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小学生作文 > 正文

新课改背景下生物教学的探究方式: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

时间:2019-01-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生物课程中的探究性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其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主动的搜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探究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能够使人们把认知活动集中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来,驱使人们去发现、去创造。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如何积极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一、实验――躬行实践,增强探究体验
  实验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最直观最有效的渠道,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实验的特有功效,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操作和感知体验中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如“探究根是否具有向水生长的特性”这一实验,在做实验的前几天就把实验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弄清楚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认真研究假设和提示,制定的方案本着可行性原则,既要简便易行,又要便于观察,鼓励创新意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着重指导学生学会探究方法,指导他们从自身实践中得出答案的正确方法。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让学生从实验探究中获取知识。在实验结束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验证,找出实验成功的原因或失败的教训,完成表格和报告,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讲评、讨论总结,使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学习,认识上不断得到提高。这样学生从实验中可真正领略到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欢欣,从日更主动地去追求知识。
  二、观察――丰富感知,提高探究效率
  观察是学生获取知识又一直观有效的途径,观察前要让学生弄清“怎样看”“看什么。”(1)观察动物外形方面的内容,如观察软体动物就要告诉学生观察他们有没有贝壳,有几片贝壳,呈什么形状,贝壳有没有外套膜,有没有斧足或斧足等。(2)观察动物内部结构方面的内容,如观察鲫鱼的内部结构,就应该分系统、分层次地从外到内,从前到后逐渐地看:观察呼吸系统,就先观察腮,去掉腮盖,观察腮的结构,观察膘,膘的位置、开口等等。总之,学生只有对所观察的方向做到心中有数,眼中有物,才能成功地观察出生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结构,进而掌握它们的生理功能。对于一些肉眼难以观察的生理过程,如细胞分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可使用录象或光盘,让这些生理变化过程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三、假想――触“景”生“情”,拓展探究空间
  在生物教学中假想往往是创新的萌芽和源泉,它可能是一种科学的创新和发现,教学中教师应着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假想推断能力,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一个自由开阔而又有着丰富内涵的探究空间,拓展学生的探究路径和思维视野,让学生能够而且善于突发奇想。如讲“生态系统的成分”时,可引导学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图,向学生提出生态系统中假如缺少“分解者”将会出现什么结果?从而让学生领悟到分解者在生系统中的作用。又如,在学习“原核生物”时,让学生假想偶然创造了一种危险性的细菌,不小心把它释放到供水系统中,你将采取什么行动解决这个问题等余味无穷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舒展假想的翅膀,在思维的空间里翱翔。
  四、讨论――集思广益,规范探究行为
  讨论是学生积极参与、明辨是非、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在课堂上教师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如:茎是芽发育而成的,要求讨论茎的形成和芽的种类。在学生观察春天芽的发育基础上,讨论交流得出茎的形成与芽有关,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为什么有的植物先长叶,有的先开花,茎的形成与何种芽有关,以及为什么茎能不断生长等,使学生对芽的研究更加深入。然后通过讨论早春植物是先长叶,还是先开花这一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有的芽发育成叶,有的则发育成花等,并由此展开关于芽的种类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的用自己的方法对芽进行分类,经过归类比较,学生终于明白书中按芽的功能来分类的道理,使每个学生在彼此交流中触发新的灵感,将问题的探究引向更为广阔的知识空间。
  五、质疑――巧设问题,练就探究品质
  常言道:“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由此,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或于平淡之处生疑,或于深层蕴籍之处生疑,或于新知与旧知比较中生疑,在质疑问难中迸发出多彩的思维火花。同时教师应注意的是,问题的设计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和驱动力,并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相联系,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如学习“鸟纲”时设计一组问题,鸟为什么会飞,人缚上一双翅膀就能飞了吗?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与飞有关的因素(动力、阻力、重量)以问题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发现。再如“观察叶的结构”,学生往往认为观察完就算完成任务了,此时应适时提出问题:叶的结构有哪些特点适于接受阳光,哪些特点与光合作用相适应,这样会激发学生寻根究底,利于增强探究意识。
  倡导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并不是不要或废止教师的讲述或讲解,关键是讲什么,什么时候需要讲,怎样讲。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模仿、练习、部分独立设计到独立设计等阶段,,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甚至是精讲。比如,关于“提出问题”,学生一开始学习生物课,往往不只道如何提出问题,或者提出的问题没有探究价值,这就需要教师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提供一些给定问题的探究,在这里教师讲解起到了引导、启发作用;另外,学生在探究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也需要教师的讲解。当然,教师的讲述、讲解,总体上应该减少,应该根据探究活动的需要讲,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事就不必讲。
  组织好探究活动,既要特别重视探究的过程也要重视探究结论。初中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题目是科学上已有定论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因此,其研究过程富含教育意义,教学中要花大力气组织好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工合作,实事求是地进行观察、记录、检测、描述,讨论时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不断的发现或提出新的探究问题。所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能仅关注结论正确与否,甚至急于求的结论。

标签:探究 新课改 生物 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