高替代性,一方面会影响货币乘数,另一方面会降低现金漏出率、降低超额准备金率引起货币乘数的不稳定。第三方电子货币的高速流通性还会使货币价值放大化而大大减少公众对货币供给的需求。同时,博弈理论被广泛应用在第三方支付信用中介领域,使得对于第三方支付解决信用问题的研究增加了行为学的成分。李二亮(2006)引入博弈论二叉树模型考察了第三方支付对网络交易信用问题的解决能力。黄长宇(2006)在无限期多重博弈框架下存在一个合理子博弈的纳什均衡,说明第三方支付中介对电子商务的长期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最近用博弈理论解释第三方支付的是凌屹(2009),他运用了博弈论的各种方法,从一次博弈到多重博弈等等,系统性地解释了第三方支付解决信用问题的博弈论机制。
  
  三、第三方支付存在的问题与监管
  在第三方支付短暂的发展历史中,已经显现出不少问题。其中,沉淀资金一直是各界争论的焦点。最先明确提出沉淀资金概念的是李芳(2007),她认为沉淀资金问题可能导致偿付风险和金融风险。有报告对第三方支付产生的沉淀资金进行了定量研究和法律属性分析,提出了基于沉淀资金估算的保证金制度和基于8种合意选择的事先协商模型。但是该模型没有考虑资金的停留时间,缺乏广泛应用的基础,有待改进。由第三方支付带来的套现和洗钱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吴晓光等(2010)认为由于网上支付行为的隐蔽性和网上交易记录的缺失,第三方支付构成对反洗钱体系的冲击。第三方支付的风险问题也是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吴越(2009)根据第三方支付的风险特质,把风险分为五类:法律风险、技术风险、道德风险、欺诈风险和盈利风险。而刘建伟(2010)则指出我国第三方支付存在的三类风险,并结合欧美控制经验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建议。李敏(2007)运用一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第三方支付的风险进行了量化分析。由此,如何对第三方支付进行有效的监管已经成为困扰金融当局的重要议题。目前我国可以依据的只有“三个参考一个办法”。 郭明(2010)重点分析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对于控制第三方支付行业风险的作用,认为第三方支付具有的金融性有可能会造成潜在的金融风险,由此提出了第三方支付应该由中央银行进行监管的命题。
  
  四、第三方支付与银行的关系
  随着第三方支付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其开始显现的金融性,源于与银行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银行业相关业务的发展。刘敏、王琴(2010)认为第三方支付一方面降低了直接使用银行卡进行交易的量,更加促进在线交易,使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的拓展受到挑战,另一方面其资金划拨和清算对商业银行的依赖将通过促进网上支付的发展最终促使银行卡业务的增加,最终促进银行服务体系的提升。第三方支付也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不利冲击。范妙星(2009)指出,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消费者的免费服务存在信用卡套现的空间,对有迫切盈利目标的银行构成巨大冲击。于是,我国学者关于对其金融性的探讨逐渐发展到第三方支付和银行竞合关系研究以及二者合作模式的探索。童卓超(2009)构建了第三方支付市场供应服务链,以努力程度和成本费用为变量,运用最优化理论建立了第三方支付与银行的利益分配模型,得出了两者利益分配的若干原则。张细松(2009)则全面分析了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合作中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提出金融控股公司是未来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企业合作的有效模式。
  未来关于这方面研究在以下方面可能得到突破,包括从成本收益角度实证分析银行和可信第三方的合作模式,实证角度分析资金沉淀对于我国基础货币结构的影响,研究开发基于银行、保险、IT等多领域的新型综合性机构。
  
  参考文献:
  [1]李育林,第三方支付作用机理的经济学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4):11―17.
  [2]吴越,第三方支付风险分析与对策建议[J].时代金融,2009(4):26―27.
  [3]张劲松,中国第三方支付产业链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4):87―89.
  [4]王珍琦,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作用、面临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华北金融,2010(8):61―63.
  [5]王晓毛,邓宁昊。基于商业银行视角的第三方支付发展问题研究[J].金融经济,2009(6):100―102.

标签:第三方 视角 综述 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