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小学生作文 > 正文

关东草 关东寒凝中的蓝苓诗草

时间:2019-02-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蓝苓是东北沦陷期小说家,同时又是涉笔诗歌的故乡女诗人。我当年读过其作,也铭记其名。可是,后来再未见到蓝苓的诗文,也不知道她漂流到何方。没想到多年以后,竟在长春、哈尔滨两次东北沦陷期文学研讨会上相晤。此后她热情地将当年发表的部分诗作四十多首,馈赠寄来。我读着,仿佛回到关东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重赏寒凝中她的歌吟。
  蓝苓原名朱 华,笔名莉莎、林苓、阿华、朱华。一九一八年二月生于河北省昌黎县,幼时随父母闯关东到吉林洮南谋生,后移居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毕业于黑龙江省女子师范。她与诗歌很早就结缘了,四岁时,做小职员的父亲教她识字,接着就读《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入女师后对诗更怀兴致,赏读冰心的《繁星》,郭沫若的《女神》,泰戈尔的《飞鸟集》,以及李后主、辛弃疾、李清照的悲壮、哀婉的诗词。然而正当升入中师之际,九?一八的炮声震碎了她憧憬未来的美梦。东北土地沦丧,个人前途渺茫,她怀着一种苦闷的心绪,发愤阅读诗文。就在一九三五年夏天,女师毕业后,到齐齐哈尔市同信小学执教高小语文时,她的诗心激荡,开始登上了东北满目荆棘的诗苑。
  在当时女作家群写诗的但娣、田琳、杨絮、朱 等人中间,蓝苓的诗创作数量最多。但她无论是低吟或浅唱,都视自己的诗作为小草。她的诗具有女性的婉约、柔情的潜质,却少有凄寂怨怼的情调。在那令人窒息、禁锢的嫩江塞上,女诗人以年轻的女性的生活体验,心系于人,尤以歌吟沦陷期女性的命运见卓。
  蓝苓的十年诗创作,可从前期、中期、后期三个历程来审视。一九三五年左右的前期,多以个人的感受,抒发对国土沦丧后的忧郁,倾吐家庭纠葛的苦闷。这些短诗多发表于《黑龙江日报》、《嫩江日报》、《满洲报》等。诗中似乎缺乏一种未经世事的少女应有的欢乐,和情感轻快的旋律,常常涂抹着一种阴郁的颜色,低沉之中又有微弱的苦涩。作者解释这种情调说:“不是辛弃疾《采桑子》中所说的‘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那种故意做作的无病呻吟,而是反映出我那时的处境和心绪。”换言之,这种少女的伤愁,不仅是女诗人个人心态的展露,也是当年许多相同遭遇的知识青年和学生的心理折射。诗中灵的呐喊,魂的颤抖,也是引人共鸣的。
  那时蓝苓也接触了普罗文学,特别是受到中共党员孟朴的影响,和诗人巴来(金剑啸)作品的启示。不过,其民族抗争意识表现在诗的形态上,还是尽量保持着隐晦曲折的“暗”的笔法,常常笼罩着沉痛的朦胧,这样才能得以发表出去。但是,蓝苓的诗歌总是在含隐中有个“亮”点,给读者以希望的光芒。一九三七年至一九三九年末的中期诗章,伴随着视野的放大、题材的扩展,她由抒写自我的苦闷,转向到沦陷土地上被损害和被污辱的女性群体。《失眠》、《黎明的一束》、《告诉我吧》,都联系到挣扎的苦难者,诗的感受现实的力度也随之加深。《桥畔》,构成风景主线是秋风里扫落叶的贫穷的老太婆,她想起锅灶里还没烧柴。叙事诗《小巷的除夕》,写一个年轻女人,卖苦工的丈夫劳累致死,为偿还债务和养活幼儿,她沦落去出卖肉体,忍饥挨饿等候生意,冻死在小巷之中。这些诗是蓝苓眼光移向社会,逼视现实中女人悲苦生活的印痕。
  蓝苓的后期诗歌,自一九四○年至一九四四年左右止。其特点,是由抒情短诗走向较长的叙事诗,也显示出诗艺的成熟。她在长诗的广阔天地中驰骋,随意运用长短句,不拘泥于韵律,而致意于意识的昂扬。此时她还创作短篇小说,一时呈现出诗歌和小说的双收获。可是,蓝苓是在逆境中耕耘,一九四○年她患病了,生活发生动荡,得到在女师时的良师益友、被誉为龙沙文学才子胡斗南的帮助。他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文学系,巴来与他曾一同发起“白光剧团”,还编辑过《黑龙江日报》“学生”副刊。翌年蓝苓与胡斗南订婚后,便迁居到偏僻的王爷庙(今乌兰浩特),迎来塞外梦的生活,为写叙事长诗带来机遇。此间诗歌,多发表于《青年文化》、《华文大阪每日》、《新满洲》等刊。《沙漠之旅》,写一对恋人在沙漠中的艰辛跋涉,象征着女诗人当时精神上物质上的磨难,和对未来的渴望。《静静的榆林里》,展示一个身世凄凉的私生女小尼姑,因母亲的不幸遭遇而流落佛门,暗示在伪满的佛门圣地也不清静。尤其是近二百行的《科尔沁草原的牧者》,叙说一个蒙古族家庭的繁荣和衰败,和年轻人小儿子牧者的幻想,帮助母亲重振家业的内心剖白,具有民间俚谣的色彩,给人以时悲凉时感奋的意绪,可称是乡土叙事诗的佳品,为东北诗坛作出一份贡献。不过,到一九四四年文坛统治更加森严,诗歌园地几乎荒芜,她除偶尔写点短诗外,几乎停笔。
  蓝苓的家曾被敌伪特务搜查过,而感不安。她还在赠给我的《自传》中提到,一九四二年秋冬之交,在王爷庙时,长春某文学杂志社的一位编辑,曾写信来,要出版她的一本诗集,于是选了六十多首寄去。后接该编辑回复:诗稿收到,并附来一张白纸,要她在上面印上双手指纹。她当时单纯,欠考虑,竟印上指纹寄去。后来经胡斗南分析,此事可能有背景,嘱她以后要小心从事。当然,蓝苓的诗集也未得印行。就这样,东北沦陷期知名的女诗人新诗专集,便成为缺失了。
  综观蓝苓的十年诗歌创作,大多是伴着艰险生活形态的产品,这些塞外的吟哦来之不易。对此,蓝苓自评说:“如果当年的作品还有一点战斗力的话,它也只是一棵挤在石头缝中,在关东寒凝中抖动的小草。它是纤弱的,但却有严寒冻不死的根。”女诗人寒凝中的草根情结,忧国忧人的细腻、幽婉的诗草,蕴含着可贵的人格和诗品,在历史局限中,自有独特的美丽和价值,已经载入中国沦陷期文学史。
  蓝苓于一九四六年参加革命,任齐齐哈尔市女中教师,第二师范教导主任。一九五一年调沈阳任《东北教育》编辑,翌年调北京先后任《人民教育》编辑,《教师报》副刊组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四十多年寓居京华,可她诗心不泯,近年时有新作寄来,如《永远的玫瑰》等,我拜读后均承送《诗林》季刊编者,刊发在《名家诗坛》栏目中。但是,蓝苓仍将这些新诗篇视为小草,春天的几株诗草而已。

标签:关东 寒凝中 蓝苓诗草