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小学生作文 > 正文

新形势下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发展趋势研究_中国青年志愿者网注册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自团中央提出“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高校青年志愿者一直是这项活动的重要力量。实践证明,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已基本实现规范化、基地化、阵地化,并正在朝着新的趋势发展。本文笔者将根据当前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的基本情况来研究新形势下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发展趋势
  
  自1993年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以来,高校青年志愿者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志愿义务服务活动,他们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他们的身影无处不在,无不体现了无私奉献、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志愿者精神,奉行了自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行为准则,谱写了“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间”的绚丽篇章。这些年来,高校青年志愿者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志愿者,他们的行动有其特殊性,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正在朝着新的趋势发展,将展现新的特点。
  一、教育化
  党在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要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优良品德。”而高校青年志愿则会活动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培养理想人格、塑造个体内在道德品质、调节个人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和社会风尚的重要手段。近些年来,青年志愿者活动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个人自我教育三者统一的过程,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开展面向社会需要、面向专业成才、面向培养综合素质、面向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志愿者活动,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将学校学习的大学生行为准则、社会主义公德、职业道德规范运用于青年志愿者活动中,并不断地提高道德认识,实现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塑造、自我完善、提高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的教育目的。
  二、实践化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一个个体道德实践的过程。道德实践是道德活动的基础和最后归宿,是道德意识的外化。它是个人施于他人、社会、自然,社会施于个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具有价值意义的活动总和。它是个体出于一定的道德目的所进行的自觉主动改造特定对象的道德活动。道德实践活动由主观进入客观领域,把内部完善与外部完善自身完善与他人完善和社会完善相结合,促进社会道德变化和推动人类自身的发展。这些年的实践证明,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越来越强调实践性,正在朝着实践化发展。大学生通过开展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把社会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任务、要求、规范等通过道德实践转化为个体道德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是大学生按照道德意识活动所达到的道德信念、道德境界、道德理想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完善他人、完善社会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有形活动”。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参与到青年志愿者队伍当中,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高校青年志愿者也越来越强调实践性。
  三、课程化
  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将青年志愿者活动作为学生的正式课程,实行课程化的建设。主要形式有一下三类:一是开设有关志愿者活动知识的学科课目,即以志愿者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课目。二是将志愿者活动作为学科课目,即将志愿者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环,相当于社会教育。三是对志愿者活动进行学分认定授予学分,即将志愿者活动与学生专业相关的部分给与学分。课程化的志愿者服务模式目前在日本较多,在我国也已悄然兴起。我校这些年也正在探索将青年志愿者活动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模式。
  四、效益化
  目前很多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流于形式,只注重宣传效应,不注重其实质效益。有媒体报道《敬老院怕过“雷锋日”》值得深思。与敬老院搞共建基地,长期服务,可自从挂牌之后,再也没有人影;3月5号一来,雷锋就来了,青年志愿者们不期而至。3月5号一走,再也见不着人影了。有的更是只为了盖个章啊签个字的,上交学校完成任务就可以。很多高校青年志愿者只在“三五学雷锋”、“重阳节”等节假日突击一下,做做宣传,很多时候青年志愿者服务变成了作秀。有的只是在三五期间组织学生到路边发放宣传单、横幅上签字、上街扫马路这些活动,没有深人挖掘青年志愿者活动本身的内涵,更谈不上育人的功效。大学生开展志愿者活动应当讲究效益,应与社会主义社会对未来高级专门人才道德素质的要求和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相联系,它与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培养、形成的规律相结合,通过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社会公德意识、专业成才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锻炼他们的服务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育人目标,而非空有形式并无实质的走过场、作秀。
  五、时代化
  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志愿者队伍的主力军,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雷锋活动的丰富和发展,是在社会进行各项制度改革的转型期提出的全团工作重点。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将朝着时代化的趋势发展。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向人们汹涌袭来,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面临新的抉择,“唯利是图”、“人人为我”、“急功近利”、“金钱至上”等观点或多或少地对青年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而青年志愿者的行为象春潮一样荡涤了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扭曲变形的心态观念。虽然青年志愿者行动也曾一度被人误解、冷嘲,但实践证明它是经得起考验的,并且还将长期开展下去。青年志愿者活动继承了学雷锋活动的助人为乐等的优良作风,从内容上更丰富,形式上更灵活,主导思想上更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当代青年的需求,引起了广大青年的共鸣,激发了青年的责任感。是吸收时代精神的精华,创造未来的工程。
  六、信息化
  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经济的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也成为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信息化不仅仅推动技术创新、经济创新,而且促进社会创新。社会创新是达到目标的新的途径,特别是那些改变社会变迁方向的新的组织形式、新的控制方法和新的生活方式。从欧美大学志愿服务的情况看,高校志愿服务由近代兴盛之后,发展范围不断扩大,但志愿组织和服务内容的创新较慢,出现内部僵化、缺乏生机的状况。中国高校志愿服务也出现停留在低水平徘徊,难以创新进步的状况。信息化的冲击,既使得志愿服务的对象接触新的信息而提高对生活的要求,不断提出新的服务需求;也使得志愿服务人员受广泛信息启发而更新服务项目、丰富服务内容。包括运用新技术改革传统志愿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益;也包括开辟新的服务领域,满足不同层次民众的服务需求。近几年,北京、上海、广州等高校开设的青年志愿者服务网站非常受欢迎,成为新的服务热点。高校青年志愿者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其对新事物的关心和接受比较快,也更容易掌握信息技术。
  七、社会化
  高校作为影响青年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主要环境因素,具有相对单纯、封闭、结构简单等特点,很难实现大学生对真实社会的认知,无法完成其社会化进程。近几年,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越来越多地走向校外,走进社会。社会这个大课堂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的主要场所。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在服务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加与不同层次不同身份人群的交流,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发展其社会性,这是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化的内在需要。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作为各级共青团组织的直属机构,工作定位于“服务大局,服务青年,服务社会”。职责的重大与资源的稀缺的矛盾,青年旺盛的需求与团组织供给能力薄弱的矛盾,一直困扰各级青年志愿者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的服务模式有利于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发动各种社会力量,为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保障,这是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化的外在条件。
  八、全球化
  伴随交通、通讯的发达和社会成员流动的增多,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交流、互动也日益增多,全球化成为无法回避的趋势。笔者认为,全球化简单理解是某种价值观念、文化意识影响各国、各民族,如“欧洲中心主义”、“美国文化模式”、“西方价值观念”取代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社会传统。然而,从深层理解的全球化,恰恰是两种趋势的不断交替:一方面是人类共同的先进技术、进步文明使各国、各民族都能够接受和掌握,另一方面是每个国家、民族的优秀特色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从我国近20年来对海外志愿服务的学习、借鉴过程,可以看出全球交流带来的多元选择机遇。最初,中国志愿服务恢复时的主要交流、学习对象是苏联、东欧国家的志愿服务经验;后来较多借鉴美国志愿服务的经验;随后发现欧洲国家的志愿服务具有特色而加强交流;再后来就充分重视韩国、新加坡、墨西哥、尼日利亚等国志愿服务的特殊价值,积极了解和学习。受国际志愿服务多元模式的影响,中国不同地区的志愿服务也各有区别、形成特色。大中城市的志愿服务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多一些,中小城镇的志愿服务借鉴拉美国家、东亚国家的经验多一些,贫困山区的志愿服务参考南亚、非洲的经验多一些。各个地区在借鉴、学习的同时注重发挥区域优势,形成地方特色,使得我国的志愿服务逐渐创造多元模式。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志愿者的成功表现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志愿者正在走向世界,朝着全球化的趋势发展。
  九、结语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开展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既能服务社会,又是大学生自觉成材的有效途径。加强当前形势下的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研究,旨在探索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新趋势,不断丰富和完善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促进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规模和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崔昌淑.日本大学的志愿者活动及对我们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2).
  [2]何军,曹丹丹,陈岑.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创新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07(3).
  [3]卓汉容,谭建光.中国社会志愿服务转型的探讨[J].江海学刊,2001(3).
  [4]潘红霞,应广兴.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持续发展问题的初探[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1).
  [5][德]查普夫.现代化与社会转型[M].陆宏成,陈黎,译.社会科学文故出版社,1998,23.
  
  作者简介:祝京衢(1982―),男,浙江江山人,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标签:发展趋势 新形势下 青年志愿者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