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小学生作文 > 正文

出师表文言现象 初三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出师表》

时间:2018-10-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出师表 作者:诸葛亮

原文 Original Text

译文 Translated Text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臣诸葛亮上言: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人力疲惫,物力又很缺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皇宫的侍臣和丞相府的宫吏都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人而有什么差别。如果有营私舞弊、违犯法律和尽忠行害的人,陛下应交给主管的官吏,由他们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他们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应征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补求欠缺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效果。将军向宠,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将士才干高的差的、队伍强的,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安排。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叹息、惋惜痛心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振,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面前有什么名气。先帝不因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失败,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先帝(刘备)知道我谨慎,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诸葛亮)。自从接受任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担心不能将先帝的托付的事情办好,有损先帝的圣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器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三军,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全部贡献出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曹魏,复兴汉室,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的本分。至于对政事的斟酌兴废,进献忠诚的建议,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言。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重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宣扬圣德的忠言,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露他们的过失;陛下自己也应该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家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训。如果能够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奏表热泪纵横,不知说了些什么。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凭着先帝的英明来衡量我的才干,本来他是知道我去征讨曹贼,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敌人是强大的。但是不征伐曹贼,他所创建的王业也会丢掉,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贼的事业托付给我。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泸水,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作不是上策。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我恭敬地把一些情况向陛下陈述如下: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高帝象日月一样英明,谋臣们智谋渊博深远,却是经历过艰险,受过创伤,遭遇危难以后才得到安全,现在陛下未韶赶得上高帝,谋臣不如张良、陈平,却想采用长期相持的策略来取得胜利,安然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点。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自从我到汉中,其间不过一年罢了,可是却失去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邰、邓铜等人,以及部曲中的首领、屯兵中的将官共七十多人,冲锋无前的将领,賨、羌民族将士以及散骑、武骑各路骑兵一千多人,这都是几十年来从四处聚合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如果再过几年,那就要损失全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兵力去消灭敌人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点。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现在百姓穷困、兵士疲惫,可是战争不能停止。战争不能停止,那军队驻扎下来和去攻打敌人,所付出的辛劳和费用正好是相等的。既是这样,不趁现在考虑攻取北方,却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贼长期相持。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点。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天下的事情是很难评论断定的。从前先帝在楚地打了败仗,在这时,曹操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以后先帝东边联合吴越,西边攻取巴蜀,发兵向北征讨,夏侯渊就被杀掉了,这是曹操未曾想到的,而复兴汉朝的大业将要成功了。后来东吴改变态度,违背了盟约,关羽兵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失误,曹丕称帝,所有的事情都象这样,很难预料。我小心谨慎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为止。至于事业是成功是失败,进行得顺利还是不顺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够预见的了。

【注释】

[1]先帝:指刘备。因刘备此时已死,故称先帝。

[2]创:开创。……

[3]业:事业。

[4]未半:此指没完成帝业。未:没有。

[5]中道:犹言半路。

[6]崩殂(cú):死。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7]今:现在。

[8]益州疲弊:指蜀汉力量衰微,处境艰难。益州:今四川省一带,这里指蜀汉政权。疲弊:人力缺乏,物力缺无。

[9]此:这。

[10]诚:的确。

[11]之:的。

[12]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13]然:然而。

[14]侍卫之臣:宫廷里守卫的臣子。侍:侍奉。卫:护卫。

[15]懈:松懈。

[16]于:在。

[17]内:首都。

[18]忘身:不顾自身危难。

[19]盖:连词,表推断原因。(可以翻译为,大概。)

[20]殊遇:优异的待遇。殊:不一般,特异。追:追念。

[21]宜,应该。

[22]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与下文“塞”相对。

[23]光:发扬光大。

[24]遗德:留下的美德。

[25]恢弘:发扬扩大。恢:大。弘:大,宽。这里是动词,也做“恢宏”。

[26]妄自菲薄:随意看轻自己。妄:随意。菲薄:微薄,轻视。志士,有抱负的文臣武将。气,志气。之,的

[27]引喻失义:讲话不当。引喻:称引、比喻。喻:譬如。失义:失当,违背大义。

[28]以:以至。

[29]塞:阻塞。

[30]谏:劝谏。

[31]路:言路。

[32]宫:指皇宫。

[33]府:指朝廷。

[34]陟(zhì):提升。

[35]陟罚臧否:奖善惩恶。罚:惩罚。臧否(pǐ):善恶。否(pǐ):批评。臧(zāng):表扬。

[36]异同:偏义词,偏义于异。

[37]作奸犯科:干不正当的事违犯法令。作奸:干坏事。科:科条,法令。

[38]及:以及。

[39]为:做。

[40]宣付有司论其刑赏:应交给主管官吏,判定他们受罚或受奖。有司:官吏,此指主管刑赏的官吏。论:判定。

[41]昭:显示。

[42]平:公平。

[43]明:严明。

[44]理:治。

[45]偏私:偏袒,有私心。

[46]内外:指宫廷内外。

[47]异法:刑赏之法不同。这几句话,据《三国志·蜀志·董允传》可能是指刘禅偏袒宦官黄皓讲的。

[48]侍中、侍郎:官名,皇帝的亲臣。

[49]郭攸之:南阳人,当时任刘禅的侍中。

[50]费祎(yī):字文伟,江夏人,刘备时任太子舍人,刘禅继位后,任费门侍郎,后升为侍中。

[51]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人,刘备时为太子舍人,刘禅继位,升任黄门侍郎,诸葛亮出师时又提升为侍中。

[52]志:志向,

[53]虑:思想。

[54]忠纯:忠诚无二。

[55]简:挑选。

[56]拔:提升。

[57]遗(wèi):给予。

[58]悉:全部。

[59]咨(zī)之:征求郭攸之等人的意见。咨:询问,征求意见。之:指郭攸之等人。

[60]裨(bì):补。

[61]阙:通“缺” 缺点,疏漏。

[62]广益:增益。

[63]向宠:三国襄阳宜城人,刘备时任牙门将,刘禅继位,被封为都亭侯,后任中部督。

[64]性行淑均:性格品德善良平正。淑:善良。均:公正。

[65]晓畅:明达,通晓。

[66]试用于昔日:据《三国志·蜀志·向朗传》记载,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在秭归一带被东吴军队击败,而向宠的部队损失却甚少,“试用于昔日”指当此。

[67]督:指中部督。

[68]营:军营、军队。

[69]行(háng)阵:指部队。陈:“阵”的古字。

[70]优劣得所:能力好坏各得其所,即用人得当。

[71]先汉:前汉,即西汉。

[72]所以:……的原因。

[73]后汉:东汉。

[74]倾颓:倾覆,灭亡,衰败。

[75]桓、灵:指桓帝刘志、灵帝刘宏。这两个东汉末年的皇帝政治腐败,使刘汉王朝倾覆。

[76]痛恨:伤心遗憾。

[77]侍中: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

[78]尚书:这里指陈震,南阳人,公元二二五年(建兴3年)任尚书,后升为尚书令。

[79]长史:这里指张裔,成都人,刘备时曾任巴湘乡人,当时任参军。诸葛亮出驻汉中,留下蒋琬、张裔统管丞相府事,后又暗中上奏给刘禅:“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80]死节:为国而死的气节。

[81]隆:兴盛。

[82]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日不远。

[83]布衣:平民。

[84]躬:亲自。

[85]耕:耕种。

[86]南阳:指隆中,在湖北省襄阳城西。当时隆中属南阳郡管辖。

[87]闻达:名声远扬。

[88]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89]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浅陋。卑:身份低下。鄙:见识短浅。

[90]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91]枉屈:枉驾屈就。诸葛亮认为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对刘备来说是屈辱,自己不该受到刘备亲自登门拜请的待遇。这是一种客气的说法。

[9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顾”即指此事。顾:看,看望。

[93]感激:感动奋发。

[94]许:答应,许允。

[95]驱驰:指奔走效力。

[96]后值倾覆:以后遇到危难。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打败,退至夏口,派诸葛亮去联结孙权,共同抵抗曹操。本句,连同下句即指此事。

[97]尔来:从那时以来。即从刘备三顾茅庐到诸葛亮出师北伐以来。

[98]大事:指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临终前嘱托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大事。

[99]夙夜:日日夜夜。夙:清晨。

[100]效:实现

[101]五月渡泸:建兴元年(公元223年)云南少数民族的上层统治者发动叛乱,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师南征,五月渡泸水,秋天平定了这次叛乱,下句“南方已定”即指此。泸:泸水,即金沙江。

[102]不毛:不长草木,此指不长草木的荒凉地区。毛:(长)苗。

[103]奖率:激励率领。三军:古代诸侯国的军队分上、中、下三军,三军即全军。

[104]庶:希望。

[105]竭:尽。

[106]驽钝:比喻自己的低劣的才能。驽:劣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

[107]攘(rǎng)除:排除,铲除。

[108]奸凶:此指曹魏政权。

[109]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110]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

[111]斟酌:商讨,考虑。

[112]损益:增减,兴办。

[113]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托:委托,交给。效:的任务。

[114]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效果就治我的罪。效:效果,成效。

[115]慢:怠慢,疏忽。

[116]彰:表明,显扬。

[117]咎:过失。

[118]咨诹(zōu)善道:征求好的建议。诹:征询。

[119]察纳:考察采纳。

[120]雅言:正确意见。

[121]深追:深切地追念。

[122]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刘备临死时曾对刘禅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123]临表涕零:面对着《表》落泪。涕零:落泪。

[124]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赋于人。”

《出师表》传世有二,为《前出师表》,另有《后出师表》。因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前,给刘禅又上一表,即《后出师表》。

现年公元 2001年。大约 1776 年前,诸葛亮(公元 181—234 年),字孔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水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早年避乱荆州,隐居陇亩(今湖北省襄阳城西南),藏器待时。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 年)十月,刘备三顾茅庐,始出。诸葛亮对他纵谈天下形势,并建议刘备联合孙权,抗拒曹操,以益州为基地,兴复汉室,此后一直佐刘备。建安十三年即联孙权,在赤壁失败曹操,取得荆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拜为丞相。公元 223 年刘备死后,后主刘禅袭位,诸葛亮尽心托孤,被封为武乡候,主持朝政。诸葛亮志在北伐,于是东连孙吴,南收孟获,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卒于军中。有《诸葛武侯集》。

公元 223 年十月派邓芝赴吴与孙吴重新修好,公元 225 年诸葛亮亲自南征,平定益州、永昌等四郡,安定了后方。这些都是为推进事业,出兵击魏做准备的。蜀后主刘禅建兴三年(公元 225 年)。公元 226 年五月魏文帝──曹丕死。同年七月孙权征江夏围石阳,不克而还。这正是蜀汉进击中原的良机。于是诸葛亮毅然决定出征讨伐曹魏。经过一番准备,于建兴五年(公元 227 年)三月率军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可是后主刘禅庸愚懦弱,胸无大志,近佞远贤,难以守成。这是诸葛亮最为忧虑的。为了开导刘禅,布置朝政,表明心意,激励众志,所以写了这个表。这篇《出师表》是他出师前向刘禅上的奏疏,篇名为后人所加。

《前出师表》出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后出师表》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的注文中。裴注言:“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后人颇有颖此表为伪作者,但《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记诸葛恪(诸葛亮兄诸葛瑾之子)所说“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似指《后出师表》而言,又两《出师表》言辞、情感非常一致,后表当不会为伪作。

表: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标签:出师表 文言 上册 初三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出师表》 初三语文出师表翻译 出师表文言现象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